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綿白糖和白砂糖在焙烤上用途的差別
甜菜、甘蔗都是制糖的原料。而且都可以制出綿白糖(白糖)和白砂糖。請看下面的介紹。
綿白糖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用食糖,因其潔白、綿軟、口感好而在一些地區擁有穩定的市場需求和特定的食用喜好,消費區域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北以及上海、江蘇、浙江沿海地區,產地主要集中在黑龍江、內蒙古和新疆,另外還有云南、廣東以及江蘇、山東等地(這些地區既有原產綿糖也有用砂糖或原糖加工的綿糖),雖然因加工方法及運費等成本的不同各地在生產綿白糖上的盈利空間存在著差異,但長期以來綿白糖相對于砂糖的價格優勢,還是使不少廠家保留著綿白糖生產的一席之地。
綿白糖簡稱綿糖,也叫白糖,是我國人民比較喜歡的一種食用糖。 它質地綿軟、 細膩,結晶顆粒細小,并在生產過程中噴入了2.5%左右的轉化糖漿。而白砂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故綿白糖的純度不如白砂糖高。
那么,吃起來為什么綿白糖比白砂糖的味覺甜度大呢?這是因為綿白糖的顆粒小, 水分多,吃到嘴里就溶化,在單位面積舌部的味蕾上糖分濃度高,味覺感到的甜度大;而白砂糖的顆粒大,水分少,吃到嘴里溶化慢,于是感到的甜度就小。另外,又因為 綿白糖中含有2.5%左右的轉化糖漿,甜度大于蔗糖,而白砂糖中幾乎不含轉化糖漿。 這也是構成綿白糖甜于白砂糖的又一個原因。
但當它們在制成糖水溶液時其甜度就差不多了,而且白砂糖要顯得純潔些。所以 人們經常喜歡把綿白糖作為拌涼菜時的調味料,或者用粘米制品直接蘸差點吃。而白砂糖則常被作為烹飪菜肴時的佐料,或者是煮牛奶或作飲料時甜味劑等。
白糖是除去了紅糖中的雜質精制而成的蔗糖。目前在世界上蔗糖的原料主要是甘蔗和甜菜。我國早在二千多年前就開始用甘蔗制糖,而用甜菜制糖則是近幾十年的事情。白糖甜味濃厚,適用于一般飲品、點心及其他糖制食品,它也是烹飪菜肴時經常用到的調味料。
白糖的蔗糖糖分含量一般在95%以上,純度較高,其中以葡萄糖和果糖為主,此外還含有多種氨基酸、鈣、磷、鐵和維生素B2等成分,具有潤肺生津、和中益脾、舒緩肝氣的功效。適當食用白糖有助于機體對鈣的吸收,但過多就會妨礙鈣的吸收。中醫常用白糖作為清熱消炎的輔助藥物,現代研究還發現,白糖能改變傷口的酸堿性,促進組織細胞的生長,有加速傷口愈合的作用。
每天不超過30克;糖尿病人、高血糖患者忌食。食糖過多有助熱、損齒,生蟲之弊。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以及孕婦、兒童更應嚴格控制食用量。白糖用于烹飪時溫度不能過高。炒糖醋味菜時,如糖醋魚等,放糖的最佳時間是在放鹽之前。
優質白糖外觀干燥松散,顆粒均勻、潔白、有光澤,聞之有清甜之香,無異味,無雜質。白糖應裝入密封的玻璃或塑料瓶中,置于陰涼干燥處保存,保質期一般為18個月。
二、研究微生物資源有什么意義?
