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過山東很多次,因為先生的老家是山東濟寧,第一次在山東游覽是爬的泰山,說爬,是因為真的是爬上去的。
在很久以前那個冬天剛剛和他結婚,他領我回老家路過泰安,在那里下了擠的像煮餃子一樣的火車,把隨身帶的東西寄存在上山下,憑著年輕的腿腳,我們兩個硬是從山腳爬過十八盤,上了南天門。想看日出就在山頭住了一夜,那時山頂的小木屋里被褥臟兮兮的,唯一救命的東西是有電褥子,好歹混過一夜。第二天的日出被大霧蓋住也沒看到,印象深刻的就是在云霧繚繞中行走著,有些像置身夢境,你伸手就會捧朵云,轉身似化身為衣裙飄飄的仙女……
在山上轉到了下午,我們居然又步行到了山下,上山容易下山難在那次是真正的體驗到了,腿在一個頻率毫無變化的臺階上戳到發木,非常狼狽的堅持下了山,那時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累了,回去好幾天后腿還是一碰就疼的很。
前年,我和已經長的高高大大的兒子一起又上了一次泰山,只是我再沒有當年爬山的勇氣了,只是在蒙蒙細雨中坐上纜車,上上下下的在云霧中穿行一趟而已,依舊是沒有看到日出,依舊云霧繚繞,只是和多年以前相比,霧更大,還多了雨絲的陪伴。我也不肯在山頂過夜,連累著兒子也有了不能盡興游覽的遺憾。
至于特產啊,泰山嘛,當然是石頭,泰山石敢當!
山東有很多旅游圣地,你喜歡名勝古跡,還是花草園林?如果喜歡名勝古跡,我可以帶你來我們金山,金山雖不算很出名,但有山則靈,盤旋的山路,高疊起伏跌宕,各式風格的建筑樓盤,嬌龍似錦,玻璃彩柱,輝煌光環,好象到了仙境。來到此山一游不虛度光陰,能讓你多活二十年。
如果你喜歡花草,我帶你去曹州牡丹園,百花園,菏澤牡丹甲天下。菏澤牡丹品種多,顏色鮮,綠色,黑色,白色,粉紅,大紅色。上百種顏色,婀娜多姿,如同嬌媚的小姐,頻頻向你點頭問好。花仙子般唱歌跳舞,隨風飄蕩,大的花朵像碗口大小,花瓣多層疊加,花蕊含羞藏在花瓣內不敢露臉笑。真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流連忘返,不知饑餓。
山東人杰地靈,名勝古跡數都數不完,水滸梁山好漢,代代相傳。曲阜孔林孔廟時代久遠。巨野永豐塔具有干年歷史,是國家重點保護單位,由于時間的關系,先給你介紹這些,等待遠方的客人到來。
我們這里盛產蘋果,大蒜,蘋果品種最齊全,青香焦,紅香焦,還有煙臺國光,口感好,味道鮮。魯西南盛產辣椒和大蒜,出口到東南亞。全國各大商場都賣我們這里的辣椒大蒜。
有哪些外國的頂級文物被收藏在中國?
