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文化包括什么?
中國的文化包括什么?簡單說來,中國文化包羅萬象,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長期歷史的積淀并被傳承的精神的和物質的財富的總和。具體來說,中國文化包括兩大塊:一是有文字記載的所有知識;二是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并被傳承的各種意識形態和人們的行為方式等物質的和非物質的社會財富。
有文字記載的書面語言的文化,這個方面大家好理解,例如,政治、經濟、軍事、哲學、思想、科學、教育、文學藝術等學術著作,文化典籍,它是以書面語言的方式用文字來表述。比如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就是傳承文化的一種載體。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狹義的文化。
至于廣義的文化,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即物質的和非物質的社會財富。比如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有古代文化、現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當代文學之分。從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分類,大的方面如我們說古代的農耕文化,田園文化、城市文化、工業文化、民族文化、現在的網絡文化。細分的話,如服飾文化,禮儀文化,外交文化,建筑文化,酒文化等。今天我們新產生的概念又有旅游文化等。音樂、舞蹈、戲劇、剪紙、雕刻、繪畫等都是屬于文化的范疇。總之一句話,文化包羅萬象。它是人類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切行為方式和思想意識形態的總和,并能夠傳承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社會財富。我們國家今天提出的繼承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指這些方面。
傳承下來的儒家思想。
二、很多人都講中國文化,那什么是中國文化呢?
中國文化大體包含下列內容,一是幾千年來以漢字著書立說的各種思想學說,歷史文獻,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發明等,二是,幾千年形成的不約俗成的社會習慣道德規范等,三是幾千年形成的民俗民風餐飲娛樂習慣等。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已根深蒂固扎根于中華大地,所以要文化自信。
余秋雨老師對文化的極簡定義:文化是一種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
這是文化的定義,那么中國文化呢?
中國文化并不是在文化前面加個中國,在習慣年前加上中國人這么簡單而已。
人微言輕,于此妄言了!
其實中國文化中應該出現的一個詞是“中庸”。中庸之道,中庸最早出于禮記!
不爭,不滿,不低,不快,不治,不愚!
為什么中國在早期可以總有四大發明的出現,但在后期這種影響世界的事物卻寥寥無幾,我認為是一種本性中自我認知和世事認知的缺失。
比如四大發明的出現或多或少都是源自于生活的小事,并不是中國先人樂意努力的結果!偉大這無可厚非,值得驕傲。從歷史的橫向去看,古代中國無論是經濟,國力,軍事都是世界中的佼佼者,成吉思汗印證了這一切。
但是就在偉大的16世紀開始,歐洲巨人開始發力,他們在不斷的猜想和實驗中,探索科學的真理,掌握科學的本質,這就不同了!
這就像是歐洲人得到了一把鑰匙,一把可以探索世界運營規律,甚至是可以指定規矩的鑰匙,如果世界發展是一場游戲,那么歐洲人比我們早一些弄懂了這些規矩,而我們的卻在近代歷史中迷失,進入惡性循環,國家封建,民不聊生,人民的溫飽都解決不了,很不用說進行科學研究了!所以封建社會必將走進深淵,一去不返。
這個和文化有什么關系呢?
還記得中庸這個詞嗎?
就是中庸的思想根基給了中國人一個不愿奮發圖強的,堅持勝利的決心。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現在20世紀的中國清楚的認識到這個問題嚴重性,努力改變現實中國。但是時間不允許了,沒有時間讓你反復的實驗,探索,我們只能借鑒和學習!所以很多事情上,我們都沒有主動權。
但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今日之中國,無關歷史,今日之中國,智慧無畏!吾輩當自強,中國必強!
中國文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沒辦法具體定義和解釋。了解中國文化其實在反省方面比學習方面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個人淺見,不足為信,人微言輕,何德何能,談中華之文化!
蔚藍游艇人,您的專業游艇經紀人,熱愛生活,永不放棄!
三、中國為什么叫China?是不是因為秦朝?
China 這個詞:是“秦(Chin)”后面加上一個表尊貴的 –a,用以表示地域,你像非洲 Africa、美洲 America 等等,所以 China 這個詞本意是“秦洲”,指的是一個叫“秦”的廣大領土。后來才有的 china 表示來自“秦洲的特產”——瓷器。這兩個詞兒,誰是祖宗,誰是孫子,估計由于錯誤的教育和全中國英語老師的無知等原因,絕大多數中國人都認反了。那我說的有沒有道理呢?為何西方會知道“秦”呢?為何我們自己認同“漢”而不是“秦”呢?咱自己為何認同“漢”這里就不討論了。很多中國人不知道的是,先秦時期,包括東周戰國幾百年的時間里,秦是西方最大的國家,也是唯一的華夏政體。秦以西是什么?是百胡,有白種匈奴,有月支,有閃族人。這些種族只知有秦,不知有漢!
那這些種族后來的去向呢?
