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足壇之聲,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你提的這個并非沒有人想過,我認為這條路行不通。為什么呢?
第一、國外足球是最普及的一項運動,不管你是窮人還是富人都可以踢球,都可以喜歡足球。富人靠足球娛樂,窮人靠足球改變命運。而在中國,大家都能吃飽喝足的情況下沒有人能夠保證足球這條路可以走通,所以所有孩子的家長都不愿意讓孩子去走足球這條路。因為這條路太難,成材率太低。更多家長愿意他們的孩子考個好學校,畢業后進入體質內。
第二、就算有很多家長愿意讓孩子走足球這條路,但中國好的青訓教練太少了。就算搞體制足球,體制足球內的球員需要有人來教吧?可中國有好的足球教練嗎?幾乎沒有。那么就算按體制培養,從幾歲到二十歲的十多年哪里能夠走通,又會淘汰掉多少人!
第三、國內不是沒有專業化體校,也不是沒有專門搞青訓的學校,比如魯能青訓、恒大足校、綠城足校等。但是,就算這個球員成材了,但到了中超賽場上教練卻不能給他足夠的容錯機會,可能又要被廢掉。
國外足球經歷長足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體系,但國內還需要很長時間。最主要的是,一定要有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夠幫助到你,謝謝!
我個人認為,題主的這個設想是錯誤的,并不是設想本身絕對沒有實現的可能性,主要是錯在了脫離歷史環境去思考問題,必然沒有實際的參考價值和執行意義。
專業化體校制到底有沒有用,這種制度當下還有沒有執行的可能性,對足球的弊端又有哪些?這些問題需要從幾個方面思考。
首先,專業化體校確實曾經給中國足球帶來了很多人才。
在中國擁有職業足球之前,包括整個甲A時代甚至中超聯賽開始的最初幾年,從小有過專業化體校經歷的球員依然是中國足球青訓的最主要來源,包括國足歷史上最重要的幾代球員,尤其是范志毅、李鐵、孫繼海等在中國足球甚至歐洲足壇都取得過成功的人物,都有過體校背景。
他們的軌跡幾乎都如出一轍:從小學球、師從名師——進入著名足球小學——小學畢業后進入專業體校——之后從體校走入職業隊。
而這種模式之所以曾經在中國足球的歷史上發揮重要作用,最主要的一點是,在沒有職業足球和職業足球剛啟蒙的階段,很多成年隊的體系建設不夠完整,缺少成熟而且負責的梯隊,很多小球員看似進入梯隊,其實根本不受重視,水平也絕對不足。
專業體校由于需要肩負全運會等任務,加上有固定的撥款,反而更成熟、更系統,因此可以承擔一個小球員從業余時代到職業時代的關鍵過渡。
其次,專業化體校模式早已經沒有了執行的可能性。
在2001年中國足球沖出亞洲之后,馬上而來的是如雨后春筍般遍地出現的足球學校,這些足球學校需要大量的教練人才,從專業化體校吸收了大量教練,也搶奪了大量生源,直接導致了專業體校的沒落。
之后幾年,足球學校的倒閉浪潮、中國足球的反腐掃黑先后讓很多基層的老教練心灰意冷,又讓很多退役球員下定決心遠離足球,這直接導致的后果是,中國足球現在大量缺失青少年足球教練,真正有能力執教的大多數都在職業俱樂部的梯隊,或者自己創業開辦足球學校或者足球俱樂部,這一切都導致能去專業化體校執教的教練人數太少,根本不足以支撐體校模式的繼續發展。
體校模式最大的困難有兩個:
沒有錢;球員的前途分割不明。在當下這個經濟環境下,運營一支青少年球隊的花費絕對比幾十年前大很多,已經是很多體校無力運營的局面。包括:
維護一群出色的教練需要高額的工資,才能避免他們被挖墻角;青少年球員的飲食、訓練設備和恢復、傷病理療、各種比賽的差旅費等都需要資金支撐;體校模式與足校模式最大的區別,是體校不需要交錢、反而會給優秀運動員發工資,而足校模式則可以通過向學員收費的方式緩解壓力。
而球員的前途則是更大的問題。
所有在體校學習的小球員,最終都是要走向職業化道路的,而按照國際足聯的規定,年輕球員不得簽訂職業合同,因此,在體校學球的球員,未來到底會去向哪里,會選擇哪個職業隊?
當年專業體校之所以盛行,主要是小球員們的選擇不多,比如遼寧體校的運動員大概率都會進遼寧隊,上海體校的運動員大概率都會進上海隊,確實有到處漂泊的情況,也確實有被挖墻腳的情況,但更多都是在沒有被所在省份的職業隊選中的情況下,才會去其他地方碰碰運氣。
但是在中超時代,這種規則和秩序早已經不存在,比如上海上港的魏震、換了幾支球隊的韋世豪、已經消失在中超領域的很多小將,都遭遇過這樣那樣的合同問題,存在著被經紀人私下引誘、被許諾高額合同之類的情況,而這些問題,資金薄弱的體校根本無法跟職業俱樂部抗衡。
更重要的是,專業化體校一直并不利于選材和流動,因為缺錢,沒有市場化運營,體校通常難以在全國范圍內招生,遼寧體校的覆蓋面積只有遼寧及周邊那么大。
反觀現在的職業俱樂部的足球學校或者專業梯隊,比如山東魯能、廣州恒大、上海上港等球隊的足校或者梯隊,通常都已經是由來自五湖四海的小球員組合而成。憑借著強大的資金實力,他們可以更大范圍的選材,也更有可能成功。
最后,專業化體校模式已經不適合足球運動,市場化是必然結果。
中國體育目前還有很多存在體校模式的運動,但是肯定已經不包括足球了,準確地說,專業化體校在足球中發揮的作用已經微乎其微。
進入體校或者進入足球學校的小球員們,有多少是真正愿意為這項運動努力的?還是說擺在他們面前的路已經很少,既不擅長學習、又不擅長其他領域,最后只能靠踢球碰碰運氣?甚至這些小球員在當年選擇足球而不是其他運動時,又有多少孩子是因為自己喜歡,又多少孩子是因為家長喜歡?
一切都沒有確定的答案。
純粹的市場化運營已經是中國足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盡管現在的中國足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開倒車不會解決任何問題。
專業化體校的沒有資金來源、無法給球員提供職業未來等一系列問題,在現在這個時代已經成為嚴重的制約。專業化體校曾經確實給中國足球貢獻了足夠多的人才和力量,但是現在已經沒有實際大范圍操作和推廣的空間。
中國足球真想發展,還是要學習日本韓國的青訓體系,建立足夠完整的青訓模式,堅持舉辦大量高水平的比賽,堅持把小球員們送到歐洲,長此以往,才有成功的可能。足球的青訓是漫長的工作,最急不得,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都不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