印度的超級頂級國寶——釋迦摩尼等身像,被收藏在了中國西藏的大昭寺。
釋迦摩尼,又被稱作佛陀、如來、佛祖等等,他是佛教的創始人,也是上古時代的圣人之一。
據說,釋迦摩尼臨死之際,他的弟子為了讓后世銘記他的相貌,請求佛祖允許他們依據佛祖的相貌、制作等身像。釋迦摩尼欣然允諾,讓弟子繪制了八歲、十二歲、二十五歲的等身像,并親自修改,后,做成了等身像。
換言之,釋迦摩尼等身像,世上有且只有三尊。
讓印度人汗顏的是,這三尊佛陀等身像,沒有一尊在印度——
原本, 二十五歲等身像被存在印度的一處寺廟內。由于印度宗教繁多、佛教式微,因此,印度僅存不多的佛教徒,為了保護好等身像,準備將其轉移至其他國家,在轉移的過程中,印度人“喜聞樂見”地翻了船,等身像也沉入了印度洋。
八歲等身像和十二歲等身像,因為在唐朝之前已經傳入中國,幾乎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最早傳入中國的釋迦摩尼等身像,是十二歲等身像。
釋迦摩尼十二歲傳入中國的過程,也頗為有意思。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大為盛行,中國前秦朝的皇帝苻堅,尤為好大喜功,也非常信奉佛教。苻堅為了表達自己對佛陀的虔誠之心,特派使者前往天竺,欲請佛陀的無價至寶。
苻堅的使者,帶去了苻堅精心準備的禮物,其中最貴重的是一件衣服。
當時的法王達磨波羅對東方大國的“盛情”大為感動,他不顧信徒的反對,毅然將釋迦摩尼十二歲等身像贈給了使者,還搭了許多釋迦摩尼的舍利子。使者臨走時,法王舉行了盛大的歡送儀式。
這尊等身像到了中國之后,飽受戰亂,卻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唐太宗時期,吐蕃的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李世民為了顯示大唐的國威,特將釋迦摩尼十二歲等身像讓文成公主帶到拉薩,至此,十二歲等身像便在這片雪域高原落了腳、扎了根,再無離開。
松贊干布為了供奉十二歲等身像,特意修建了小昭寺。
后來,松贊干布又迎娶了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尺尊公主的“嫁妝”里,則包含了釋迦摩尼的八歲等身像,被供奉在大昭寺。
于是,松贊干布一人“收集”了兩尊等身像。
再后來,金城公主被嫁到了吐蕃,在她的請求下,十二歲等身像被供奉在了大昭寺,八歲等身像則被供奉在小昭寺;這兩尊等身像換了位置,再也未曾動過。
至今,西藏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沒有去過大昭寺,就等于沒有來西藏。”
之所以會有這樣一句話,就是因為十二歲等身像被供奉在大昭寺。
在拉薩的街頭,最顯眼的兩座建筑,一座是舉世無雙的布達拉宮,另一座就是大昭寺,兩座宏偉的建筑都是藏民心中的圣地。可是,在布宮,信徒們更多的是轉動經桶,而在大昭寺門前,都是虔誠的跪拜。
無疑,出自印度的這兩件佛陀等身像,傳承至今已有數千年之久,它們都是最珍貴最稀有的文物,這一點,所有人都有目共睹,印度人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據說,印度曾不止一次要求歸還佛陀等身像,都被我國嚴正拒絕。想來也是,如今的佛教在印度本來就不怎么興盛,要是再起個什么沖突,其他教派的極端人員一錘子砸在等身像上,這種事情也不是沒可能。
當然了,作為中國人,我就想說一句:三哥,這么大的國寶,你有本事來搶呀?一腳給你踹回去!
除了佛陀等身像這種無敵的外國頂級文物,收藏在各大博物館里的外國文物還有很多,比如波斯鎏金銀瓶
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李小孩墓金項鏈
