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上海市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2002年全市職工年平均工資19452元,比上年增長9.5%。據抽樣調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3250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1.5%;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6212元,增長6.2%。由于城鄉居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35.21億元,比上年增長9.3%,增幅高于上年1.2個百分點,為1999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高收入、高消費,已成為上海的代名詞。從所消費的商品類別來看:吃的商品零售額為825.33億元,比上年增長9%,其中,飲料類增長14.2%,煙酒類增長16%,其他食品類增長6.8%;從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為1609.61億元,比上年增長8.6%,其中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新的流通方式和經營業務加快發展;餐飲業和其他行業的零售額分別184.23億元和241.37億元,分別增長30.1%和1.9%。從登記注冊類型看:私營經濟、港澳臺投資和外商投資企業發展勢頭依然強勁,分別實現零售額110.65億元、87.70億元和99.88億元,比上年增長41.2%、62.2%和65.3%。
從2002年全年的月銷售趨勢來看,上海市場的食品類商品消費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季節性特征,全年銷售情況呈波浪形,在2月(春節)和10月達到最高值,分別高于全年平均水平的23.59%和23%,食品類商品分別占到這兩月銷售總額的15.99%和14.42%;5月是食品類商品銷售最低的一個月,低于全年平均水平的21.37%,占到該月銷售總額的10.22%,6、7、8三月也明顯較低。從走勢來看,春節過后呈下降趨勢,5月過后逐漸上升,10月達到另一峰值。
上海人在食品消費上呈現以下特點
1、個性化突出。上海是一個極具消費性格的城市。隨著城鎮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一部分消費者的收入持續增長,而一部分消費者的收入則逐漸走低。前者追求新潮時尚、后者講究傳統和實惠。上海居民消費的個性化、層次化、國際化的特征日益顯露。由于上海長期受到歐風美雨的浸淫,這個城市的“小資”情調比哪個城市都重,可以說是深入骨髓。這就造就了一大批在消費觀念上前衛而時尚,講究精致的生活享受和品味的青年男女。這部分人“崇洋”心理比較嚴重,這種“洋”倒不完全是指國外的產品,而是那些符合國際審美標準和情趣,在包裝、口味、名稱上皆很“洋氣”的產品。
2、本地意識強。上海誕生了很多優秀食品企業,它們網絡完善、管理規范,且深諳上海人的口味和消費心理,并擁有近水樓臺之利。因此,在性價比差距不是太大的情況下,上海消費者往往會選擇熟悉的本地品牌。
3、品牌認知度強。對于那些耳熟能詳,深入人心的名牌產品,上海上是不會拒絕的。
4、高品質、高檔次、高價位的品牌勢頭強勁。隨著上海高收入家庭比重的增加,更多的消費者開始注重生活質量和品位。溫飽型的消費模式已讓位于生活質量型消費模式,因此,在食品消費中,一部分高品質的產品雖然價位高,卻贏得了市場。一部分食品專業店也將商品檔次進一步提高,商店品牌形象也逐步提升,以同超市等業態所經營的大眾化食品相區分。從食品種類來看,雖然主、副食品仍唱主角,但休閑類食品的份額卻不斷呈上升趨勢,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上海市民的消費結構正逐步向娛樂休閑型發展。
5、定位準確、細化,實施分眾營銷的產品受到歡迎。
6、居民購買食品的志氣以連鎖程度高的大超市為主,其它類型的超市賣場次之,而傳統和新興的各大商業圈已不是食品消費的主要場所。
7、方便食品升溫。隨著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時間的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人們在消費上開始注重尋求節約時間的消費方式,快餐店、方便面、速凍主食、日益受到寵愛。速凍主食的市場滲透率從1998年的54%上升到63%,因而具有廣闊空間。
品牌選擇
白酒:上海白酒以禮品消費為主,因此中高檔白酒在上海有較大市場。白酒產品中處于第一梯隊的五糧液、茅臺和水井坊,第二梯隊的瀘州老窖、金六福等市場情況較好。
啤酒:上海是啤酒消費大市,也是啤酒品牌集中度不高的地區。上海人日常消費喜歡選擇區域品牌力波啤酒和臨近的名牌青島啤酒。高端產品則以百威和嘉仕伯這兩洋品牌為主。
葡萄酒:王朝是最先進入上海市場的國內葡萄酒品牌,經過十幾年的苦心經營,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同,行業老大張裕屈居第二。
飲料:碳酸飲料在上海市場有上升態勢。上海最受歡迎的飲料品牌是百事可樂、可口可樂、美年達和雪碧,緊隨其后的有麒麟、午后紅茶、祁門紅茶、統一鮮橙多、農夫山泉等。
乳品:光明和全家是上海本地品牌,是上海人日常選擇的主要乳品品牌。伊利和三元以其在全國市場的號召力和獨特的口味成為消費者的重要選擇,占有部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