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青島啤酒2016-2017年財務分析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庫顯示,2019年3月全國啤酒產量為309萬千升,同比增長1.2%。2019年1季度全國啤酒產量為846.7萬千升,同比增長3%
從啤酒行業網絡零售情況來看,2019年3月啤酒網絡零售TOP10品牌分別是:青島啤酒、百威、福佳、科羅娜、哈爾濱啤酒、雪花、范佳樂、喜力、烏蘇啤酒、瓦倫丁。其中,青島啤酒市場占比第一,占比達到啤酒行業總體網絡零售額的8.5%。其次,百威啤酒則位居第二,占比為7.4%。
2. 青島啤酒財務狀況分析
有錢途干到大區還有中國區,亞洲區, 可以干到青島啤酒CEO。
3. 青島啤酒2014至2019財務分析
青島啤酒的財會基本上都是在公司和分公司不會到經銷商那里去的(大客戶除外)待遇福利都是轉正后蠻好。
。。我是屬于華東大區的。。。好好干吧妹妹。。。關鍵是要熬過大學畢業證沒有拿到手的這段時間4. 青島啤酒2016到2018年財務分析
冬天天冷喝啤酒的人少了,啤酒銷量淡季
5. 青島啤酒2018財務分析
一是底蘊優勢,來自1903年德國釀造工藝,傳承至今,被譽為世界的青島啤酒。萊垍頭條
二是技術優勢,收益于20年代初期日本的輕工制造,以及1990至今的現代制造業提升。萊垍頭條
三是規模優勢,股份制改革后,對國內不良資產啤酒廠進行購并,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遍布全國。萊垍頭條
四是資金優勢,依托集團財務中心,實現低利率供給,有力保障企業資金的正常需要和擴張需求。條萊垍頭
6. 青島啤酒2016年財務報告分析
青島啤酒現在是股份制企業,青啤第一大股東青啤集團占30.89%。朝日為青啤第二大股東持有26.99%的股份,還有一個大股東就是紫金礦業董事長陳發樹
7. 青島啤酒2015-2019財務分析
有水,麥芽,大米,啤酒花及制品。
8. 青島啤酒2016年利潤表
我是青島人啊 你說的是散啤,那一大桶是40斤哦~
9. 青島啤酒近三年的財務分析
主要原因是第四季度是冬季,天氣冷了使得飲用啤酒的人少了,故此屬于這個行業的銷售淡季,單一季度出現輕微的虧損或微利是可以理解的。
10. 2017至19年青島啤酒財務分析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青島啤酒,一個民族品牌走向國際化品牌的傳奇樣本。
這不僅在于企業百年不衰的強勁生命力,更在于其在全球對“中國制造”的另類詮釋:與多數中國產品形象不同,即使在歐美市場,青啤作為“進口”的高檔貨,身價為最高。
著名社會學家韋伯曾言:在任何一項社會事業的表象后面,必定有一種無形的、有力支撐這一事業的時代精神力量。青島啤酒的成功,歸根結底也是文化的成功。正如青島啤酒有限公司董事長金志國所闡釋,“做大靠資本、做強靠品牌、做久靠文化”,文化已成為青啤最寶貴的資源和核心競爭力之一。
以人為本“新商道”
在青啤,新人入廠會接受這樣一堂“必修課”:徒弟問師傅,刷洗發酵池干凈的標準是什么?師傅問,你爹喝啤酒嗎?徒弟說,喝。師傅說,那你就照著刷你爹酒壺的標準刷。
這是青啤人代代相傳的“好人釀好酒”的信條。釀酒的“釀”字是良心做成的,這是青啤人以人為本理念的樸素表達。
揭示青啤文化的最大特點,建立在誠信、和諧基礎上的“以人為本”,是青啤文化中最為核心的內涵。傳統文化的“誠信、和諧”,已成為企業百年來愈沉愈深的精神底色。縱向看,成長初期叫做“好人釀好酒”,計劃經濟時期是“質量第一,衛生第一”,現在是“為生活創造快樂”,雖然著眼點不一,但“客戶價值最大化”的核心理念卻一以貫之。橫向看,目前青啤文化模型中,市場觀為“永遠追求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品牌觀為“品牌是和消費者有情有義的溝通”,服務觀為“向消費者傳達暢飲和快樂”……這無一例外都落腳到以人為本。用青啤人的話概括:我們的使命是要為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包括員工,包括供應商,乃至于整個社會,創造價值。
對青啤來說,這種以人為本的追求,目的是使自己能夠成為對別人負責、也受別人尊敬的“企業人”,本身即為脫離功利目的的修道,可以說,青島啤酒對聲譽、品格的追求,較之實在利潤也許更為重視。
但換個角度從競爭戰略上來看,這種修道本身也成為一種商業競爭的利器,也是成就青啤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在當前民族企業動輒遭受商業倫理拷問的背景下,這一啟示更為深刻——
首先,大道無敵。企業聲譽的長期積累,本來就是提升競爭力的必由之路。目前,青啤無形資產估價500多個億,大約3倍于有形資產,躋身世界品牌500強。多年來,青島啤酒能夠在國內外市場上成為中國高端產品的代名詞,將其歸結為企業美譽度的延伸與放大,應無大的異議。
而從競爭手段考量,以人為本也體現了青啤對獲取市場競爭優勢的精到把握。“你能讓多少人成功,就有多少人能讓你成功;你能讓多少人賺錢,就有多少人能讓你賺錢;你能對多少人負責,就有多少人能對你負責。”這被青啤人視為“新商道”,正是青啤立于不敗的法寶。比方說,采購價格上,盡管對原料供應商的生產環節介入很深,青啤卻從不因為自己的規模優勢,壓榨原料供應商的利潤空間。
這看似不智的舉動,卻讓青啤贏得了長久的合作,這自然轉化成為市場上的競爭力。
近幾年來青啤的發展,充分顯示了這種“新商道”的力量:在全球經濟形勢不景氣的情況下,青啤逆勢上行,2009年并購濟南趵突泉,2010年又在石家莊建廠,同時日照、福州、珠海、廈門等地工廠搬遷擴建,收購太原嘉禾啤酒、銀麥啤酒,2011年收購新安江啤酒、新建揭陽工廠、泰國工廠……產能提升約500萬千升,贏利能力大大提升。
永葆文化“新鮮度”
如果說,受黃河文明哺育,青啤文化奠定了誠信和諧的精神底色,那同樣,既含有西方的技術、資本、人才,又身處海洋環境的成長背景,同樣賦予青啤以開放的文化色彩。開放與創新,構成了青啤的另一個文化基石。
開放最直觀的影響,是企業一開始就具備了全球化視野。“‘擁有全球影響力’則是我們以世界眼光判定品牌價值的一項基本標準。”金志國這樣斷言。置身青啤,這種追求確實無處不在:在青島文化模型中,首先強調的,就是成為擁有全球影響力品牌的國際化大公司的發展愿景;企業每年一度的《可持續發展報告》,采用的是來自聯合國契約組織評價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七十三條指標……可以說,青啤這種以世界眼光與天下爭的氣勢,是青島啤酒“成其大”的決定性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