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內華達山脈和海岸山脈
內華達山脈在美國西南部加利福尼亞州靠近內華達州一側。落基山南北縱跨幾乎整個北美西部。大平原在洛基山以東,密西西比和大湖流域以西。拉布拉多在加拿大東南部。
2. 內華達山脈的位置和海拔
你好,是的。內華達山脈(Nevada,Sierra) 亦作Sierra Nevadas。是北美洲科迪勒拉山系西緣山地的組成部分。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東部。南北延伸640千米。最高峰惠特尼山海拔4418米,為美國本土最高峰。東坡陡峻,干燥無林;西坡森林茂密。富水力資源和金礦。峰頂有現代冰川。自然景觀獨特,辟有國家公園。
3. 內華達山脈最高峰
世界上最長的山:縱貫美洲大陸西部的科迪勒拉山是世界上最長的山系,它北起阿拉斯加,沿北美、南美大陸西境直抵火地島。南北共長1.5萬千米,真是舉世無雙!科迪勒拉山系的組成部分有北美的海岸山脈、落基山脈、內華達山脈和南美的安第斯等山脈,還有諸山脈之間的山間盆地、山間高原、谷地等。北美的山脈,海拔一般在1500~3000米之間,最高的麥金利峰海拔是6193米。南美的山脈,海拔大部分在3000米以上,其中的阿空加瓜山是美洲第一高峰,高6969米。
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長約9000公里,幾乎是喜瑪拉雅山脈三倍半,這里山勢雄偉,絢麗多姿,是世界上最壯觀的自然景觀之一。安第斯山脈屬科迪勒拉山系,這個山系從北美一直延伸到南美,全長18000公里,是世界最長的山系。安第斯山脈有許多海拔6000米以上、山頂終年積雪的高峰。南部山脈中的阿空加瓜山為安第斯山最高峰,海拔6959米,它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死火山。尤耶亞科火山海拔6723米,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南美洲多火山,它們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這里共有40多座活火山。安第斯山脈孕育了無比巨大的銅礦,這里有世界最大的地下銅礦,深入地表以下1200米,龐大的地下坑道總長超過2000多公里,采礦的自動化程度極高,地下生活設施完善。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喜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瑪峰,最近一次測量出的珠穆朗瑪峰峰頂巖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參數:珠穆朗瑪峰峰頂巖石面高程測量精度±0.21米;峰頂冰雪深度3.50米。
世界上最長的河是:尼羅河位于非洲,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尼羅河全長6670公里,尼羅河發源于埃塞俄比亞高原,最終流入地中海。
4. 內華達山脈在美國哪里
東部山地和高原:圣勞倫斯河以北為拉布拉多高原,以南為阿巴拉契亞山脈,地勢南高北低,海拔一般為300-500米。阿巴拉契亞山脈東側沿大西洋有一條狹窄的海岸平原,西側逐漸下降與中部平原相接。
中部平原:位于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與落基山脈之間,北起哈得孫灣,南至墨西哥灣,縱貫大陸中部。平原北半部多湖泊和急流,南半部屬密西西比河平原。平原西部為世界著名的大平原。
西部山地和高原:屬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從阿拉斯加一直伸展到墨西哥以南,主要包括三條平行山地,東帶為海拔2000-3000米以上的落基山脈,南北延伸5000千米,是北美洲氣候上的重要分界線;西帶南起美國的海岸山嶺,向北入海,形成加拿大西部的沿海島嶼,海拔一般為1000-500米;中帶包括北部的阿拉斯加山脈、加拿大的海岸山脈、美國的內華達山脈和喀斯喀特嶺等。美國阿拉斯加洲的麥金利山海拔6194米,為北美洲最高峰。
東帶和中帶之間為高原和盆地,大盆地底部海拔1300-800米,盆地南部的死谷低于海平面86米,為西半球陸地的最低點。北美洲平均海拔較高,地勢起伏較大,地形分為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5. 內華達山脈的形成原因
北美洲是世界上面積第三大的大洲,總面積約為2422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亞洲和非洲,不過北美洲的氣候類型分布情況比面積第二大的非洲要復雜得多。由于非洲的緯度分布基本上關于赤道對稱,所以非洲基本上都位于熱帶地區,熱量帶十分單一,氣候類型種類只有五種;而北美洲的緯度范圍從北緯7°左右一直往北至北緯80°以北,從熱量帶角度來看北美洲地跨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和寒帶等所有熱量帶,所以北美洲擁有的氣候類型和亞洲一樣多,也就是總共有九種氣候類型分布,氣候類型十分復雜多樣。
