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鬼宗的傳說,其中的著名代表人物,創始者?
蒲松齡最先創作第一部關于鬼宗傳說《聊齋》
二、《虎丘記》作者簡介,原文?翻譯?
袁宏道(1568—1610),字無學,又字中郎,號石公,湖北公安人。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歷任吳縣令、順天府教授、國子監助教和禮部主事等職,后告病還家,退隱鄉居。他與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是“公安派”創始者之一。反對擬古風氣,主張抒寫性靈,不拘格套。他的小品文體裁多樣,風情并茂。著有《袁中郎全集》。
虎丘記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云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手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云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云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而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余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而病尋作,余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后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余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余言否耶?
譯文
n虎丘離蘇州城只有七八里,那山上沒有高聳的山巖幽邃的溝谷,只是因為接近蘇州城的緣故,(達官貴人)裝飾豪華、滿載聲歌的游船,沒有一天沒有的。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游人來來往往,紛繁錯雜得像織布一樣。 中秋時節(這景象)就更加繁盛。
n每到這天,全城的人都關閉門戶,肩挨肩地來到(這里)。(上至)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下到平民百姓,沒有誰不是化上艷麗的彩妝穿著華美的衣服,在行人往來的道路旁邊鋪設墊席,擺上酒菜。從千人石向上直到山門,(密密麻麻緊挨著的游客)像梳子齒、魚鱗一樣,檀木做的歌板像山丘一樣堆積,酒樽里的酒就如流云一樣傾瀉。遠遠望去,就像(無數)大雁落在平坦的沙灘上,(又像漫天的)云霞鋪在江面上一般。(即使)雷鳴電閃也無法描繪那熱鬧的場面 。
n剛擺上酒菜時,唱歌的人成百上千,聲音像聚集的蚊蟲(齊鳴),不能辨別出(唱的是什么)。按照班組安排(之后),都爭競著用最新最美的歌曲來角逐,高雅與低俗既然(都)表現出來了,美丑(也就)自然分別開了。(再過)一會兒搖擺著頭顱頓拍著腿腳(唱歌)的人,(就)只有幾十人罷了。不久,明月懸浮空中,山石的反光如同白練,所有粗俗的音樂都靜靜地停了下來。
n繼續唱和的只剩下三四個了,一支簫、一支笛,一個人舒緩地敲著檀板唱歌。管樂和人的歌聲相得益彰,清幽的聲音純凈透明,聽歌的人神游天外。等到了深夜,月下的樹影縱橫交錯,像水草一樣斑駁零亂,這時,(連)簫和歌板也不用了。一個人登場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靜息。(那)歌聲像細細的發絲一樣,在云端繚繞。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鐘的時間。飛鳥因為它徘徊不去;壯士聽了它也潸然淚下。
n劍泉的深度不能測量,飛聳的山巖像刀削一樣。千頃云(好像)把天池等山當作幾案,山巒溝壑競相展現秀麗,最適合饗宴賓客。但過了中午就陽光曬人,(人們)不能承受長久地安坐了。文昌閣的景色也很好,傍晚的樹木尤其值得觀賞,面對的北面是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只有虞山一角還在視野里面。
n平遠堂荒廢已經很久,我和江進之謀劃修復它的辦法,想要在這平遠堂里祭祀韋應物、白居易等先賢。但疾病不久就出現了,我已經請求辭官歸去,恐怕江進之也興致消減了。山川景物的興盛荒廢,確實是有時運啊!
n(我)治理吳縣兩年,曾六次登上虎丘。最后一次和江進之、方子公同登(虎丘),在生公石上等待月亮出來。唱歌的人聽說縣令來了,都躲開藏起來了。我于是就對進之說:“官吏的橫暴、差役的惡俗,也太過分了啊!有一天(我)辭去官職,(如果)不能在這生公石上聽曲,(那么……,)以月為證。”現在我有幸解免官職,被人稱作吳客,虎丘的明月啊,不知道還記得我的話嗎?
三、始作俑者的典故
這句成語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里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么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么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始作俑者,其無后乎
“始作俑者”《中華成語大辭典》的解釋為:“最初制作俑來殉葬的人,比喻惡劣風氣的創始者。”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后乎”這句話,后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回答者:星點之下 - 高級魔法師 六級 8-18 17:47
提問者對于答案的評價:答案都挺好.不過,你的答案把典故和現今的意思聯系起來了.感謝:)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1 個人評價
好
100% (1) 不好
0% (0)
相關問題
? 始作俑者 是什么意思 有典故嗎
? 什么是始作俑者?
? 尋有典故或包含道理的成語
?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典故
? 出自《孟子》的典故有哪些?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共 1 條
我提點意見,花三秒鐘到網上搜了貼到這里來,是個人就會。那些花心血和時間用自己的語言打出答案的網友,才是最應該得到獎勵的。
評論者: 玉洋 - 經理 四級 其他回答 共 2 條
這句成語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里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么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么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始作俑者,其無后乎
“始作俑者”《中華成語大辭典》的解釋為:“最初制作俑來殉葬的人,比喻惡劣風氣的創始者。”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后乎”這句話,后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