前篇文章簡單聊了工業淡啤的分類,這篇我們接著聊聊啤酒里的另一大分支——精釀啤酒。
何為精釀啤酒
很多自媒體的文章會將精釀定義為“手工”,所謂手工作坊式的啤酒才有叫精釀的基礎,Craft beer翻譯過來也確實是手工啤酒。又或者美式定義,將產量畫條線,不可以有大型啤酒公司控股之類的要求,以求精釀啤酒的獨立性。
這就又會產生一個問題,精釀啤酒就不能工業化生產嗎?如果是手工釀酒,那么鵝島、福佳、白熊,甚至很多國產大廠的酒都是手工釀酒嗎?顯然不可能。
所以,在我看來精釀只是一個啤酒大的類型,唯一可以作為區分工業淡啤的部分就是原料上,是否存在大米、玉米一類的輔助發酵存在。
換言之,隨著啤酒工業的發展,傳統精釀釀造的很多問題,在當下的技術條件下都已解決,所以,衡量一款精釀啤酒好不好,手工釀造還是工業生產已不再是重要標準。
其實我并不認同啤酒裝X圈的那句話“一入精釀深似海,從此水啤是路人。”工業淡啤能夠快速發展到如今的規模和市場占有率自然尤其需求和道理,精釀在口感上雖然更加豐富,但并不一定適合所有的消費場景,試想三五好友路邊排擋擼串,你是選扎啤暢飲,還是一人一小瓶精釀在那兒吹牛呢?
所以,不要喝了精釀就把工業淡啤貶得一文不值。
唯一衡量的標準就只有適不適合,所謂千金難買我喜歡。
精釀啤酒的分類
雖然精釀啤酒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不到10%,但是其分類卻超過啤酒分類的80%。精釀啤酒的分類也正是一部啤酒的發展史。
先從拉格講起。
啤酒源自德國,絕大部分德國及其周邊地區的啤酒都是拉格啤酒(自從德國人發現了拉格下發酵方法以后,就愛上了這種清亮的啤酒),而這一區域的啤酒起名也大多和地域相關。
慕尼黑啤酒——德國啤酒中最龐大的一系。
慕尼黑清亮色的啤酒(Helles);
慕尼黑啤酒節專用酒(Festbier節日啤酒);
慕尼黑三月份釀的啤酒(Marzen三月啤酒);
慕尼黑深色啤酒(Dunkel深色啤酒);
慕尼黑黑啤(Schwarzbier黑色啤酒);
慕尼黑博克啤酒(Bock博克啤酒,因銷售廣泛從而失去地域名,直接叫博克啤酒)。
萊比錫人在慕尼黑啤酒基礎上研究出一種Gose(古斯)啤酒,往酒里面加鹽。。。
巴伐利亞的班貝格人用櫸木煙熏過的麥芽釀啤酒,稱之為班貝格煙熏啤酒;
德國北部研究出一種重口味的波特啤酒,之后又被波羅的海諸國效仿,各家都爭著命名,最后干脆就叫做海波特(Baltic Porter)。
維也納人用當地的阿爾卑斯山融水釀酒,這種啤酒就叫做維也納拉格(Vienna Lager)。
捷克人一看,不樂意了,說:我們的皮爾森地區,水質比你阿爾卑斯山的雪水更好,我們產的啤酒就叫皮爾森(Pilsner),后來這種啤酒火遍全球。
拉格下發酵最大的好處是低溫慢發酵打來的穩定性,非常適合工業化生產。鷹醬一看,這玩意兒好啊,機器轉起來!
