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釀啤酒的歷史由來
精釀啤酒的主原料就是啤酒花、麥芽、酵母和水,國內的瓶啤基本上都是用的替代物,比如用玉米、大米、淀粉等來代替麥芽,用啤酒花香精來代替啤酒花,而且在最開始檢測麥汁濃度時通過了國家標準后,他們會繼續加水,這樣就成了咱們平常喝的水啤了。
如果想喝精釀啤酒的話可以去贊啤精釀嘗嘗,他家的酒還是不錯的。2.精釀啤酒的發源地
哈爾濱啤酒廠創建于1900年,是中國最大啤酒廠,原名為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
本世紀初,由于中東鐵路的修建,外國移民大量進入哈爾濱,為滿足外僑的生活需要,1900年俄商烏盧布列夫斯基在哈爾濱開辦了第一家啤酒廠,以后又有捷克人、德國人相繼興建了幾個小啤酒廠,分布于哈市。當時,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年生產能力為300噸,該廠1905年兼并了哈蓋邁耶爾·留杰爾曼啤酒廠。1908年,該廠轉由俄人烏瓦洛夫經營,改廠名為"谷羅里亞啤酒廠"。1932年又轉由捷克人加夫列克和中國人李竹臣共營,改廠名為"哈爾濱啤酒廠"。不久又轉由耶·普魯盧娃(加夫列克夫人,俄籍)和李竹臣共營。
至此,年生產能力達1200噸,啤酒商標為俄文"哈爾濱牌",大量產品為木桶裝生啤酒,瓶裝熟啤酒量小,且酒質差,保存期短。主要銷售對象為哈爾濱當地及中東鐵路沿線城鎮中的外籍人及部分中國人。從1900年到1935年,哈爾濱先后有8家啤酒廠,后來都合并到了哈爾濱啤酒廠。
3.精釀啤酒的起源
IPA是現在最流行的一種精釀啤酒的縮寫,IndiaPaleAle,翻譯為印度淡色艾爾。
這種啤酒并非源自印度,而是源于英國,出口至印度的一種高酒精度高苦度的啤酒。IPA起源于18世紀初期,在英國人統治印度時期,相比于印度的水,英國人寧愿天天喝自己的啤酒。
但是要將啤酒從英國運到印度,則需要經過長達數月的長途旅行,期間還要兩次穿越赤道,所以前期的英式波特和淡色艾爾啤酒總是不能禁受得住時間和溫度的考驗。因此,為了提高啤酒的保存能力,釀酒廠讓啤酒在運輸過程中持續發酵以此來提高啤酒的酒精度,并在釀造過程中加大了啤酒花的使用量,啤酒花是天然的防腐劑,從而有效的延長了啤酒的保質期,印度淡色艾爾從此成型。
雖然這類啤酒大約在18世紀就已經開始生產并出口至印度,但是IPA這個名字卻是在1820年才第一次出現在酒廠的廣告宣傳中,當時宣傳為“PaleIndiaAle”,直到1828年,“IndiaPaleAle”才第一次出現在孟加拉報(BengalHukaruNewspaper)上。
但是隨著運輸、釀造技術、禁酒運動和世界大戰的影響,這種高酒精度高苦度的IPA啤酒變得越來越落寞,而低酒精度適合暢飲的拉格啤酒卻在逐步的占領著市場。直到20世紀70年代,英國發起了“真艾運動”(CampaignForRealAle)以及同時期在美國興起的“精釀運動”,又再次將IPA這種啤酒重新帶回大眾的視野。
也正是因此,IPA從最開始的一種啤酒風格演變成了英式IPA和美式IPA。兩種IPA相比較,英式IPA更加穩重,麥芽和酒花的香味均衡不激烈;美式IPA奔放不羈,爆裂的酒花香味總會讓人難以忘卻,如今美式IPA已被看做是現在精釀啤酒的典范,而且從美式IPA也演變出了越來越多的IPA風格。
美國的精釀啤酒革命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其中最具標志性的起源是1975年美國鐵錨酒廠釀造的一款充滿著酒花味道的淡色艾爾,即自由艾爾(AnchorLibertyAle)。雖然這并不是一款IPA,但是因為這款啤酒使用了美國本土培育的一款具有奔放的酒花香味的卡斯卡特啤酒花,此外這款啤酒還使用了幾乎被人遺忘的酒花干投技術來提高啤酒花的香味,這款即有本土色彩,又依靠著傳統技術的啤酒奠定了美國精釀運動的方向。
因為美式IPA的概念是在多年以后才真正形成的,所以這款干投酒花的淡色艾爾毋庸置疑成了美式IPA的始祖。由于美國酒花的優勢以及美國釀酒師的大膽嘗試,美式IPA井噴式發展,并迅速成為了美國精釀啤酒的驕傲。
