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趙將廉頗之后嗣廉范,任云中郡守。一日,會匈奴大入塞,故事虜人....此全文的翻譯
趙將廉頗之后嗣廉范,任云中郡守。一日,會匈奴大入塞,故事虜入過五千,移書旁郡。吏欲傳檄 求救,范不聽,自率士卒拒之。虜眾盛而范兵不敵。會日暮,令軍士各交縛兩炬三頭熱火,營中星列。虜遙望火多,謂漢兵救治,大驚。待旦將退,范乃令軍中褥食,晨往赴之,斬首數百級,虜自相轔藉,死者千余人,虜由此不敢復向云中。
注釋:1.廉范:廉頗悳后代。2.故事:按舊例。3.虜入:敵人入侵。4.移書:發文書。5.傳檄:發出緊急公文。6.交縛:交叉縛扎。7.熱火:點火。8.待旦:等到天亮。9.褥食:在睡墊上把早飯吃了。10.轔藉:像車輪碾過一樣互相踐踏。
二、為什么愚人節時月1日?
愚人節
愚人節又稱萬愚節,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關于他的起源,眾說紛云。其中最為流行的說法認為愚人節起源于法國。
十六世紀的法國,人們在4月1日這天過新年,互贈禮物,舉辦晚會,慶祝新年。當時的慶祝方法與現在相差無幾。1582年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決定采用一種新的歷法——格高利歷法,新年改在1月1日。在新歷法的推行過程中,各地仍有一些人或是不原意接受新歷法,或是不知道這一日期的更改,仍然在4月1日這天過新年。其他的人便捉弄他們,贈送他們假禮物,邀請他們參加假慶祝晚會,騙他們去跑腿,或使他們對某種根本不存在的事情信以為真。這些受騙的人被稱為“四月愚人”。
從此,人們在4月1日這一天便互相愚弄,日久天長,便成為法國流行的風俗。十八世紀初,“愚人節”的習俗傳到英國。后來,隨著英國移民又傳到了美國。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一習俗已經成為國際性節日,在歐洲、北美許多國家都流行。這一天,人們可以不拘一格地“輕松”一下。當然愚弄人的手法也是花樣百出。
關于受愚弄的人,在不同的國家給予不同的稱呼。大部分人都稱他們為“四月愚人”。但有時,有的國家也有其他的稱呼。在法國人們把上當者稱為“四月魚”,可能是因為四月里,魚最容易上鉤的緣故吧;而在英國的蘇格蘭,則稱為“布谷鳥”,可能是指一只呆鳥吧。
同時,有的國家雖然不過“愚人節”,但也有類似的節日。在羅馬,曾有“嬉樂節”,在3月25日。而印度有“歡悅節”,在3月31日。這些節日和愚人節類似。有趣的是,這些節日都在春天,所以,有人說這些節日與“春分”有關,因為這時的天氣變化無常,讓人琢磨不透,有些捉弄人的感覺。墨西哥也有“愚人節”,不過是在12月18日。
三、劇本的旁白為什么只有一個括號
是【這種嗎?那個應該不叫旁白,叫舞臺提示。。旁白是臺詞的一種,是不能打括號的。戲劇有其規范的格式。。這是規矩,就得這樣。沒有為什么吧。。。
四、《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1、2句寫詩人離鄉在外的(),3、4句寫詩人想象()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1、2句寫詩人離鄉在外的(對故鄉親人的思念),3、4句寫詩人想象(家人爬高團聚的情景)
五、3個5,一個1,隨便運算,加減乘除可以帶括號,得數為24,列一個式子
1: 5 × (5 - 1 ÷ 5) 2: 5 × (5 - (1 ÷ 5)) 3: (5 - 1 ÷ 5) × 5 4: (5 - (1 ÷ 5)) × 5
六、下列四幅圖中,陰影部分的日期比空白部分遲一日,其中能表示北京時間11時的是
方法一:可以這樣看,如果北京東8區是X日11時,則從東十二區(X日15時)向西到西三區(X日0時)均為同一日期,而另一日期則在西四區向西到西十二區,即全球24個時區中,北京所在X日占了15個半,而X-1日占了8個半,所以二個日期的范圍比為8.5:15.5,上面四圖中,2和4圖比為1:3,3圖比為1:1,因此只有圖1能表示北京時間是11時。
方法二:也可以使用具體計算的方法,基本思路是,利用遲一日的條件,分別找出每一幅圖中的兩條日期分界線,即180度經線和0點經線,再利用0點經線的經度和時間求得北京東8區時間。但好象圖中條件不足,無法精確計算。不知是否你的條件沒有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