凡事只要到了萬惡的資本家手里,馬上就會變味兒。要讓更多的人喝得起,而且是當水喝的那種,怎么辦?降本啊。釀酒不就是糖化發酵嘛,純用大麥、啤酒花太貴,那就加大米、玉米,這樣啤酒的成本咵咵開始下降。酒精度低了,酒味淡了,沒關系,喝著爽就行了,要啥自行車。于是被稱為“工業淡啤”的美式拉格誕生,之后90年代初百威把這種工業生產方式引入中國,很快便席卷全國,所以你現在經常喝的純生、冰爽、超爽……等等都是這么來的。
接下來聊聊艾爾。
早期英國釀酒天生不具備啥優勢,一個島國資源匱乏,加上工業化帶來的污染,想要好水來釀優質拉格那是奢望。怎么辦呢?干脆就專心研究艾爾上發酵吧,相比拉格,艾爾更加突出的是麥芽、酒花的變化和香氣,正好可以彌補水質的不足。所以,艾爾上發酵在整個英倫大地開始發展壯大。
英格蘭地區釀的艾爾苦味重,于是英格蘭人直接把它叫做“苦啤”(Bitter)。好一點苦啤就叫“優質苦啤”(Best Bitter),酒精度高的就叫“烈性苦啤”(Strong Bitter,簡稱SB)。
之后,蘇格蘭人釀的啤酒就叫蘇格蘭艾爾(Scottish Ale),愛爾蘭人釀的啤酒就叫愛爾蘭啤酒(Irish Beer)。
英格蘭人又根據酒的度數、顏色不同整出了:淡色艾爾(Pale Ale)、棕色艾爾(Brown Ale)、低度艾爾(Session Ale)、高度艾爾(Strong Ale)。
波特啤酒(Porter)
英國是一個島國,主要以海運貿易為生。所以早期英國的碼頭搬用工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這群人覺得,英格蘭苦啤太苦太難喝,就調制出一種將淡色艾爾、棕色艾爾、和經過存放已經發酸的棕色艾爾混合的雞尾啤酒。一個英國啤酒商覺得這種混合法太麻煩,于是研究出一種新的釀酒法,釀造出和三種酒混合后類似口感啤酒,在碼頭工人間廣泛流傳。英國直接將其取名為“Porter”(碼頭工),中國人將其英譯為“波特”。
世濤啤酒(Stout)
Stout這個詞在英語里其實就是“加強版”的意思,Stout Porter(世濤波特)可以簡單理解為口味更重、酒精度更高的波特啤酒,中文直接英譯為“世濤”。相比較傳統波特,世濤使用了更多的原料,尤其是烘烤過的大麥、深色麥芽例如巧克力麥芽的比例等大大提升。這帶給了世濤更高的度數、烘烤大麥的濃烈焦糊味、更加豐富的層次感,更重要的是世濤具有無限拓展的空間。
現在比較經典的有6種類型的世濤啤酒。
愛爾蘭世濤(Irish/Dry Stout)
牛奶世濤(Milk Stout)
燕麥世濤(Oatmeal Stout)
巧克力世濤(Chocolate Stout)
牡蠣世濤(Oyster Stout)
帝國世濤(Imperial Stout)
帝國世濤又叫做俄羅斯帝國世濤,是英國人為出口俄國而專門制作的加強版世濤,其口味更重、酒精度更高。這種濃郁的口感慢慢流行起來,以至于后來“帝國”成了超級重口的代名詞,各種“帝國化”,帝國IPA、帝國波特等等。
IPA(印度淡色艾爾)
India Pale Ale,簡稱IPA。名稱里雖然有印度,但是這酒并非印度人釀的,而是由英國運到印度的一種啤酒。
因為19世紀工業還不發達,沒有現代化的制冷和釀酒設備,加上印度又是赤道國家氣溫偏高,所以在印度生活的英國人只喜歡喝英國本土的啤酒。但當時蘇伊士運河還沒有鑿通,從英國運往印度的啤酒需要經過非洲好望角,時間長不說,還需要兩次經過赤道。啤酒的保質就成了大問題,于是英國釀酒師研究出一種方法以便啤酒在長期運輸過程中更好地保存。他們讓啤酒在船上繼續發酵,并在裝船后的熟就中二次加入大量啤酒花(啤酒花是天然的抑菌劑)。這樣一來,運往印度的艾爾啤酒具有了新的變化,啤酒花的果香味和甘苦味更加強烈。之后,這種啤酒以外的受到廣泛的喜愛,英國本土也開始釀制這種啤酒。
20世紀70年代,美式精釀興起將IPA逐一分類:
英式IPA(English-Style India Pale Ale)
美式IPA(American-Style India Pale Ale)
帝國或雙倍IPA(Imperial or Double India Pale Ale)
社交型IPA(Session India Pale Ale)
修道院啤酒(Trappist Beer/Abbey Beer)
歐洲的修道士與釀酒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開法國葡萄酒先河的是修道士,而比利時啤酒中相當重要的流派——“修道院啤酒”也是修道士們的杰作。修道院啤酒又分為真正由修道士親自參與釀制的Trappist Beer(特拉比斯特啤酒),和具有修道院啤酒風格的Abbey Beer(阿貝啤酒)。這兩種啤酒在特征上是存在差異的,但是到了國內都被叫做修道院啤酒。
自此,大的精釀啤酒分類就基本講完了。這里面會有幾個對于精釀啤酒來說比較重要的關鍵詞:
拉格、艾爾是啤酒發酵方式。
拉格下發酵,低溫長時間發酵,釀出的酒體比較清澈透亮,口感干凈、清爽。
艾爾上發酵,發酵溫度較高時間短,釀出的酒體渾濁,口感變化多,突出麥芽和酒花香氣。
波特、世濤、IPA都是不同釀造方式產生的酒體風格。
帝國、社交屬于形容酒體的口感程度,帝國可以理解為超重口,而社交可以理解為清淡型適合更廣的人群飲用。
如果是精釀小白,再遇到精釀啤酒,搞明白了這些關鍵詞,那基本就是各種排列組合,一看就大概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