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疫情真會引發糧食危機嗎?糧食會漲價嗎?
答:世界疫情如果合情合理防控醫治一定會疫消人祥!不會因為 糧食引發危機!這點是全世界人民都會堅信的,1.在耕耘,2.有國家庫存。
疫情面前,人世間一切事物都略顯渺小;唯有人間互助仁愛之情義才讓生命變得更加美麗可貴!可偏偏這時,惡毒的美帝國卻罪惡連連,惡招頻頻;這才是真正引發恐怖恐惶的源泉!
大千世界無限美好,如果美國惡政再無恥、卑鄙,真的全世界人民都應攜手同心,絕美、去美化了!關鍵時刻并肩彈彈侍候它,大不了讓天地翻轉又何妨!
針對輿論的擔心,我們還是以事實和數據說話。從產能上說,我國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的“十六連豐”,連續5年站穩6.5億噸臺階,2020年雖受疫情影響,各地春耕備耕也正在有序推進,冬小麥苗情好于上年和常年;從存量上看,目前我國小麥、稻谷等口糧品種,庫存都處于歷史最高水平;從進口量上算,谷物凈進口量僅占全國生產量和消費量的2%左右,也主要是用于品種調劑和地區調劑??梢哉f,此次國際糧食出口限制不會影響我國糧食安全。
不但當前的庫存、產量沒有問題,實際上我國糧食產能還有很大余量,萬一發生極端情況,糧食產量還有很大的釋放空間。近年來,農業部門一直在講“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這不是簡簡單單的兩個概念,一個“藏”字體現了進可攻退可守的智慧。
先說“藏糧于地”,土地對糧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些年來,不管工業化城鎮化怎么發展,我們始終把18億畝耕地當作不可突破的紅線,從面積上守住了底線;同時,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工程、耕地質量保護等等一系列措施,又從質量上不斷養護著耕地。這些,都是有朝一日變“藏”為“取”,向土地要糧食的先決條件。更為直接的還有休耕輪作、結構調整等,在“藏”的階段,讓部分承載能力有限的耕地休息一下、喘口氣;部分原本種糧食的耕地改種紫薯、水果玉米等更能滿足人們多樣化需求的作物。而這些土地,一旦進入緊急狀態,都可以立即啟用種糧食。
再說“藏糧于技”,糧食產量一靠面積,二靠單產,而且隨著科技的進步,單產對總產量的貢獻率越來越高。但是近幾年實際上我們對糧食產量已經沒有那么單一的追求,甚至愿意降低一些產量,換取更好的口感。以科技含量最集聚的種子為例,在之前很多年里我們對品種的要求是單一的,就是產量為王,但是近幾年在育種導向上出現變化,出現了一批盡管產量沒那么高,但是口感更好、蛋白質含量更高的種子。在需要“藏”的時候,就可以不種高產量的種子,但是,不論是科技水平,還是高產量種子,都是擺在那里的,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就可以立即啟用。還有像有機食品等,當糧食足夠吃的時候,我們愿意拿出一些土地來種植一些高端產品,一旦糧食出現缺口,就可以立即改種糧食。
二、2022年全球糧食價格將暴漲?中國糧食對外依存度有多高?
昨天在抖音上看了一段視頻,溫鐵軍教授說,如果在北京坐飛機往南走,你會看到很多耕地荒廢,什么都沒種,雖說農業農村部統計顯示我國糧食每年都增產,已經是十八連增,但進口糧食一年比一年數量大,單是大豆,去年進口已達九千多萬噸,是國內自產大豆的六倍,如果國外糧價提高,一定會拉動國內糧價提升,去年國內玉米普遍減產,冬小麥普遍播期晚,預測今年小麥產量不會很高,我昨天帶著孫子去鄉下放風箏,沒看到好麥苗,很多麥苗還沒分蘗,還是一根針,更讓人擔心的是小麥面積驟減,我縣共有耕地110萬畝,前些年冬小麥保持在80萬畝左右,而今年不會超過40萬畝,因為小麥價格低,病蟲害和倒伏風險高,很多農戶改種大蒜,春播花生和紅薯,還有兩個鄉鎮由于去年洪澇災害地里有積水,小麥無法播種,當然這只是我們縣的情況,可以肯定的說,我縣今年小麥產量將是三十年來最低的一年。
民以食為天。保證糧食安全是中國除國土安全之下的首要任務,比能源安全重要得多。中國糧食連續多年豐產豐收,保飯碗是富富有余的,可高枕無憂。中儲糧的戰略儲備充足,更無后顧之患。
可是,國際糧價上漲,對中國養殖業沖擊巨大。我國每年從美國、俄羅斯、巴西和塞爾維亞等國家進口大批量的大豆,用于養殖業和食用油壓榨。因此,豬羊牛肉和蛋奶一定會上漲而影響大眾的生活質量。這部分用于飼料的糧食,目前我國自己尚無法滿足,必須依賴進口。中國酒業也是消耗糧食大戶,如果糧食漲價,會引起白酒市場價格上揚,相應也會增大大眾居民的生活開支。二氧化碳制造淀粉技術雖然已成熟,但此技術尚不足以解決我國目前糧食缺口問題。因此號召民眾,珍惜每一粒糧食,提倡光盤行動,樹勤儉節約新風。
三、小麥是何時傳入中國的?
