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度淡色艾爾精釀啤酒
是指India Pale Ale,直譯就是“印度淡色艾爾啤酒”。最近幾年來火的啤酒種類,沒有之一,起初是19世紀英國為出口印度而專門生產的啤酒,和艾爾相比,IPA苦味兒更重,酒精度也更高。,雖然lPA名叫印度淡色艾爾,但這種啤酒的確是英國人創造的。真正愛好啤酒的人喜歡喝。
2.精釀啤酒 印度
由于精釀啤酒這個概念是美國人發起的,IPA是精釀啤酒的一種。所以我們引用美國釀造者協會BA對精釀釀造者的要求:
1、產量低
年產量小于600萬桶(95.388萬噸),生產的啤酒用于商業交易。
2、自主權
非精釀釀造者或公司機構,其占股份不能超過25%。
3、傳統
釀造者所釀造的大部分啤酒的風味都應該是從傳統的原料與發酵工藝中獲得。
?
什么是IPA
IPA的全稱,是India Pale Ale,直譯就是“印度淡色艾爾啤酒”。是近年來全球最火的啤酒種類,沒有之一。最初是19世紀英國為出口印度而專門生產的啤酒,和艾爾相比,IPA 苦味更重,酒精度也更高。
?
IPA啤酒識別
較高的苦度與濃烈的香氣且有大量的啤酒花是IPA最大的特點,我一般就用兩個詞概括其特點:極香、極苦。如果,你喝到一瓶淺琥珀色、香氣濃郁(帶點花果香)、喝起來很清爽但余味有點苦的精釀啤酒,那么,你喝到的基本上就是一瓶IPA了。
3.印度艾爾啤酒由來
精釀啤酒中最常見的就是IPA、世濤、白啤、修道院以及拉格這幾種,每種的味道都不相同。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IPA和世濤的區別在哪里?
IPA是一款突出酒花香味和苦味的酒,酒體清澈,顏色偏淡,多為琥珀色,所以IPA的全稱是印度淡色艾爾,一般可以聞到明顯的果香和花香,不同的酒花釀出來香味也會有所差異,這款酒也是在精釀愛好者中比較受歡迎的酒,美國人尤其喜歡。
一般的世濤是使用烘焙過得深色麥芽進行釀造,整個酒體比較厚,顏色多為深色,口感較為濃稠。根據釀造手法和配方不同款式酒精度數在7-12°之間,麥芽汁濃度在18-25之間。
這個種類的啤酒通常有著很潤滑的口感和很強的烘烤麥芽帶來的味道,整體給人焦香味和咖啡的味道,釀酒技術好的釀酒師可以把酒精感隱藏起來。
4.青島啤酒印度淡色艾爾
艾爾(Ale),又稱為頂部發酵(Top Fermentating)。使用該種方式發酵的啤酒,酵母位于啤酒液體頂部,通過表面大量聚集泡沫發酵。這種發酵方式適合溫度高的環境,約16℃~24℃最佳,這樣發酵的代謝產物能更多樣。比如會產生酰類和酯類,這些物質極大地影響了啤酒風味,也是艾爾啤酒當中復雜香氣的重要來源。
據悉,“艾爾”啤酒由英國人在中世紀釀制成功,頗受王公貴族的喜愛。也有傳言稱,艾爾啤酒可能是人類最早的啤酒,最早出現在公元前6000年,并于公元七世紀在歐洲修道院中開始成規模地釀制。
最初的艾爾啤酒并不加入啤酒花,后來漸漸地人們發現,在發酵過程中加入啤酒花后,不但可以延長保存期,還可以增加啤酒的苦味和香味。如今,艾爾啤酒呈現琥珀色,外觀透亮,泡沫豐富細膩,掛杯持久,香氣豐富,麥芽香氣、酯香、酒花香氣平衡宜人。
在艾爾啤酒中,還有一些具體的細分,如淡色艾爾、IPA、APA、棕色艾爾、琥珀艾爾、烈性艾爾、小麥啤酒、波特、世濤等。
IPA(India Pale Ale)印度淡色艾爾: 最早是出現在印度的英國淡色艾爾啤酒。IPA啤酒為干型,呈深琥珀色,含大量酒花,口感偏苦,回味溫醇,常帶有熱帶水果味
5.印度淺色愛爾啤酒
英國自1757年通過東印度公司發動第一次侵略印度的普拉西之戰后,掀開了殖民印度200年的序幕,英國人的足跡踏上了這塊炎熱的南亞次大陸。
為了讓殖民者在炎熱的熱帶喝到英國本土啤酒(印度不產大麥也不產啤酒花),18世紀末,來自英國弓弩酒廠(Bow Brewery)的釀酒師喬治·霍奇森(George Hodgson)發明了一個新的配方:他將木桶艾爾啤酒做到高度版本,同時加入大量酒花,在苦度提升的同時大大延長了啤酒保質期,即便抵達印度依然能保持相當的質量。
自19世紀伊始,新被殖民的澳大利亞對英國啤酒的需求也慢慢開始提升,不少商人開始考慮這個嶄新的市場。但由于澳大利亞太過遙遠,只能借道印度,將那里的淡色艾爾啤酒運到澳大利亞。于是在澳大利亞的報紙上,首次出現了來自印度的淡色艾爾啤酒廣告,彼時對于一個新殖民地而言來自一個更古老殖民地的產品都是一個更高逼格的東西。
于是IPA這個名字:India Pale Ale,就徹底火爆起來了。
英式IPA:從英國殖民史開始,數百年歷史的經典啤酒。然而,隨著一戰二戰的進行,糧食短缺的英國陷入困境,使得波特、世濤、IPA等啤酒生產急劇減少。二戰之后情況更糟:新崛起的工業量產啤酒由于成本優勢和銷售價格大大擠壓了傳統精釀啤酒的生產,IPA啤酒在70年代幾乎消失。直到美國精釀啤酒的風潮再次吹回歐洲大陸才重新復蘇。
