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這次疫情損失有多大?
2020年的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于我國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這場疫情在國內已持續了2個多月,雖說目前防控工作已經進入尾聲、大部分的企業也都復工復產了。可之前這么長時間的“停擺”,對國內的經濟還是產生了巨大沖擊的!
雖然目前尚沒有具體的數據,但與2003年非典造成的損失而言(400億美元),此次新冠肺炎病毒傳播范圍更廣,對經濟產生的影響也更大!1、2019年我國GDP總量已高達99.08萬億,如果按前幾年的增速來看,2020年我國GDP總量肯定是能超過106萬億的!可現如今,受到這場疫情的影響,今年的GDP增速肯定是會有所回落的。
2、根據專家的預計,此次疫情對國內經濟或將造成2萬億元的損失。其中,2020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會直接下降1萬億元,第二季度(尤其是4、5月份),也會受到較大的影響。
3、而此前,國外一些機構也曾對此作出過預測:
荷蘭國際集團認為,此次疫情將導致中國2020年經濟增長率下降到5.6%。
標準普爾預測,2020年中國GDP將會下降1.2%,2020年經濟增加率將降至4.8%。
這些數據,雖然未必一定準確,但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一致認為,此次疫情對我國經濟的沖擊是非常之大的,或將影響全年0.5%~1%的GDP。
總之一句話,錢可以再賺、物資可以再生產、經濟可以逐步復蘇,只要人民生命安全得到保障,一切都不是問題的!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就業人員為77586 萬人,也就是7億左右。
問:如何才能每天收到這樣的社保知識?
答:點擊右上角關注即可。
疫情期間,如果按照10億人30天不上班來計算,大概要損失多少錢?
出于對疫情防控需要,在國務院通知延長春節假期到2月2日后,北京、上海、福建、廣東等全國多地又陸續通知,一般企業不得早于2月9日24時前復工。
2月10日開始,大多數企業都已復工。
因此,題主假設的30天不上班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疫情影響,計算的方式不是不上班,而且GDP。
GDP即國內生產總值,是指按國家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
在各地疫情嚴控期間,餐飲、娛樂、旅游、酒店、商場、批發零售等領域經濟運行出現停擺,直接影響2020年第一季度的GDP。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采訪時說:此次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影響有限。
一是正值春節,中國北方農業正處于休業期,部分工業企業在春節期間也會休息或減產;
二是疫情持續時間更短。
疫情持續時間越短,對經濟造成的長期傷害越小。
在當前嚴密的防范措施下,此次肺炎疫情持續時間預計更短, 如果加上互聯網線上經濟的強勁增長,預計此次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大約在0.2%-0.4%之間。
二、中國有多少年的文明史,為什么?
惶惶中華史,何止5000年?
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那是老黃歷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已經“刷新”了5000年文明的歷史——
陜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是中國舊石器時代遺址中罕見的、保留了距今10萬至1.5萬年間人類化石和豐富文化遺存的洞穴遺址,不僅出土有距今3萬年左右的現代人化石,還發現有豐富的、共生關系清晰的小石片工業系統的時期,為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早期現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學說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證據。
夏商時期被譽為“青銅時代”,但一件件青銅重器的原料從何而來?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給出了答案,西吳壁等多處冶銅遺址的發現,首次在中原地區揭示出已知時代最早、規模最大、專業化水平最高的夏商冶銅遺址,彌補了從銅礦開采到集中鑄造之間所缺失的冶煉環節,填補了中國冶金考古的一個重要空白。
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透閃石玉礦遺址。這表明,甘肅地區的透閃石玉料很早就進入到甘肅以東及周邊區域,在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此外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還包括廣東南海1號兒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臺平糧臺城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因此,中華文明史已經刷新到15000年至100000年之間,已出土的現代人化石已確證:中華文明史至少已存在30000年。
五千年,
三、中國國土面積,占世界第三,可利用面積,比印度還小,為什么?
一個國家可利用的土地靣積,跟這個國家的總靣積大小有關系,跟地形地勢有關系,也跟國土所處的緯度,植被,氣候帶有關系,跟該國屬于內陸國或沿海國也有關系。
俄羅斯總面積世界最大,但由于所處緯度太高,氣候太嚴寒,凍土靣積大,可資利用的只有處于東歐的平原。澳大利亞總面積也大,緯度不錯,但地形地勢不好,沙漠太多,北部和西部多山,可利用面積只有東南部。
我國面積比印度多三倍,所處緯度也不錯。但可資利用的土地都在東部和中部,地勢較平坦,土地較肥沃,植被和河流,城市多,港口多,利用價值大。西部青海,新疆和西藏多高山,沙漠和盆地,河流少,氣候嚴寒,耕地少,植被少。可利用的僅有地下礦藏。尤其足西部人口少,缺乏勞動力,也缺乏人才,更使土地難以利用。所以現在要植樹造林,改造沙漠,挖紅旗河,提高土地利用率。而印度處于南亞次大陸,北有喜馬拉雅山擋住來自北方的寒流。東,西,南三靣均是溫暖的印度洋。東部有山地,北部和西部多平原,中部是高原,耕地多,植被多,人口多,城市多,礦藏也不少,可利用的土地就大。沿海港口城市多,可利用價值也大。尤其印度處于熱帶和亞熱帶,氣溫高,農作物可種三季,產量就高,品種也多。印度國力之所以比我國弱得多,主要是政黨和政府的效率太差,加上落后的種姓制度,宗教和民族,科技問題拖后腿。
從國土面積上看,俄羅斯1700第一,加拿大997第二,中國960第三,美國930第四,而印度卻是以320排在了第七。雖然人口數量是中國和印度以14億和13.5億,遠超3.27億的美國。為什么以中國1/3的土地的印度糧食還有出口呢?
土地只不過是國家對陸地的紅線范圍,而可耕地面積才是糧食作物的主要來源。像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是屬于高緯度地區,冰天雪地之地,可利用耕地有限。所以,可耕地面積跌出了前三。
排在第一的是美國,占到了25億畝的耕地,人均耕地面積接近了8畝;其次可耕地是印度,由于印度地處熱帶季風氣候,且受喜馬拉雅山脈的南部地區雨季影響,土地肥沃。耕地面積接近18億畝,人均1.5畝;我國排在了第三,只有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可耕地,這也是由于黑河~騰沖線以西地區人口稀少,可耕地更少。總可耕地面積跟印度差不多,人均耕地只有1.5畝。
從糧食產量來看,我國以6億多噸排在了全球第一,而美國卻是超過我們的40%耕地,卻是以4.4億噸的產量,印度卻是以3億多噸排在了第三。為什么我國的可耕地面積跟印度相當,卻有印度一倍左右的糧食呢?美國和印度估計是采用一年單季種植農作物,美國更是還有大量的息地。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我國的糧食產量卻是印度的一倍的原因。
要是全世界都像我國采用雙季農作物種植,那么是不是全球糧食產量還可以翻倍?這樣對全球人口的糧食也會得到更好的保障,但卻會影響糧食的質量。印度土地雖小,但可利用耕地卻還是排在全球第三,要養活13.5億人口還是可以實現,而且目前印度還有糧食出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