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晉宋文學大家陶淵明,為何“不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隱居呢?是因為陶淵明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大詩人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年,曾祖父是東晉初年的大將陶侃,做過大司馬,祖父和父親也當過太守一級的官,由于陶家不是士族出身,為官清廉,沒有多少財產,到了陶淵明這一代,已經和一般平民差不多了。陶淵明從小就喜歡讀書,并有一定的雄心壯志,由于社會的黑暗,一直不想出來做官。思想很矛盾,直到29歲,才出來謀求官職。10多年里,做了幾次官,可是都非常小,不僅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還要和自己認為不值得交往的人應酬,這使他感到精神上非常痛苦。在做江西彭澤縣令時,因為有一個都督要來視察,按規定,陶淵明要穿戴整齊,前往迎接,還要向他彎腰行禮,陶淵明感到這樣做,心里很難受。就說“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意思是,不愿為了五斗米的薪水,去向自己瞧不起的人彎腰行禮。于是交出官印,告辭回家。
在辭官回家的路上,是陶淵明心情最愉快的時候,他寫了一篇《歸去來兮辭》,述說自己的心情。恨不得一步跨進家門,和妻子兒女團聚,一起過悠閑的日子。陶淵明離開了官場。回到了潯陽柴桑,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生活非常苦,經常出現無米斷炊的情況,但也感到很自在,和鄉親們一起勞動、聊天,還是蠻開心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是他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
陶淵明有兩個愛好,一是愛喝酒,一是愛菊花。喝了酒,詩興就來了;菊花不與百花媲美,是高雅的象征。他的《飲酒》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現他遠離世俗,悠閑自在的高尚情操,為后世詩人所推崇。他的《桃花源記》,充滿幻想,帶有浪漫主義的神奇色彩,反映了陶淵明不滿現實,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因此,“桃花源”成了后世人們追求理想世界的代名詞。
陶淵明的詩,在他生前和去世以后,一直沒有多大的影響,可是到了唐朝,他的詩歌藝術價值,才被人們發現,由此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人的信念實際上就是一種心理作用。但是人畢竟又是一種具有七情六欲的生靈,他的信念的形成、他的心理作用的產生都必須依賴于一種客觀壞境與歷史文化參照和民族精神追求。
中國歷史上像老陶這樣的人或許有,像老陶這詩句也層出不窮。但究竟有沒有老陶這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情況如今我們不能武斷予以肯定。因為我們畢竟是后人,你說有還要有人信呢!
近百年來所發生的事情都有人提出異議,更何況數百年、甚至更久以前呀!
老陶“不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隱居,或許就是一個傳說,作為如今的我們還去追究它真假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