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戰(zhàn)國時,此地就是諸侯國燕國的都城所在地,名叫“薊”;漢代,改名“幽城”,也就是后來的幽州;唐代的安史之亂之后,幽州被藩鎮(zhèn)割據(jù);到五代十國時, 后唐的河?xùn)|節(jié)度使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給塞外的契丹,幽州也包括在內(nèi)(從此中原失去了屏障,為契丹的南下提供了便利條件);后來,契丹族及其建立的遼與北宋長期對峙,幽州也在不同時期改稱為“南京幽都府”“折津府”“燕京”;來自東北白山黑水地區(qū)的金國滅遼之后,又把幽州改稱“中都”;公元十三世紀(jì),蒙古人興起,奪取了金的中都,改稱“燕京”, 后來又改回中都原名。
鑒于此地的特殊戰(zhàn)略位置,一位目光銳利的名叫霸突魯?shù)拿晒刨F族向有志于一統(tǒng)天下的忽必烈建議:“幽燕之地乃是龍盤虎踞、形勢雄偉的地方,它南控江淮, 北連朔漠,天子居其中,可以接受四方朝覲。大王如果想要經(jīng)營天下,駐驛之所,非燕地不可。”漢族幕僚郝經(jīng)也提過類似的建議。忽必烈從諫如流,接受蒙漢部屬的建議,在此地?cái)U(kuò)建新城,于1272 年(至元九年)二月將中都改稱“大都”。從此大都成了元朝的首都,是元代全國的政治與文化的中心,成為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