美式IPA:很早便繼承了英式啤酒的衣缽,自1980年代開始精釀運動發軔于美國,這是對市面上越來越多千篇一律的工業啤酒的反擊。得益于有利的退稅政策以及多樣化風格啤酒的市場需求,越來越的的中小釀酒廠開始生產小批量風格新穎、風味獨特的精釀啤酒。IPA作為最為流行的酒款,被美國的酒鬼和釀酒師們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后來自成體系為美式風格。
2。 釀酒原料
釀酒原料是真正決定啤酒風味的根本所在,按照啤酒的四大主要原料:大麥芽、啤酒花、水和酵母,二者區分如下。
大麥芽
英式IPA:普遍使用英國最經典的Maris Otter麥芽,這種麥芽自帶較重的麥芽味、焦糖味、餅干味,比普通淡色麥芽味道更重。
美式IPA:普遍使用淡色麥芽,尤其是北美的六棱大麥麥芽。在麥芽味道、尤其是甜味方面,美式IPA不如英式。
水
英式IPA:由于英國的海島地理情況,水質普遍偏硬,硫酸根和鈣質含量較高,會加重人對苦味等的識別。英式IPA的起源地-伯頓地區也成為IPA的經典水源,以至于在釀造IPA時會有一個經典的水處理工藝—伯頓化。
美式IPA:美國很大,水質從很軟到較硬變化很大,但在技術和釀酒工藝成熟的今天水質不再是決定啤酒味道的核心因素,美式IPA普遍會按照英式的水源調整(伯頓化)。從用水上,美式和英式沒有必然區別。
酵母
英式IPA:普遍使用經典英式艾爾酵母,發酵程度不徹底,會留有一定酯類成分,使得啤酒的口感更加復雜。經典的酵母類型為:Wyeast 1098 , Wyeast 1028,White Labs WLP023 , WLP005。
美式IPA:使用發酵程度明顯更高的酵母,啤酒的口感更加清冽(麥芽和酒花味占絕對主導)。經典酵母類型:Wyeast 1056 ,Wyeast 1272,White Labs WLP001 , White Labs WLP051, Fermentis US-05 。
啤酒花:IPA的精髓所在
英式IPA:大量使用英式啤酒花:Kent Goldings,Fuggles,Styrian Goldings,酒花的風味特色是淡淡的花香、泥土味、松脂味。
美式IPA:由于高新農業的存在,美式酒花的味道范圍極廣,世界上70%以上的酒花種類是最近幾十年由美國培養而來。美式經典酒花,Cascades, Columbus, Chinook, Amarillo等幾乎壟斷了IPA市場。相比味道保守雅致的英式酒花,美式酒花帶有明顯的熱帶水果、核果、西瓜、葡萄柚等味道,聞起來明顯芳香和奔放很多。這也是美式IPA更加為人接受的一個重要原因。
3。 風味特色
英式IPA:普遍用料保守很多,導致酒精度一般為中等,酒精度范圍在5-7%;酒花用量較少,導致苦度一般,香味也較為溫和,苦度范圍在40-60;由于Maris Otter麥芽特點,顏色為亮金色到琥珀色,一般為6-14標準色度之間;由于酵母和原料因素,口感更加豐富,在酒花、麥芽和酒精味之外,可以明顯體會到甜味,以及酯類等酵母二級代謝產物。
美式IPA:用料更加奔放,酒精度會比英式IPA偏高1-2度;酒花用量大,苦度也要偏高10左右,酒花香味方面明顯較強;顏色相近,但一般偏淡;酵母發酵純凈,除了酒精、麥芽和酒花之外的味道很少。
總體而言,二者的區別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原料原因,還有更重要的:消費者的消費預期。相比英國消費者,美國消費者對啤酒的變化維度要求更高,而文化的擴張作用又開始反噬英國本土風格IPA和英國消費者,使之在向著美式IPA風格轉變。
從一方面,美式IPA仍然在大張旗鼓改進以適應美國消費者對新產品更新換代的無止境預期,比如近些年各種雙料IPA(加強版美式IPA)、帝國IPA、渾濁IPA、工休IPA的出現;而在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英式IPA消費市場不斷萎靡,消費者開始逐漸向美式轉變,也進一步促使美式IPA的增長。
因此,美式IPA是英式IPA在新世界新形勢下的更新換代,以至于變化維度過大,已經在逐漸反噬曾經的起源—英式IPA。
作為酒鬼,不必糾結如此之多,只是在被美式IPA轟炸的今天,有心情時別忘了嘗試點上一杯英式IPA,體會這IPA世界的起源和那一份傳統的保守與雅致。
而對于美式艾爾而言,也是經典英式艾爾的升級美國版,而英式艾爾可以理解為英式IPA的初級版本。
6.印度淡色艾爾精釀原漿鮮啤酒
是指India Pale Ale,直譯就是“印度淡色艾爾啤酒”。最近幾年來火的啤酒種類,沒有之一,起初是19世紀英國為出口印度而專門生產的啤酒,和艾爾相比,IPA苦味兒更重,酒精度也更高。,雖然lPA名叫印度淡色艾爾,但這種啤酒的確是英國人創造的。真正愛好啤酒的人喜歡喝。
