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霧是在特定的海洋水文和氣象條件下形成的。低層大氣處于穩定狀態時,由于水汽的增加以及溫度的降低,近海面的空氣逐漸達到飽和狀態,這時,水汽以微細鹽粒等吸濕性微粒為核心不斷凝結成細小的水滴、冰晶或兩者的混合物,懸浮在海面以上幾米,幾十米乃至幾百米低空。
當凝結的水滴增大、數量增多,使天空呈現灰白色、能見度進一步降低時,便形成霧。
當暖濕空氣移動到冷海面上空時,底層冷卻,水汽凝結形成平流冷卻霧。這種霧濃、范圍大、持續時間長,多生成于寒冷區域,春季多見于太平洋的千島群島和大西洋的紐芬蘭附近海域。我國春夏季節,東海、黃海區域的海霧多屬于這一種。
冷空氣流經暖海面時生成的霧為平流蒸發霧,多出現在冷季高緯度海面。
由海洋上兩種溫差較大且又較潮濕的空氣混合后,從而產生了混合霧。
當風暴活動產生了濕度接近或達到飽和狀態的空氣,在冷季與來自高緯度地區的冷空氣混合便形成了冷季混合霧。在暖季與來自低緯度地區的暖空氣混合則形成了暖季混合霧。
當海面蒙上一層懸浮物枝咐掘質或有海冰覆蓋時,夜間輻射冷卻生成的霧,稱為輻射霧。
輻射霧多出現在黎明前后,日出后逐漸消散。
在海濱、港灣和高緯度內海,由于油污或雜質覆蓋在海面上生成的霧,稱浮膜輻射霧;因海水蒸發而在低空積聚的鹽粒層上形成的霧,叫鹽層輻射霧;在高緯度冰雪覆蓋的海面或巨大冰山面上形成的霧,叫猛核冰面輻射霧。
海面暖濕空氣在向島嶼和海岸爬升的過程中,冷卻凝結而形成的霧,簡碰稱為地形霧。如青島嶗山東南坡和舟山群島普陀山,春夏季節就經常云霧繚繞。
海霧
霧形成的條件一是冷卻,二是加濕,三是有凝結核。增加水汽含量。這是由輻射冷卻形成的,多出現在首物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且比較穩定或有納喚逆溫存在的夜間和者茄液清晨,氣象上叫輻射霧;另一種是暖而濕的空氣作水平運動,經過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漸冷卻而形成的霧,氣象上叫平流霧;有時兼有兩種原因形成的霧叫混合霧
海霧是在海洋的直接影響下形成的。1956年7月25日夜晚,一艘燈火輝煌的瑞典客輪“斯德哥爾摩號”在霧海上夜航,它用雷達搜索著前方的海面。它的航速很快,因此啟航后不久就把紐約遠遠地拋在后面。
在“斯德哥爾摩號”的前方航線上,另一艘意大利客輪“多利亞號”已越過大西洋,在先進的耐脊讓雷達的搜索指引下,正向紐約港靠近。
夜野團晚22時30分,“多利亞號”從納達克特島附近經過,以每小時23海里的航速西行。晚上23時30分,“多利亞號”已航行到燈塔以西46300米處,由于快要到紐約了,乘客們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中。突然,一聲巨響和震動之后,只見“斯德哥爾摩號”的船頭挺進了“多利亞號”的右舷中部。船上頓時引起了一陣騷動,人們驚慌失措。
當時,“多利亞號”的航速是每小時23海里,“斯德哥爾摩號”的航速是每小時18.5海里,兩艘船的相對速度在每小時40海里以上,所以碰昌局撞得十分嚴重。
尤其是“多利亞號”航船受創嚴重,危急時刻,船長命令電報員發出呼救信號。航行在附近海區的兩艘法國船聽到呼救信號后急忙趕往現場,把1654名遇難者救上船,另外還有52人在碰撞中死亡和失蹤。碰撞11小時后,意大利客輪“多利亞號”的巨大身軀終于消失在大西洋的滾滾波濤中。
雖然兩艘船都裝有先進的雷達,但由于船在靠近陸地水域航行時,雷達電波會受到陸地及島嶼陰影的干擾,不能及時發現被自己的桅桿死角遮住的目標物。加上受到陸地上無線電發射天線的干擾,雷達的作用大為降低,才釀成了船毀人亡的慘痛悲劇。
簡要敘述
海上航行常因海霧而受阻,甚至造成海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之后,人們曾對海霧進行了專題調查。
分析研究與其生消過程有關的天氣形勢、空氣層結及其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為探索海霧預報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依據成因不同,可把海霧分成平流霧、混合霧、輻射霧和地形霧4種。
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