4.精釀啤酒的歷史由來和發展史
使用全麥芽、啤酒花、酵母和水進行釀造,不添加其他輔料。與工業啤酒相比,麥芽含量更多,啤酒花添加更多,所釀造出來的麥芽汁濃度更高。通常,精釀啤酒釀造時不需要太多考慮成本,多數會選擇上等的原料釀造而成。
5.啤酒最早的釀造技術來自哪里
啤酒有著人類文明一樣悠久的歷史,它先于其他酒類而最早出現在人類的生活之中,所以學者把啤酒成為"酒類之父"。考古學家在今伊拉克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出土的文物發現,啤酒自發明至今已有約6000年甚至更長的歷史了。可以推斷,啤酒的發明者是公元前6000年前后繁衍生息于扎格羅斯山區的蘇美爾人的祖先。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4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批量種植大麥,很有可能為了釀制啤酒。啤酒是基于早期游牧民族面對不斷增加的谷物產量而誕生的產物,是對早期原始農業的一種特殊貢獻。所以歷史學家認為,人類從狩獵、采摘到建立農耕生活方式的變革,順應啤酒釀造的需要更甚于順應食物生產的需要,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說啤酒推動了人類文明的腳步。
原始啤酒的誕生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人類學家卡茲曾在一篇論文中寫道:"已經發現的新石器時期的狹頸陶制容器,就是為釀造啤酒而制成的"。卡茲認為原始啤酒的誕生,應該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他還提出了原始啤酒誕生過程的猜想:某些游牧部落的原始人偶然發現,將野生的大麥或者小麥浸泡在水里,會變成黏糊狀,如果置于外部空氣中,它不會腐爛,空氣中的酵母菌使它自然發酵,顏色逐漸變深,從而釀出了一種帶泡沫的飲料。原始人發現這種飲料富含豐富的營養還能調劑精神,于是廣為傳播,使它成為僅次于動物肉制品的自然食物。
啤酒發源地
迄今為止最古老的啤酒考古證據,是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三位研究人員,在距今6000多年前蘇美爾人的貿易遺址站里發現的雙柄啤酒陶罐。這一證據說明在6000年前,啤酒釀造技術及制陶技藝在兩河流域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他們在1992年11月5日出版的《自然》周刊上發表了關于這一重大發現的論文。此外,有關啤酒發源地的證據也曾經在蘇格蘭的拉姆島(Rhum)上有所發現,那些文物至今也都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還有在中國距今3500多年的商代遺址里,也發現了中國啤酒“醴”即蘗法釀醴的證據。
啤酒花的引入
古代的啤酒由于添加了藥草、枯茗、香桃木和棗椰子等香料,品嘗起來和現代的啤酒相比顯得有些怪異,盡管古代釀造啤酒的過程和現代十分相似。真正的現代啤酒是以啤酒花的引用作為標志的。正是啤酒花所賦予啤酒這種特有的苦味才使得啤酒變得爽口、解渴,這也正是摻啤酒花釀造的啤酒在整個中世紀十分流行的原因。在啤酒中使用啤酒花的最早記錄是斯洛伐克人。據公園448年的文獻記載,當時的斯洛伐克人用來寬帶拜占庭國王使節的啤酒,就是加啤酒花釀造出來的啤酒,帶有一種清香的苦味。在德國的巴伐利亞(Bavaria),威爾海姆公爵四世于1516年制定了歷史上最重要的啤酒法規之一《純粹法》,該法規定啤酒只能使用大麥、啤酒花和水釀造。盡管現在不少啤酒釀造公司并沒有嚴格執行此法,但該法至今還受到德國政府的保護。
現代啤酒的發展