北美洲北緯30°以南的低緯度地區陸地面積較小,主要包括墨西哥高原和中美地峽地區,熱帶氣候類型除了熱帶季風氣候沒有分布之外,其余三種熱帶氣候都有分布。在北緯20°以南的中美地峽地區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分別分布在陸地東西兩側,中部地區為從阿拉斯加一直穿過北美洲西側,直到南美洲南端的科迪勒拉山系,在北美洲的部分主要包括落基山脈、內華達山脈等,由于這些山地海拔較高主要分布“高山氣候”,也包括中美地峽的中部地區。造成地峽東西兩側地區氣候類型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該緯度常年受東北信風的影響,東側地區處東北信風的迎風坡,降水豐富,形成“熱帶雨林氣候”;而西側地區地處背風坡,降水偏少,形成“熱帶草原氣候”。
往北至墨西哥高原地區,也主要分布熱帶草原氣候,墨西哥高原北部和美國的西南部地區,常年受到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控制,盛行下沉氣流,降水稀少,分布“熱帶沙漠氣候”。北美洲緯度在北緯30°以北的區域是其主體部分,由于科迪勒拉山系位于北美洲的西側區域,十分靠近海岸線,使得盛行西風帶對于北美洲的影響只能影響太平洋沿岸很狹窄的區域,因此北美洲西側以大約北緯40°為界,以南地區分布為“地中海氣候”,以北分布為“溫帶海洋性氣候”,盛行西風帶受到山脈的抬升明顯,所以北美洲的溫度海洋性氣候降水量十分豐富,這兩種氣候類型的分布都呈條帶狀。
北美洲東南部地區,主要也就是美國的東南部區域,海陸熱力性質的影響,有一定的季風現象,但是由于北美洲陸地面積并不大,所以不能形成亞歐大陸和太平洋之間那樣顯著的熱力差異,因此也就沒有形成季風氣候,但是該地區降水主要來自大西洋,而且夏季降水較多,形成了“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北美洲北部高緯度地區,常年受到極地氣團的控制,氣候十分寒冷,分布“極地氣候”,包括極地苔原和冰原氣候。除此之外,北美大陸絕大部分的區域,分布的氣候類型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面積十分巨大。
6. 內華達山脈的位置
海岸山脈在北美洲,海拔4399米。內華達山脈在歐洲,海拔3718米。海岸山脈更高。
7. 內華達山脈和海岸山脈中間夾的是什么地形區
亞洲和歐洲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洲和北美洲分界線:白令海峽。
亞洲和非洲分界線:蘇伊士運河;紅海。
歐洲和非洲分界線: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
歐洲和北美洲分界線:丹麥海峽。
北美洲和南美洲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南美洲和南極洲分界線:德雷克海峽。
大洋洲和亞洲分界線:帝汶海、阿拉弗拉海。
擴展資料:
各大洲地形特征
1.亞洲地形
第一,高原、山地面積廣大,約占全洲面積的3/4;第二,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集中在中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邊緣地區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第三,地形復雜多樣,起伏很大,既有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脈(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又有世界最低的洼地死海(海拔—400米)和遼闊的平原。
2.非洲地形
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起伏不大,被稱為“高原大陸”。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西北部分布有阿特拉斯山脈,東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脈。
非洲地形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高原。自北向南有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乞力馬扎羅山(海拔5895米)位于東非高原,是非洲最高峰。
非洲東部有一條縱貫南北的斷層陷落帶——東非大裂谷帶,長6000多千米,谷底有一連串狹長水深的湖泊;第二,盆地。中部是廣大的剛果盆地,原為廣闊的內陸湖,后因地殼上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泄而成;第三,沙漠。北部是撒哈拉沙漠,面積770多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3.歐洲地形
