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啤酒行業格局
第一:5大巨頭開始提價。提價表現在大家對原有產品整體性的提價,主要發生在2018年的年初這個階段。
第二:調整產品結構。包括青島、雪花、百威、燕京,也包括嘉士伯等各個企業都在不斷的推出新的高端產品。
百威從全世界拿到中國來了20多個高端品牌。這些高端品牌包括墨西哥的科羅納、美國的一些經典啤酒品牌鵝島等,還代理了韓國的蘭賣、日本的三寶樂等。
雪花啤酒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新品,包過勇闖天涯的升級版,還有黑石系列、馬斯利等一系列高端產品。
同時雪花啤酒利用股份置換方式,把喜力中國的業務拿到了自己的報表之內,形成了雪花啤酒+喜力品牌結構。
青島啤酒也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品牌,包括奧古特、1903、白啤、黑啤等一系列的高端產品。
第三:巨頭品牌在國內開始進行產能優化。產能優化的集中表現是關閉一些小亂差的工廠。雪花啤酒關閉了20~30家工廠,青島啤酒也關閉10家左右,之前包括嘉士伯在整合重啤的過程中,已經關掉了十幾家的落后產能。這種關閉對行業來說不是利空,而是一種優化產能的利好。
巨頭企業在一邊關閉工廠的同時,也在新建一些大型的集中式的工廠。一般關停的工廠都在5萬噸之下或者10萬噸之下,新建的工廠大概都在百萬噸級。這種大規模的現代化工廠,更能夠體現成本和效率上的優勢。
(三)
啤酒行業還有一個重要板塊就是進口啤酒。
進口啤酒從2011年的6.7萬噸一路增長到2018年達到了80萬噸,用了8年的時間增長了15倍以上。
在2011年到2015年左右的時候,進口啤酒里邊的主力軍是德國啤酒,大概占據了50%。從2015年開始,進口啤酒發生了格局上的變化,德國啤酒統治地位開始下滑,取而代之的是巨頭品牌的進口啤酒,巨頭品牌的進口啤酒主要體現在像百威旗下的科羅娜,還有百威旗下的福佳、教士等品牌,還有嘉士伯旗下的1664,喜力旗下的喜力啤酒等。
從2018年到2019年看,進口啤酒開始發生10% 左右的下滑。下滑的兩個主要原因是:第一巨頭品牌開始嘗試國產化,包括百威旗下的一些品牌,像嘉士伯旗下的1664都開始了國產化。第二個因素是進口啤酒不像進口紅酒,因為進口啤酒有著天然的短板,啤酒的工藝原料,包括設備,它的通用性比較強,進口紅酒它受制于原料和產地的因素,所以是進口紅酒在中國可以占到統治地位。但是進口啤酒他的原料、工藝、設備的通用性、替代性很強,所以有著天然的瓶頸和天花板。
目前來看進口啤酒的占據行業大概3%的份額,這一點位已經開始成為天花板。
但是進口啤酒有幾個特點:
第一全部是高端產品,因為它受制于運輸等成本環節的制約,所以他只能做中高端產品。
第二,它只能做一些特色產品。特色產品就是與國內的主流品牌有差異的產品。
正是這兩點幫助進口啤酒打開了中國消費市場,也讓消費者接觸到了不同類型、不同口味,甚至不同顏色、花色的啤酒。進口啤酒教育了消費者,讓消費者不再單一的去消費一個口味的產品。再是讓消費者認知到啤酒消費的多元化。這種多元化也就培育了兩塊市場,第1塊就是國內啤酒的跟隨,包括青島、雪花、燕京等國內企業開始在產品研發上去靠近進口啤酒。
舉個例子講,在2014年之前,國內品牌很少去做白啤這個品類,但是到今天我們發現所有的巨頭品牌都開始推白啤這個產品。
跟進和模仿,也幫助國內的品牌實現了產品的高端化和多元化,也讓消費者去感知到啤酒市場的多元化和個性化。
(四)
與此同時,也推升了精釀啤酒這個模塊。目前來看,精釀啤酒的總規模并不大,總產量的占比大概不超過1%。
但是品牌眾多,在精釀啤酒領域里邊玩家非常多。國內統計看,目前大概有3000家左右的精釀啤酒企業。
目前,精釀啤酒領域非常活躍。自2010年左右,一幫受國外留學經歷,在美國生活過一段時間的人群回到國內,從“因為喜歡所以熱愛”的角度開始,從發燒友的身份開始探索精釀啤酒,到2019年,國內的5大巨頭也全部進入了精釀這個行業領域。
精啤在產品研發上推出的IPA,包括皮爾森、果啤、白啤等一系列產品。在精釀品類里邊,包括燕京啤酒也已經在廣西和福建建立了專門的精釀啤酒生產線,百威啤酒在武漢專門建設了一條國內比較先進的精釀啤酒車間。
