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和菠蘿到底是不是一個東西?這絕對是每年春季來水果圈最火熱的問題,沒有之一。為了這個問題,親朋反目,好友炸窩,路人開撕,攤販和消費者斗嘴開唱。那在這兩個名字上耗費的口水到底有沒有價值呢?
(猜猜我是誰?鳳梨?菠蘿?圖片來自網絡)
對這個問題,我只能說,菠蘿是鳳梨,也不是鳳梨。
(吃瓜群眾表示,板磚已就位,等待發射,5,4,3,2……)
莫急莫急,且聽我把話說完。
首先說,菠蘿是鳳梨這事兒。菠蘿是鳳梨科鳳梨屬的植物,雖然整個鳳梨科家族極其龐大,一共有2000多種,花卉市場里面的觀賞鳳梨,空氣鳳梨都是鳳梨科家族的成員。然而,這個龐大的家族里,真正能吃的卻少之又少,進入人類餐桌的就只有一種,那就是菠蘿或者鳳梨,拉丁學名Ananas comosus。
至于說這個物種的中文名,來源有二,一是看著菠蘿的頂芽像鳳凰尾巴,所以叫鳳梨(閩南和臺灣都是這樣叫法);二是因為跟菠蘿蜜相像,所以假借了人家菠蘿蜜的名字,變成了菠蘿。這就為今天的爭斗埋下了種子。如果這事兒放在英語世界,完全不是一個問題,因為人家都叫“pineapple”。
(大航海時代的菠蘿都叫pineapple。圖片來自網絡)
很久很久之前,這種植物就被南美人民開發成水果了,到今天大概已經種了將近4000年。然后被從歐洲劃著船來的哥倫布一行人等碰上了,于是得給這個新水果起個名啊,叫啥呢?歐洲人真的對用蘋果命名植物情有獨鐘啊,腰果的果托叫“cashew apple”,釋迦叫“sugar apple”,蓮霧叫“wax apple”,于是菠蘿叫“pineapple”。這命名規則倒是簡單直白。
不管怎樣,菠蘿或者鳳梨在植物學上都是一個東西,世界上也只有這一個物種。
好再來說,菠蘿不是鳳梨,這種商業說法也不是全無道理。
那是因為鳳梨(菠蘿)確實有一大堆不同的品種,單單從大類上就可以分成卡因種、皇后種、西班牙種等種類,不同種類的個性差別極大,比如冠芽邊緣有刺沒刺,果眼深還是淺(要不要挖眼),菠蘿蛋白酶多或者少,這些特性組合起來,于是出現了鳳梨不是菠蘿的說法。
(冠芽帶刺的傳統皇后類菠蘿。圖片來自網絡)
(葉片和冠芽邊緣無刺的菠蘿品種,卡因類菠蘿。圖片來自網絡)
我國臺灣培育出了一些列果眼淺的品種,金鉆菠蘿,牛奶菠蘿都是典型的無眼菠蘿。這也是市場上被貼上了鳳梨標簽的商品物種。
當然,這些新品種除了無眼,甜美多汁,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吃著不扎嘴,不用泡鹽水。這是因為這些品種的菠蘿蛋白酶含量很低,不會引起過敏和不適癥狀。于是這個名字也被當做“鳳梨”的身份標志來使用了。
(無眼菠蘿。它們花柱所在的空腔變淺,削皮之后,不用再挖眼了就可以吃了)
總結一下,菠蘿和鳳梨只是不同商家給自己品種的新定義而已,就像蛇果仍然是蘋果,奇異果依然是獼猴桃,士多啤梨仍然是草莓。在植物學家嚴重,世間只有一個菠蘿/鳳梨物種而已,只是形態口味有差別而已。
管他是pen還是apple,好吃就行!你說是不是?
鳳梨和菠蘿以前在我看來都是一樣的,因為感覺也沒多大的差別,可是后來偶然得知他們還是有區別的,下面就告訴大家幾個小竅門哦
方法/步驟首先鳳梨的葉子是平的,沒有那些像鋸齒一樣的東西,而菠蘿的葉子鋸齒是很明顯的,摸起來像是要割破手的感覺
鳳梨削開之后我們就可以發現它是沒有那些刺根的,不用再剜掉那些黑黑得了,可是菠蘿削開之后還要剜掉刺根才可以吃
鳳梨的皮是呈那種淺綠色的,看起來淡淡的,而菠蘿則是那種黃色的
鳳梨是那種切開之后洗洗就可以直接吃的,而菠蘿則是必須用鹽水泡一下才可以吃,要不然會不甜的
還有就是鳳梨身上的那個點點看起來要大些,飽滿些,但是菠蘿的比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