我是夢話春秋,我來回答。
小麥是當今世界播種面積最大、分布面積最廣的糧食作物,中國則是生產小麥最多的國家,2020年中國的小麥產量高達13168萬噸,種植面積3.31億畝,其中有畝產輕松過千斤。小麥已經成為中國餐桌上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的作物。
讓我們沒有想到的是,小麥其起源地竟然會在萬里之外的中東“肥沃新月”地帶。這個地帶大體包括現今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約旦、敘利亞、伊拉克東北部和土耳其東南部,因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在沿岸形成適合于農耕的肥沃土壤。這塊土地正好《圣經》中描述的“流淌著奶和蜜”一般,見證了人類最初農業誕生。
假如我們真的有穿越功能,回到3000多年的中國大地,你會發現飲食如此的簡單,家常的西紅柿炒雞蛋都沒有,因為番茄到明朝后才傳到中國,那就吃簡單的,下個面條吧,你太奢侈了,面條到了魏晉時,貴族才吃到的東西。那時候殷商人的主食是小米。
小麥何時被培育出來的。在土耳其的東部卡拉卡山區,科學家考證至今當地還有68種野生植物與小麥有關,大約新石器時代,小麥大卡拉止山區培育出來,時間距今10500年之前。也就是說,小麥的培育史上萬年。自從小麥在“肥沃新月”地區被人類培育出來后,小麥不斷向周邊鄰近地區傳播。在西方的地中第,公元前200年,小麥已經成為亞平寧半島的重要糧食。公元前2世紀羅馬人已經把小麥寫入文獻。伊朗等地小麥的栽培史有9000多年,歐洲的希臘和西班牙也有7000年的歷史。距今7000年的中亞地區,小麥已經成主要農作物,在靠近中國的哈薩克斯坦境內東部遺址,出土的小麥,距今有4600年。由此看來,小麥的傳播歷史西向東在緩慢的在歐亞大陸傳播。
那小麥何時傳入中國的。一,考古發現。
在新疆南部的小河墓地和古墓溝墓地均發現小麥的遺存,探測年代為距今3800年——3600年。小麥到達新疆后,大概出現兩條傳播路線,一是通過阿爾泰、天山地區到達蒙古高原地區,進而通過多條路線傳播到黃河中下游地區。二是徑直穿過河西走廊,進入到中國古代文明的核心,中原地區。
二,文獻記錄。
在甲骨文中發現有“麥”、“來”等字的卜辭,“來”和“麥”這兩個字都被詮釋為麥類作物,前者被釋為小麥,后者被釋為大麥。麥子為何稱為“來”字,意思是小麥自西方來,說明小麥是從外地來的作物。成書于春秋的《周禮》最早記錄五谷的書之一,在“谷宜五種”就列出了“黍、稷、菽、麥、稻”五種農作物,在《論語》里也出現了“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詞語。這說明麥子已經上升到主食當中,并摻與到祭祀祖先之用。
小麥如何能取代中國的原產糧小米成為中國人的主食的。一,產量。
雖然小麥雖然屬于旱地作物,但比起來粟還差些,因為小麥的種植都是要河谷周圍。小麥有一優勢,那就是產量高,譬如清朝末年在關中地區,同一塊地,小麥的畝產量可以達180斤到200斤,而粟的產量僅為100斤。產量高意味著能養活更多的人。
二,技術。
在小麥來到中國的最初的吃法叫“粒食”,就是整粒小麥放到炊器中蒸煮后食用。口感非常差,幾乎難以下咽,很長時間,小麥都被“惡食”,下等人吃的食物。而上等人的食物是粟,蒸煮后口感非常好,“膏梁”(品質極好的小米),只能高端人食用,所以“膏梁子弟”成為有錢人的象征。一旦小麥磨成面粉后,小麥搖身一變立馬高、富、帥了,到了戰國時出現了專門用于磨粉的工具“轉磨”,終于可以將小麥進一步加工成為較精細的粉末狀態。東漢時,已經出現名目繁多的面食,此時主要以餅為主,東漢皇帝漢靈帝就喜食胡餅。
隨著石磨技術的逐步改進和普及,小麥制成的面粉已經進入到尋常百姓家,小麥被廣大老百姓認可。唐代開始對征夏稅,麥子主是夏季收,說明種植麥子已經成了征收對象。到了宋代,開封城里花樣繁多的面類飲食,小麥已經成為華北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到了明清,以麥作為農作物,獲得大面積推廣,完全取代了小米的位置,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主食。
小麥并非中國原產。引進麥者,則西域民族也,我國古代的麥主要指小麥,并非中國原產,而是由西部民族傳入的。西部民族養牛羊、種*7麥,形成了不同于中原的農業文化。他們引入的小麥,經過長期的發展,終于取代了黃河流域固有的黍粟的地位,成了我國廣大居民的主糧。目前,我國小麥種植面積達四億畝,成為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糧食作物。
植物遺傳學和考古學研究表明栽培小麥起源于西亞。黃河流域雖有小麥的親緣植物小麥草的分布,但迄今未發現野生的二粒小麥。中原數以千計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未發現麥作遺存。中國禾本科作物,唯“麥”字從“來”;禾麥并稱,禾類不包括麥。這些都表明麥是引進的外來作物。
我國迄今最早的麥作遺存發現于新疆孔雀河畔的古墓溝墓地中,距今約3800年。墓主頭側的草編小簍中往往有小麥隨葬,頭戴氈帽,身裹毛布或毛毯,腳穿羊皮靴,木質葬具上覆蓋牛皮,并且牛羊角隨葬。這表明當地居民是以經營畜牧業為主,已開始種植小麥??兹负庸劝l現了麥物遺址,并同時出土了大型磨麥器。成書于戰國時代的《穆天子傳》記述周穆王西巡時,沿途部落大都以麥為獻,帶回中原種植。
羌人自古活躍在中國西部,在商代即與中原有密切的聯系,周代這種關系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漢書趙充國傳》中談到麥是羌人的主要糧食作物,其他“有麥無谷”。悠久的麥作文化是西部民族文化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