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夏朝。上古時期黃河流域一帶的先民自稱''華夏'',或簡稱”華“ ,”夏”。“華夏”一詞最早見于【左轉】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楚失華夏''。從字義上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族,華夏諸族分別將南北東西四境諸民稱為蠻、夷、戎、狄,而華夏位其中故自稱為“中國”。
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志。此時廣義上的中國已經形成!
“中國”一詞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廣,只相當于今陜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帶。1963年8月,在陜西寶雞縣賈村鎮,在因暴雨沖刷崩塌的土崖壁中,出土了一件青銅尊。
這件青銅尊上有122個銘文,翻譯成今天白話文的意思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開始在成周營建都城,對武王進行豐福之祭。周成王于丙戌日在京宮大室中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講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治天下。武王滅商后則告祭于天,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周成王賞賜何貝三十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紀念。
這是件西周早期的青銅尊,被文物專家命名為“何尊”。現存于陜西省博物館,屬于國家一級文物。
何尊銘文用“遷宅于成周”、“宅茲中國”(圖中紅色文字)記載周成王遷宅洛邑(洛陽)之事,(與古書記載相吻);
這就是說;至少在3100年前,就有了中國之稱,作為地理概念,意為天下之中。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文字(詞組)記載。
真正以“中國”做為正式國名簡稱,是從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華民國開始的。從這時起,“中國”才成為具有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
1949年成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將“中國”概念完善、充實到今天的含義。
今天,“中國”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了,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上統稱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簡稱“中國”(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