7.印度愛爾蘭啤酒
愛爾蘭世濤(Irish/Dry Stout)
又叫干世濤,當倫敦地區流行牛奶世濤的20世紀初,愛爾蘭發苦、干爽版本的健力士世濤開始流行,直到今日。
配方介紹(基麥、大麥糊、烤制黑色麥芽)
8.艾爾史密斯印度淡色艾爾啤酒
alesmith艾爾史密斯,原麥汁濃度:26.36°P,酒精含量:12%
alesmith艾爾史密斯是美國高端精釀啤酒代表酒廠,而要選出一款最具代表性的酒款,那無疑就是這款滿分作品賽道帝國世濤啤酒,被譽為美國乃至全球最出色的咖啡帝國世濤,至于帝國世濤啤酒口感,可以說喝起來完全感受不到它的高度酒精、高苦度,而只有咖啡、巧克力的順滑香甜。
9.印度棕色艾爾啤酒
是指India Pale Ale,直譯就是“印度淡色艾爾啤酒”。最近幾年來火的啤酒種類,沒有之一,起初是19世紀英國為出口印度而專門生產的啤酒,和艾爾相比,IPA苦味兒更重,酒精度也更高。,雖然lPA名叫印度淡色艾爾,但這種啤酒的確是英國人創造的。真正愛好啤酒的人喜歡喝。
10.印度淡色艾爾啤酒產地
IPA指的是一種啤酒風格,印度淡色艾爾,是一種突出酒花香氣的風格,通常會加入大量的啤酒花,帶來熱帶水果,松脂或者草本植物的清香,同時啤酒花也會帶來較重的苦味,近幾年IPA作為一個非常流行的啤酒風格被大多數人認識,也衍生出了很多風格,例如渾濁IPA,西海岸IPA,酸IPA,香檳IPA,社交IPA等。
11.巨石佳釀印度淡色艾爾啤酒
卦山
卦山,是融自然風光和千年古剎為一體的三晉著名旅游景點。它以山形卦象、古柏參天、寺宇巍峨、華嚴道場而早在唐代就聞名遐邇。宋代著名書畫家米芾將它躋身于三山五岳的行列,稱譽為“第一山”。
清代,曾有人將“黃山之松、卦山之柏、云棲之竹”列為華夏樹木奇觀。卦山古柏扎根于懸崖絕壁,鉆巖抱石,姿態各異,著名的有龍抓柏、牛頭柏、連理柏、文武柏等,惟妙惟肖、情趣盎然,古往今來流傳有許多神秘美妙的神話傳說。
天寧寺創建于唐貞觀元年(627年),是卦山諸多寺廟中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相傳中國佛教華嚴宗初祖法順(亦稱杜順)(557-640)曾在此山講經說法而建寺,又因為有太原節度使李說夫婦的捐助擴建而成為唐代華嚴宗巨剎。明清時代,又增建了圣母廟、卦山書院、朱公祠等,殿堂樓閣,鱗次櫛比,成為規模宏偉的古建筑群。卦山天寧寺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西省德育基地。
白塔
白塔 在山西太谷縣城內西南隅普慈寺內。寺址原為白塔村,北齊時徙縣址于此。寺創于晉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原名無邊寺,北宋治平年間重修,改額“普慈寺”。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續修,寺中建塔,高聳凌空,頂有尊勝石幢,堊久而白色不減,俗稱白塔。元明清各代屢經修補。現除白塔為宋代遺物外,其他如樂樓、大殿、廂房、配殿、藏經閣等,雕刻華麗,彩繪鮮艷,皆為清代建筑。塔平面八角形,七層,高50米,每層有出檐及平座,檐座之下皆有斗拱,各層拱券門洞與檐外相通,并雕有假門窗。塔內底層為小形方室,有磴道可上,二層以上中空,安有樓板及木梯,供人登臨。此制是唐塔中空到宋塔實心的一種過渡形式。塔身白色,外觀樓閣式,氣勢壯觀,瑰麗精致,數十里外可見。
光化寺
光化寺 在山西太谷縣城西南7公里白城鎮。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大興佛剎時創建,名隆興寺,宋真宗趙恒寓此,偶見龍像,于咸平十年(999年)敕命重修,改額“光化圣寺”。至元代寺宇頹敗,泰定三年(1326年)重建;明清兩代又幾次修葺,保留至今。大雄寶殿結構壯觀,瑰麗嚴整,殿身寬五間,進深四間,八架櫞,單檐九脊頂。前檐走廊一間,殿內僅施后槽二金柱,大梁與乳大金柱上相交,兩山丁碩大,檐頭斗拱簡潔疏朗,駝峰、角背、蜀柱以及梁枋規制等方面,還保留宋、金手法,是研究宋、金時代建筑向元代發展變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清真古寺
在山西太原市解放南路東側。建于唐貞年間,現存為明代 遺構。門前牌樓一座,橫匾“清真古寺”。大殿為磚木混合結構,檐柱砌 入墻內,殿內為阿拉伯式裝飾,圓柱挖槽迭楞,彩繪施瀝粉貼金,富麗堂皇。周圍木壁上刻有阿拉伯文《可蘭經》第二十九、三十本中經文數段,雕刻精細工整。院內有明代建筑省心楓樓,重檐歇山頂,檐桷輝飛,彩色熠熠。左右碑亭對峙,亭內碑刻為黃庭草書,元趙孟俯和清初傅青主觀后 題銘,字體勁秀,筆力挺拔.還有明方孝孺等人榜題和清劉石安書“心修忠孝, 志義齊仁”八個大字,書法皆佳。
