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周+領隊兩毛四+《精釀啤酒——修道院系列》+#新學霸社群#
這個世界上最牛的啤酒是一種叫做Westvleteren(韋斯特弗勒特亨) 12的啤酒,長期牢牢霸占世界第一啤酒的寶座。通身沒有任何瓶標,告訴你了什么叫做低調的奢華。它所有的營銷沒有任何商業化,以極低的成本價出廠(人民幣10元左右)。但出了修道院的門,它就變成了市場上(在歐美市場亦是如此)數百元才能一睹芳容的珍品。
廣義上來說,修道院啤酒分為兩大類:? Trappist Beer和 Abbey Beer 。正宗的修道院啤酒,僅指Trappist Beer,而Abbey Beer只能說是模仿修道院工藝釀造出的啤酒。
修道院啤酒起源于5世紀的比利時。當時的天主教修道士們偶然發現,喝了大麥被雨淋濕之后產生的“大麥汁”會產生“距離上帝更近”的感覺。隨后教皇和法國國王都認可了修道院釀制啤酒作為修道士們平時的飲料和修行方式。
公元1664年,法國的La Trappe修道院放寬了修道士修行時的戒律,允許在齋戒日以喝富含高營養成分的啤酒代替食物充饑,但啤酒必須由修道院內的修道士自行手工釀造,因為修道士必須用自身的勞動換取賴以生存的食物。之后這項規定傳遍了整個歐洲,許許多多修道院都開始效仿自釀啤酒,因為這樣即保證了修道士清苦修行的決心,也向參與彌撒的客人展示出了他們的殷勤好客,一時間修道院啤酒的美名傳遍了歐洲,各地都有富含了當時時代特征和社會特點的不同風味的修道院啤酒。
到了1997年,八家嚴格遵守修道院啤酒標準的修道院聯合制定了關于 Trappist Beer 的三條規定,成為沿用至今的標準:
1. 必須在修道院的圍墻內,由修士親手或在修士的監督下生產。
2. 釀造工作在修行中居于次要,經營方式必須符合修道院的規則。
3. 銷售只能是非盈利行為。所得除了修士日常的生活費和修道院開支之外,其他都須捐給慈善機構及有需要的人。
最早的 Trappist Beer 全世界僅有7家,6家在比利時( Orval、Chimay、Westmalle、Rochefort,Achel與Westeteren) ,另一家在荷蘭( La Trappe )。他們成立了一個協會叫?The International Trappist Association。現在這個協會的成員已經有20家,其中11家修士釀造的帶有? Trappist? 標志,5家修女釀造的,全部沒有 Trappist? 標志,另外4家修士釀造的也不帶有 Trappist? 標志。
11家帶有 Trappist 標志的修道院啤酒除了最開始7家還有:
荷蘭的1所: Zundert; 澳地利1所: Engelszell; 意大利1所: Tre Fontane; 美國1所: Spencer(世界上唯一的歐洲之外的帶有 Trappist? 標志的修道院啤酒)
另外法國的Mont Des Cats 因為一些原因沒有拿到Trappist的標志,但其生產的修道院啤酒也可以與上面11家等同。
修道院啤酒屬于Ale(艾爾)類,這類啤酒的酒精度通常很高。根據釀造過程中麥芽中含有的可發酵糖分含量以及發酵前麥汁初始比重度的不同,修道院啤酒可大致分為 單料、雙料、三料和四料。
單料(single): 單料是修道院啤酒里酒體最輕的一種,酒精度也很低,通常不會高于5°,在市面上不太常見,多作為修道院僧侶的口糧酒。
雙料(double): 酒精度在6°-8°之間,酒體渾厚,苦味偏淡,具有焦糖化帶來的甜香和果脯類風味,適合佐餐。
三料(triple): 酒精度在8°-10°之間,酒花香氣較弱,入口殺口感較強。
四料(Quadruple): 酒精度可高達12°,是修道院啤酒中最烈的一款,因為顏色很深,也會被稱為“比利時深色烈性艾爾”。
有的人會很驚訝,天主教修士們怎么可以釀酒。這個問題就好比少林寺和尚為什么要習武?
中世紀瘟疫肆虐時期,啤酒可以說是那個時期的日常必需品。17世紀時教會放寬規定,修道士在齋期可以飲用自己釀造的啤酒充饑。除了精神上侍奉上帝外,修道士還要從事大量的體力勞動,生產各種生活資料,除了啤酒,他們還制作肥皂和奶酪。久而久之,釀酒就和習武一樣成了修道士/和尚的必備技能。
修士們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日復一日的祈禱和勞動,就是熙篤會修道士的全部生活,在長期禁言隱居的狀態下人難免會產生心理異常,適量的工作也算是一種平衡。
喝點好的!聊點真的!
喝精釀的底線原則:不能對瓶吹!!!
修道院是干什么的?
修道院是一類基督教修道場所,由修道院長(abbot)管理的隱修院教堂或以大教堂為中心的寺院建筑群。大修道院一般包括一整套建筑,以適應自給自足的教會組織的需要。
隱修院的使命簡單來說就是成為隱修士,完成在基督奧體內的職責,在隱修院內專心致意尋找天主,實行福音的勸諭,并為教會內所有的兄弟姊妹祈禱。
隱修院的修士們在禮儀、默觀頌讀,個人祈禱和勞動中求得平衡。修士全心尋找天主,度簡樸澹泊、勤勞克苦、靜默的隱修生活,以恒常祈禱,為世界和教會轉求天主。隱修士不出外從事使徒工作,但在隱修院外圍,視修院的人手多寡而定,備有客房提供給靜修的男女使用。
勞動也是隱修士們重要的職責,圣本篤會規提及“每座修院要自食其力……幾時他們靠雙手操作度日,才算是真正的隱修士。”
每座修院視所處地區的情況及資源,發展出修院特有的事業。例如美國中部的革責瑪尼(Gethsemani)隱修院生產水果蛋糕及乳酪,加州新明谷(New Clairvaux)修院種植核桃及加州李,比利時的隱修院則大多出產啤酒等。
修道院的起源
埃及的圣安多尼為首,他們拋棄世上的榮華富貴,離開自己的家庭,到沙漠中專務祈禱。教會史上不少圣人都是來自隱修傳統,像圣額我略那齊盎、圣巴西略、圣金口若望、大馬士革圣若望、圣伯爾納、圣十字架若望、圣大德蘭、圣小德蘭等等。
簡單的說,隱修的目的,就是舍棄世界的種種享受,而把自己完全奉獻給天主,專務祈禱,并靠著體力勞動養活自己。可以看作是不流血的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