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水坑與山坑哪個價值高
壽山石中的田坑 水坑 山坑
田坑主要出產(chǎn)“田石”。礦石呈塊狀,埋藏在壽山溪坑頭支流發(fā)源地至結(jié)門潭約8公里的沿溪兩岸水田泥沙層中,面積僅1平方公里左右。外表潤滑無明顯棱角,“無根而璞,無脈可尋”,只能靠人工在田中挖坑至一至二米的深層搜掘,偶然而得,故極稀有,是壽山石中最珍貴的品種,備受藏家所珍寶,被尊為“石中之王”。其價值與金玉相埒,甚至易金數(shù)倍,世有“黃金易得,田黃難求”之說。清毛奇齡《后觀石錄》記:“每得一田坑,輒轉(zhuǎn)相傳玩,顧視珍惜,雖盛勢強力不能奪”。
田石質(zhì)地溫潤、細膩、綿密,蘊含寶氣。在微透明或半透明的肌體中,隱約可見纖細紋理,狀似剝皮后的新鮮白蘿卜,故稱“蘿卜紋”。色以純黃為主,亦有少數(shù)呈紅、白、黑等色調(diào)。色澤往往外濃而向內(nèi)漸淡,表層常裹淡黃或灰、黑色皮,間有紅色格紋。
埋藏田石的地域,僅限于傍溪得到坑頭水灌溉滋養(yǎng)的田地,即民間所云:“吸坑頭之水,出石中之王”。田石產(chǎn)地可分為上坂、中坂、下坂和碓下坂四個坂段。
上坂又稱“溪坂”,是坑頭溪發(fā)源地的一段田地;中坂緊接上坂,與大段溪會合后,下至鐵頭嶺;下坂自鐵頭嶺至碓下;從碓下到結(jié)門潭瀑布一段稱為碓下坂。舊時挖掘田石較集中于上、中坂,色正質(zhì)嫩,其中精華列為“貢品”進獻宮廷。在清代曾出現(xiàn)過“掘田田盡廢”的情景,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不斷翻掘,幾至絕產(chǎn)。近年以來石農(nóng)多在下坂乃至碓下坂搜掘,時有佳石出土。
田石的品種命名,主要根據(jù)礦塊的色澤來分定,輔之以石質(zhì)、產(chǎn)地。有田黃石、白田石、紅田石、黑田石以及烏鴉皮田石、擱溜田石、溪管田石和硬田石等。除“田石”外,在壽山溪底及沿岸田地中,還埋藏一種稱馬“牛蛋黃”的粗質(zhì)塊狀獨石。
水坑:
壽山石中的一大類,離壽山村東南面約二公里有一礦床,由于礦床位于“坑頭占”山麓,是壽山溪的發(fā)源地,礦脈垂直傾斜,洞深如井,鑿采困難,且坑洞深入溪澗底,坑底不斷有地下水涌出,故名“水坑”。凡坑頭所產(chǎn)的石頭,統(tǒng)稱為“水坑石或“坑頭石”,為壽山石中比較稀有的一類。
水坑石亦由礦洞內(nèi)開采而得,并非產(chǎn)自于水中,因礦洞內(nèi)石質(zhì)受到山澗水不斷滲透與浸漬,顯得瑩澈凝膩。但因礦層稀薄,一般塊度僅在方寸之間,極少有大件的作品出現(xiàn),若能成方型者,更為難得。清代有詩云:惟有水洞在澗底,四時暗溜鳴嘈嘈;其間結(jié)窩不可覓,覓得一線群歡號。可見水坑石采鑿的困難及珍貴的程度。
水坑石以透明度高、肌理瑩潔者為上品,其中以紅及黃色最為罕見,明色勝暗色.
