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啤酒市場容量或變化趨勢
這個問題,是關于容積(體積)計算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一箱啤酒都是12瓶。
現在的瓶裝啤酒,每瓶的容量有600毫升和580毫升兩個規格。
600毫升裝的啤酒,1箱的總容積是:12瓶x600毫升/瓶=7200毫升,換算成升,就是7.2升,再換算成立方米,就是7.2升÷1000升/立方米=0.0072立方米。
580毫升裝的啤酒,1箱的總容積是:12瓶x580毫升/瓶=6960毫升,也就是6.96升,換算成立方米,就是:6.96升÷1000升/立方米=0.00696立方米。
2. 啤酒市場容量或變化趨勢研究
八十年代一瓶啤酒的容量是七佰毫升。
八十年代是開革開放初期,啤酒是一種比較高檔的消費品。當時的啤酒瓶裝的都是在高檔飯店中消費,品牌大約有三四種,統一的容量都是每瓶七百毫升,酒精度數大約是四度。當時人們喝啤酒更多是在路邊攤買的散裝啤酒,酒精度數要低一點。現在的啤酒瓶裝的已經很少有七百毫升裝的了
3. 啤酒市場發展趨勢
現在在中國啤酒銷量挺好,各式各樣的啤酒并且高度的啤酒都有,王老吉是個老牌子,相信能夠走的長遠。現在中國人注重中國情懷,再有王老吉更是中國的好品牌,我始終相信怕上火喝王老吉,不過一般啤酒都有地方保護,好牌子的啤酒就不用怕了
4. 啤酒市場容量或變化趨勢分析
中國啤酒產量在2002年以2386.83萬噸位居世界第一。2003年中國內地度啤酒消費量達到2500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問啤酒消費市場。再除以中國人數答,可算出中國人均喝啤酒版只有16-17升。瓶裝啤酒大約容量0.62公升,這樣可計算出平均每人每年大約喝25~權27瓶啤酒
5. 啤酒市場現狀
1、大鐘寺批發市場,
全稱北京市大鐘寺飲料食品批發市場,建于1986年,是我國第一家農民自辦的城市大型批發市場,是農業部定點批發市場。
2、中國慶云酒水副食城,
3、高橋大市場,
4、常熟華東食品城,
5、臨沂華豐國際副食批發城,
6、鄭州華中食品城,
7、西安國亨食品批發市場,
8、長治市紫坊農產品市場,
9、廣州市東旺食品批發市場,
10、南極小食品批發市場。
6. 啤酒市場容量或變化趨勢是什么
四聽啤酒有四瓶。
目前市面上銷售的罐裝啤酒多為500毫升的容量。
而銷售的玻璃瓶包裝的啤酒也多為500毫升的容量。
聽裝(罐裝)啤酒與瓶裝啤酒普遍的容量是一樣,
所以,四聽啤酒也就相當于四瓶啤酒。
擴展資料:
啤酒的容量單位還有:
1、一扎啤酒:扎是容量,計量單位 質量技術監督局在計量法里“扎”沒有定義的,在法定計量單位里也沒有“扎”的,一扎是多少也沒有規定,因此,導致小扎也是扎,大扎也是扎。
按照規定,賣散裝啤酒要求使用計量器具啤酒量杯。因為杯做的和一扎差不多,所以習慣上叫“一扎”。
也有說法講一扎指的是一扎壺,一般扎壺容量是3000ML。
2、一提啤酒:一提啤酒多為6聽,每聽330ml,一箱4提24聽。部分進口啤酒一聽是500ml,一箱12聽。
3、一件啤酒:瓶裝啤酒通常論件算,一件12瓶,一瓶多為550ml,相當于罐裝的兩聽。
4、一袋啤酒:用塑料袋裝啤酒是老青島人的做法。在一年四季的街頭上,男女老少拎著泛著白色泡沫的袋裝啤酒款款而行,代表著這個城市的身份和氣質。
7. 啤酒行業市場結構分析
雪花啤酒是華潤(雪花)有限公司下屬的一個子品牌,其股權結構為華潤創業51%,SABMiller49%.