綿山
亦名綿上,后因春秋晉國介之推攜母隱居被焚又稱介山。它地處汾河之陰,距介休市區20公里,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條支脈。山光水色、文物勝跡、佛寺神廟、革命遺址集于一體,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歷史文化名山。
綿山之所以享譽海內外,千百年來登臨者絡繹不絕,在于它步步有景,景景有典。欏嚴會、李姑巖、蜂房泉、天橋、朱家凹、抱腹巖、蜂房泉、銀公洞等數以百計的天然巖洞堪稱奇觀。抱腹巖之“腹”大,抱二百余間殿宇、館舍及一兩萬名游人于“腹”內,容兩千年歷史文明于其間,堪稱天下第一巖。兔、鹿橋、天橋、古云梯、鐵索嶺、懾神崖等險道驚魂懾魄,令人贊嘆叫絕。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所述“綿山石桐水”千回百轉,飛流激蕩,形成了五龍瀑、水簾洞等形態各異的瀑布群體。大小蜂房泉數百個懸垂的天然石乳,“乳汁”清洌甘甜,如珍珠斷線,滴落有聲。此山此水即使在名聲顯赫的三山五岳也難尋難覓。全國柏樹之冠——秦代古柏以及龍柏、虎柏、兔柏、鹿柏和原始柏林,組成了一個仙境般的“柏樹王國”。天下名碑一一《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和宋、金、元等歷代碑刻,以及云峰寺石佛殿、馬鳴菩薩殿、明王殿和天橋須彌殿、五龍峰五龍寺的大量宋代之前及宋、元、明雕塑異彩紛呈,頗具文物價值。東漢古剎鐵瓦寺、三國曹魏抱腹寺、北魏鸞公巖和唐代回鑾寺等諸多寺院,以及建筑面積為三萬多平米的天下第一觀---大羅宮,寺廟的古老、眾多和宏偉也為其它名山所不可比擬。以上奇巖、險道、秀水、古柏、唐碑、宋塑、名剎、巨宮和真神介之推、真佛空王佛,以及流傳千年而不衰的寒食清明習俗,組成了綿山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使人因目不暇接、思緒萬千而留連忘返。
喬家大院
地處美麗而富饒的山西晉中盆地,位于祁縣城東北12公里處的喬家堡村,距省會太原50公里,與祁縣著名的中華周易宮、延壽寺、九溝風景區、渠家大院、明清街巷、長裕川等景點形成一日游格局。
喬家大院是祁縣喬家“在中堂”的宅院,“在中堂”是聞名海內外的商業資本家喬家第三代喬致庸的堂名。
喬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后又在清同治、光緒年間及民國初年多次增修,時間雖跨越了兩個世紀,卻保持了建筑風格的渾然天成。喬家大院占地8724.8平方米,由6幢大院19個小院共313間房屋組成。從高處俯瞰,整體為雙喜字型布局,城堡式建筑。四周高達10余米的全封閉水靡磚墻內,院與院相銜,屋與屋相接,鱗次櫛比的懸山頂、歇山頂、硬山頂、卷棚頂及平面頂上,都有通道與堞墻相連。全院以一條平直甬道將6幢大院分隔兩旁,院中有院,院內有園。四合院、穿心院、偏心院、角道院、套院,其門窗、橡檐、階石、欄桿等,無不造型精巧,匠心獨具。院內磚雕,俯仰可觀,脊雕、壁雕、屏雕、欄雕……以人物典故、花卉鳥獸、琴棋書畫為題材,各具風采。
1986年,祁縣將有大院辟為祁縣民俗博物館,以歲時節令、衣食住行、婚喪禮儀、農商活動為主題的42個展室,2000余件展品,較系統地反映了明清時期山西晉中一帶的民間風俗。
喬家大院已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山西省十佳旅游景點之一。已接待國內外游客500萬人次,有50多部電影、電視劇來大院拍攝、選景。由張藝謀執導、鞏俐主演、紅極一時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就是喬家大院拍攝的。
平遙古城
位置:平遙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距省城太原100公里
平遙古城198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全縣境內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0處。其文物古跡之多,價值之高,內容之豐富,為全國縣級城市中所罕見。在這座古城的珍貴文物中,有建于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鎮國寺萬佛殿;有始建于北齊武平二年(571年)的雙林寺;有始建于唐顯慶二年(657年)的清虛觀;有建于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文廟大成殿;也有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惠濟橋。