在19世紀以前,下發酵型的儲藏啤酒(LagerBeers)并不普及,只能在德國的巴伐利亞和捷克的波希米亞(Bohemia)發現他們的身影。這是一種多泡并相當爽口的啤酒類型,是今天市場上最普遍的商業啤酒。19世紀后由于工業冷藏箱的誕生使得大規模生產儲藏式啤酒成為可能。儲藏啤酒比上發酵型的艾爾啤酒(ALeBees)清澈、清淡,苦味也那么重。大規模投入市場以后,逐漸成為了市場上的主流啤酒類型。然而在現今的英國、比利時和部分德國城市,人們還是十分抵制儲藏式啤酒而鐘情于艾爾型啤酒。
公元前1300年左右,埃及的啤酒作為國家管理下的優秀產業得到高度發展。拿破侖的埃及遠征軍在埃及發現的羅塞塔石碑上的象形文字表明,在公元前196年左右當地已盛行啤酒酒宴。啤酒的釀造技術是由埃及通過希臘傳到西歐的。
1881年,E.漢森發明了酵母純粹培養法,使啤酒釀造科學得到飛躍的進步,由神秘化、經驗主義走向科學化。蒸汽機的應用,1874年林德冷凍機的發明,使啤酒的工業化大生產成為現實。全世界啤酒年產量已居各種酒類之首,已突破100000Ml。1986年全世界生產啤酒101588.7Ml。
6.精釀啤酒的起源與發展史
1.YO-HO 印度青鬼。這款產自日本的 IPA,包裝有個性,泡沫量充足但不是很持久,香氣不足,苦度較高,沒有一般IPA重香重苦的個性。
2.YO-HO 每日每夜 艾爾。氣味讓人想起葡萄柚的果香,苦味稍強,也有麥芽味,酒體是淺色艾爾風格的琥珀色,泡沫綿密,持久性高,口感中等。
3.田澤湖 布娜森林。此款酒標的繪制者男鹿和雄先生,為宮崎駿工作室美術監督,參與并監督了《龍貓》、《千與千尋》等經典動畫的制作。
4.田澤湖 皮爾森。這是田澤湖啤酒最值得推薦的一款,日本人釀造的傳統皮爾森,在全球范圍的啤酒比賽中獲獎無數,金色漂亮的酒體。
5.田澤湖 煙熏博克。這款煙熏啤酒是嚴格遵循德國傳統制法,用100%的熏制麥芽釀造。泡沫不多,開瓶煙熏味很濃,喝起來微微的酸,用來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最合適的佐餐酒。
6.麒麟小麥啤酒。這是一款比利時小麥啤酒,麥香足,酒體干凈,有傳統白啤芫荽,香蕉的香味,苦度不高,總體來說這是麒麟系列里風格框架最好的一款酒了,清爽易飲。
7.精釀啤酒的歷史由來和發展
江西西啤猴精釀啤酒有限公司于2019年12月24日成立。法定代表人熊震,公司經營范圍包括:啤酒生產與銷售等。
8.啤酒的歷史起源
啤酒生產是采用發芽的谷物作原料,經磨碎,糖化,發酵等工序制得。按現行國家產品標準規定,啤酒的定義是:“啤酒是以麥芽為主要原料,加酒花,經酵母發酵釀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氣、起泡的低酒精度飲料”。在古代中國,也有類似于啤酒的酒精飲料,古人稱之為醴。大約在漢代后,醴被酒曲釀造的黃酒所淘汰。清代末期開始,國外的啤酒生產技術引入我國,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80年代以來,啤酒工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現在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啤酒生產大國。
醴——中國古代的啤酒
象遠古時期的美索不達尼亞(Mesopotamia)和古埃及人一樣,我國遠古時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釀造的,即所謂的蘗法釀醴。《黃帝內經》中記載有醪醴,商代的甲骨文中也記載有不同種類的谷芽釀造的醴。《周禮·天官·酒正》中有“醴齊”,醴和啤酒在遠古時代應屬同一類型的含酒精量非常低的飲料。由于時代的變遷,用谷芽釀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類似于醴,用酒曲釀造的甜酒卻保留下來了。在古代,人們也稱之為醴。故人們普遍認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啤酒,但是,根據古代的資料,我國很早就掌握了蘗的制造方法,也掌握了自蘗制造飴糖的方法。酒和醴在我國都存在,醴后來被酒所取代。在此我們進行一些考證來說明這個問題
1、中國原始的谷物酒究竟是哪種類型?
