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喜歡優先的利用股權獎勵?當我們分析了這個問題,就明白了股權獎勵對于企業有哪方面的的價值!
縱觀所有大的公司發展歷程,京東,阿里巴巴,任何一個大的公司在達到市值頂峰和發展壯大之后,他們一般不會優先利用股權獎勵這種方式,為什么呢?是他們不需要高精端科技,管理型人才了?是他們不需要繼續的壯大發展了?顯然都不是,恰恰相反,他們更需要人才,但為什么不優先選擇股權獎勵呢?因為股權越來越值錢,反觀那些初創型的中小微企業,特別是在創業發展前期階段,往往優先的習慣性的開展股權獎勵!但很多種股權,其形式上的獎勵,這種獲得者并沒有得到任何實在的收益!
優秀的管理人總會掌握一件事情:將未來的預期利益,優先分配給那些核心的,有價值的人,做當下的收益!用時間換空間,用未來換當下,馬云是這當中的大師了, 可是現在你在阿里巴巴,不管你多牛逼,還有沒有機會獲得股權獎勵?獲得這個機會有多大?
所以,股權獎勵,從營銷管理成本而言,這是最低的營銷投入的方式,但也是效率最高的,不僅可以收買人才,籠絡人心,強化組織管理,凝聚團隊戰斗力,同時,對于外方資源的整合也具有非常大的價值!但很多民營中小微創業企業,其股權的獎勵就是一種空頭支票,甚至一文不值!因為面臨著一個本身就是風雨飄搖的企業,用這種股權獎勵,還不如現金流提成來得更實在,所以很多中小微企業即使大量的做股權獎勵的文章,也很少能夠取得行之有效的效果!曾經有一個笑話發生在我身上:某企業竟然愿意拿出40%的股份,讓我用資源加入的方式,成為他們的股東,大家現在聽這話,可能認為非常可笑,但是每天都會有太多的這種可笑的事情,可笑的企業,可笑的創業者,在交流這種可笑的事,最后提醒所有參加股權獎勵的人,當你享受股權的一切權利時,你也要承擔由此而帶來的風險,比如說負債,企業違規經營的風險!別錢沒賺到,最后被別人綁到了戰車上,成為了替罪羔羊!
我是孫洪鶴,每天都會給大家回答熱門的問題,以上回答僅共大家交流吧,若有漏洞,請大家指正,@孫洪鶴 希望我們能夠在今日頭條平臺啊,成為好的交流的伙伴,這個平臺是交朋友的地方,生活原本不易,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努力!
創業行動家 丹姐觀點:
古人說:有錢能使鬼推磨。話糙理不糙,很多人那么努力為了什么?過上好的生活,有詩和遠方的日子,這些都需要有物質基礎,都需要錢。
股權激勵做的好的,能給企業帶來意想不到的成績。完善的股權架構,引領華為走向世界第一,目前他的體量已經超過BAT的總和。
那么,我們來看一下,華為股權的架構和機制的發展。從實權股、虛擬股、虛擬加限受股到最后TUP的模式,一次次的蛻變成長成就了現在的華為。
在1990年,華為遇到了一個大難處,資金短缺,人才留不住。那時候的私營企業沒有多少渠道可以融到資金,融資難、難于上青天。他們的方案,是進行實股激勵,員工用現金的方式認購股權,這種方式幫華為度過了艱難的時期。
經過將近十年的發展后,到了2000年,華為由原來的100多名員工發展到10000多名員工,這時候華為的股權分散的比較厲害,沒有更多的實股進行分配。企業要想更進一步的發展,也需要有員工的激勵方式,他們的解決方案是進行虛擬股的發放。(虛擬股只有分紅權和股票的增值權)這一次的虛擬股的激勵奠定了華為成為全球第一的基礎。
在2003年,是中國比較特殊的一年,當時出現非典,全國陷入人心惶惶,同時華為與思科之間的知識產權糾紛,讓公司受到了發展的瓶頸。這時候,華為推出了虛擬限制股的激勵機制,穩定了核心管理層和技術核心人員。
2008年遭遇金融危機,華為實行虛擬股加飽和股的方案(飽和股:員工根據級別分配相對應的股票數目,達到這個級別的數目后不可繼續加購股份)。用這種模式完成了內部融資,再一次度過了難關。
2013年,華為成為了全球第一的公司,外籍員工的股權激勵問題,內部一些創始人開始躺賺的問題,導致了比較嚴重的發展瓶頸。這時候華為采取的5年制TUP模式以及“遞延+遞增”的分配方案(第一年分配股權,沒有分紅,次年開始30%分紅,一直到第5年全額獲取分紅權的同時進行股票值結算,同時對這些股權進行權益清零)。
這樣的方案效果激勵了更多的人去創造價值,真正的以奮斗者為本。
所以說一個把股權激勵正確使用的企業,才能成為一家偉大的企業。你們覺得,如果華為沒有這樣的股權激勵模式,他會有今天這樣輝煌的成績嗎?
覺得不會打“1”,覺得可以有其他方法的可以留言談談你的觀點。
我是創業行動家 丹姐,如果你有更多的觀點歡迎私信,我們一起探討。
忠言逆耳利于行。飛哥團隊所答內容,都是多年創業經歷留下的創傷。沒啥文采,都是干貨。你若喜歡,記得分享朋友圈,他日創業路上,興許用的著。了解飛哥更多創業問答,請訂閱《創業行動家》頭條問答,如果您對我的回答滿意,請多多點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