山坑:
山坑石是壽山地區(qū)的高山、旗山、月洋三個山頭方圓幾十公里的礦洞中產(chǎn)出的礦石。山坑石因產(chǎn)地不同,礦脈賦存的地質(zhì)條件,礦物組合及微量元素的差異而各具特色。因此,山坑石色澤豐富,“人間諸色它俱在,人間所無它也有”。其名目也特別多,石種有以產(chǎn)地命名的,如:高山石、鐵頭嶺石、虎崗石、尼姑寮石等,有以色相命名的,如桃花凍高山石、艾葉綠石、藕尖白芙蓉石等,有以地形環(huán)境、民間傳聞等命名的,如:太極頭高山石、馬背石、無頭佛坑石等。山坑石礦洞星羅棋布,品種有一百余種,既有歷經(jīng)千年以上的宋代老坑洞,也有近年才開采的新坑洞。
山坑石是壽山石中開采歷史最悠久,品種最豐富,資源量最大的人間美石
重重疊疊山,曲曲環(huán)環(huán)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樹。求其好在哪里
作者將四個形容詞“重疊、曲環(huán)、高下、叮咚”進行了特殊處理,效果便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感覺清澈,情景宜人。 夸贊人們居住環(huán)境的美麗和舒心。
素材:這是古人描寫九溪十八澗的景色:
九溪十八澗,
山中最勝處。
昔久聞其名,
今始窮其趣。
重重疊疊山,
曲曲環(huán)環(huán)路。
丁丁東東泉,
高高下下樹。
清末學者俞樾所描繪的這一景致,是距杭州西湖僅十里之遙的“九溪十八澗”景區(qū)。他對白居易贊冷泉“最余杭而甲靈隱”不以為然,他說,“九溪十八澗乃西湖最勝處,尤在冷泉之上。”并且別出心裁,于是作疊字詩贊九溪.
九溪十八澗中 最勝處是“山 路 泉 樹 ”,聞其名 就是美名遠楊,窮其趣的意思就是其趣無比,各有情趣,別有情趣!
過龍井山再走幾里路,一股清涼澄澈的溪流映入眼簾,這是九溪北去的清流,溪水發(fā)源于楊梅塢。我沿這條溪流上行,是從龍井開始的。
過龍井山數(shù)里,溪色澄然迎面,九溪之北流也,溪發(fā)源于楊梅塢,余之溯溪,則自龍井始。
溪流是流經(jīng)萬山叢中而來的。這些山并不陡峭卻很多溝壑,山腳相互交叉,樹木叢生,茂盛蒼翠,看不清上山的路徑。沿著溪流找山路,看見東邊又看不見西邊;前面象是路阻斷了,走上去卻發(fā)現(xiàn)有路。凡是水沒有流進溪的都叫做澗,一共有十八條澗,正好是九條溪的一倍。
溪流道萬山中,山不峭而塹,踵趾錯互,蒼碧莫辨途徑。沿溪取道,東瞥西匿,前若有阻而旋得路。水之未入溪號皆曰澗,澗以十八,數(shù)倍于九也。
我往上走,遇到澗就停下細看。流過山澗的溪水,一定有大石塊橫阻在中間。流水和石塊撞激,使水面的水草來往舞動。溪流寬有四五尺,水淺的地方是淺灘,水從草叢中流過去;稍深一點的地方,雖然水積得深,但還看得清水下的石子和沙底。
余遇澗即止。過澗之水,必有大石亙其流,水石沖激,蒲藻交舞。溪身廣四五尺,淺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雖淬蓄猶見沙石。
山上茶樹多,楓樹多,松樹多。走過了小石橋,在通向安理寺路上,巖石更加怪異。春筍開始脫殼,在巖頂上隨風擺動,象是老人稀稀的頭發(fā)。怪石重重疊疊,在山腰隱現(xiàn),有的象櫥,有的象桌子,有的象一函書的形狀。向樹林預上望去,淡淡地罩著云氣。杜鵑花正盛開,點綴著山路。太陽一時被巖石遮住一時又露面。我們走出山坳,已經(jīng)是中午了。
其山多茶樹,多楓葉,多松。過小石橋,向安理寺路,石猶詭異。春籜始解,攢動巖頂,如老人晞發(fā)。怪石折疊,隱起山腹,若櫥,若幾,若函書狀。即林表望之,滃然帶云氣。杜鵑作花,點綴山路。巖日翳吐,出山巳亭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