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啤酒的發展過程》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本文目錄一覽:
- 1、啤酒的發展歷程是什么?
- 2、啤酒的發展歷程
- 3、啤酒的歷史
- 4、啤酒發展史是怎樣的?
- 5、啤酒的發展歷史有哪些內容
啤酒的發展歷程是什么?
啤酒發展簡史:
a)啤酒起源于4000―6000年前古埃及的尼羅河畔。
b)古代啤酒原形的特點:
i.利用空氣中的酵母自然發酵而成的濁酒。(今比利時、德國)
ii.不用酒花而用不同種類的香料和草藥。可加糖、檸檬、自加自飲。
c)最早使用酒花的國家是埃及和德國,直到十五世紀才確定啤酒需加酒花。
d)1850―1880年間:法國巴斯德確定了微生物的生理學觀點,得出了發酵的本質是由微生物進行的一種化學變化的結論,并創立了巴斯德滅菌法。
e)1878年丹麥的漢遜氏確定了啤酒酵母的純粹培養法,冷凍機也開始應用。
f)啤酒是產量最大的酒種,美國最多(2300萬噸/年),消耗最多的是德國(180升/人年)
啤酒的發展歷程
啤酒的起源與谷物的起源密切相關,人類使用谷物制造酒類飲料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已知最古老的酒類文獻,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巴比倫人用黏土板雕刻的獻祭用啤酒制作法。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已有用大麥、小麥、蜂蜜制作的16種啤酒。公元前3000年起開始使用苦味劑。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穆拉比(Hammurapi?~公元前1750)頒布的法典中,已有關于啤酒的詳細記載。
公元前1300年左右,埃及的啤酒作為國家管理下的優秀產業得到高度發展。拿破侖的埃及遠征軍在埃及發現的羅塞塔石碑上的象形文字表明,在公元前196年左右當地已盛行啤酒酒宴。啤酒的釀造技術是由埃及通過希臘傳到西歐的。1881年,E.漢森發明了酵母純粹培養法,使啤酒釀造科學得到飛躍的進步,由神秘化、經驗主義走向科學化。蒸汽機的應用,1874年林德冷凍機的發明,使啤酒的工業化大生產成為現實。全世界啤酒年產量已居各種酒類之首,已突破100000Ml,1986年全世界生產啤酒101588.7Ml。產量位于前10名的國家見表1 1986年啤酒產量居前10名的國家。 19世紀末,啤酒輸入中國。當時中國的啤酒業發展緩慢,分布不廣,產量不大。1949年后,中國啤酒工業發展較快,并逐步擺脫了原料依賴進口的落后狀態。1979年產量達到510l,1986年產量達到4000l。中國的啤酒于1954年開始進入國際市場,當時出口僅0.3l,到1980年已猛增到26l。
在全國范圍內的知名度還較低由于嚴重的供過于求矛盾長期存在,目前我國的啤酒行業是國內飲料市場競爭最激烈的行業之一。大多數的品牌都還是處于地域性品牌階段,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較力低,而且產品主要是低檔產品,市場競爭也主要集中于低檔產品的之上,而中高檔以上的啤酒市場則大部分被洋啤酒所瓜分。隨著啤酒市場競爭程度的日益加劇,為了能夠更加迅速有效地實現最終消費,越來越多的啤酒企業在市場營銷運作中都將目光集中到了終端,終端的爭奪戰日益激烈,中高檔啤酒市場更是如此。除低檔的地攤、大排檔、小餐館等外,中高檔啤酒成為餐飲,娛樂終端市場的消費主流,尤其在經濟水平較好的大中城市. 中高檔啤酒附加值高,開拓中高檔啤酒市場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而城市市場消費水平較高,中高檔啤酒市場容量不斷擴大,前景非常廣闊。
啤酒是一個品牌區域化非常明顯的行業,大部分啤酒企業長期在中低檔啤酒市場競爭,不但沒有取得競爭優勢,反而因過度的價格戰而大傷元氣,在低檔啤酒市場無利可圖的情況下,開始調整產品結構和市場策略,向中把主要精力放到中高檔市場的開發上來。
啤酒的原料為大麥、釀造用水、酒花、酵母以及淀粉質輔助原料(玉米、大米、小麥等)和糖類輔助原料等。
我國啤酒業,確有一些驕人之面,但在認真分析我國啤酒業市場結構、競爭水平等情形后,給人的感覺并不樂觀。我國雖然已是啤酒生產大國,但卻并沒達到啤酒強國水平,要實現由啤酒生產大國到強國的質的轉變,還需要認真正視并解決當前啤酒業存在的一系列不合理的現象、問題。其次,我國啤酒行業由于長期瘋狂地兼并、收購,大規模地重復建設,擴充產能,加劇了市場的無序競爭,欺行霸市的壟斷行為日趨盛行,加上國外資本的介入,整個行業陷入了壟斷泥潭。中國啤酒業如果不能正視這些問題,不但啤酒強國的夢想不能實現,就連啤酒大國的地位也難以保全。
啤酒的歷史
中國啤酒工業的調整1900-1949年
