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嘉陵江、烏江和沱江
四川的由來
上古時我們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創造了四川文化的那個區劃,在秦時置為巴郡、蜀郡,汗代叫益州,唐代改為劍南道,后分為劍南西川道和劍南東川道,分別在成都和三臺設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區劃,只有東、西兩川,故簡稱“兩川”。唐玄宗時,他又對此區劃作了調整,有了劍南西川道、劍南東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設置(山南西道轄今陜南、川北地區、治所在汗中)。這樣,便有了“三川”的簡稱。由于宋真宗這一調整,又在益(成都)、梓(三臺)、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節),于是,這一區域在宋代便被稱為“川峽四路”,后來就簡稱為“四川”。這就是我們“四川”的來源。
四川為什么要叫四川?
??四川其實是指古時行政區劃的一個合稱。這個要從唐朝說起,根源是在這個“川”字的來歷上面。唐太宗貞觀元年 (公元627年),廢除了秦漢以降的州、郡制,將兩晉南北朝時代的益州(大致是今天成都平原)改為劍南道,而將原來的梁州(大致是今天陜西的漢中盆地)改為山南道。
??唐玄宗開元23年 (公元735年),劍南道又分為劍南西川節度和劍南東川節度,川字就開始在四川地區區劃名稱中出現。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對州縣大加減并,宋軍滅掉后蜀政權后設置西川路,開寶6年 (公元973年),又分設峽西路;太平興國六年 (公元981年),又將西川路和峽西路合并為川峽路;宋真宗咸平4年 (公元1001年),將川峽路一分為四,即益州路 (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 (后改潼川路)、利州路 (州治廣元)、夔州路 (州治奉節),合稱為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
??元朝在各地設置行中書省,川峽四路全并成四川行中書省,四川省名自此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