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覺得炒雞放啤酒好吃嗎?
您好!很高興能回答您所提的問題,我是黑黑的糖小黑。
對您提的這個“你覺得炒雞放啤酒好吃嗎”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好吃。
為什么說好吃?因為在我們做這一份雞肉的時候,啤酒既能去腥也能提味增香。
當我們把雞肉洗干凈切塊之后,裝在碗里,切一些青椒,一些大蒜,姜片,蔥等備放。
開始炒雞流程:
上鍋,鍋熱放油,油熱之后放入大蒜、姜片等爆香,然后把裝在碗里的雞肉倒進去繼續翻炒,用大火翻炒。雞肉爆香之后放入調料,鹽等繼續大火翻炒,然后把準備好的啤酒,一整瓶倒進去,蓋上鍋蓋大火熬煮。將雞肉煮至啤酒快干的時候放入辣椒等繼續翻炒,辣椒不能太早放,放的太早,辣椒就會被煮爛,煮爛了辣椒就不好吃。翻炒一段時間之后,啤酒煮的雞肉就可以馬上出鍋了。出鍋,一份好吃的啤酒煮的雞肉就出來了。加入啤酒的雞肉很鮮嫩,很疏松,然后又能去腥、提味,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是如果有的人不能吃啤酒煮的東西,可以選擇不放,味道也會一樣鮮美可口。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感謝!
二、啤酒熱量高嗎?每次運動完都會喝點啤酒,這樣對減肥有影響嗎?要不要改掉這個習慣?
啤酒是以大麥芽、酒花、水為主要原料,經酵母發酵作用釀制而成的富含二氧化碳的低酒精度酒,被稱為“液體面包”,是一種低濃度酒精飲料。
酒精屬于純能量食物,每克酒精在體內代謝可以產生7千卡的熱量。每克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產能系數只有4千卡,脂肪是9千卡,酒精的產能系數是僅次于脂肪的。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該知道酒精的熱量高不高,也就明白減肥的時候該不該喝啤酒了。否則,不會有“啤酒肚”的說法,證明啤酒的熱量是很高的。
如果考慮體重的話,建議還是少喝酒或者不喝酒。近幾年的科學實驗和人群調查,證明喝酒對健康沒有任何的益處,無論喝的多少。無論什么酒,之所以稱為酒,其中含的最主要的成分就是酒精。酒精除了提供能量之外對人體是沒有任何其他營養作用的,只有傷害。
酒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在人類交往中占有獨特的地位。是人們聚會、聚餐、交際、互相交流的重要工具,但是源遠流長的酒文化逐漸演變為中國酒桌上的勸酒、酗酒的丑陋文化,成為特有的中國酒桌文化,是酒文化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畸型陋習。在酒桌文化的大背景下,出現了太多因為酒而帶來的健康問題,每年有幾百萬人因為酗酒出現慢性疾病和死亡,因此還是提倡減少食用量,少飲酒或者不飲酒。
三、喝啤酒以后,有人快速就上衛生間,有人喝了八瓶十瓶才動身。到底哪種對身體好?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來看看尿液是如何形成的。
我們身體中,最主要的物質就是水,占了體重的50%~70%,所以我們每天要補充大了的水分來維持身體的正常運轉。
我們通過飲水或者食物補充的水分,在消化系統中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在血液流經腎臟時,腎小球毛細血管網會發揮其濾過作用,將部分水、電解質以及小分子有機物(包括尿素、無機鹽、葡萄糖等物質),濾入腎小囊內,形成原尿;接著再經過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將其中的葡萄糖和部分無機鹽和水分重新吸收到血液中;最后形成的尿液儲存在膀胱中。我們形成的原尿數量是巨大的,但是經過重吸收,最終排出體外的尿液數量是有限的,大約只有1%的原尿會成為尿液。重吸收這個過程其實也是收到身體的自主調控的,比如我們吃的過咸或者失水過多時,身體就會調控加強對水分的重吸收。
調節我們身體重吸收的激素主要有三種,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和加壓素。
在我們喝了啤酒之后,血液中酒精的含量就會增加,而酒精具有抑制下丘腦分泌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水分的重吸收,所以抑制其分泌就會導致尿量增加,這是我們喝了啤酒之后總想上廁所的原因之一。
第二,啤酒含有大量的水分,攝入大量水分,會使血漿滲透壓下降、血容量增加,也會抑制抗利尿激素的產生和釋放,導致尿量增加。所以,喝酒是無法解渴的。
所以喝了啤酒就快速上廁所的人,說明你的身體調節功能和腎臟是正常良好運轉的,尿量的增加也有助于酒精排出體外,所以這是一種好現象。而喝了酒很久不產生尿意的人,可能是由于酒精對大腦產生了麻痹作用,所以影響到了膀胱括約肌的工作,從而對尿液產生了封存作用。
這里要強調兩點,喝酒臉紅的人是由于體內缺乏乙醛脫氫酶,導致乙醛代謝緩慢而在體內積累,而乙醛對人體是具有很大傷害的,所以喝酒臉紅的人喝酒更傷身。
另外就是,有很多藥物都是不能跟酒精同時服用的,包括我們熟知的解熱鎮痛藥、鎮靜安眠藥、抗過敏藥、以頭孢為代表的抗菌藥物、降糖藥、抗癲癇藥、抗心絞痛藥、降壓藥、利尿藥、抗抑郁藥、止血和抗凝藥、抗結核藥等十二類藥物。記不住也很簡單,請牢記“吃藥不喝酒,喝酒不吃藥”。
謝謝大家,希望我的回答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白酒、啤酒、紅酒,糖尿病人可以喝哪一種?對其身體有益嗎?
