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次函數 調水問題
1.解題思路:
設A水庫向甲地凋水為x萬噸,則A水庫向乙地凋水為(14-x)萬噸;
設B水庫向甲地凋水為y萬噸,則B水庫向乙地凋水為(14-y)萬噸.
而且x+y=15
所以總共的凋運量為:
50*x+30*(14-x)+60*y+45*(14-y)
=50*(x+y)+10*y+(30+45)*14-30*(x+y)-15*y
=50*15+10*y+75*14-30*15-15*y
=1350-5*y (其中 0<=y<=14
要得到最小值 應該取y=14
所以 設計的凋水方案為A水庫向甲地凋水1萬噸,向乙地凋水13萬噸;B水庫向甲地凋水14萬噸,向乙地凋水0萬噸.
2.設從A地運往甲地機器x臺,則A地運往乙地(16-x)臺,B地運往甲地(15-x)臺,B地運往乙地13-(16-x)=(x-3)臺,
由題意得:總運費為 500x+400(16-x)+300(15-x)+600(x-3)=400x+9100,
因為x≥0且16-x≥0且15-x≥0且x-3≥0,所以x≥3.所以當x=3時總運費最低為10300元.
即從A地運往甲地機器3臺,則A地運往乙地13臺,B地運往甲地12臺,B地運往乙地0臺時運費最低為10300元.
二、養殖管理中如何調水
近年來在生產實際中我們往往會遇到,春季池塘肥水困難,蝦苗下池后便發生大面積死亡,高溫養殖季節疾病大面積爆發,車輪蟲病的大面積危害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與我們春季池塘底部的處理、水質的調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調水必需遵循:解毒、改底、肥水、穩水的四個原則 面對水體狀況不好的池塘,為了提高養殖效益最大限底的減少養殖成本,提高養殖效益,我公司根據多年來的生產時間實踐經驗總結出以下步驟: 1、解毒——隨著高密度、集約化養殖的出現投喂式養殖已成為水產養殖的主要養殖方式。池塘中大量有機物質的殘留、存在,形成了池塘的自身污染。養殖用戶大量使用消毒劑及殺蟲藥劑,在使用消毒、殺蟲及滅藻產品的同時,造成了重金屬離子及有毒物質的積累,對整個水體環境起到負面影響。在實際生產中我們常常會碰到由于水體重金屬離子污染而導致春季肥水困難,蝦蟹苗種由于自身應激能力較低,造成放養后大面積死亡,我們認為都與池塘的毒素有關,解除池塘毒素是肥水、調水、穩水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養殖對象應激前提。建議春季使用“魚蝦舒樂”,解除池塘毒素。 2、改底——由于在往年的養殖過程中,餌料的大量投放的、養殖對象糞便、重金屬、化學藥劑等的殘留沉入在水底。如不解決水體底部的殘留污染,即使將水調好了,不管底部,還是依然對整個養殖過程起到極大的影響,同時池塘底部也是蟲卵寄生的主要場所,養殖高峰期車輪蟲病的暴發主要是由于蟲卵的萌發所造成。用強氧化底改產品不僅僅能達到消毒抑菌目的,還可以殺滅蟲卵,減少養殖期內寄生蟲危害。 3、肥水——當水質經過以上步驟進行相應處理后,再進行肥水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來,春季池塘肥水較困難,究其原因,不是營養鹽缺乏,主要是前期有益微生物數量偏少,使用生態肥水產品,補充有益微生物,為有益微生物提供優質的營養元素,是肥水的關鍵。 4、穩水——待水肥好以后可以進行每月的定期調水、穩水了。調穩水即是增加有益菌的含量,讓水體中有益菌占絕對優勢。從而延長水質保持時間,保持養殖對象的水體水質穩定,減少因天氣變化造成養殖對象應激,從而達到減少養殖對象發病率。 總之,養魚要先養水,養水要先養底。養魚就是要水好,而水好就是要底好。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養殖的成功。(信息來源:九龍口鎮農業中心)
三、養金魚怎樣調水
困水就可以了,和養其他的的觀賞魚差不多,單獨找個桶或臉盤接點水放在有太陽照射的地方曬就行了,不用擔心曬一天就行了,然后正常換水,這是魚缸養魚的
要是用缸(真正的大瓷缸或陶土缸)養魚的話,除了按照上述適量困水外,靠雨水就可以了
四、跨流域調水有何利與弊呢?
利:1)充分利用水資源,達到供需平衡。
2)緩解缺水地區的困境,減少豐水地區洪澇災害發生的頻率。
弊:1)要動用人力、物力、財力,花費大量時間修建調水渠道。
2)修建渠道要占用土地,在一定程度上破壞沿岸地區的生態自然環境,影響周邊人居社會環境。
3)在短時間不能解決受水地區缺水問題。
4)建成后的后期使用程度難以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