微生物是一大群小生物的總稱,因其形體小而得名。投入少、收效快的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是當今世界基因組研究中的前沿領域。我國地理環境復雜,含有豐富的微生物資源,研究這些微生物,無論對于生物進化研究,還是特殊酶以及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研究都有重要意義。
1998年初,我國科研人員在云南騰沖地區考察時在沸泉中發現了一種嗜熱細菌,最適合在75度左右高溫下生長。在進行分類、形態方面的研究后,研究人員發現,國內第一個被發現的這種極端嗜熱菌,是國際上從未報道過的新菌種。
科研人員從培養的細菌中提取了基因組DNA,構建了測序模板文庫,還建立了反映測序進展與存在問題以及用于組裝、注釋、尋找基因的軟件。在基因測序中,獲得了單機日產、序列讀長、準確率等指數與國際同行并駕齊驅的好結果。
三、著名的國際品牌飲料名稱
咖啡、茶葉、可可
可可:
梧桐科多年生熱帶小喬木,原產南美洲亞馬孫河上游的熱帶雨林,果實是世界三大飲料(咖啡、茶葉、可可)之一。
老莖開花,花小而果實大,果實內有幾十粒種子,為可可豆,含有可可黃油,常溫下是固體,熔化臨界溫度37度,而人體口腔的溫度是37.5度,故只熔在口,不熔在手。是制造巧克力的主要原料。富含蛋白質,具有滋補興奮作用;熱能量很大,能持久保持旺盛精力。是制造巧克力的主要原料也可以飲用或供藥用。
咖啡:
茜草科咖啡屬。多年生常綠灌木或小喬木。世界三大飲料(咖啡、茶葉、可可)之一。中國產于海南島和云南。果實為鮮紅色的咖啡豆,經焙炒后研細即為咖啡粉,是一種良好的飲料。它含有大量的咖啡堿、蛋白質等,味道芳香,有興奮神經,驅除疲勞,可作麻醉劑、興奮劑、利尿劑和強心劑,也可幫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
4000年前,非洲的埃塞俄比亞咖法地區的牧民發現,羊群吃了一種熱帶小喬木后躁動不安、興奮不已,趕回羊圈后羊群通宵達旦歡騰跳舞,于是大膽嘗試,發覺這種植物可以提神解乏,甚至也會手舞足蹈。現在咖啡的名稱就取之于咖法的近似音。
現代醫學認為,咖啡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延續衰老過程,興奮神經,驅除疲勞。
咖啡分為大、中、小粒種,小粒種咖啡因含量低,但香味濃;中粒、大粒咖啡咖啡因含量高,但香味差。通常的商品咖啡是以上配制而成,一般為三、七分。
也門的國花、國樹,洪都拉斯、薩爾瓦多的國樹。
茶:
是茶樹或茶樹新梢芽葉加工品的統稱。茶樹為山茶科,屬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家。茶的古稱其多。如萘、詫、槚、苦萘、茗等在古代有的指茶樹,有的指不同的成品茶。至唐代開元用間(公元8世紀),始由“萘”字逐漸簡化而成“茶”字,統一了茶的名稱。現在世界各國“茶”字的讀音大多由“茶”、“槚”、“詫”以及“萘”等的音韻轉變而來。
中國自古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雖無可稽考,但可說明知茶百用為時甚早。唐代陸羽在其所作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稱:“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不但描述了茶樹的形態,而且指出茶產于中國南方。并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傍時浸俗,盛于周朝。”,茶葉作為藥用,記載最早是《神農本草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矍爽,不昏不睡。”《吃茶養生記》中記載有:“茶也,養生之仙藥,延年之妙術也……”。東漢《桐君錄》中:“南方有瓜蘆木,亦似茗,至苦澀,取為屑茶飲,亦可通夜不眠,煮鹽人但資此飲。”上層社會把茶作為飲料是從周武王以茶代酒開始。在《封氏聞見記》中:“開元太山有僧大興禪教,人人煮茶驅睡,致使人人相仿效,逐成風俗。”到了漢代茶已成商品漢代王褒的《僮約》中:“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等記載了我國最早的茶葉市場。到了唐宋時期飲茶已經普及到平民百姓,宋王安石云:茶之為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無。
茶葉開始作為飲料是摘鮮葉煮飲,到南北朝時開始把鮮葉加工成茶餅。后來唐代又創制了蒸青團茶;宋代創制了蒸青散茶;明代創制了炒青綠茶、黃茶,黑茶、紅茶、花茶等;清代創制了白茶、烏龍茶等。
茶葉由我國的云、貴、川高原向全國傳播,古有“蜀地茶稱圣,蒙頂第一家”的說法。秦統一中國后,茶葉順長江而下傳遍半個中國,現我國有17省,900余縣產茶。又我國沿海傳向世界50個國家和地區。茶葉作為商品于1610年輸入歐洲,先是荷蘭、葡萄牙,1638年輸入英國。1664年輸入沙俄。17世紀輸入美洲,1674年輸入紐約。美國威廉.烏克斯著《茶葉全書》中說:“飲茶代酒之習慣,東西方同樣重視,唯東方飲茶之風盛行數世紀之后歐洲人才始習飲之。”作為茶葉引種傳到世界各地,當然是在唐宋以后的事,公元729引日本,828年傳朝鮮;1618年到俄國;1780到印度;1828年傳印尼,1834年斯里蘭卡;1914年馬來西亞,作為商品傳到這些國家當然更早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