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能把大明治理好是個錯誤認知,大明的滅亡與他脫不了干系。
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即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帝是由于明武宗死后無嗣,由張太后(明武宗的母親)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武宗的堂弟朱厚熜來繼承皇位的。朱厚熜即位之時,通過大禮議逐步掌握皇權。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重振國政,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
嘉靖帝在前期能夠力革前朝時弊,大刀闊斧推行了改革,政治上集異納諫,勤于政務,打擊權臣和封建地主貴族勢力,大赦天下,誅殺了錢寧、江彬等佞臣,整頓朝綱,總攬內外大政,推行新政,裁抑司禮監的權力,撤廢鎮守太監,嚴肅監察制度,嚴分廠衛與法司職權,對宦官嚴加官束,重視任用張璁、夏言等賢臣;經濟上嚴懲貪贓枉法之徒,勘查皇莊和勛戚莊園,還地于民,鼓勵耕織,重新整頓賦役,賑濟災荒,減輕租銀,體恤民情,治理水災,極大地緩解了當時激烈的社會經濟矛盾。成效顯著,所以獲得很多贊美之聲。也為以后的隆慶新政和張居正變法改革奠定了基礎。
嘉靖帝統治后期,由于國家承平日久,逐步喪失了進取精神,且日益腐化,開始濫用民力,而且迷信方士,夢想長生不死。甚至在方士的詐騙和愚弄下,差點死于宮女之手。爆發“壬寅宮變”。
此后,嘉靖又誤用首輔嚴嵩專權誤國,吏治敗壞,殘害忠良,許多功臣直臣如楊繼盛等人慘遭殺害貶黜;而且邊事廢弛,戰亂迭起。在長城以北,蒙古韃靼部興起,至俺答汗時勢力強盛,屢次率軍騷擾內地,當時的明朝邊將為保官升職,將邊防軍的糧餉大半賄賂了當朝權奸嚴嵩。以致軍士饑疲,無力抵抗蒙古韃靼部的騷擾。同時邊關的兵卒一方面忍受不了將領們克扣軍糧,另一方面厭惡了頻繁的戰斗,因此經常爆發了邊卒嘩變。特別是嘉靖二十九年,韃靼部俺答汗率軍長驅直入北京郊區燒殺搶掠,史稱“庚戌之變”,造成極大破壞。
東南方倭寇也經常侵略中國沿海,后賴張經、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等著名抗倭將領,成功捍衛了帝國海疆安定,有力打擊了倭寇侵擾和海盜瘋狂掠奪行為。嘉靖朝,南倭北虜始終是明朝的禍患。各地也爆發多起民變。
嘉靖帝晚年開始疏遠嚴嵩,起用徐階為內閣首輔,國家才再次走上了正軌。嘉靖帝從銳意進取轉向消極荒殆。使得當朝清官海瑞抬棺上朝,以死進諫:世宗“二十余年不視朝,法紀弛矣”。海瑞甚至罵他:嘉者,家也;靖者,盡也。嘉靖嘉靖,家家乾凈。意思是民窮財盡,國將不國。
偉人毛主席也評價他:“煉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幾年天下,就是不辦事”。
最后,嘉靖帝朱厚總胡亂服食的丹藥,終釀后果,至七竅流血而死,誤國害己。
嘉靖帝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他是明朝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嘉靖帝執政期間,出現了許多名臣名將,比如王陽明、海瑞、張璁、高拱、徐階、張居正、戚繼光,當然也有奸臣、權臣,比如嚴嵩父子,把持朝政二十多年。嘉靖帝執政前期并不懶,在張璁的輔助下勵志改革,并收到了不小的成效,獲得贊美之聲不絕。但后期嘉靖帝沉迷于方士道教,一心修玄,渴望長生不老,使得嚴嵩專權。雖然如此,嘉靖帝是個雖懶但很懂統治方術的皇帝,他會識才用才,平衡朝廷中臣子們的關系,因此政局相對平穩。從他在位時出現的那些名臣可以看出,嘉靖帝用人上還有很有一套的。臣子們把事都干了,他就專心修他的仙就行了。
反之崇禎帝朱由檢的情商跟他的先祖差了很多,首先他沒有主心骨,和袁紹一一樣,愛聽臣子們意見,卻多謀寡斷,因此很多決策錯失機;其次崇禎帝疑心太大,不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先是發現了袁崇煥這個人才,后又疑其叛國殺了他,自毀長城;三是崇禎帝沒有明君慧眼,所以手下大多庸才,危急時刻無人替他分憂。自己不明,又沒有人才輔佐,最后勤奮的他反而亡了國。當然,客觀上明朝到了崇禎帝時,已經腐敗不堪,危機四扶,不能救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