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者》啊,不看錯過一個億!
《叛逆者》
《叛逆者》是由周游執(zhí)導,朱一龍、童瑤、王志文、王陽、朱珠領銜主演,李強、張子賢、姚安濂、袁文康主演的諜戰(zhàn)劇。非常的好看。
此劇根據畀愚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林楠笙、朱怡貞等人在中國共產黨員的指引下,堅持理想,尋找正確的救國道路,完成信仰蛻變成長的故事。也算是中國共產黨艱苦奮到底光榮不辱使命。
為什么古埃及的王表可以作為信史,夏朝的卻不能呢?
標題小編已被西方杜撰的所謂古埃及歷史洗腦。地質學家考古開羅的地質情況,發(fā)現開羅城位置在7000年前是一片淺海,跟現在的黃河入海口類似,也就是說,尼羅河三角洲還沒有沖積成現在這個樣子,然后,古埃及人在1000年后就在開羅附近建造了數百座金字塔?另外,埃及也就尼羅河流域適合種植,請問7000年前有多少人口在狹長的尼羅河流域耕作,出產了多少糧食從而養(yǎng)活了很多人口來支撐數十萬人建造金字塔?如果真的有那么多人口,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文明那時候都處于部落狀態(tài),是不是埃及在6000年前已經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4000年后,古埃及被所謂古羅馬吞并,請問,6000年前已經擁有數百萬人口并且有能力建造金字塔這樣超級工程的強大帝國在發(fā)展了4000多年后,竟然滅亡了?就像建國200多年的地球第一強國美國,在發(fā)展了4000年之后,滅亡了,你信嗎?請注意,那時候地球上絕大多數民族都是村落部落狀態(tài),如何能消滅4000年前就可以建造金字塔的強大帝國?就問你索馬里舉全國之力,能否干掉現在的美國?你覺得反智嗎?
題主好!這是很好的問題,歷史的真實就在于它的客觀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更不能以人的好惡來判斷。古埃及文明和華夏文明都是人類發(fā)展史上的兩大文明發(fā)祥地之一。從兩大文明的第一王朝(即國家形式的出現)來看,古埃及文明的歷史輪廓似乎更為明朗一些,而夏朝代的傳承缺少文字和實物考證就顯得單薄多了。一般來說,考證一個王朝存在起碼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文字的記載。二是城市式的居住方式。城市不在大小,但必須有居住的方式,如城墻,排水,道路等要素。三是青銅器,有青銅器,就有青銅冶煉技術,因為青銅冶煉熔點很低,人類最早能冶煉青銅就是能冶煉金屬的初步了。
埃及金字塔
美尼斯在尼羅河畔建立第一個王朝是公元前3100年左右,主要依據是十九世紀英國考古專家在尼羅河畔挖掘出一批距今五千年的文物,其中有一件用石頭刻成的圖案,人們冠以納爾邁調色版“,盾形石塊上刻著美爾斯頭戴白冠,右手舉標,左手抓起戰(zhàn)俘頭發(fā)。反面是美爾斯和隨從一塊視察部隊。最引人注意的是王冠上有上埃及的白冠,和下埃及的紅冠,說明當時美爾斯己經統(tǒng)一了埃及國家,都城是上下埃及決戰(zhàn)的白城“,歷史上稱孟斐斯城。在《影響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上,美爾斯是唯一一個以傳說為基礎入選的人,和同時期(公元前35OO年左右)中國的堯、舜傳說一樣,而其他99位帝王生平都有確切的年代可考。這可能就是題主提出問題的依據。若將此碑作為王表而采信的話,將來的考古工作者定會背負沉重的包袱。因為《納爾邁調色板》中的納爾邁只是古埃及史前文明的傳說人物,如果將納爾邁認定是美爾斯本人的話,主觀上說得通,客觀上沒有實物考證,后繼考古或歷史學家按此定論按圖索驥的話,勢必受主觀意識而影響客觀判斷。
納爾邁調色板
很明顯專家采信美爾斯王朝的存在依據,得益于那塊石頭的內容。將其王冠的紅白顏色作為古埃及統(tǒng)一的憑證,圖案上的俘虜是其旁證。這是根據納爾邁的傳說和圖案結合后推斷出的結論,主觀成分居多,只能說明圖案內容和美爾斯統(tǒng)一埃及事情高度吻合,內在的某種契合點尚需實物佐證。單憑想象將二者合二為一,恐怕是一廂情愿的事情。不過,那塊盾形圖案幾千年能夠完好無損保存下來,足以引起史學界的轟動,這需要從氣候地理學的角度加以論證,因為非洲沙漠氣候幾千年前是否象現在一樣干燥。
納爾邁調色板反面
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巴比倫,中國,印度),華夏文明是唯一延續(xù)至今的文明古國,中間從未出現過文化上的斷層現象,傳承有序,這是值得每一個華夏子民引以自豪的事情。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的最早王朝一一夏王朝,至今還在爭論之中。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缺少有力的考古證據和文字記載的東西。僅憑傳說是很難服人的。但是沒有人懷疑它是否存在過,因為文明的傳承應當是有序進行的,不可能憑空生出一個朝代來,既然商朝的脈絡(帝王世系)如此清楚,青銅冶煉如此發(fā)達,城市居住方式明晰可考,說明商以前的夏代是肯定是存在的。為此,國家專門設立《夏商周斷代工程》,許多考古工作者和歷史學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夏代第一位君主大禹雕像
一是夏朝年代的界定,根據碳十四年測定,從中原龍山文化晚期開始,經新訾期和二里頭第一、二、三期,到二里頭第四期時結束,即公元前2O24年至公元前1553年為夏存在的時間。自大禹至夏桀,經過十七位君主(大禹、夏啟、太康、中康、帝相為早期。少康、帝杼、帝槐、帝芒、帝泄為中期。帝不降、帝扃、帝廑、孔甲、帝皋、帝發(fā)、履癸<夏桀>為晚期),歷時 471年。
龍山文化一一玉龍
二是夏文化的定義取得了共識。以前說夏文化是夏王朝時期夏民族的文化。但是夏民族除夏后氏外,還包括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等,《史記,夏本紀》載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姓。”夏后氏為宗室,居京畿之地,而其他封國的同姓國族分散各地,如:斟尋氏、斟灌氏、辛氏、費氏等國族遷至山東一帶,屬岳石文化分弟范圍,而岳石文化一般認為是夏的東夷文化。鑒于此,將夏文化重新定義為“夏王朝時期夏后氏(夏王族)的文化”是比較客觀的。因為尋找夏朝存在的路徑,必須要找到它的王都所在,才能在此基礎上考證研究。
二里頭出土酒樽
由于我國的考古專業(yè)起步較晚,解放后才得以重視,很長時間里對夏朝的認識僅囿于傳說“故事和《史記》、《尚書》等少量的古文獻記載,明知道夏是存在的,卻沒有完整的論述和實物佐證。王國維對甲骨文研究,證實司馬遷記載的商代歷史是可信的,據此他推測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記載夏代的歷史也是可信的,只是到現在還沒有被出土的文獻資料所證實。令人可喜的是,近幾十年隨著陶寺遺址、紅山文化大型祭祀建筑遺址和石冢群的發(fā)現、以及新訾、二里頭文化遺址的考古探索不斷深深入,五千年文明古國將稟服于世界!
王國維《人間詞話》
圖源自網絡,不便當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