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春秋戰國可謂一個影響最為深遠的時期,這一階段的諸子百家等,至今依然存在深遠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中國不少省份的簡稱,也受到春秋戰國的直接影響。比如山西省簡稱“晉”,就是因為春秋大國晉國。山東省簡稱“魯”,也是因為這一時期的魯國。對于河南省來說,不僅在戰國時期存在魏國這個強國,在三國等歷史時期,也有曹魏等帶“魏”的國家在此定都。那么,河南省為什么簡稱“豫”,而不是“魏”呢? 對于“豫”,一種說法是指古九州中的“豫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大禹在治水后,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等九州。其中,豫州也處于黃河之南,和今河南地區比較對應。同時,相對于魏國,夏朝就出現的豫州,顯然歷史更為悠久。此外,漢武帝把全國劃分為十三州部,每州為一個監察區,設置刺史一人,負責監察所在州部的郡國。到了東漢時期,州也成了地方的郡縣之上的行政區,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產生重要影響。 對于東漢十三州,包括:雍州,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并州,冀州,幽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另有一司隸校尉部,也稱司州)。其中,豫州依然和今河南地區比較對應,劉備也曾在東漢末年被封為豫州牧。值得注意的是,關于“豫”字的歷史來源,相傳遠古時期,河南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眾多,因此,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為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宇豫的起源,也是河南簡稱“豫”的原因之一。 最后,河南是中華民族與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造紙、火藥三大技術均發明于河南。作為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省份,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為中國古都數量最多最密集的省區。總的來說,從夏朝至宋朝,河南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象(徐輛切)的甲骨文和金文是大象的象形,隸變楷化后,筆畫詮釋大象的外表特征。象是由表示圓頭吞食的符號“?”、橫口“?”、三撇“彡”、彎鉤“”和橫八“”會意而成的字。“?”表示吞食水草長形的圓頭;“?”表示圓形的長鼻;“彡”是三的變形表示多,變形為撇“丿”表示向下向內之意,這里引申為柔軟的皮毛,“彡”表示大象身上很多皮毛(春秋戰國時期北方還有大象應該有較長的皮毛,南方氣候炎熱,皮毛較短,就像北方的豬樣皮毛比南方的要長,適者生存);橫八“”應該是象背上的鬃毛,分布在象背上(現在黃河流域的大象已經滅絕,南方熱帶區域生活的大象已經看不到鬃毛,就如生活在溫室的豬-豕也沒有了豬鬃)。讀音是借“徐和輛的切音”,徐表示大象行動緩慢,少有添亂,生活安舒,輛表示大象個頭大如車、聚眾活動。
豫(予)是由予和象會意而成的字。予即標音有會意,予表示交配,引申為愉悅、懈怠之意;象指示大象。總體會意為交配的大象。所以,豫的本義為愉悅交配的大象。
引申1.歡喜,快樂:面有不豫之色。2.安閑,舒適:優勞興國,逸一亡身。3.游樂(秋游、秋行曰豫)4.豫章]①木名。豫,指枕木章,指樟木。②大木,巨木。③端直的好木;④一指古地名,在“江北準水南”;二指古郡名,治今江西南昌,江西省的別稱。⑤古縣名,治今江西南昌,又名鐘陵、洪州。5.怠;厭煩。6.猶豫;7.同“猶”。欺騙。8.六十四卦之第十六卦,承謙卦啟隨卦;謙虛待人必定安樂,安樂必有人追隨卦形,坤下震上。坤為地,震為雷。以“雷震地動,萬物被陽氣而生”象征大自然萬物歡樂的景象。豫卦寓意:日月周轉,四時循環不會偏差,圣人應順時而動,賞罰清明公正,形成上下和順、歡樂有節的生存發展環境。君子應胸懷大志,不應沉溺喜樂自鳴得意;要有憂患意識,不為俗樂所擾,有主見先知,能料前因后果。媚上求歡,得意忘形,樂極生悲;朋友有信,團結向上,大行其志皆大歡喜。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唯有防患于未然,方可有真正安逸游樂;9.通“預”。事共準備。10.通“與”(y心),參與會。11.通“序”(Xe)。州學。12.姓。戰國時有豫讓。13.河南省的簡稱。古稱豫州。取意于“豫州,在九引州之中,京師(鎬京)東都(洛陽)所在,常安豫”。
為什么河南的省會是鄭州,不是開封或洛陽?