中國現存最早的古羅馬金幣
簡單地說,我國博物館里也有外國的文物,其中不乏國寶級文物。這些文物大多是通過附屬國進貢、絲綢之路貿易和國家外事活動的禮品等途徑得來,當然也包括在偉大的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戰場上繳獲而來的戰利品。
下面,土鱉君就跟諸位盤一盤珍藏在中國博物館里的外國文物。
壹丨佛頂骨舍利(南京牛首山佛頂宮,古印度)舍利子,大名鼎鼎的佛家至寶。為佛陀或者得道高僧圓寂之后,經過烈火焚燒之后遺留的光彩奪目的晶體狀遺物。佛家認為,舍利子由戒定慧道力所煉就,修為的一種體現。
相傳釋迦牟尼佛在拘尸那揭羅佛兩棵娑羅樹之間涅槃后,從骨灰中得到了一塊頭頂骨、兩塊肩胛骨、四顆牙齒、一節中指指骨,以及8.4萬顆五彩繽紛的珠狀真身“舍利子”,這些皆稱為“佛祖舍利”。
《大智度論》中說 “供養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許,其福報無邊。”這些佛陀的遺物,被古印度大陸各國的佛教信徒恭奉為“圣物”,爭先供養。而公元前185年,印度婆羅門教和佛教發生了激烈的沖突,佛教信徒被婆羅門教執政者瘋狂地打壓,發生了“中印度法難”事件。為了保護本門圣物的周全,佛教信徒開始攜帶舍利到海外避難,佛舍利開始流入印度周邊各國。
目前,我國已發現的并被認可的供養佛祖舍利的寺廟共有8所,分別是湖南張家界天門山寺的釋迦佛舍利子;浙江杭州雷峰塔地宮的釋迦佛螺髻發舍利;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的釋迦佛指骨舍利;北京房山云居寺雷音洞內的佛祖舍利子;鎮江北固山甘露寺鐵塔佛祖舍利子;北京八大處靈光寺的佛牙舍利;寧波阿育王寺的佛祖舍利子和江蘇南京大報恩寺阿育王塔的佛頂骨舍利。另外,還有多所寺院也宣稱供奉了佛祖舍利,著實真假難辨。
這些佛祖舍利中,最珍貴的當屬2008年在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出土的佛頂骨舍利。
這枚佛頂骨舍利直徑10厘米左右,顏色黑黃,仔細觀察可以看到清晰的發孔,其《洛陽伽藍記》《大唐西域記》《酉陽雜俎》等典籍中描述的形態一致,又經對碑文、塔銘的確認,這枚舍利被認定為“世界唯一一枚佛頂骨舍利。”
當時佛頂骨舍利被安放在一座高約1.2米,檀香木胎,通體鎏金嵌寶的阿育王塔中,深埋在千年古剎大報恩寺的地宮之內。目前,被供奉在南京牛首山佛頂宮內。
貳丨西安大慈恩寺貝葉經(西安大雁塔,古印度)
在佛教誕生之初,古印度還沒發明造紙術,佛陀所述的經典都是用“齋雜”和“瓦都”兩種文字寫在了“貝多羅樹”的葉子之上,因此,被稱為“貝葉經”。由于這些最初的佛經皆是“孤本”,彌足的珍貴,也是佛家的至寶。據說,當年玄奘法師從天竺帶回的657卷佛經皆為“貝葉經”。
西安大恩慈寺,于貞觀廿二年(公元648年),由當時的太子,后來的唐高宗李治為追念其母長孫皇后所建,寺中最著名的建筑是高64米的大雁塔,是西安市的地標建筑之一。佛寺建成后,由玄奘法師在其中翻譯佛經,主持寺務,并創立了漢傳佛教唯識宗。
在大雁塔四層就供奉了2葉長約40厘米,寬約7厘米的“貝葉經”,上面密密麻麻地寫著古梵文寫就的經文。目前,同類型的真經存世量已不足20片,可以說片片價值連城。
叁丨青玉嵌花把皮鞘腰刀(國家博物館,英國)
在國家博物館中珍藏著一把長約97.7厘米的腰刀。這把刀以精鋼鍛造而成,配以牛皮刀鞘。最大的亮點是它那以青玉為主材,并鑲嵌著金絲和寶石的握柄。
這把寶刀來自于大不列顛帝國,是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時訪華的馬戛爾尼使團送給乾隆皇帝的國禮之一。
