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酒的起源很古老,可以追溯到史前的新石器時代。大約公元前7000年,人們開始模仿大自然的自然釀酒過程,而等到真正出現農業之后,公元前6000年左右,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就開始出現雕刻著啤酒制作方法的土板,而在公元前4000年,該地區已經能釀造16種啤酒,并在公元前3000年開始嘗試使用苦味劑釀造啤酒。
中國最早的釀酒起源于仰韶文化,并且使用曲來釀酒,而到秦漢時期,技術開始普及,人們已經開始大量用曲造酒,在《漢書·食貨志》中存有最早的釀酒記錄。如此看來,“酒”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個載體,要想完全擯棄是不大可能的。
二,“酒”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個重要的元素、符號。
晉人江統說:“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云儀狄,一曰杜康?!熬啤币唤泦柺溃捅灰暈樯袷サ奈镔|,酒的使用,更是莊嚴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廟、奉佳賓而不用。形成遠古酒事活動的俗尚和風格。在出土文物當中,精美的酒器是很好的歷史見證者和傳承者。比如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婦好鸮尊就讓一代女杰婦好的歷史故事具體生動了,透過這鸮尊我們也觸摸到了商朝那段歷史。
婦好鸮尊商王武丁的王后婦好墓的陪葬物
隨著釀酒業的普遍興起,酒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祭祀、婚喪嫁娶、朋友聚會、商業洽談等等,各種活動都要用到酒。酒又經人們思想文化意識的觀照,一方面形成較為系統的酒俗習慣,另一方面,酒也成為人們傳情達意的一個重要媒介。比如曹操“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范仲淹的“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杜甫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李白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試想如果沒有了酒,唐詩的恢弘、宋詞的璀璨該失去了多少顏色??
三,飲酒能成為一種文化的根基在于“酒德”和“酒禮”。
“酒德”兩字,最早見于《尚書》和《詩經》,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于酒,同時,要遵守一定的“禮儀”。如果飲酒過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亂。明代的袁宏道,還專門寫了一篇《觴政》。又比如現藏于河南博物院的春秋云紋銅禁就是用來禁酒的器具,用來告誡國人:勿因飲酒作樂,貪圖享受而亡國。就如這次阿里事件當中的當事人,不能把罪責推給酒,更不能推給酒文化,在酒桌上失德、失禮的是人,不是酒,更不是酒文化,失德、失禮之人,不在酒桌上失,也會在別的地方失。
所以,酒作為一種文化符合,不但源遠還要流長,但其中的糟粕成分肯定會隨著發展被摒棄。
精美的春秋云紋銅禁
四,在世界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上,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組研究發現:喝酒不能帶來任何健康收益,適量飲酒有益的說法,根本就不存在!
既然如此,職場人特別是女孩子,更應該學會保護自己,提幾點建議:一,讓別人知道自己不會飲酒,也堅決不喝酒。二,實在萬不得已要喝的話,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里,無論如何不能醉酒,同時告訴家里人你的行蹤。三,盡可能不和人單獨飲酒。畢竟對你有危害的不僅是酒,危害更大的可能是人。
如果當事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酒和酒文化更不能擔責,則另當別論。
酒在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源遠流長,酒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不是特別重要,但不可或缺。酒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環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文人墨客借酒舞文弄墨,斗酒詩百篇。將士岀征,把酒壯行,沙場點兵。民間紅白喜事,以酒敬天,敬地,敬祖先,夫妻交杯,百年好合,恩愛一生。同學聚會,戰友重逢,添人進口,家人團圓以酒烘托氣氛,等等等等,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歡顏的習俗已深深的根植于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很難想象,生活中沒了酒,用什么東西來喚醒人們激情?用什么方式來營造喜慶,隆重,熱情,亢奮的氣氛? 凡事有利有弊,酒能成事也能壞事,宏揚好的飲酒文化,傳承文明健康的飲酒方式,對酒后無德的違法亂紀行為嚴厲打擊,才是正確的社會責任。
日常生活中,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有之,酒后亂性傷風敗俗的有之,酒后駕車傷人害己的有之。酒后無德醉酒哭天的有之。因為每個人的酒量不同,駕馭酒的能力不同,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酒風酒德參差不齊,但總起來講,酒后亂性或違法亂紀的必竟是少數,根本原因是人的素質問題。總之,酒是好東西,喝多了生事就不是個東西了。[捂臉][捂臉][捂臉][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