河南省的省會城市曾經分散在新鄉和開封。隨著天下太平,行政區劃的調整,將黃河以北的平原省撤銷,河南省的省會城市就落腳到開封。
交通不發達的年代,政治中心城市多建立在河流旁邊,便于人們乘船外出。隨著公路鐵路的建設,水路運輸的缺陷就暴露出來,尤其是速度慢,不被人們所待見。
河南省至所以將省會所在地開封搬遷到鄭州,就是為了交通便利。鄭州市解放以后,隨著隴海、京廣兩條鐵路交通大動脈在鄭州交匯,形成了鄭州是全國最大的交道樞紐這一客觀現實。河南省當時的領導人順勢而為,將省會城市由開封搬遷到鄭州市,應該說這還是具有前瞻性。
綜觀世界各國,凡是知名的大城市,多建立在大江大河沿海邊上,目的就是為了交通出行方便。河南地處內陸,既不沿江也不臨海,雖然黃河穿境而過,由于河水渾濁,加上冬季容易結冰,水流較小,不利航行。省會城市設在鄭州,就是為了交通便利。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初,在中學生所使用的地理教科書中,曾點到中國有兩座城市是由火車拉來的,鄭州市算一個,另一個城市就是地處湘西深山之中的懷化市。懷化原是一個小城鎮,由于焦柳、鷹廈鐵路在交匯,逐漸發展成為湖南省的一座中等城市。可見道路交通對城市發展是何等的重要。
所以說,河南省將省會由開封遷移至鄭州市,并不值得大驚小怪。現在的鄭州市,除了水運交通外,陸地、空中都是國內數一數二的交通樞紐城市。鄭州航空港,連結五大洲,可以說通江達海。國內航班連結東西南北,這就是河南人常說的一一中。(2020/10/11)
為什么河南的省會是鄭州,而不是開封或洛陽,這個問題問的有些古怪,首先省會并不固定的非哪個城市莫屬,它是根據現實需要而定,大家都知道鄭州是火車拉來的城市,當初定鄭州為省會主要是看中了鄭州的區位優勢,一是鄭州位于京廣、隴海兩大鐵路的交匯處,二是鄭州基本居于河南省的中心。
我國歷代行省制度我國的行省制定形成元朝時期,那時全國共分為十個行省,黃河和長江之間統稱為河南江北行省。明朝繼承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又把省的面積縮小,根據傳統的地理環境進行劃分,在全國設置兩京十三使司,包括京師(北直隸)、陜西、山西、山東、河南(以上為北五省)、南京(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四川(以上為中五省)、廣東、福建、廣西、貴州、云南(以上為南五省),這基本奠定了我國現代省的格局。另外明朝還在青藏地區設有烏思藏都司、朵甘都司;在東北女真部落設奴兒干都司,嘉峪關以西地區的西北八衛。
到了清朝時,清朝把全國劃分為18個行省,5個將軍轄區,兩個辦事大臣轄區,還有8個總督。省:直隸、山東、山西、河南、陜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甘肅、陜西、云南、貴州。將軍轄區即盛京、吉林、黑龍江、伊犁、烏里雅蘇臺。辦事大臣轄區為西藏、青海。 到光緒年間又設立新疆省和臺灣省。
中華民國于建國初期承襲清朝舊制,一開始便轄有22省。后來北洋政府于原22省的基礎上,增設了熱河、察哈爾、綏遠、川邊等幾個特別區域。在北洋政府時期結束后,新組的國民政府將這些特別區域和寧夏、青海一同建為6個省(其中川邊特別區改制為西康省),總計28個省,另外加上西藏、外蒙古2個地方。1945年后,國民政府將東三省劃分成九省,增設遼北、安東、合江、松江、嫩江、興安等6省。抗戰勝利后,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臺灣成為35行省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首先撤消合并了東北六省,接著撤消了熱河、察哈爾、綏遠省,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合并了西康省、平原省。目前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以及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
我國各省省會的歷史沿用及調整新中國成立后,各省及自治區的政府所在地基本上還是沿用民國以前各省的省會所在地,但是有幾個省則進行了變更。主要是原有省會城市經濟蕭條變得衰落,才另立省會城市。比如吉林省會由吉林市改為長春市、 內蒙古省會由烏蘭浩特市改為呼和浩特市、廣西省會由桂林市改為南寧市、河北省會內保定市改為石家莊市、安徽省會由安慶市改為合肥市、黑龍江省會由齊齊哈爾市改為哈爾濱市等,其中就有河南將省會由開封市改為鄭州市。
開封由于原來是北宋的都城,金國時的南京,所以自元朝設立行省后就一直是河南省的省會,那時鄭州還是一個小縣城,名叫鄭縣。洛陽在唐朝滅亡后就開始衰落,雖然被宋朝設為西京,但繁華程度沒法與當時的開封相比,再加上洛陽位置在河南西部,不能副射全省,特別對東南部的商丘、周口、信陽距離都比較遠,雖說建國后洛陽經濟一度是河南省第一,但始終沒有鄭州有區位優勢。