首先明確,糖尿病人是不適合喝酒的,《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指出,不推薦糖尿病患者飲酒,當然包括白酒、啤酒、紅酒所有的酒類在內。原因有三:不利于控制食物總能量。糖尿病人飲食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要控制食物的總能量,通過能量控制來調控血糖的平衡。無論哪種酒,都有一定的能量,1克酒精可以產生7千卡的熱量,一瓶500毫升酒精度數為5%的啤酒,酒精量=500*5%*0.8(酒精比重)=20克,可以產生20*7=140千卡的能量,如果糖尿病人在正常飲食的同時,額外喝一瓶啤酒,就額外多攝入了140千卡的能量,這對控制血糖平衡非常不利。
酒類無任何有利于糖尿病人的營養素。酒精空有能量,沒有任何營養素,尤以白酒為典型,如果用喝酒代替吃飯,可以替換主食中的能量,卻不能替換主食中的豐富營養素,即便紅酒中含有抗氧化功能強大的白藜蘆醇,但別指望虛無飄渺的那點量能給你帶來多少保健效果。
對糖尿病人最致命的一點是酒精會導致低血糖,酒精會促進使用磺脲類或胰島素治療的患者出現低血糖,對糖尿病人是非常危險的,經常容易發生低血糖的糖尿病人就應該戒酒了。
這里有一個針對糖尿病人的飲酒限量:如果非喝不可的話,每天不要超過1-2個“標準量”,指含10克酒精的酒,即啤酒285毫升,紅酒100毫升,白酒30毫升,每周飲酒不超過2次。
(安娜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 王興國營養特訓班四期學員 營養科普原創作者 嘮“糖友” 的嗑兒 說“減重” 的事 還有好吃的、好喝的和你一起分享)
飲酒是一種習慣,在我國喝酒還是一種文化。大家都知道的是酗酒有害健康。但是關于適量飲酒到底是有益于健康還是危害健康,一直都是有爭議的,一些研究認為每日喝少量的酒具有軟化血管、保護心臟的效果,紅酒中含有多酚和白藜蘆醇等抗氧化劑,因此女性喝少量的紅酒,不僅具有軟化血管的效果還有美容養顏的效果。但是2018年8月23日英國頂尖醫學雜志--柳葉刀最新的一篇研究分析了全球195個國家和地區的飲酒所致疾病分析顯示飲酒是全球疾病負擔的主要危險因素,在15-49歲人群中,近10%的死亡歸因于飲酒,該研究推翻之前的適量飲酒有益于健康的說法,認為最安全的飲酒量是0,即不飲酒。關于飲酒是否有益于健康,一直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來自多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多項研究,但是研究的結果均沒有一致性,一些研究認為適量飲酒由于心臟血管健康,但是在心臟血管的健康同時,認為即使是適量的飲酒都會增加癌癥的發生風險。
法國以葡萄酒著名于全球,法國的部分研究顯示紅酒比啤酒和其他酒能更好的預防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但是大規模的非法國的研究發現,紅酒比其他酒相比,對心血管的保護作用并沒有明顯的優勢,而法國人確實存在心臟病的發病率低于其他的歐美國家,認為更重要的是法國人的飲食結構是地中海飲食模式,該飲食結構鼓勵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類食品,適量的堅果和魚,少吃紅肉,地中海飲食模式是公認的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飲食模式。因此,把法國人心血管發病率低歸結于喝紅酒不科學,紅酒更保護心臟也許就是法國人美麗的謊言。
糖尿病通常是冠心病、腦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的基礎高危因素,那么糖尿病適量的飲酒能不能有益健康呢?我的觀點是不要為了保護心臟而去喝酒,例外,如果你確實喝酒,但是有擔心飲酒對健康的損害,那么請減少你的飲酒量。而在我國2018年糖尿病的預防于管理的指南中明確提出:不推薦糖尿病患者飲酒。如果實在要飲酒,女性一天的飲酒量不超過15g,男性不超過25g(15g酒精相當于350ml啤酒、150ml葡萄酒、45ml白酒),并且每周不超過兩次。同時酒精可能誘發低血糖,避免空腹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