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分析:
先,我們看到堂吉訶德是一個脫離現實、耽于幻想、行動盲目的這樣一個人。他因讀騎士小說入了迷而想入非非,喪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騎士小說的描寫當成現實 生活,無視已經發生了變化的時代,企圖以自己的游俠行為來復活過時的騎士制度,把單搶匹馬打抱不平當做主持正義、改造社會的途徑。他沉浸在幻想中,完全喪 失了對現實的感覺和判斷:他把窮旅店當作城堡,把妓女當成貴婦,把理發師的銅盆當作魔法師的頭盔,把皮酒囊當作巨人的頭顱,把羊群當作魔法師的軍隊。在他 眼里,處處有妖魔為害,事事有魔法師搗亂,因此他到處不分青紅皂白,對著臆想出來的敵人橫沖直撞,亂劈亂刺。結果呢?雖然他是出于善良的動機,懷著滿腔的 真誠,但卻只能是四處碰壁,受盡嘲弄和傷害,使自己成為一個滑稽可笑的人物。
最令我們為堂吉訶德感到辛酸的是他的愛情夢幻。《堂吉訶德》中寫了許多的愛情故事,但這樣的愛情故事沒有一件是發生在 堂吉訶德的身上。他夢幻中的 心上人杜爾西內亞,可以說是從來就沒有存在過,但我們又看到她無時不在堂吉訶德的左右――他成功時夢到她,失意時想到她,寂寞時想到她,熱鬧時也想到她。 他可以容忍別人對自己的污辱,但他不能忍受別人對杜爾西內亞美貌的懷疑; 他在冒險途中遇到過無數個美女,但他認為沒有人能和他的杜爾西內亞相比。直到最終他被擊敗,他還在為杜爾西內亞的美麗辯護――為此,他不惜放棄自己的榮譽 和生命。堂吉訶德在最后一次返鄉途中,念念不忘的不是自己已經被毀掉的名聲,而是愛情給他造成的傷害――這種傷害當然只有他想象中的杜爾西內亞給得了他。 堂吉訶德沒有愛情,有的只是一個愛情夢幻,至多算是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但他為此卻受盡了磨難,嘗盡了屈辱,這又是多么的可笑、可悲、可嘆!
其 次,我們又可以看到堂吉訶德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他痛恨專制殘暴,同情被壓迫的勞苦大眾,向往自由,把保護人的正當權利與尊嚴,鋤強扶弱,清 除人世間的不平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許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騎士道,但他對此是如此的迷戀和執著,如此的不可思議,已完全變成偏執;而且這種偏執不是一般 性的,在他心目中它已經是全部了。因偏執而行為變得瘋狂,于是大家都把他當瘋子,覺得他可笑。但他從不怕人們議論與譏笑,更不怕侮辱和打擊,雖然四處碰 壁,但卻百折不悔,一片赤誠,無論什么都不能使他改變初衷。對于他來說,人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說,他之所以珍重自己的生命,無非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 想。他活著是為別人,為自己的弟兄,為了鏟除邪惡,為了反抗魔術家和巨人等壓迫人類的勢力。他堅信自己的理想,愿意一片摯情地為這個理想而盡忠。
再 有,我們可以這樣說,堂吉訶德為實現理想而奮不顧身的精神令我們折服,他是一個永不妥協的斗士。堂吉訶德敢于為主持正義、清除罪惡而忘我斗爭,不 管碰到什么樣的敵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縮。他把磨坊的風車當作巨人,毫不猶豫地挺槍拍馬沖過去;他把皮酒囊當作巨人的頭顱,不顧一切的提矛殺去;他把 羊群當作魔法師的軍隊,縱馬大加殺戳。他跟比斯蓋人進行惡戰,跟楊維斯人進行搏斗; 他為一個被曾經誘騙她的人無情拋棄的女人,而和拋棄她的人進行決斗;他甚至敢單槍匹馬面對一頭兇猛的獅子而毫無畏懼之心。
總之,堂吉訶德敢用自己的行動、甚至生命來捍衛道德、正義和信仰,即使大多數情況下都以失敗而告終,但他這種不屈不撓、勇于自我犧牲的精神,實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總結以上幾點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堂吉訶德是一個性格復雜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點,又有嚴肅認真的思考; 既荒謬絕倫,又崇高偉大; 既有喜劇性,又有悲劇性,是一個可笑又可悲、可樂又可敬的具有雙重性格組合的人物形象
情節:簡述堂吉訶德與風車“交戰”的故事
堂吉訶德第二次出游時,和桑丘在郊野遇見了三、四十架風車。堂吉訶德卻把它們當作三、四十個巨人,要上前廝殺。盡管桑丘大喊這是風車,要阻擋他,但他腦子里裝滿了妖魔鬼怪一類的東西,連理也不理。他向第一架風車撲去,用長槍刺進了風車的翅翼。可那風車把他連人帶馬甩了出去。虧得桑丘上來攙扶,他才好不容易從地上爬了起來。
簡述堂吉訶德大戰羊群的滑稽故事
在第二次出游途中,大路上趕來了兩群羊。堂吉訶德竟把羊群看成是出現在他面前的兩支結仇的軍隊。他不顧桑丘的阻攔沖進羊群,舉槍亂刺,被牧羊人亂石打倒,還磕掉了牙齒,兩根肋骨也陷進肉里。即便如此,他還認為這是混蛋魔法師的把戲,把敵對的兩軍變做兩群羊。
簡述堂吉訶德“深山苦修”的故事
為了躲避巡邏隊的追究,堂吉訶德不敢走大路,他和桑丘走進了一座深山。在這里,他們遇見了一個叫卡迪紐的青年。卡迪紐因愛人陸莘達被花花公子堂費南鐸奪走,悲觀失望,躲進深山過著野人一樣的生活。堂吉訶德受了啟發,決定自己也要為意中人杜爾西內婭受苦,在深山過修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