平遙稱古陶地,是帝堯的封地。平遙古城原為夯土城垣,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前827年~前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也于軍事防御的需要,在原西周舊城埂的基礎上擴建為今天的磚石城墻。
平遙古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且城。它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由于縣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遙古城內誕生了全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日升昌”的創立,在中國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標志著中國近代性質的新型金融業,在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商業和金融肌體中然生成。
迄今為止,這座城市的城墻、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建筑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城內及近郊古建筑中的珍品,也大多保存完好,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同為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筑、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
平遙縣城墻。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長6.4公里,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 一座城城墻。明、清兩代都有補修,但基本上還是明初的形制和構造。城為方形,墻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磚砌,墻上筑的垛口,墻外有護城河,深廣各4米。城周辟門六道,東西各二,南北各一。東西詐外又筑以甕城,以利防守。城墻上原有料敵臺樓九 十西座,城門上原建城樓,四角處還有角樓,已大多殘壞,唯城墻依然如故。城內街道、市樓、商店等還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國明代縣城建置 的實物資料。位于太原市西南的平遙縣是全國僅存的4座完整古城之一。該景點完整無損,并于墻內建筑渾于一體,具有旅游和鑒賞價值。古城南與介休市 接壤,北于祁縣相鄰,是大運公路必經之地,交通十分便利,古城內各種服務齊備,各種名吃、店鋪獨具特色,城外賓館、酒家、商場一應具全。 平遙牛肉以其純、真、鮮美名揚神洲。
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把平遙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報告以對平遙古城的評語為:
“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的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雙林寺
位置:位于平遙古城西南6公里的橋頭村。
雙林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佛寺,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鐘、彩塑以及古代建筑都是稀世珍寶,其中尤以彩塑藝術聞名于世。
雙林寺原名中都寺。中都寺建于何時,至今尚難確考。據寺內現存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姑姑之碑》所記:“中都寺重修于北齊武平二年(571年)。”僅就此推算距今也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宋代,取佛經“雙林入滅”之說,中都寺改名雙林寺。
