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酒文化的核心便是“酒民文化”。人的酒行為更為普遍,酒與人的命運更為密切,酒廣泛地融入了人們的生活,貼近“生活”的酒文化得到了空前的豐富和發展。如生日宴、婚慶宴、喪宴等等以及相關的酒俗、酒禮,成為了一項重要的生活內容。
2013年3月,外媒評出了世界十大最愛喝酒的國家,排在第一位的是英國,中國排名第二。
中國的白酒文化實則是一種社會文化。與中國人打交道,無論在怎樣的場合,真正的飲酒,即便是形態層面的飲酒,需要表達的也多是精神層面的內容——客從遠方來,無酒不足以表達深情厚意;良辰佳節,無酒不足以顯示歡快愜意;喪葬忌日,無酒不足以致其哀傷腸斷;蹉跎困頓,無酒不足以消除寂寥憂傷;春風得意,無酒不足以抒發豪情壯志。
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中國的酒文化已漸漸演變成中國特有的政治文化、中國特有的人情文化、中國商業權利尋租文化以及中國特有的公關飯局文化。
酒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半部歷史文明的進化史。但是到了當代社會,隨著人們娛樂生活的日漸多樣化以及受國外酒文化的影響,“酒”這個在中國歷史上被賦予的神圣使命和扮演的重要角色正在悄悄的走向衰落,慢慢地變得單一與低俗。
古時由于生產力低下,酒這種用糧食釀造之物被視為萬物之精華,是響當當的奢侈品。《詩經》中直接與酒有關的詩就有三十多篇,這些作品幾乎囊括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小雅.鹿鳴》有詩曰:“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說明當時酒在人們心中地位的高貴無比,只能拿出來款待最為尊貴的客人。
目前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中與“酒食”有關的就占全部的70%以上。這些青銅器大致可分為盛酒器、溫酒器和飲酒器三大類,諸如盉、觥、?、斝、觚等等,其種類之繁多,紋飾之精美都折射出中國古代的貴族與士大夫對酒文化的迷戀與極盡奢華的追求。酒作為重要的祭祀品古來有之,可見它也是人與神靈之間對話的工具,是天上人間互通的橋梁。
從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到李白的“斗酒詩百篇”,酒不僅能使人暫時忘卻煩惱,也能使人解脫束縛,釋放出驚人的想象力與藝術創作能力。從商紂王的“酒池肉林”到杜甫的“朱門酒肉臭”,酒和人類“墮落與腐化”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古往今來“無酒不成席”,酒已經在社會生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致于已經上升到了精神與倫理道德的層面。
酒釀造工藝的發展其實就是中華歷史文明進程的一個縮影。從酒的口味來看,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酒都帶有甜味,酒精度并不高。要不然李白也不能“一日須傾三百杯”了。但是到了宋代,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酒釀造技術的改進,酒的甜度開始降低并慢慢呈現出“苦”味,進而有了現在的“辛”與“辣”。
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似乎僅僅只是提高了酒的生產效率,并沒有使傳統的酒文化得到應有的發展。隨著國外的啤酒、紅酒等其它飲料文化的引進,當代酒的種類越來越多,酒文化卻越來越少。紅樓夢中的“酒令大于軍令”、蘭亭序中的“流水曲觴”、以及古人豐富多彩的“祝酒詞”好像離我們越來越遠。隨處可見的是路邊燒烤攤上那些打著赤膊喝著啤酒,擼著串的年輕人。逢年過節,人們似乎更看重酒的價格與牌子,虛榮心遠遠大于對酒文化的理解。我們喝酒,更要品酒。觥籌交錯、杯盤狼藉的同時酒文化也需要傳承與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