首先要弄清楚,在歷史上古代外國的啤酒也好,中國的“啤酒”也好,啤酒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不言而喻,啤酒的最基本特征應是用谷物發芽后的谷芽作為基本原料。啤酒中加酒花,人工加酵母菌是后來才有的。
毫無疑問,含淀粉的原料都可能用來釀酒,問題是采用何種方式釀造。不同方式釀造的酒其類型不同。從世界范圍來看,谷物釀造酒可分成啤酒和米酒兩大類型。啤酒是采用發芽的谷物釀造的,發芽的谷物既是糖化劑,本身又是釀酒原料。而米酒則不同,需從外部加入糖化發酵劑(即酒曲)。遠古時期著名的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時期的釀酒,已有證據表明當時的酒是屬于啤酒類型。而對于中國遠古時期的谷物酒,究竟屬于哪一種類型,還并未徹底了解清楚。主要的觀點有:
中國最早的谷物酒是醴和酒,這兩種飲料酒按不同的方法釀造,醴相當于啤酒,用麥芽釀成,酒是用酒曲釀成。第二種觀點是原始的飲料酒是不分的,都是用發霉或發芽的從物釀成的,還有一種觀點是酒和醴都是用酒曲釀成的。
(1)曲造酒,蘗造醴
第一種也是較為普遍的看法是:酒和醴歷來就是兩種不同方法釀造的酒精飲料。
在中國的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出現了酒和醴這兩個字。醴和酒是分別敘述,互不相混的。有專家認為這是不同的兩種方式釀造的酒精飲料。(溫少峰等:《殷墟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年)。但持不同意見者也大有人在。
周朝的著作《書經·說命篇》中有“若作酒醴,爾惟曲蘗”。從文字對應關系來看,可以理解為曲釀酒,蘗作醴。明代的李時珍也持有同樣的看法。
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說:“古來曲造酒,蘗造醴,后世厭醴味薄,遂至失傳,則并蘗法亦亡。”西方的啤酒,酒精度一般為4%左右,而我國的黃酒其酒精度可達15-20%。這是黃酒取代原始啤酒的基本原因。
西漢,蘗的生產還未停止,醴仍是酒精類飲料的一部分。《史記·貨殖列傳》中有“蘗曲鹽豉千合”之記載。漢代因與匈奴發生戰事,漢敗,還要向匈奴貢奉蘗(見《史記·匈奴列傳》)。《漢書》記載:有一個人叫穆生的人,不會飲酒,每逢被邀請參加酒宴時,主人都為他準備醴這種酒度低的飲料,后來穆生受到了冷落,就不再為其設醴了。從這一則記載還可看出,醴是一種酒度很低的酒精飲料,適合于不會飲酒的人。
現代釀酒專家朱寶鏞先生提出:我國用谷芽釀造醴酒,和巴比倫人用麥芽做啤酒,差不多同時出現于新石器時代,彼此之間是否有聯系卻無從考察"(朱寶鏞:"釀酒工業的變遷")。對這個即有趣,又有科學研究價值的問題,看來還需要時間才能得到充分的證據。酒類品種的變化及釀酒技術的變遷,很可能會從一個側面反映不同民族人們之間的相互交往。谷物釀酒的起源這一問題的考察應當放在更為寬廣的歷史和地理的環境中。
此外還有一些觀點,如日本的山崎百治先生則認為:曲和蘗向來就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但曲是塊狀的餅曲,后來發展成為大曲,酒藥(小曲)等;蘗則為散曲,后發展為黃衣曲(用于醬油,豉的生產)和女曲(用于清酒生產)。
(2)曲蘗是發芽發霉的谷物
第二種觀點是現代方心芳先生提出的,他認為曲蘗是發霉發芽的谷粒,即酒曲。即在遠古時代,曲蘗是不分的。后來才分化為谷芽,酒曲和黃衣曲。”這樣可理解為,即然曲蘗不分,酒醴在遠古應是同一種東西。
(3)醴也是酒曲釀造的