雙林寺坐北朝南,唐群占地面積約15000平方米,禪院在東,寺院居西。10座殿宇組成三進院落。中軸線前端的天王殿重修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前院有釋迦殿、羅漢殿、閻羅殿、武圣殿和土地殿。中院為大雄寶殿、千佛殿和菩薩殿,其中大雄寶殿是明初在焚毀的7層樓閣臺基上重修的。后院是重建于明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的五楹娘娘殿和貞義祠。雙林寺現存彩塑2056尊,大者丈余,小者尺許,它們形神兼備,藝術價值極高,是我國元、明彩塑的精華。
雙林寺于1965年5月24日被列為山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8月7日雙林寺彩塑藝術館正式成立;1988年1月13日雙林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次大會通過決議,將“平遙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雙林寺為其中一項。
杏花村
地址:山西汾陽縣城北15公里。
有古井一口,俗稱神井。古井上有一亭,名申明亭。據古碑文記載,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取水釀酒,馥郁芬芳,為汾酒和竹葉青酒的水源。杏花村釀酒始于北魏,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歷代文人墨客,題詩刻碑,盛贊佳釀.神化傳說中的“醉仙居”酒店,最為人樂道。
祁縣九溝風景旅游區
九溝風景區位于祁縣東觀鎮西南10公里處,緊靠208國道西側,北距太原市50余公里;風景區占有土地面積一千余畝,水域面積500畝,位居于平遙古城、祁縣古城、喬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等觀光性景點的中心地帶。
九溝風景區歷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觀薈萃,距此一公里的梁村古人類遺址是省級文物保護區,唐代詩人王維、溫庭筠、明代小說家羅貫中均出生于景區周邊村莊。此處也是子洪口戰略要地,史書記載,宋代名將楊延昭的兵寨就設在九溝南一公里處的洛陽村。明末名人傅山、顧彥武等曾著詩贊美此處的秀麗景色。
則天廟
則天廟又名則天圣母廟,位于文水縣城北5公里,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呂梁山,東靠文峪河,是一處山青水秀的名勝古跡。307國道從山下穿過,東距則天廟數十來,地勢平坦,交通方便,從山西省會太原乘車南行60公里便可到達。
則天廟是唐代女皇武則天的寺廟,占地2.6萬平方米。從中軸線上看有山門,雕像,舞臺,正殿;兩翼殿宇有鐘鼓樓,碑廊,配殿,偏殿;雕像兩邊分別是豐碑和升仙太子碑、八角回音亭等;院內柳樹成蔭,花草遍地。
則天廟以武則天女皇的特定身份和它本身的文物價值 名揚中外,是全國惟一的一座女皇主廟宇。1996年12月,被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則天廟正殿是廟內建筑的中心。它原建于唐代,現存結構是金皇統五年(1145年)重建的,但在殿內與頂部仍保存了一對唐代金柱與部分唐瓦唐磚。殿內梁架建造中,采用了三角形組合與杠桿原理分散了頂部對大梁的壓力,故大梁跨度很大,經800多年承受壓力而未見彎曲,整座建筑被專家評為唐宋建筑中的杰作。
北武當山
北武當山,位于山西省呂梁地區方山縣境內,古稱龍王山,又名真武山,明代修復玄天大殿后,根據非玄武不足以當之之意,更名為武當山,因位于北方,故改稱北武當山。這里既有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觀,又有歷史久遠的人文景觀,是我國北方著名的道教圣地。1990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道教活動場所,1994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我。
北武當山原是“五里土路五里沙,五里石階往上爬”。現公路早已開通,乘車可達萬神廟,上山石階有1455級,險峻處均置有鐵索扶手。此山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其自然景觀奇峻秀麗,素有“春粉、夏綠、秋紅、冬白”之譽,加上陡峭險峻的石階、古老恢宏的廟宇,可謂集“雄、奇、險、秀”于一體。