關于精釀啤酒定義和標準這兩年一直有著爭議,現在來看主流的聲音還是按照美國BA的標準去定義的,也就是包括從規模、原料,甚至主流啤酒的控股比例等角度做了嚴格的定義。美國精釀它強調的是獨立自主,同時他也強調了小而美的角度。認證機構就是美國的精釀協會--BA。只有加入了這個機構或者是受到機構認證的企業生產的啤酒在美國才叫精釀啤酒。但是在中國還沒有這么一個權威機構,或者是由這么大的一個團體去認證,或者去鑒定哪個品牌是精釀啤酒。出現了國內無論大小啤酒企業都在做精釀,也沒有人說哪一個產品是精釀哪一個產品不是精釀。
如果區別一下中國和美國的精釀市場的話,美國是協會的認證制,中國現在和未來的幾年,在沒有大的力量介入或者大的團體或者協會介入的背景之下,美國是認證制,中國是認可制。
當然,在這種中國式的認可制背景之下,也會有一些魚龍混雜。就是說所有的企業,所有的品牌都能夠用精釀啤酒通用品牌,因為沒有人來說不可以用,這會產生意外的影響。會出現各個企業都在努力去做產品的研發,從消費者的需求角度去應對市場的多元化。
(五)
從現在的信息和數據來看,我感覺未來一兩年之內的中國啤酒行業會發生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
第一從價格戰向價值戰去轉移:過去中國啤酒市場的爭奪充滿著資本的味道。也就說大家為了爭奪份額,一方面進行快速收購,同時也進行著激烈的價格戰。行業內,甚至民間也經常說,啤酒賤如水,我覺得這句話是對應過去特定時期的標簽,但是未來會發生變化。
目前資本收購的窗口期已經關閉了,沒有可以收購的標的了,五大巨頭已經占據了83%的份額。大魚吃小魚時代已經過去了,既然份額的穩定性已經到了,大家再血琳琳搶份額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不約而同的開始調整產品結構,優化產能,提高盈利能力。
第二中國啤酒短期之內行業格局的變化不會太大:因為5大巨頭里邊雪花、青啤和燕京是國資,百威和嘉士伯是外資。目前為止這兩支隊伍之間的格局變化都不會太大,行業格局趨于穩定。
第三未來在向中高端轉移的同時,市場一定是高度的碎片化:頭部市場的高度碎片化表現在用單一品牌或者單一的品種、品類去統治高端或超高端的時候,已經不太可能了,因為頭部市場需求的多元化和多變化已經開始,企業很難用一個單一品牌或單一品類去應付。
第四強者更強,尾部更大:所謂的強者更強,巨頭品牌的體量、巨頭品牌的行業集中度會越來越大,但是會很溫和的前進。也會形成大量的小眾品牌群,包括像精釀啤酒或者是以進口啤酒形成的大量高端小眾品牌群。未來不排除中國市場會有上萬家小而美的酒吧似的精釀啤酒企業。
從國家政策的層面,啤酒行業已經解除了行業限制,也已經把行業準入的門檻拉低了。未來不排除從尾部角度誕生更多的小眾品牌,這些小眾品牌會依托某一個城市甚至某一個或幾個社區。
2. 啤酒行業現狀分析
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中國啤酒產量在2002年以2386.83萬噸位居世界第一。2003年中國內地啤酒消費量達到2500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消費市場。再除以中國人數,可算出中國人均喝啤酒只有16-17升。瓶裝啤酒大約容量0.62公升,這樣可計算出平均每人每年大約喝25~27瓶啤酒。
3. 啤酒行業格局圖片
華潤啤酒
據相關的行業數據顯示,華潤占據的市場份額有23.2%,而青島僅為16.4%,至于燕京就更少了。同時根據華潤啤酒在2019年的業績數據中顯示,華潤啤酒的營收也相當的高,據悉,就去年半年的時間華潤啤酒就實現了188.25億元的綜合營收額度,相當于每天賺1個億。由此不難看出,華潤品牌我們國內最大的啤酒集團。
4. 啤酒行業趨勢
自釀啤酒屋的前景是非常不錯的,現在市場也是非?;鸨?,自釀啤酒屋淡旺季還是比較明顯的,冬天和夏天完全是兩種概念,但返回頭來看就看你的經營模式和銷售理念了,很多店并不受淡季的影響,
不管任何行業都需要全心全意的去做或是經營,三天打魚是不會有好的前景,經營火爆的店面比比皆是。
僅供參考?。?!
