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這個吧..他們的磨坊上邊就是個風車..
一個德國釘子戶的遭遇
威廉一世,號稱“軍人國王”的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后來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官鏡廳被德意志各邦君主擁立為德國皇帝,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愛戴,他的助手就是大名鼎鼎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現在德國街頭還有他騎著青銅戰馬的塑像。
當年他在距離柏林不遠的波茨坦修建了一座行宮。有一次,這位皇帝用偉人們慣有的動作,登高遠眺波茨坦市的全景,正欲掐腰感慨江山如此多嬌,他的視線卻被緊挨著宮殿的一座磨坊擋住了。如此不合時宜的“違章建筑”,讓這位領袖非常掃興。但他畢竟還是愛自己的子民的,他想以一種公道的方式來解決,于是派人前去與磨坊的主人協商,希望能夠買下這座磨房。
不料,這個磨坊主覺悟非常低,絲毫不顧全大局;心里只有小家,沒有大家,一點不把“市政規劃”和“國家形象”放在眼里,就認一個死理,這座磨坊是從祖上傳下來的,不能敗在我手里。幾次協商,許以高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表示組織的關懷,警告威脅領袖安全,影響偉大祖國形象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要知道這里可是一個國家的門面,來這兒的國際友人多極了,100多年以后波茨坦公告都是在這里簽的。可這個老漢始終軟硬不吃。
面對這樣不識抬舉、不可理喻的釘子戶,終于威廉“龍顏”震怒,派警衛人員把磨坊給拆了。
有趣的是,這個釘子戶拆遷時倒很配合,展現了良好的紳士風度,好像一點都不擔心,既沒有哭天喊地,滿地打滾,也沒有把汽油倒在身上威脅要自焚。他袖手站在一邊,嘴里嘰嘰咕咕:別看你是一國首腦,我德國尚有法院在,待我到法院與你理論。
第二天,這個老漢居然就在當地一紙訴訟把國家元首告上了法庭,地方法院居然受理了,判決結果居然是威廉一世敗訴。判決皇帝必須“恢復原狀”,重新把那磨房蓋起來,以賠償由于拆毀房子造成的損失。威廉貴為一國之君,拿到判決書也只好遵照執行,本來是想辦件好事,現在比竇娥還要冤。而那個刁民此時躺在他的小磨坊里,一邊數鈔票,一邊偷著樂,壓根就用不著冒被遣送拘留的危險,也不擔心什么打擊報復,秋后算賬,從此以后不管什么國際友人來訪,他天天心安理得磨他的面粉。
后來威廉一世和那個磨房主都“駕崩”了,輪到小磨房主想進城,希望把磨房給賣了,不由想起了那個老買主,但他不知第二代領導人對這個磨房感不感興趣,就給威廉二世寫了一封信。威廉二世給他回了信:“我親愛的鄰居,來信已閱。得知你現在手頭緊張,作為鄰居我深表同情。你說你要把磨坊賣掉,朕以為期期不可。畢竟這間磨坊已經成為我德國司法獨立之象征,理當世世代代保留在你家的名下。至于你的經濟困難,我派人送三千馬克,請務必收下。如果你不好意思收的話,就算是我借我給你的,解決你一時之急。你的鄰居威廉二世”。
歷經了多少個統治者,到現在,那個磨坊,德國司法獨立的象征,代表了一個民族對法律的信念,仍像紀念碑一樣屹立在德國的土地上。
德國釘子戶云云,其實是假的。確切的說,是中國人編造的故事。
該磨坊是在1736年獲得許可興建的,而無憂宮是在1740年開始興建的。磨坊主和弗里德里希二世國王之間的確有過法律糾紛,但糾紛的起因卻不是因為Johann Peter Hebel故事中說的,即不是因為國王想拆掉磨坊,恰好相反,弗里德里希二世很喜歡那座磨坊,把它看作是無憂宮的裝飾。糾紛的起因是無憂宮的院墻太高擋住了磨坊的風,因而磨坊主要求國王批準他到另一個地方興建一座新磨坊,當然要求國王出錢。由于弗里德里希二世喜歡那座磨坊,所以最后他雖然批準了磨坊主另外興建一座磨坊,卻不允許原來的磨坊停止運營,為此他還減了磨坊的租稅。磨坊后來的一系列修繕幾乎全都由普魯士王室出錢,包括前面提到的拆除并重建,全都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