萬為奇異壯觀的是,千姿百態的古松和天然雕飾的怪石,如:仙人指路松、擎天探海松、鴛鴦松、龜蛇頭智、古猿望日、石豬受難……個個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峰頂建有真武廟,據古碑記載,創建于唐時,重修于明季,山上我個大小廟宇有道教活動,鼎盛時期在明、清兩代,每逢農歷三月初一至初三,是古廟會期,屆時香煙繚繞,游人云集。
北武當山道觀現有道人十多個,觀內存有泥塑、壁畫、石碑等文物,具有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當代文人學者登臨此山,無不題詞作畫;香客游人游歷此山,無不流連忘返。
娘子關
娘子關。位于陽泉市東約40公里處,地勢險要, 為三晉門戶和交通咽喉,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相傳唐初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曾頌兵駐守,遂攻故名“葦澤關”為今名“娘子關”。娘子關口,山地雄山戰,水流回溢,瀑布飛濺,實融自然、人文風景于一體的旅游勝地。 娘子關風景交通十分便利,東有陽泉市直線通往景區的旅游班車,西有河北井經縣(距景區30余公里)開經景區的公共汽車。娘子關附近的餐飲、住宿及其它各項設施已有一定規模、各項服務周到。條件、環境舒適、是客人旅游觀光的理想勝地。 該風景區的主要旅游景點有:柏井古城、唐代瓷窯、瀑布等。
娘子關
娘子關 原名葦澤關。在山西平定縣城北45公里處, 是長城著名關隘,出入山西的咽喉。隋開皇時曾置葦澤縣,后廢。相傳唐太宗之妹平陽公主統領娘子軍駐此設防,故名。 現存關城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所筑,有關門兩座,中為居民區。外城門為磚券門洞,上有平臺,似為檢閱兵士和了望故情之用,觀城門下為磚券,上為門樓,筑構甚堅固。關城兩翼之長城依山勢蜿蜒,成為晉冀間天然屏障。關城北側桃河,水流湍急,南接山嶺,逶迤相連。 石太線順山峽蜿蜒鋪設,每當行車至此,臨窗北眺,不遠處隘聳峙,飛瀑奔瀉,散縷似珠,蔚為壯觀,谷稱水簾洞 。 明王世貞有“噴玉高從西極下,擘崖雄自巨靈來”句贊譽此景。
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 在山西吉縣城西南25公里黃河之中。此地兩岸夾山,河底石巖上沖刷成一巨溝,寬達30米,深約50米,滾滾黃水奔流至此,倒懸傾注,若奔馬直入河溝,波浪翻滾,驚濤怒吼,震聲數里可聞。其形如巨壺沸騰,故名。春秋季節水清之時,陽光直射,彩虹隨波濤飛舞,景色奇麗。明陳維藩《壺口秋風》詩有“秋風卷起千層浪,晚日迎來萬丈紅”句,可謂真實寫照。
廣勝寺
廣勝寺 在山西洪洞縣東北17公里霍山南麓,霍泉發源地, 寺 區古柏蒼翠,源 流清澈,山青水秀。東漢建和元年(公元147年) 創建,初名俱盧舍寺,唐代改稱今名。大歷四年(769年)重修。 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毀壞,隨后重建。明、清補葺, 始 成現狀。分上下兩寺和水神廟共三處。上寺在霍山巔, 翠柏環抱, 古塔聳峙,琉璃構件金碧輝煌。下寺在山麓,隨地形起伏而建, 高 低錯落,層迭有致,是一組富于變化的寺廟建筑群。 水神廟在下寺 西側,僅一墻之隔,廟內主殿奉明應王, 其中元代戲劇壁畫國內外 享有盛名。廟前源頭,碧波蕩漾,景色幽美。
廣勝上寺
廣勝上寺 在山西洪洞縣城東北17公里霍山巔。由山門, 飛虹 塔、彌陀殿、大雄寶殿、毗盧殿、觀音殿、地藏殿及廂房、廊廡等 組成。創始于漢,屢經興廢重修,現存為明代重建遺物, 形制結 構仍具元代風格。山門內為塔院,飛虹塔矗立其中, 向后為彌陀殿 五間,內施六根大斜梁,減少兩縫梁架,在結構上有獨到之處。 殿 內奉彌陀、觀音、大勢至西方三圣,工藝甚佳 。 東壁及扇墻上滿 繪壁畫,內容為三世佛及諸菩薩眾。 金皇統間平水版大藏經原存于 此,后移北京圖書館。大雄寶殿五間、懸山式, 殿內木雕神龕及佛 像,或剔透玲瓏,或豐滿圓潤,工藝俱佳。毗盧殿五間, 廡殿式, 殿內兩山施大爬梁,結構奇特, 是元代建筑藝術富有成就的實例, 該殿裝修上木雕樓花是明代小木作中的精品。殿內奉毗盧、 阿閃、 彌陀三佛及脅待菩薩、護法金剛等像,沿壁木雕龕閣, 內供鐵鑄佛 像三十五尊。四周壁畫,以后壁十二圓覺技藝最佳。
廣勝下寺