鄭州是火車拉來的城市鄭州原名鄭縣,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地處黃河中游,商朝中期都城。鄭州崛起得益于隴海、京廣兩大鐵路的修建。隴海鐵路的一期工程汴洛鐵路修建于1904年,是由鄭州為起點向東西兩個方向修,先修的是汴洛鐵路,再修洛潼鐵路,再修開徐、潼西鐵路,又修徐海、西寶等,一段一段接著修,一直到1945年東起連運港,西到天水的隴海鐵路才全線貫道。新中國成立后又修建了天水至蘭州段。
京廣鐵路在武漢大橋建成前分為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京漢鐵路于1897年動工,1906年竣工。京漢鐵路剛開始設計走開封,但由于黃河在開封地形開闊,極易泛濫,無法修建安全穩定的黃河大橋,于是便將黃河大橋設計在鄭州,鄭州由此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京漢鐵路從鄭州通過。粵鐵路開工1900年,1936年武昌至廣州全線貫道,但由于長江阻隔京漢與粵漢沒有連接,1957年武漢大橋竣工后才溝通京漢與粵漢鐵路,更名為京廣鐵路。
鄭州有幸成為兩大鐵路動脈的交匯點,于是帶來很大的機遇,1905年—1908年鄭州第一次開埠,給鄭州的發展和崛起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鐵路運輸業的發展帶動了鄭州工商業、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興起,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城市規模隨之擴大,鄭州逐漸成為中原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工商業城市。1922年,鄭州的二次開埠加快了鄭州城市的發展。1928—1931年,鄭州的正式建市提升了鄭州城市的地位,城市規劃與市政建設也有了明顯的進展。
195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遷入鄭州,鄭州成為河南省省會新中國成立后河南省省會剛開始還在開封,但那時鄭州的區位優勢就十分明顯,首先是兩大鐵路交匯處,交通十分便利,發展前景十分看好。其次位于黃北的平原省撤消后,安陽、新鄉、焦作三區并入河南,鄭州的中心位置十分實出,北距安陽、南距信陽、西距三門峽、東距商丘地理距差不多,幾乎就是河南的中心。于是1952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就向中南軍政委員會提出將省會遷到鄭州。
“鑒于河南省會在開封市,位置偏于全省東部,指導全省工作多方不便;鄭州市則為中原交通樞紐,為全省經濟中心,將來發展前景尤大,如省會遷往該市,則對全省工作指導及上下聯系均甚便利,對該市發展也大有裨益……為此省人民政府第十三次會議暨省協商委員會常駐委員會第十次聯席會議一致通過,決定將省會遷往鄭州市,并成立省直建筑委員會,在省政府領導下,駐鄭州統一進行修建與籌備工作,爭取明年即行遷移……”
當年8月18日,中南軍政委發知照“同意河南省會決定于開封市遷鄭州市”。9月19日,省政府接到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同意河南省省會遷址”的復函。
省會為什么要遷鄭?一句話,便于河南全省的工作。鄭州地理位置適中,交通方便,除南陽不臨鐵路外,其他地區城市均在鐵路沿線。1954年11月1日,省委第二副書記趙文甫在各部委黨組、直屬黨委及鄭州市委負責干部會議上的這席講話,明確傳達了省會應處于交通樞紐的信息,當年將河南省人民政府由開封遷入鄭州,鄭州成為河南省省會。
成為河南省會后鄭州得了快速的發展,特別是近二十年鄭州迅速崛起,2019年末,鄭州下轄6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5個縣級市,總面積744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830.97平方公里,總人口1035.2萬人,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1589.7億元,在全國排名第15位,中部居于武漢之后的第2位。 鄭州作為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城市 2016年12月,國家發改委批復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2019年1月,鄭州市入選“2018年WFBA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強”榜單。同月,鄭州入選“2018年WFBA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50強”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