其中華潤創業有限公司 (HK291) 于1992年建基香港,其股份于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是香港恒生指數及恒生倫敦參考指數成份股之一,股份亦以美國預托證券買賣,并可于英國交易所自動報價系統交易。
SABMiller是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公司之一,在倫敦和約翰內斯堡股票市場分別上市,總部設在英國倫敦。
8. 啤酒市場規模的估計
全球精釀啤酒主要廠商有Budweiser、Yuengling、Budweiser、Sierra Nevada、New Belgium Brewing等,全球前五大廠商共占有大約20%的市場份額。北美是全球最大的精釀啤酒市場,占有大約60%的市場份額,之后是歐洲市場,占有大約30%的份額。
2021年,全球精釀啤酒市場規模達到了38億元,預計2026年將達到4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CAGR)為46.9%。
9. 啤酒行業市場規模
一、華潤雪花-安徽省
安徽目前最多的就是雪花啤酒。生產規模居省內行業之首,其中雪花品牌系列產品占據安徽市場主導地位,市場占有率、產品滿意度、品牌喜好度等各項指標在省內同行業處于絕對領先位置。
二、龍津啤酒-六安市
龍津啤酒,是安徽的三大名啤酒之一,產自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
三、圣泉啤酒-蚌埠市
圣泉啤酒廠始建于1981年,原隸屬于圣泉集團,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
四、大江啤酒-蕪湖市
五、濂泉啤酒-合肥市
六、雪地啤酒-阜陽市
七、圣力系列啤酒-滁州市
八、益生啤酒-淮南市
九、紫晶啤酒-銅陵市
十、迎客松啤酒-黃山
10. 啤酒市場格局
國內啤酒市場規模雖大,但是也與其它行業類似,呈現出“強者愈強”的市場格局。據悉,在國內啤酒市場,華潤啤酒、青島啤酒、百威、燕京、嘉士伯這幾個啤酒品牌合計拿下了超過70%的市場份額,而華潤啤酒更是超過青島燕京,市場份額排名第一。
因此,我們將華潤啤酒稱之為“國內最大的啤酒集團”并不為過
11. 啤酒在市場的容量和趨勢
第一:5大巨頭開始提價。提價表現在大家對原有產品整體性的提價,主要發生在2018年的年初這個階段。
第二:調整產品結構。包括青島、雪花、百威、燕京,也包括嘉士伯等各個企業都在不斷的推出新的高端產品。
百威從全世界拿到中國來了20多個高端品牌。這些高端品牌包括墨西哥的科羅納、美國的一些經典啤酒品牌鵝島等,還代理了韓國的蘭賣、日本的三寶樂等。
雪花啤酒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新品,包過勇闖天涯的升級版,還有黑石系列、馬斯利等一系列高端產品。
同時雪花啤酒利用股份置換方式,把喜力中國的業務拿到了自己的報表之內,形成了雪花啤酒+喜力品牌結構。
青島啤酒也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品牌,包括奧古特、1903、白啤、黑啤等一系列的高端產品。
第三:巨頭品牌在國內開始進行產能優化。產能優化的集中表現是關閉一些小亂差的工廠。雪花啤酒關閉了20~30家工廠,青島啤酒也關閉10家左右,之前包括嘉士伯在整合重啤的過程中,已經關掉了十幾家的落后產能。這種關閉對行業來說不是利空,而是一種優化產能的利好。
巨頭企業在一邊關閉工廠的同時,也在新建一些大型的集中式的工廠。一般關停的工廠都在5萬噸之下或者10萬噸之下,新建的工廠大概都在百萬噸級。這種大規模的現代化工廠,更能夠體現成本和效率上的優勢。
(三)
啤酒行業還有一個重要板塊就是進口啤酒。
進口啤酒從2011年的6.7萬噸一路增長到2018年達到了80萬噸,用了8年的時間增長了15倍以上。
在2011年到2015年左右的時候,進口啤酒里邊的主力軍是德國啤酒,大概占據了50%。從2015年開始,進口啤酒發生了格局上的變化,德國啤酒統治地位開始下滑,取而代之的是巨頭品牌的進口啤酒,巨頭品牌的進口啤酒主要體現在像百威旗下的科羅娜,還有百威旗下的福佳、教士等品牌,還有嘉士伯旗下的1664,喜力旗下的喜力啤酒等。
從2018年到2019年看,進口啤酒開始發生10% 左右的下滑。下滑的兩個主要原因是:第一巨頭品牌開始嘗試國產化,包括百威旗下的一些品牌,像嘉士伯旗下的1664都開始了國產化。第二個因素是進口啤酒不像進口紅酒,因為進口啤酒有著天然的短板,啤酒的工藝原料,包括設備,它的通用性比較強,進口紅酒它受制于原料和產地的因素,所以是進口紅酒在中國可以占到統治地位。但是進口啤酒他的原料、工藝、設備的通用性、替代性很強,所以有著天然的瓶頸和天花板。
