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規劃無錫-蘇州-湖州穿越太湖的湖底隧道有多大效益?
原計劃蘇錫常南部高速會穿過太湖貢湖灣后接蘇州繞城高速的西南段,不過江蘇省環保廳已經在官方網站上公示:滬常高速無錫至蘇州段走廊區已是城市建成區,同時沿太湖地區為生態環境控制區,不具備實施條件,所以計劃就夭折了。
上圖標注處為馬山段,黃色區域為貢湖灣段。
這段規劃的蘇錫跨太湖通道,需要跨太湖貢湖灣水面,這段屬于生態敏感區,牽涉到望虞河引江濟太(引長江水沖刷太湖)工程,太湖水源補給的生命線望虞河就從這里過,是蘇錫兩市的水源地,因此處于生態保護的角度講,如果這里建隧道,那代價就太大了。
以上還是在工程量上很有可行性的方案,至于蘇州通往宜興、湖州的方案(如下圖),目前來看工程量也太浩大了,另外目前太湖周邊的高速快速路都很便捷,所以在目前來看湖底隧道并沒有那么必要。
二、無錫太湖洪水流到什么地方?
太湖,不僅是無錫人的太湖,也不僅是江蘇人的太湖,有“包孕吳越”之稱。湖中水位太高,發起洪水來,受災的不僅是無錫太湖。
查閱地圖可知,太湖是蘇浙兩省的界湖,尤其是浙江省的湖州,就是因為太湖而得名,傳統文化中的文房四寶中的“湖筆”,就是因為這種毛筆是湖州市生產的,并不是因為太湖。太湖洪水,湖州受災也會很嚴重。但是浙江省其他地方,洪水會隨著新安江錢塘江寬深河道迅速入海,應該不嚴重。
江蘇省的蘇錫常三市如果發洪水,影響將是相當大的。蘇州市有直通長江的河道和直通上海黃埔江的河道入海,但是受淹的程度仍然有一些。常州市相臨太湖,只是“太湖三鎮”(雪堰,潘家,漕橋,行政上已經合并為一個鎮“雪堰”),防控相對容易些。而且“雅埔”水利樞紐將發揮很大作用。
而無錫市的防汛局勢將是不樂觀的。除了江陰,無錫和宜興既不是臨江,也不是臨海,而且無錫市的“濱湖區”很多地方是上一個世紀為了安排知青就業,圍湖造田的產物,現在工廠密集,地勢低洼,將形成尖銳的矛盾。因此,無錫人民必須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絕對不能讓洪水漫堤,這個可是一點玩笑也開不得的。而且,宜興市作為太湖的上游,要盡量阻止洪水的下泄,保護無錫的城區。
同時,據我了解,“濱湖區”靠近馬跡山附近,有多個稱為“排灌站”的水利樞紐,那個站里水泵的口徑異常的“粗壯”,如果出現內澇,幾個“排灌站”同時出水,無論是道路,還是工廠,居民小區,都會非常的安全,所以完全可以放心。
可不能讓濱湖區成為澤國,更不能讓太湖大道名副其實啊!
三、蘇州擁有7成的太湖水域,為何無錫的“太湖牌”打得更響亮?
