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來客了,總得炒幾個菜,溫一壺酒,一并邀左鄰右舍的長輩、兄弟或鄉親陪客。開席后,先是各人不聲不響的倒點酒在地上,大體是叫敬天地敬先人,然后是全桌人一口一杯,來個連喝三杯,這叫三杯通大道!菜也是隨意吃,不勸的。
這之后,則是主人向客人和陪客的輪流敬酒,陪客的向客人敬酒,之后客人回敬。這樣一個來回后,不行的話還得來第二輪、第三輪……甚至五杯六杯……一醉方休!
如果客人謙虛,則是好事成雙、三杯通大道、四季發財、五子登科、六六大順等等勸酒,搞得客人無可奈何,以醉爛如泥收場。喝的酒如果不是度數不高的家鄉土酒,這種喝法非出問題不可。
有時如果主人感到還不夠客氣的話,喝了土酒,又拿出珍藏的瓶子酒(高度白酒),一般大家一餐不喝幾種酒的話,那樣更容易醉。但主人既然拿出來了,不喝點沒面子。那就又有新節目了——劃拳。一般是似醉非醉時一對一喊六啊六啊,哥倆好啊……,誰輸了誰喝!越喝越輸,越輸越喝,……
禧文樂見,為你解讀不一樣的文字。
酒是中國民俗文化中重要一環,在中國民間幾乎無處不在。
酒,最早出現在河南舞陽縣的賈湖文化遺址,發現了裝酒的器皿和酒的殘留物,經過考古學家用碳十四的方法檢測,遺址距今9000年。
考古學家根據酒的殘留物還原了酒的配方,這是一種發酵酒,還申請了這種原始的果酒的專利,這說明在很早的上古時期,人們就有了制作酒的場所、專業技術和流程。
經過幾千年的社會繁衍,今天在中國民間,酒幾乎無處不在。
一.首先,是在大年除夕。在逢年過節,酒用于助興已經必不可少。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的一天,在古代,古人會舉辦隆重的祭祀大典,會用酒來祭祀神靈,用酒來祭奠祖先;這一天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大家用酒來慶賀,一起飲酒、吃飯,通宵不睡覺,叫做“守歲”。
二.重大節日要用酒。元宵節。
在民間是一個重要的日子,人們會在這一天狂歡飲酒;在正月最后的一天,民間叫做“晦日”,也叫窮日,有的地方會在這一天把酒灑在街巷或者路上,叫做送“窮”。
清明節、寒食節。
人們在清明節和寒食節的時候,用酒來祭奠,這個時候也是春天來到的時候,很多人在這個時候掃墓和郊游。
端午節。
夏歷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個節日說法比較多,人們會在這個日子祭奠屈原,會飲酒和祭奠;有的地方在這一天驅邪避災,會用菖蒲酒驅瘟病,喝雄黃酒除惡,喝夜合花酒用來鎮靜神經。
中秋節。
中秋節是民間的一個重大節日。人們在這一天會吃月餅,登高賞月、泛舟賞月,在飲酒、品嘗豐盛的美食瓜果中共賞一輪圓月。
重陽節。
這一天叫老人節,人們要登高、賞菊、吃重陽糕、插茱萸,把菊花浸在酒中,飲菊花酒,用來預防災病,除此之外,人們還飲桑落酒、薏苡酒、桂花酒;這一天又叫女兒節,有的地方家中有出嫁的女兒,就要備上好酒去接女兒回家。
冬至。
冬至這一天,又叫“一陽生”,是吉日,入九的第一天,人們要置辦酒席、祭奠先祖,還會相互宴請友人。
在民間,各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民族豐富的酒文化,細說起來,那就太多了。
酒在生活中不僅普遍用來助興,還有更多的習俗,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讓中國人的血脈更加親和,宗族之間的情節更加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