目前來看進口啤酒的占據行業大概3%的份額,這一點位已經開始成為天花板。
但是進口啤酒有幾個特點:
第一全部是高端產品,因為它受制于運輸等成本環節的制約,所以他只能做中高端產品。
第二,它只能做一些特色產品。特色產品就是與國內的主流品牌有差異的產品。
正是這兩點幫助進口啤酒打開了中國消費市場,也讓消費者接觸到了不同類型、不同口味,甚至不同顏色、花色的啤酒。進口啤酒教育了消費者,讓消費者不再單一的去消費一個口味的產品。再是讓消費者認知到啤酒消費的多元化。這種多元化也就培育了兩塊市場,第1塊就是國內啤酒的跟隨,包括青島、雪花、燕京等國內企業開始在產品研發上去靠近進口啤酒。
舉個例子講,在2014年之前,國內品牌很少去做白啤這個品類,但是到今天我們發現所有的巨頭品牌都開始推白啤這個產品。
跟進和模仿,也幫助國內的品牌實現了產品的高端化和多元化,也讓消費者去感知到啤酒市場的多元化和個性化。
(四)
與此同時,也推升了精釀啤酒這個模塊。目前來看,精釀啤酒的總規模并不大,總產量的占比大概不超過1%。
但是品牌眾多,在精釀啤酒領域里邊玩家非常多。國內統計看,目前大概有3000家左右的精釀啤酒企業。
目前,精釀啤酒領域非?;钴S。自2010年左右,一幫受國外留學經歷,在美國生活過一段時間的人群回到國內,從“因為喜歡所以熱愛”的角度開始,從發燒友的身份開始探索精釀啤酒,到2019年,國內的5大巨頭也全部進入了精釀這個行業領域。
精啤在產品研發上推出的IPA,包括皮爾森、果啤、白啤等一系列產品。在精釀品類里邊,包括燕京啤酒也已經在廣西和福建建立了專門的精釀啤酒生產線,百威啤酒在武漢專門建設了一條國內比較先進的精釀啤酒車間。
關于精釀啤酒定義和標準這兩年一直有著爭議,現在來看主流的聲音還是按照美國BA的標準去定義的,也就是包括從規模、原料,甚至主流啤酒的控股比例等角度做了嚴格的定義。美國精釀它強調的是獨立自主,同時他也強調了小而美的角度。認證機構就是美國的精釀協會--BA。只有加入了這個機構或者是受到機構認證的企業生產的啤酒在美國才叫精釀啤酒。但是在中國還沒有這么一個權威機構,或者是由這么大的一個團體去認證,或者去鑒定哪個品牌是精釀啤酒。出現了國內無論大小啤酒企業都在做精釀,也沒有人說哪一個產品是精釀哪一個產品不是精釀。
如果區別一下中國和美國的精釀市場的話,美國是協會的認證制,中國現在和未來的幾年,在沒有大的力量介入或者大的團體或者協會介入的背景之下,美國是認證制,中國是認可制。
當然,在這種中國式的認可制背景之下,也會有一些魚龍混雜。就是說所有的企業,所有的品牌都能夠用精釀啤酒通用品牌,因為沒有人來說不可以用,這會產生意外的影響。會出現各個企業都在努力去做產品的研發,從消費者的需求角度去應對市場的多元化。
(五)
從現在的信息和數據來看,我感覺未來一兩年之內的中國啤酒行業會發生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
第一從價格戰向價值戰去轉移:過去中國啤酒市場的爭奪充滿著資本的味道。也就說大家為了爭奪份額,一方面進行快速收購,同時也進行著激烈的價格戰。行業內,甚至民間也經常說,啤酒賤如水,我覺得這句話是對應過去特定時期的標簽,但是未來會發生變化。
目前資本收購的窗口期已經關閉了,沒有可以收購的標的了,五大巨頭已經占據了83%的份額。大魚吃小魚時代已經過去了,既然份額的穩定性已經到了,大家再血琳琳搶份額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不約而同的開始調整產品結構,優化產能,提高盈利能力。
第二中國啤酒短期之內行業格局的變化不會太大:因為5大巨頭里邊雪花、青啤和燕京是國資,百威和嘉士伯是外資。目前為止這兩支隊伍之間的格局變化都不會太大,行業格局趨于穩定。
第三未來在向中高端轉移的同時,市場一定是高度的碎片化:頭部市場的高度碎片化表現在用單一品牌或者單一的品種、品類去統治高端或超高端的時候,已經不太可能了,因為頭部市場需求的多元化和多變化已經開始,企業很難用一個單一品牌或單一品類去應付。
第四強者更強,尾部更大:所謂的強者更強,巨頭品牌的體量、巨頭品牌的行業集中度會越來越大,但是會很溫和的前進。也會形成大量的小眾品牌群,包括像精釀啤酒或者是以進口啤酒形成的大量高端小眾品牌群。未來不排除中國市場會有上萬家小而美的酒吧似的精釀啤酒企業。
從國家政策的層面,啤酒行業已經解除了行業限制,也已經把行業準入的門檻拉低了。未來不排除從尾部角度誕生更多的小眾品牌,這些小眾品牌會依托某一個城市甚至某一個或幾個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