廣勝下寺 在山西洪洞縣城東北17公里霍山之麓。由山門、 前殿、后殿、垛殿等建筑組成。山門高聳,三間見方, 單檐歇山頂, 前后檐加出雨搭,又似重檐樓閣,是一座很別致的元代建筑。 前殿 五開間,懸山式,殿內僅用兩根柱子,梁架施大爬梁承, 形如人字 柁架,構造奇特,設計精巧。 后殿建于至大二年(1309年), 七間單檐,懸山架,殿內塑三世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均屬元作。 殿內上壁滿繪壁畫,1928年被盜賣出國, 藏于美國堪薩斯城納 爾納藝術館,殘存于山墻上部16平方米的畫面,內容為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畫工精細,色彩富麗,為建殿時的作品。 兩垛殿至正五年(1345年)建,前檐插廊,兩山山標甚大,懸魚惹草秀麗。
飛虹塔
飛虹塔 大山西洪洞縣城東北17公里廣勝上寺。塔身琉璃鑲嵌, 俗稱琉璃塔。始建于漢,屢經重修,現存為明嘉靖六年(1527 年)重建, 天啟二年(1622年)底層增建圍廊塔平面八角形, 十三級,高47.31米。塔身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全身用黃 綠藍三彩琉璃裝飾,一二三層最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薩、金剛、花卉、盤龍、鳥獸等各種構件和圖案,捏制精巧, 彩繪鮮麗,至今色澤如新。塔中空,有踏道翻轉,可攀登而上, 設計十分巧妙,為我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臨汾盆地八級地震,此塔安然無恙。
掛甲山石刻
掛甲山石刻 在山西吉縣城南里許掛甲山。此地背依錦屏山, 面 臨清水河,楊柳夾崖,拱橋如虹,景色優美。據縣志記載, 唐尉遲 敬德出征寓此,曾在錦屏已掛甲,更名掛甲出, 也有傳說唐太宗與 秦瓊奔赴長安,曾掛甲山巔,故名。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 在山腳石崖上雕造佛像五區,每區二至三龕,龕人火焰式, 龕內內 多為一佛二菩薩,龕為座為覆蓮瓣束腰須彌狀,菩薩脅侍兩側。 其 中臥佛一龕,右手托腮,左膝徽曲,造型生動,神態自如。 雕造手 法剔地突起與線雕相結合,與其他石窟中圓雕相較,別具一格
千佛洞
千佛洞 俗名佛洞廟。 在山西鄉寧縣城東5公里營里村縣巖上, 呂梁山南端。山上,呂梁山南端。山上樹木茂密,花香撲鼻, 在叢 林山花之中,突出巨石一方,長寬高各20米, 體積近800立方 米,佛洞即開鑿于巨石之腰。洞高3.1米,寬深各4.5米, 四壁 滿雕神龕及佛像,刀法簡練,姿態莊重,局部后代繪有壁畫, 內容 為佛傳故事,窟頂雕出藻井圖案,按其造像風格, 應是隋唐作品。 洞前寺宇兩進院落為明清建筑,有山門、廂房、配殿、獻殿等, 巨 石位居最后,千佛洞 則成為寺后佛堂。寺宇規模不大,布局嚴謹, 殿堂結構簡潔,形制典雅,與四周山石樹木相互輝映、 頗富雅趣。 寺內石碑,載信徒禮佛盛況及寺宇重修經過。
明代臨獄
明代臨獄 在山西洪洞縣城內。建于明代, 據傳京劇《玉堂春》 的蘇三曾在此監禁過,俗稱蘇三監獄。臨獄有兩道門, 兩層圍墻, 墻垣高聳。內有若干窯洞式牢以及囚犯的水井、水槽等。 后院門首 掛有虎頭牌,是關押犯和判為死囚犯的牢房, 蘇三就關在此院院窯 洞內。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明代監獄, 其布局和形制是研究封建社 會官衙監獄規制的重要資料。后被毀,1984年夏原重建。
小西天
小西天位于山西省隰縣城西鳳凰山頂。明崇禎二年(1629年)東明禪師創建,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寺院原名千佛庵,因大雄寶殿內有佛千尊而得名。后因重門額題“道入西天”,又為區別城南另一年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
小西天由三組建筑物構成,摩云閣建在鳳凰山之鳳頭上,中院建于鳳背,大雄寶殿與延伸的山頭合為鳳尾,加上溝兩帝的山翼為鳳之雙翅,遠觀之,儼然一展翅欲飛的鳳凰。
小西天以明代的彩色懸塑藝術而聞名,其精華保存雄寶殿。殿內彩塑滿布,除佛壇上的五尊主佛外,墻壁、檁柱、屋椽上都塑著數以千計的彩塑。這些彩塑造型生動、姿態各異,多而不亂、繁而為雜,高者達3米多,小者僅有拇指大小。全堂彩塑是我國少見的彩塑藝術群塑,具膛可估量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更為珍貴的是殿內梁架上的彩繪--用瀝粉貼金制作的近似宮廷規制的龍鳳和璽,這種彩繪藝術屬皇家彩繪,造價昂貴,在此偏遠山區發現,實為罕見。1977年~1993年,黨和政府對寺院進行了大規模修繕。1996年12月25日,小西天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