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請教與酒有關的典故
煮酒論英雄
二、關于香檳酒的典故
香檳酒的發明是十七世紀晚期的事情。在香檳省奧維耶修道院曾經有一位叫做佩里儂的修士(Dom Perignon),他在1668~1715年是修道院酒窖主管。他在偶然狀況下發明了起泡香檳,不過當時的佩里儂修士整天在為如何防止香檳發泡而犯愁,根據當時的條件,修士更傾向于釀造好的靜態葡萄酒,于是他發明了用紅葡萄釀造白葡萄酒和將不同的原酒進行調配的方法。而葡萄酒起泡,完全是不得已的事情。雖然并非是佩里儂發明了香檳,至少不是他一個人發明的(他只是最早發現使酒產生氣泡的方法,真正讓香檳名揚世界的是一位叫barbe nicole ponsardin的寡婦{1810年獨自創立了Veuve Clicquot Ponsardin香檳酒廠,1815年發明了除渣轉瓶法},她不但發明了去掉香檳里酒渣的方法和解決了運輸中易爆的問題,更是第一位使香檳打入海外市場的先驅,被法國譽為第一代的女企業家。)但是仍然不能否定他香檳之父的地位。
三、漂流瓶的故事
事講述的是一艘德軍的潛水艇為了躲避盟軍的攻擊進行深層潛水,當下潛到超過了潛水艇所能承受的水壓時突然聽不見炮聲了,后來潛水艇再次浮上水面時羅盤和雷達已經失靈,他們來到了一個和地圖完全不吻合的陌生世界,那里有各種恐龍和身體強壯的原始人...當時他們還不知道他們已經穿越了時空,他們還努力尋找回家的路,當他們找到石油并制成燃料時潛水艇內部人員發生了分歧,同時陸地上的火山也開始爆發,潛水艇徹底被毀了,兩名幸存者活了下來(一男一女),兩人把這段經歷寫在漂流瓶里投入了大海中,然后開始年復一年地朝一個方向徒步行走,希望能找到回家的路...故事的結尾處是一個近代人在海邊撿到了這個漂流瓶,電影到這就結束了,我記得當時這部影片是在中央一臺晚上10點鐘左右開始播放的.
四、關于貝多芬的故事
1.父親把這個孩子帶到一個又一個老師那里,讓他學習不同的樂器和作曲者藝術。這些老師中沒有一個可以成為好的,知道他落到宮庭琴師和波恩劇院的經理尼費(Neefe)的手里。這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音樂教師,友善、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這對于貝多芬來說實在是一個幸運。因為雖然波恩城里有最好學校,連善良的老巴赫都會高興地送他的許多孩子們去學習的那種地方,但使貝多芬的父親從來也不認為值得送貝多芬去那里學習哪怕是兩三個月,在他眼里讀書遠不如學音樂那樣能掙的錢。
2.年輕的貝多芬有生以來第一次發現上課是愉快的。尼費先生對他很慈愛,不僅較音樂,而且教他世界上許多別的事情。為了付他的的學費,當尼費先生很忙或離開市鎮的時候,貝多芬就代替老師作風琴師。于是當他剛滿十四歲時,他就被任命為劇場助理宮庭風琴師和古鋼琴曲師。那可恨而又不幸的父親看到他兒子的音樂終于掙了一些錢的時候,他是多么得意啊!
3.一次,貝多芬去一家飯館吃飯,剛坐下來就像彈琴一樣用手指在桌面上敲打起來。店里的人都感到奇怪,紛紛圍過來看。過了好一會兒,貝多芬才覺察到人們在注視著他,但還是沒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說:“算賬吧,我該付多少錢?”周圍的人聽了都哈哈大笑,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吃什么東西,只顧自己去敲打了。
4.1824年的一天,貝多芬又去指揮他的《第九交響樂》,博得全場一致喝彩,共響起了五次熱烈的掌聲,然而,他卻絲毫沒有聽到,直到一個女歌唱家把他拉到前臺時,他才看見全場紛紛起立,有的揮舞著帽子,有的熱烈鼓掌。這種狂熱的場面,令貝多芬激動不已。
五、關于綠島小夜曲的故事
《綠島小夜曲》原來是成就了一段“師生戀”的情歌在臺灣流行歌曲史上不可或缺的經典名曲《綠島小夜曲》原來是首成就一段“師生戀”的情歌。在臺北市文化局舉辦的《我們的故事我們的歌,口述歷史特展》上,《綠島小夜曲》作者周蘭萍的女兒周揚明拍攝的紀錄片《音樂家周蘭萍》向人們揭開了這首歌曲的秘密。當年在金甌女中兼職音樂課的周蘭萍,對還在讀高二的李慧倫一見鐘情。李慧倫對“師生戀”一度拒絕,后來周蘭萍用這首《綠島小夜曲》訴說愛慕之情,終于打動了李慧倫,成就了他們的愛情,也留下了這首臺灣最早灌制成唱片發行的華文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