1792年英國政府任命馬戛爾尼伯爵為全權特命大使,率領英國使團一行175人乘坐英國皇家海軍軍艦為乾隆皇帝祝賀八十大壽,并企圖通過此次出使活動打通中國市場。
當時,馬戛爾尼為乾隆皇帝精心準備了600箱禮物,其中包括科學儀器、書籍、冷熱兵器、船舶模型、日用品、藝術品、鐘表等。
1793年9月2日,馬戛爾尼使團抵達避暑山莊覲見乾隆皇帝并進獻了禮物。乾隆皇帝看到禮物之后大為不悅,認為“奇技淫巧,不過爾爾”。在嚴詞拒絕了英國一系列通商請求后,將其禮送出境。而馬戛爾尼在看清楚清政府一系列自大無人、固步自封的行徑之后,也認為所謂的“天朝上國,不過爾爾。” 。當時的副使喬治?斯當東男爵在其《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中記載,“馬戛爾尼得出如下結論:‘清帝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
可以說這次訪華,為40多年后的鴉片戰爭埋下了伏筆。
由于乾隆皇帝的不重視,這些禮物多被放進了內務府的倉庫里,后來被歷代皇帝隨手賞給了臣子了。
肆丨神人紋鎏金銀盤(甘肅省博物館,拜占庭帝國)
公元1988年的秋天,位于古絲綢之路與黃河渡口要沖的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一戶農民在自己宅基地挖地基時從黃土中挖掘出一件直徑約31厘米,厚約4.9厘米,重達3.2千克的鎏金銀盤。
這件銀盤的紋飾共分為三重,最外圈為植物、飛鳥、動物紋,中間為12個人像環紋,中央部分為倚坐在猛獸背部的青年異族男性。盤的底部圈足內刻有西方字母銘文。
盤中所刻的男性赤裸上腹,腹部裹著袍巾,右手執掌,神情悠閑。從其毛發、體型、服飾一眼就可以看出“非我族類”。據專家考證,這很可能是從絲綢之路流傳而來的拜占庭帝國物品。
伍丨鑲嵌紅瑪瑙虎柄金杯(伊犁州博物館,拜占庭帝國)
1997年10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四師74團在伊犁州昭蘇縣波馬鎮附近修路時,在一個丘型土墩上無意間打開一個魏晉時期的千年古墓,讓無數的奇珍異寶重見天日。隨后,隨葬用品被附近居民哄搶,經過伊犁州文管所四年的不懈努力,追回了70件珍貴文物,安放在伊犁州博物館中。
在這70件追回文物中,一尊高約14.7厘米,重約489克的帶蓋嵌紅瑪瑙的金杯尤為奪目。這尊金杯內外表面均用模具壓出菱形格紋,外表面的每個菱格中都鑲嵌了一枚紅瑪瑙。杯柄是一只體格矯健,腰身細長,雙耳直立的金質猛虎,底足為八瓣花錘紋。
伊犁是絲綢之路北線重要的節點,是來自中亞、中東、近東、西歐的貨物進入我國的第一個重要中轉基地。這尊造型獨特的金杯顯然是通過貿易渠道來到這里。經過專家對器型、握柄等特征的考證,斷定這尊金杯具有明顯的希臘羅馬文化的特點,根據年代推算出它來自于拜占庭帝國。
陸丨古希臘神話人物鎏金銀瓶、凸釘玻璃碗(寧夏固原博物館,古波斯)
1983年9月,位于寧夏自治區南部的固原市固原縣南郊的一處農田里發掘出一處北周時期的墓葬。經考古專家認定,該墓葬是北周的開國功臣,原州刺史,上柱國大將軍,大都督李賢夫婦的合葬墓。
在考古隊發現墓穴時,該墓已經多次被盜。即便如此,仍出土了770余件文物。其中包括“古希臘神話人物鎏金銀瓶”和“凸釘琉璃碗”這兩件國寶級文物。
古希臘神話人物鎏金銀瓶,高37.5厘米,腹徑最大處為12.8厘米,重約1.5千克。純銀質地,表明鎏金,鴨嘴流,人形握把,鼓腹,喇叭形水波紋座,瓶身上半浮雕了三組六個人物,分別是墨涅拉俄斯與海倫、帕里斯與阿芙羅狄蒂、帕里斯與海倫,描繪了“金蘋果”和“特洛伊”兩個古希臘神話故事。
凸釘玻璃碗,直口圈足,高約8厘米,口徑約9.8厘米,重約246克,質地為碧綠色白玻璃,表面裝飾同質地玻璃凸釘。