第一,歐洲地形以平原為主,平原面積約占全洲總面積的2/3,主要平原有東歐平原、中歐平原(波德平原)、西歐平原;第二,地勢起伏不大,平均海拔在300米左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洲;
第三,冰川地形廣布,第四紀冰川對歐洲廣大地區影響顯著,東歐平原和中歐平原部分地區呈波狀起伏的地形;北歐地區的峽灣海岸和眾多的湖泊;南部阿爾卑斯山區的寬谷和尖峰等,都是冰川作用的結果。第四,山脈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是阿爾卑斯山脈。
4.北美洲地形
北美洲地形明顯地分為三個南北縱列帶,即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為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西部高大的山系屬科迪勒拉山系,由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及落基山脈等幾列平行山脈組成,山間分布著高原和盆地。
中部廣闊的平原分布在西部山地和東部高地之間,北起北冰洋,南抵墨西哥灣,是一片縱貫北美大陸中部的廣闊平原,平原上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安大略湖)。
東部低緩的高地由阿巴拉契亞山脈和拉布拉多高原構成,因久經侵蝕成為低緩的山地和高地。
5.南美洲地形
南美洲地勢西高東低,也可分為三大地形區:西部為高大山系,東部是廣闊的沖積平原和波狀起伏的高原(呈相間交錯分布)。
西部高大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在南美的延伸部分,叫安第斯山脈。它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全長9000多千米,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
東部有三大高原:圭亞那高原、巴西高原、巴塔哥尼亞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約500萬平方千米)。這些高原由于久經侵蝕,起伏和緩。
東部有三大平原:自北向南有奧里諾科平原、亞馬孫平原、拉普拉塔平原。亞馬孫平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沖積平原,面積約560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區。
6.大洋洲地形
澳大利亞大陸也可分為三個地形區:第一,東部山地。大分水嶺縱貫南北,海拔約800~1000米,東坡較陡,西坡平緩;第二,西部高原。是一片低矮廣闊的高原。面積約占全國面積1/2以上,沙漠和半沙漠面積很大;
第三,中部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最低處是埃爾湖(—12米)。地面河流很少,但地下水豐富,形成世界著名的大自流井盆地。
7.南極洲地形
第一,南極洲是世界上最高的洲,平均海拔2350米;第二,地表大部分覆蓋著很厚的冰層,冰層平均厚度有2000多米;第三,冰層下面有各種不同地形,在羅斯海與威德爾海之間有一條低地,把大陸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是高原,西部分布著一系列褶皺山。
8. 內華達山脈和落基山脈
科迪勒拉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世界上最長的褶皺山系。縱貫南北美洲大陸西部。北起阿拉斯加,南到火地島,綿延約15000公里。屬中新生代褶皺帶。構造復雜,由一系列褶皺斷層組成,地殼活動至今仍在繼續,多火山地震,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重要組成部分。山脈一般為南北或西北—東南走向。由一系列平行山脈、山間高原和盆地組成。
北美洲部分山體較寬(800~1600公里)、較低(海拔1500~3000米),主要由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落基山脈及山間高原與盆地組成。
南美洲部分山體較窄(300~800公里)、較高(大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以安第斯山脈為主干,中段夾有荒漠高原和山間小盆地。科迪勒拉山系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容多種氣候類型和自然帶于一山體,并有若干種垂直帶景觀。高大山系的崛起和屏障作用,對南美洲大陸氣候、水文網分布、地理環境地域分異、人文景觀和交通線布局等帶來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