5. 啤酒行業分析
珠江啤酒的市場分析如下:
改革珠江啤酒營銷人員招聘制度,與本省和外省各地大經銷商共同建立新的營銷分公司或辦事處,用當地營銷人員解決珠江啤酒缺乏當地親和力的問題,借此對抗當地競品。
豐富啤酒的產品線,給予當地經銷商和營銷人員的產品選擇權和定價權,由他們作出適合當地的營銷方案,不再是由總公司下發統一的促銷方案,總公司只負責廣告宣傳的方案。
6. 啤酒行業的市場結構
股權結構:
1、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東為北京燕京啤酒投資有限公司,北京燕京啤酒投資有限公司分別由順義區政府100%控制的燕啤集團和北京控股旗下的北京企業(啤酒有限公司)合資成立,北京企業(啤酒有限公司)持有燕京啤酒投資有限公司80%股份。
2、北京燕京啤酒投資有限公司(控制上市公司的主體)持有燕京啤酒57.57%股份,在2012年3月21日曾經承諾五年內不出售持有燕京啤酒股份,截止日期為2017年3月21日,到期會如何不得而知,也承諾2017年6月30日前提出激勵方案。
7. 啤酒市場格局
產品不便于長途運輸或產品運輸成本較高。
8. 啤酒行業格局圖
國內啤酒行業的格局來看,中國最大的啤酒公司是雪花啤酒。
第二是青島啤酒,第三是百威啤酒,第四是嘉士伯啤酒。
第五是燕京啤酒。
9. 啤酒行業格局分析
3月29日晚間,青島啤酒披露2019年年度業績報告,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279.84億元,同比增長5.3%;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8.52億元,同比增長30.23%;實現基本每股收益1.37元。公司擬向股東每股派發現金紅利0.55元。青島啤酒以人民幣1637.72億元的品牌價值繼續保持中國啤酒行業品牌價值第一。
保持啤酒中高端競爭優勢 開拓“啤酒+”新業務領域
年報顯示,2019年,公司主品牌青島啤酒共實現銷量405.1萬千升,同比增長3.49%,其中“奧古特、鴻運當頭、經典1903、純生啤酒”等高端產品共實現銷量185.6萬千升,同比增長7.08%,保持了在國內啤酒中高端產品市場的競爭優勢。
據悉,在繼續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啤酒主業的同時,青島啤酒發揮創新性思維,整合平臺資源積極開拓“啤酒+”新業務領域,開發生產了以王子海藻蘇打水為代表的海洋健康飲品等新產品,打造與主業互補的多業態共贏共利生態圈,為長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
多措并舉產品結構 調整提升盈利能力
報告期內,青島啤酒發揮覆蓋全國主要市場的網絡布局優勢,以體育營銷、音樂營銷、體驗營銷為主線持續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公司加快了營銷創新和渠道創新,加大數字化營銷工作力度,不斷完善“網上超市+官方旗艦店+授權分銷專營店+微信商城”的立體式電商渠道體系,多渠道滿足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購買需求和消費體驗。在國際市場,公司加強國際品牌傳播與推廣,通過重點市場推廣、贊助體育、音樂、美食文化營銷等舉措,強化品牌觸達,提高品牌活躍度,持續強化青島啤酒高端品牌識別,樹立“中國質造”高端形象,繼續擴大青啤海外市場覆蓋范圍。
對于未來發展,青島啤酒將繼續加快產品結構優化升級,繼續推進“青島啤酒主品牌+嶗山啤酒第二品牌”的品牌戰略,開發特色差異化產品,加快向聽裝酒和精釀產品為代表的高附加值產品轉型升級,保持公司在國內中高端市場的領先地位。
10. 啤酒行業發展
烏蘇啤酒的成功存在必然性。相較競品,紅烏蘇也因為酒精度及麥芽濃度高于其他品牌主流產品,從而貼上了易醉的產品標簽,“奪命大烏蘇”也從此而來。
產品特色及源自新疆的地域屬性賦予了烏蘇啤酒“硬核”的產品概念,同時根據新疆餐飲習慣精準定位了烏蘇啤酒的消費場景。
圍繞產品特性,公司借助社交平臺、數字營銷,提升社交媒體的活躍度,與年輕消費者進行互動分享,是品牌獲得成功的核心。
除烏蘇品牌外,公司擁有強大的“本地強勢品牌+國際高端品牌”品牌組合,不同品牌目標市場、產品調性各不相同,使得公司品牌矩陣更加完善,公司發展更加穩固,同時也為公司加速占領高端啤酒市場帶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