第三種觀點認為醴也是用酒曲釀造的。其釀造時間很短,或汁渣相將的酒醪。醴的基本特點是糖度較高而酒度低,釀造時間短。如《釋名》將醴解釋為是釀造時間僅一天的,口味很淡的酒東漢成書的《說文解字》也是如此說,鄭玄在注釋《周禮》中的醴時說醴是一種酒液和酒糟混合在一起的甜酒。根據眾多的歷史資料加以分析,都并未說明醴就一定是用蘗所釀成的。用酒曲釀造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例如《周禮》中所提到的“五齊”中有“醴齊”,實際上就是用來描述發酵過程第二個階段的酒醪。又如西漢鄒陽在《酒賦》中寫到:清澈透明的是酒,混濁的是醴,它們都是谷米為原料用麥曲釀成的,雖然都來自相同的原料,但口味卻大不相同。這里更能說明漢代時的醴是用曲釀造而成的。
2、中國遠古時期已能生產啤酒的論據
(1)商代的谷芽──蘗和原始的啤酒──醴
首先,在殷商的卜辭中出現了蘗(谷芽)和醴這兩個字,而且出現的頻率不低。綜合卜辭中的有關條文,可以看出蘗和醴的生產過程。這一過程與啤酒生產過程似乎是相同的。首先是蘗的生產,卜辭中有蘗粟,蘗黍,蘗來(麥),等的記載。說明用于發芽的谷物種類是較豐富的。其次是"作醴"。大概是把谷芽浸泡在水中,使其進行糖化,酒化。再接著是過濾,卜辭中還有"新醴"和"舊醴"之分,新醴是剛剛釀成的,舊醴是經過貯藏的(以上資料由《殷墟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中的有關資料綜合而成)。
(2)古代的谷芽和飴糖生產──原始啤酒生產的旁證
另外我國古代蘗及飴糖的生產都有明確的,詳細的記載。而且生產方法極為成熟。雖然蘗法釀醴的方法在古代文獻中尚未發現,但這并不等于在遠古的時代沒有這種實踐活動。從大麥到啤酒,要經歷發芽,粉碎,糖化,發酵這四個主要階段,前三個階段我們的祖先都掌握了,糖化醪發酵成酒應當不是問題。
《齊民要術》中關于制蘗(麥芽)的方法相當成熟,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漬麥階段,每天換水一次;第二階段,待麥芽根長出后,即進行發芽,對厚度作了明確的要求,為維持水分,每天還澆以一定量的水;第三階段,是干燥階段。抑止過分生長,尤其是不讓麥芽纏結成塊。這例小麥蘗的制造工藝,與啤酒釀造所用麥芽的制造是完全相同的。
最遲在春秋戰國時代,已開始使用飴糖。《禮記·內則》有“棗粟飴蜜以甘之”的記載。到了北魏時,蘗的用途主要是用來作飴糖。作飴糖涉及到麥芽的糖化,這與麥芽蘗釀造醴是相似的。《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載了小麥麥芽及飴糖的作法,麥芽的制造過程與現代啤酒工業的麥芽制造過程基本相同。還詳細敘述了糖化過程。我國古代既然精通麥芽的糖化,至少可說明:在五、六世紀之前,用蘗來釀造醴(啤酒)是完全有可能的。
(3)浸曲法釀酒──用蘗釀醴的遺法
從古代釀酒最先使用漬曲法也可看出我國古代用蘗釀醴的可能性。
從上面的論述可知,古代外國的啤酒釀制過程中,有兩道工序,其一是浸麥(促使其發芽),其二是麥芽的浸漬(使其糖化)。在我國古代,即使采用酒曲法釀酒,也有一道工序是浸曲,這種浸曲法比唐宋之后的干曲末直接投入米飯中的方法更為古老。在北魏時極為盛行,即先將酒曲浸泡在水中若干天,然后再加入米飯,再開始發酵。現在就出現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用曲釀酒,浸曲法可能是繼承了啤酒麥芽的浸泡的傳統作法,即兩者是一脈相承的。我國用蘗釀醴可能先是用水浸漬蘗。讓其自然發酵。后來發明了酒曲,酒曲也用同樣的方法浸泡,原始的酒曲糖化發酵力不強,可能酒曲本身就是發酵原料;后來,由于提高了酒曲的糖化發酵能力,就可加入新鮮的米飯,釀成的酒酒度也就能提高。這樣曲法釀酒就淘汰了蘗法釀醴。可以相信,蘗法釀醴這種方式在我國的釀酒業中曾經占據過重要的地位,甚至其歷史跨度還超過了目前的酒曲法。
活動:
8 Wired Hoppy Berliner 八怪精釀啤酒 免費送!
9.啤酒釀造史
啤酒和葡萄酒、中國黃酒并稱為世界三大古酒,都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具體到人類最早釀造啤酒的年代起源于何時,因年代過于久遠,其真實具體的事實已湮滅在歷史的長河里,現代人只是通過一些考古遺跡進行推斷。
人類目前接受程度最廣的古老啤酒發酵蹤跡出現于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7000多年。在歐亞大陸交界地的伊朗,考古發現了含有大麥汁發酵殘余的陶罐。依照當時的生產技術水平,尚沒有蒸餾技術,因此可以確認的是一種古老的飲食遺跡,歷史學家因此推斷可能是最早的啤酒。
在附近的扎格羅斯山脈也發現了麥汁覆蓋的石塊,古老的啤酒釀造過程并不具有像現代這樣高度發達的配方設計和釀造工藝的控制,只能通過簡單可行的方法,按照釀酒師的經驗,將燒紅的石塊投入到發酵中的大麥汁中,以提高發酵溫度。當時的啤酒產品更像是一種粗糙的谷物發酵產物,渾濁而又口味古怪復雜。
而早在9000多年前的中國,河南省賈湖遺址中就有釀造酒的痕跡,與中亞地區的最早發現遙相呼應。懷疑當時人把大麥、稻米、蜂蜜和水果混合發酵成酒精飲料,有人說這是啤酒的雛形。但這種釀造方式過于原始和隨意,任何水果和谷物都可以,還不具有真正的啤酒各種要素。
而到了公元前5400多年,在陜西米家崖文化中,發掘了一些陶罐,檢測出了清晰的大麥和其它谷物的痕跡,尤其是大麥淀粉粒殘留的存在,也符合實驗中淀粉粒在釀酒過程中損傷形態的記錄。從谷物類型上講這是非常明確的古代中國啤酒發酵記錄,印證了古老的農業中國是世界啤酒發源地之一。只是在后來的農業發展過程中,大麥始終在中國地區處于比較弱勢的種植地位,不如其他五谷-稻(大米)、黍(黃米)、稷(又叫粟,小米)、麥(小麥)、菽(大豆)。更現實的是,古代中國很早就開始使用酒曲這種發酵工藝中最偉大發酵媒介,利用群體性的微生物菌群,協作糖化、發酵,釀造過程同步進行一氣呵成,因而可以釀造酒度可高達20多度的黃酒(早期是醴酒,固形物較多,后逐步被黃酒取代),大大超過世界其它初級類型酒精飲料,過早的進入了更高級的發酵酒精飲料時代。因而啤酒和葡萄酒這些初級的酒飲料始終未能在漫長的古代中國有更大的發展。
公元前6000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記載的石板上就經常出現喝啤酒的場景,人們使用蘆葦桿吸食著含有大量沉淀雜質的麥汁飲料,這種喝酒的方式與希臘巨著《遠征》(公元前5世紀)中關于如何喝啤酒的方式非常接近。這種酒其實更像是一種發酵過的粥。據說當時人們已經懂得催芽,經過烘干碾磨后,可以加工成麥芽餅。不知道是如何發現的,這些麥芽餅混入了熱水,就意外的得到了甜絲絲的麥汁。
蘇美爾文明中贊美酒神寧卡西的詩歌中,描述了這種古老啤酒的配方。“使用雙層大麥面包加水發酵變可以得到啤酒”。而且會在祭祀中大量的使用。
而到了距今約5000多年的兩河文明的繼承者古巴比倫時代,則發展處了更多的啤酒類型,從紅色、棕色到幾乎黑色的都有。同蘇美爾一樣,這些酒懸浮的雜質過多,因此也需要使用蘆葦桿來吸食。
公元前1750多年,巴比倫第六代君主漢謨拉比頒布的最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中就有很多關于啤酒的法規規定。讓啤酒成為了當時只有貴族階層才能享受到的高級飲品。
