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仿照“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叢中淌過的小溪;那清脆如彈撥者,是石縫間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轟響者,應(yīng)為萬道細(xì)流匯于空谷;那雄渾如銅管齊鳴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飛瀑落下深潭”寫一段話
那悠揚如古箏者,是三月撩人的春雨 ;那恢弘如鼓鳴者,是七月驚人的雷雨;那颯爽如嗩吶者,應(yīng)是十月涼人的秋雨;那凄冷如二胡者,定是與白雪為伴,凍人的冬雨。
二、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 , 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洌了。
天空在蒼鷹的翱翔中更高遠(yuǎn)了,海洋因深不見底更幽暗了
三、越女采蓮秋水畔,窄袖輕羅,暗露雙金釧。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絲爭亂。雞尺溪頭風(fēng)浪晚,霧重?zé)熭p,不見來時伴。隱隱歌聲歸棹遠(yuǎn),離愁引著江南岸。是誰的詞?
【作者】:歐陽修 【朝代】:北宋 【體裁】:詞
【描寫】:
明凈的秋水畔,一位美麗的江南少女正在采蓮。輕盈的羅袖,玉腕上時隱時露的金釧,勾勒出她綽約的豐姿和婀娜的身影。她的嬌顏倒映在水上,與蓮花爭妍,她的纖手摘取了香藕,卻不防藕絲縷縷,撩起了她的綿綿情思……轉(zhuǎn)眼天晚,風(fēng)起露降,沉浸于遐想的少女驀然回神,卻只見一派晚煙輕浮,不見了同來的伙伴。此時,遠(yuǎn)處傳來了隱隱的棹歌聲,只聽得那歌聲愈去愈遠(yuǎn),余音裊裊于江南岸邊,似是灑下了一路離愁。
【賞析】:
此詞以通俗的語言、鮮明的形象、明快的節(jié)奏,曲折深婉地表現(xiàn)了越女采蓮的動人情景。
起首三句即點明人物身份和活動環(huán)境,仿佛令人看到一群少女在美麗的荷塘里,用靈巧的雙手采擷蓮花。這里詞人只是抓住舞女服飾的一部分,便把她們的綽約豐姿、婀娜舞態(tài)勾勒出來,筆法至為簡練。“暗露雙金釧”一句寫得更好,富有一種含蓄的美、朦朧的美。玉腕上的金釧時隱時露,閃閃爍爍,便有一種妙不可言的美感,若是完全顯露出來,即毫無意味了。
以下兩句分別寫采蓮姑娘的動作和表情,在明白曉暢的語言中蘊藏著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感情,語淺意深,以俗為雅。這里的“照影摘花花似面”,俗中見雅,形象逼真。它的精神實質(zhì)是較高雅的,可以娛悅和陶冶人們的性情。
就意義來講,這句話寫的是采蓮女子先是臨水照影,接著伸手采蓮,然后感到花如人面,不忍去摘。由于層次多,動作性也很強,故很容易揭示人物的內(nèi)在感情。“芳心只共絲爭亂”一句,便是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矛盾。芳心,是形容姑娘們美好的心靈。“絲”字指采摘蓮花拗?jǐn)嗌徆r從斷口中拉出來的絲,隨事生發(fā),信手拈來,以此絲之亂擬彼心之亂,構(gòu)想絕妙。
下片場面漸漸變得緊張。天晚了,起風(fēng)了,荷塘上涌起陣陣波濤。采蓮船在風(fēng)浪中顛簸、掙扎,有的竟被風(fēng)浪沖散,似乎只剩下一個采蓮姑娘。“鸂鶒灘頭風(fēng)浪晚”七個字渲染出一種緊張氣氛。接著詞筆轉(zhuǎn)而寫采蓮姑娘尋找失散的伙伴。“露重?zé)熭p”,是具體地描繪暮色。此時天幕漸漸暗下來,暮色蒼茫,能見度極低,也許失散的伙伴相去不遠(yuǎn),但采蓮姑娘卻找不到她們。其焦急之情,倉皇之狀,令人可以想見。
在結(jié)尾之前,詞情有一個跳躍,上面說姑娘在尋找伙伴,但到底找到了沒有,詞人未作具體交代。根據(jù)“隱隱歌聲歸棹遠(yuǎn)”一句來看,她們已快樂地回家,當(dāng)然是找到了;而“離愁引著江南岸”,則似若有所失,又象是沒有找到。境界迷離惝恍,啟人遐想,曲終而味永,正是這首詞的妙處。
歡迎光臨中國下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