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許三觀賣血記》簡介
故事發生于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那時主人公許三觀還是一個青年,有著好奇心,責任心……生活成了他活下去的動力,不得不拼命地工作,但是依然無法保證生活。雖然賣血可以成為他生活的經濟來源,但是他沒有用賣血來維持,除非在非常無可奈何或者無助的時候,他才會想到用賣血來解決。 小說圍繞著賣血的經歷,展開許三觀生活中的瑣瑣事事,體現出一個男人所應當承擔的某些責任,或許這也正是一種人生的無奈。小說飽含辛酸的經歷,但也不乏幽默之處,比如每次賣血前喝足八碗水,這樣身上的血就會多起來了,諸如此類的奇怪想法非常多。 作者個人認為小說的最后一節尤其精彩,許三觀想吃豬肝,身邊又沒錢,他決定為自己賣一次血,但是到了醫院,醫生說他的血只能賣給油漆匠漆家具,可對于他來說賣血已成為他度過生活難關的唯一辦法,無法賣血讓他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盡頭,他坐著,哭了。
二、Beatle簡介
披頭士
The Beatles的確是一支頗具傳奇性的樂隊,這支成立于1959年的利物浦樂隊可謂家喻戶晚,樂隊由四人組成,開創了許多新的音樂風格,啟發了不少新的思維和概念,豐富了流行音樂的形式與內涵。到1969年,The Beatles因為內部產生分歧而宣布解散,共創作發行了數十首佳作和20多張經典唱片,這些作品大致可分為四個代表時期:一是初期,以專輯《Meet The Beatles》為代表;二是1965年的《Rubber Soul》代表他們嚴肅的實驗期;三是代表神秘及迷幻期的《Sgt Pee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四是由《The White Album》(1968年)所揭示的百家齊放的成熟期以及后來的一張《白色專輯》和《The Beatles Anthology》。
六十年代的流行音樂與當時的社會一樣,一切都剛剛開始.The Beatles的出現,帶給青年人全新的音樂,到處都充滿著活力,他們的音樂急速變化,迅速成長,在短短幾年中征服了整個世界,人們稱贊他們為“樂神”、為他們瘋狂,哪有幾個現代流行音樂人不曾受過 The Beatles的浸潤?如果說美國的年輕人用搖滾樂去擺脫那種彷惶、迷惘以及空虛感,那么英國的年輕人則是用搖滾樂去沖破維多利亞時代所遺留至今的種種陳舊道德規范和傳統的價值觀念。他們最大的共同點是,在物質高度充足的享受中不甘汛滅自已的進取精神,在激烈的搖滾風暴中以反叛的形象來表達他們對傳統理性的否定和想建立一個更加充滿自由和人性的未來,The Beatles的出現是第一次以搖滾樂的名義成為這個時代最有象征意義的精神偶像,當時的樂壇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The Beatles那一大批主題深刻、內容廣泛的音樂能在精神上體現出搖滾樂的真正實質,在世界搖滾史上,他們及其靈魂人物 JOHN LENNON被公認為是真正的搖滾樂“教父”。
The Beatle那種“把明天遙遠地拋在腦后.愿你多歡樂”的無憂無慮的情調,一掃當時充斥在英國舞臺上的陳腐、傷感、古板和陳舊的氣氛,從而幾乎使英國年輕的一代狂熱不已,The Beatles的倔起意味著美國流行音樂在英國的統治地位宣告結束。
三、the mass的具體介紹
“The Mass這首歌是由一個叫“Era”的現代樂團所唱的。
Era是一個風格與Gregorian(格林高利合唱團)接近的音樂團體,音樂類型是圣歌與現代器樂的融合;其靈魂人物是法國音樂家Eric Levi。
Era至今為止發行過4張專輯,分別是1998年的《Era》、2001年的《EraⅡ》、2003年的《The Mass》以及2008年的《Reborn》(重生)。發行數量并不多,但都是頗受歡迎的作品。
《The Mass》傳承了Eric Levi自首張專輯《Era》起便汲汲經營的音樂特色,匠心獨具的融合流行、搖滾及古典樂,經過截枝去葉后而產生簡潔有力的音樂風格。為了超越經典,Eric Levi更擷取德國知名音樂家Carl Orff/卡爾·奧福最受盛贊的作品《Carmina Burana/布蘭詩歌》,為首發同名單曲“The Mass”的主體。
???? 《The Mass》的歌詞,網上流傳最多的兩個都是假的,注意看清楚,是拉丁語(附翻譯)。大家看到這里會有會心的微笑了嗎?
詳見:
四、OLAY品牌介紹
非常詳細介紹
五、周玉清的個人簡介
周玉清,男,1943年3月,工學碩士。
1968年畢業于南開大學數學系(本科),1981年畢業于南開大學數學系計算機軟件專業,獲碩士學位。
從1981年開始在天津大學任教,2003年退休。 先后講授《離散數學》、《形式語言與自動機》、《Pascal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數據庫》、《企業資源規劃(ERP)》等多門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