鎏金銀瓶和玻璃碗都是大開門的“舶來文物”,考古專家從器型和年代推斷,其來自于薩珊王朝時期的古波斯,通過絲綢之路流傳至中國,后被李賢所珍藏。
柒丨黑漆嵌螺鈿器物(故宮博物院,古琉球)
在故宮博物院中館藏著一套來自古琉球國的黑漆嵌螺鈿貢器,這套貢器共300多件,包括漆匣、大盤、茶碗等物件。
螺鈿工藝,是我國傳統的漆器裝飾工藝。其創始于北宋時期,是將夜光螺、鮑魚等貝殼的內壁通過剝離、裁剪、雕刻等技法制作成人物、花卉、山水、文字等造型鑲嵌在黑漆器物之上。螺鈿漆器,工藝繁復,精美絕倫,一直以來就是十分貴重的裝飾用器。
14世紀,螺鈿漆器傳入當時的附屬國古琉球,因為琉球地區盛產制作螺鈿漆器所必須的漆樹和夜光蠑螺,讓其工藝迅速在琉球落地生根,成為該國重要的工藝品。除專供本國王室和作為貢品進獻宗主國大明之外,還是重要的創匯產品。
故宮館藏的這套螺鈿漆器,螺鈿片大而規整,光滑明艷之中散發著珠光寶氣,與胎器結合緊密,代表著琉球漆器的最高制作水平。
捌丨油畫《列寧宣布蘇維埃政權成立》(國家博物館,前蘇聯)
在國家博物館陳列著一幅270×210cm2的大尺幅前蘇聯名畫,那就是前蘇聯美協主席,著名現實主義畫家謝洛夫于1947年十月革命勝利30周年之際,為特列亞季科夫畫廊創作的《列寧宣布蘇維埃政權成立》。
這幅油畫的創作背景是1917年10月25日,列寧同志在圣彼得堡斯莫爾尼宮舉行的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向參會人員高呼“一切權力歸蘇維埃”的場景。蘇聯亦是在這屆大會上誕生。可以說這幅油畫在前蘇聯的分量,基本等同于國博珍藏的《開國大典》,是前蘇聯國寶級的革命歷史文物。
1957年,這幅油畫被當作國禮送給了毛主席,隨后被放入北京主席故居,后來輾轉進入故宮博物院,最后定居國博。
玖丨長曾彌興正刀(軍事博物館,日本)
1945年,還是國軍第四十六軍軍長的開國中將韓練成將軍,奉命到海南島受降。期間,時任侵華日軍海南警備府長官海軍中將伍賀啟次郎將隨身佩刀進呈給了韓將軍。1958年韓將軍將此刀捐獻給軍事博物館。
據考證,這把寒氣逼人的肋差全長94厘米,刃長60.3厘米。乃是日本江戶時代最有名的鍛刀高手長曾彌興正于靈元天皇寬文九年打造的頂級寶刀。
日本江戶幕府末期的著名武士,新選組局長近藤勇曾佩戴一把寬文三年(1663年)打造的“長曾彌虎徹”,軍博的這把“長曾彌興正”正是其二代產品。
公元1797年,柘植平助方理寫成日本刀劍研究專著《懷寶劍尺》一書,書中按照刀的切割力度將當時的名刀分為最上大業物、大業物、良業物、業物四個等級。近藤勇的“虎徹”和軍博館藏的“興正”同列最上大業物級,屬于日本國寶級寶刀。
拾丨白虎團團旗(軍事博物館,韓國)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南朝鮮“首都師”第一團,是二戰結束后,南朝鮮首批成立的“八個團”之一,在當時有“國防軍主力”之稱。由于此團在朝鮮戰爭初期表現得十分搶眼,被時任南朝鮮總統李承晚親自授予了白虎旗,因此又被稱為“白虎團”。
1953年7月13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發動了抗美援朝最后一戰—金城戰役。志愿軍68軍203師承擔了專攻“白虎團”的作戰任務。接到命令后,203師師長楊棟梁部署奇兵,運用穿插戰術,僅用13分鐘就攻克了“白虎團”的團部,當場擊斃白虎團團長崔喜寅,活捉了“首都師”副師長林溢淳,繳獲了李承晚親自授予的“白虎旗”。1959年,“白虎團團旗”被放入軍事博物館公開展覽。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您能滿意。
我是土鱉君,一位愛極了中國的書生。
點關注,不迷路。
為您持續輸出有質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