太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地理上橫跨江浙兩省,蘇州、無錫、湖州和常州均瀕臨太湖。也就是說,以上四個城市都可以打“太湖牌”。就現狀來說,“太湖牌”打得最響的是無錫,以至于很多外地旅游者,一提起太湖就會想到無錫,甚至有地理知識欠缺的人以為太湖就是無錫一家的。同時,近年來太湖周邊其他三個城市在打“太湖牌”上也奮起直追。這其中尤以蘇州最為突出,在宣傳上凸顯排他性,處處宣傳“蘇州太湖”,是唯一在宣傳中將城市名字放在太湖前面的一個城市,支撐他們這種做法的依據是蘇州獨占太湖70%的水域,似乎誰占的水域最大,誰就有了對太湖的“控股權”似的。
從上面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蘇州占據太湖70%左右的水域確實不假,就目前蘇州的行政區域來說,蘇州所轄的相城區、虎丘區、吳中區和吳江區均瀕臨太湖,其中尤以吳中區獨占鰲頭,占據了東山、西山這兩塊最具風景開發潛質的地區。應該說,蘇州現在大打太湖牌的底氣就來源于此。
那為何無錫的太湖牌打得最響呢? 那就說來話長了。
首先,太湖自然風景最精華的部分在太湖北岸的無錫以及太湖東部的東山和西山,所謂湖光山色是也,具體我在去年8月10日的一篇悟空問答中講得比較詳細,題目是《為什么無錫能在太湖旅游資源競爭中占據領先位置?》,大家可以去翻看一下,這里限于篇幅就不展開了。
無錫市中心離太湖風景的精華區域最近,所以無錫人開發太湖旅游資源最早,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當蘇州的巨賈在蘇州城內熱衷于攀比建造假山假水的蘇州園林的時候,無錫的民族資本家則熱衷于在太湖(包括其內湖蠡湖)邊建造真山真水的私家園林。這些私家園林也就是無錫最早的湖景公園黿頭渚和蠡園的前身。無錫對太湖風景資源的開發從那時開始一直到現在從沒有停頓過,對太湖的熱愛是無錫人自發的一種情懷,就像海邊的人熱愛大海一樣。無錫人始終以自己的城市為“太湖明珠”而感到自豪。
上面這張圖值得我們好好分析。這是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之前的行政區劃圖局部。褐色區域是蘇州專區管轄范圍,熒光綠色區域是鎮江專區管轄范圍,熒光黃色區域是常州、無錫和蘇州三個省轄的地級市。現在很多蘇州人總是有意或者無意地把那個時期的蘇州專區和蘇州市混為一談,說無錫縣和江陰都曾經是蘇州“市”管的,云云。其實專區(地區)是省政府對農業縣的派出管理機構,屬地市級單位,和省轄地級市是平級的。那時候的蘇錫常三市和蘇州專區以及鎮江專區是平級互不隸屬的,只不過蘇州專區的行政機關借駐蘇州市區辦公而已,并不說明蘇州市對蘇州專區有管轄權。就像當時的無錫縣政府機構借駐無錫市區辦公,也不說明無錫市對無錫縣有管轄權。現在的00后、90后甚至80后都很難理解這段歷史,這可以原諒,但若想在這一方面參與討論,還是拜托先惡補一下這段歷史為好。
從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蘇州市、常州市都不靠太湖,因為這兩個城市都被各自的附廓縣吳縣和武進縣360度全方位包得嚴嚴實實,連太湖的邊都挨不上。而唯獨無錫市的附廓縣無錫縣沒有把無錫全包圍,太湖風景的精華區被劃給了無錫市,無錫縣僅占有今華莊、新安等非風景區的太湖沿岸。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在建國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無錫市作為國家重點旅游城市,著重開發了太湖風景區的旅游資源。而同一時期的蘇州市也是國家重點旅游城市,全力開發了古典園林的旅游資源。常州則因為相對缺乏旅游資源,相當長時間內只是一個工業城市。
1983年以后,實行了市管縣,瀕臨太湖的吳縣和吳江縣劃歸蘇州市代管,蘇州市區還是沒有臨湖。直到2000年12月31日,縣級吳縣市撤銷,被分拆為蘇州市吳中區和相城區,蘇州市才正式成為臨太湖城市,太湖的東山和西山才被蘇州納入懷中。到2012年,吳江市撤縣改區,蘇州市區總計擁有了太湖70%的水域。而蘇州旅游在古典園林和江南古鎮上做足文章之后,才把太湖風景視作蘇州旅游業發展的增量資源大做文章。
綜上所述,無錫的太湖牌打得最響,有地理、歷史、人文等多方面的原因。打得最響,同時也說明開發程度最高,后續可開發資源相對就匱乏。而蘇州進入本世紀后才開始打太湖牌,很多轄區內的太湖旅游資源尚待開發,后續起點高,上升空間大,令人期待。無錫的旅游業同行對此也不能掉以輕心。我們希望太湖沿岸的所有城市都能共同做好太湖這篇文章,在保護好太湖環境的基礎上,給我們帶來不斷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