1949年以前﹐是啤酒行業的萌芽階段,這一階段中國的啤酒業發展緩慢﹐分布不廣﹐產量較低,且絕大多數啤酒廠在外國資本和民族資本、民國政府之間交替經營,經營極其不穩定,此外,酒花、麥芽發酵等原料主要依靠進口,釀造機械完全靠進口,生產釀造技術完全掌握在外國專家手中,啤酒生產與消費的區域性和市場認可度不高,造成了啤酒行業規模比較小,發展緩慢。同時,由于這個階段外國侵略、戰爭、革命的因素造成國內經濟比較困難,居民消費能力不高,飲用者主要集中在在華外國人、外國軍隊、上層華人,消費范圍并不廣泛。
到1949年,我國只有七八家啤酒廠,啤酒年產量只有7000千升。?雖然當時國內啤酒工業的軟件和硬件設施都還不完善,生產技術也參差不齊,但已有極少數企業初露鋒芒,如青島啤酒,在1906年榮獲德國慕尼黑國際博覽會金牌獎,成為中國首家獲國際金獎的企業。
1978年底,中國啤酒行業年產量已經達到了40萬千升,是建國初期的50多倍。?在這個發展階段,國內啤酒企業已不再局限于國內市場的需求供應,開始探索性的走向國際市場。
1979年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啤酒行業同其他行業一樣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借助國家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很多省市自治區從國外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建立了啤酒廠,包括一些偏遠的或不發達的省市自治區都積極投入建設啤酒廠。一些重大的國有企業和部門也建立了自己的輕工業產業,啤酒也在投資行業之中,在這一階段,我國的啤酒工業高速發展,其主要特點是擴建和新建的啤酒廠如雨后春筍,啤酒生產規模也逐步擴大,在有的省份,?幾乎每個縣市都有啤酒廠。伴隨國外啤酒消費文化傳入中國,人們消費能力的提升,對啤酒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強,形成了供銷兩旺的情況,啤酒行業快速發展,生產規模也逐步擴大,年增長率達30%以上。
1970年--1978年期間,小城市建立一批2000-5000噸/年小型啤酒廠約100家飲用啤酒城市中開始普遍,啤酒專用裝備開始定點生產。
1982年,全國啤酒產量為117萬千升。
1985年,啤酒產量就實現了翻番,總產量達到310.4萬千升。
1988年年底,全國啤酒廠家達到813個,總產量達662.77萬千升,僅次于美國、德國,是世界第三大產國。當時中國的城市數不足700個,意味著八十年代至少每個城市都有一家啤酒廠。
1989年--1992年相對穩定,623到1000萬噸。 那是開始停止新建啤酒廠;啤酒市場出現競爭,小型啤酒廠面臨倒閉,開始聯合發展;專業裝備生產得到改造,用新裝備改造中型啤酒廠;產品多樣化;主要采取挖潛改造,提高產品產量,質量。
中國啤酒業成熟期1989年 -- 今天
1994年雪花啤酒誕生,中國啤酒的總體量不超過1800萬噸,規模開始出現個位數的增長。
2002年,中國啤酒開始成為全世界的第一大啤酒市場;2013年中國啤酒的規模達到歷史最高點,超過五千萬噸。
2008年,我國啤酒出口量和出口額創新高,出口啤酒24.16萬千升,進口啤酒2.81萬千升,出口量是進口量的8.6倍。中國擁有啤酒企業幾百家,連續親愛呢蟬聯世界第一啤酒大國的稱號。已經形成了以青島啤酒,燕京啤酒、珠江啤酒、百威啤酒、雪花啤酒、重慶啤酒等著名的的大型啤酒集團為先導,區域性品牌遍地開花的新局面。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精釀啤酒在中國的發展,好像又回歸到七八十年代為了讓更多的人喝上本土化的好精釀啤酒。
啤酒發展史是怎樣的?
大麥是美索不達米亞流域的主要谷物之一,當地氣候非常適應其生長,人們用大麥來做面包和蛋糕。而且人們很快發現,如果濕潤的大麥發芽一段時間然后快速干燥會使得谷物嘗起來更甜,更有營養而且不容易腐壞。當然,很可能就是哪個粗心的小伙子把一籃子麥子放外面忘了拿回來,然后被雨淋濕了,怕被老媽揍趕緊給烤干了。雖然還是被老媽揍了,但是我們經常用到的麥芽就是這樣被發現了。當然還會有另外一個粗心的小伙子,把面包或者麥芽什么的放在雨里面,然后這些溶解的糖就成了空氣中酵母菌的最好的食物。然后第一杯啤酒就這樣誕生了。
啤酒的發展歷史有哪些內容
“啤酒”的名稱是由外文的諧音譯過來的,拿啤酒的“啤”字來說,中國過去的字典里是不存在的。后來,有人根據國外對啤酒的稱呼如德國、荷蘭稱“Bier”;英國稱“Beer”;法國稱“Biere”;意大利稱“Birre”;羅馬尼亞稱“Berea”等等,這些外文都含有“啤”字的音,于是譯成中文“啤”字創造了這個外來語文字,又由于具有一定的酒精,故翻譯時用了“啤酒”一詞,一直沿用至今。正因為啤酒以大麥芽為主要原料,所以日本人也稱啤酒為“麥酒”。
關于《啤酒的發展過程》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