而在5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啤酒則被賦予了更加復雜的宗教和經濟意義。據考古記錄證明,不但統治階層中的法老每天飲用啤酒,還使用啤酒做各種宗教祭祀活動。同時使用面包和啤酒給于修建金字塔工人的結算工資,大量出土的石板上刻著眾多當時釀酒和喝酒的場景。發掘的金字塔周圍的工作場遺址中就有釀酒坊。啤酒作為國家管理下的優秀產業得到高度發展。
而到了古希臘和羅馬時代,啤酒的地位受到了挑戰,被當時顯的更容易釀制的葡萄酒所擠壓。當時的上層人士都把啤酒當做是帝國邊界周圍蠻族人才飲用的飲料。而且當時的國家行政區域中心地中海沿岸更適合種植葡萄,又不屬于人類的基本口糧,不會造成糧食的浪費和短缺。因此葡萄酒成為了國家核心地區的主導酒精飲料。而作為邊疆周圍地區的,包括歐洲今天大部分的中南歐西歐則適合種植大麥,傳承了西亞和中亞地區傳播過來的啤酒這種古老的人類酒飲料文化和技術,并留存至今。
10.精釀啤酒的歷史由來簡介
啤酒最早是埃及人發明的。人類使用谷物制造酒類飲料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已知最古老的酒類文獻,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巴比倫人用黏土板雕刻的獻祭用啤酒制作法。
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已有用大麥、小麥、蜂蜜制作的16種啤酒。公元前3000年起開始使用苦味劑。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穆拉比(Hammurapi~公元前1750)頒布的法典中,已有關于啤酒的詳細記載。公元前1300年左右,埃及的啤酒作為國家管理下的優秀產業得到高度發展。
最早的啤酒只是大麥汁稍微發酵,有點酒味的飲料。根據溫度和酵母菌(那時人類還不知道這是啥東東)種類的不同,分成了拉格(Lager)和艾爾(Ale),它倆的區別在于發酵位置的不同,拉格在發酵桶的下面低溫發酵,艾爾在上面溫暖環境下發酵。好比男人看見女人的反應,多數都變成了下半身思考,所以比起艾爾,拉格要更為普遍。
中國所有的啤酒、喜力(Heineken)、嘉士伯(Carlsberg)、百威(Budweiser)、很多德國啤酒,都屬于這類,簡單無節操。但其實不是如此,拉格其實小批量發酵難度要高于艾爾,因為溫度要求比較低,但后來的工業生產解決了這個問題,拉格發酵溫和、能大批量產、酒體純凈、口味清淡,這是導致它普及的根本原因。
比起拉格,艾爾就文藝的多,荷比盧地區、北歐諸國、英倫都是這種風格,這種酒,高端大氣上檔次,所以說的啤酒精釀大多數都是指這些。
中世紀的時候,歐洲北部水質很差,但大家不喜歡喝開水,于是比利時一幫和尚開始用煮開的水釀成啤酒,這樣能當水喝,味道也很好。大家都覺得啤酒是飲料,所以也無所謂喝啤酒禁令。后來越來越火,于是比利時自成一體,修道院風格(Abbeybeer),我們說的blond(金艾)、double(雙料)、triple(三料)、brown(棕艾)甚至quadruple(四料)都是。
結果英國和愛爾蘭那邊水質更夸張,超硬(硫酸鈣),他們為了掩蓋味道,只能用很多烤過的麥芽,降低PH值,用麥芽焦香掩飾水質味道,于是有了波特(Porter)。后來大家覺得焦香味都不夠爽,再來點糊味更好,就有了世濤(Stout),后來更升級為帝國世濤(Imperialstout),這些酒普遍特點是酒精度偏高。
后來英國殖民印度,啤酒海運過去之后老容易壞,他們發現往里面使勁兒放啤酒花可以保質,于是就出現了一個新品種:印度淡色艾爾酒,傳說中的IPA(IndianPale Ale,印度淡艾),喝的人多了,也就流行了,但這個酒跟印度半毛錢關系都木有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