月支人后來西遷,雄霸中亞,建立貴霜帝國,也就是現在阿富汗的前身!貴霜帝國的強鄰便是其西部的波斯帝國,因此,現在的伊朗語里面,中國就是“秦(Chin)”,讀者可自行考證。
白種匈奴一部分被漠北匈奴并吞了,一部分隨月支西遷。
那閃族人呢?這支民族生命力極其頑強,一直活到唐代,閃族人在隋唐之時,壟斷了整個絲綢之路,雄霸山西,所以和李唐皇室很有淵源,這也是安祿山很受寵的原因——安祿山就是白種閃族人,而不是現在常說的突厥人。漢代西域府下所轄諸國也多是閃族人國家。閃族人在亞洲分布極廣,從山海關到愛琴海,閃族人在西方的一個大國叫條支,就是現在的敘利亞。條支和誰一道兒上的?希臘諸城綁!迦太基!——明白了?閃族人早就讓西方認識了“秦”。所以上古英語將中國稱為“Chin-a”就不奇怪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和瓷器有關。18世紀以前,歐洲人還不會制造瓷器,故中國瓷器特別是昌南鎮的精美瓷器很受歡迎.在歐洲,昌南鎮瓷器十分受人珍愛的貴重物品,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鎮瓷器為榮.這樣,歐洲就以“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久而久之,歐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卻了,只記住它是“瓷器”即“中國”.宋朝景德年間,真宋皇帝十分賞識昌南鎮所產的瓷器,在此設置官窯,派遣官吏,專門替皇帝燒制各種瓷器,并要在進貢的瓷器底部寫上“景德年制”四字,從此,“昌南鎮”就改為“景德鎮”,并沿用至今.然而,歐洲人仍然習慣稱“昌南”,這也許就是China(中國)的由來吧~
以前學英語學到China的時候
英語老師說我們中國之所以叫China
是因為我們在古代是以瓷器china聞名
所以英文名就叫做China!
可是這兩天,我們的朋友圈被一條中國為什么叫China刷屏了。
到今天我終于知道我們中國為什么叫China了
明明是因為我們愛吃好嗎?
( China就是 Chi na)吃哪?
無時無刻、隨時隨地都離不開吃
民以食為天。
到這僅僅是句玩笑話。
中國之所以被稱為China,有四種說法
第一種“發明”說。
其中又包括瓷器、茶葉和絲綢說。
瓷器最遲是在唐代就也傳到海外,這種可以亂真的“假玉器”立即轟動西方世界,在西方家庭里都為擁有一件中國瓷器作為擺設、用具而自豪。江西景德鎮生產的瓷器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響如磬。歷來為人們所喜愛。景德鎮原名新平鎮,后因地處昌江的東南,所以在唐代改稱昌南鎮。直到宋景德年間,因出產的瓷器名揚京華才更名為景德鎮。也許是出于對古文明的羨慕,外國人沒有忘記景德鎮的原名昌南,于是歐洲人又把昌南和瓷器聯系了起來,以昌南(chian)的音譯作為瓷器的名字,后又把這個詞和生產瓷器的中國聯系起來,將中國稱作china。此為瓷器說。
第二種學說是國名說。
影響較大的是秦說。因秦的強大,每每以秦人作為中國人的代稱。秦就成了中國的代稱,寫作cin、china。然后加地名后綴a(或e),就成了chian或chine。 人們還注意到在希伯來文《圣經舊約》中有“來自西尼姆國(sininm)”一句,西尼姆為秦尼的轉音。羅馬拉西文稱中國為支那最早見于成書于公元80至89年的《愛利脫利亞海周航記》,書載有秦國(thin)。希臘文中則有秦尼國(sinae)、秦尼策國(tznitza)及秦尼斯達國(tzinista)。亞美尼亞文稱哲那期坦國(jenasdan),敘利亞文稱秦那斯坦(zhinastan),阿拉伯文稱秦(cyn或sin)。在我國1989年《辭海》再版時解釋稱“古代印度、希臘和羅馬等地稱中國為china、thin、sinae等,或以為皆是秦國的“秦”字的對音。
第三種是梵文說。
“支那”這個譯音在拉丁文、意大利文、印度梵文中均寫作cina,法語寫作la chine英、德、捷克等語寫作china,支那即從這些詞翻譯而來。其本意具有褒義。這從印度對支那cina的解釋中可以看出。印度人把唐代的中國稱為摩訶至那。摩訶是梵文,表示“大,偉大”。至那則是中國的國名。《華嚴經音義》中說“支那,此翻為思維,以其國人多所思慮,多所制作,故以為名,即漢國是也。”印度古詩《摩訶婆羅》中有“嘗親統大軍行至北境,文物特盛。民多巧智,殆支那分族”等等。當時印度人慕我文化,稱智巧耳。即用支那來稱呼中國這一思維發達、文物昌盛的國度。
第四種是地名說。在中國西南有一條崎嶇而漫長的通往國外古道。現云南境內,遠古時就有傣族分布,道上有一小城叫“銅錢城”它是連接滇、緬、印商道上的一個貿易中轉站。古傣語“銅錢城”的梵語音譯即為“支那”。地名說中還有滇、日南等地說法。支那究竟從何而來,人們還在深入研究。至于日本軍國主義為了實現其“王道樂土”——“大東亞共榮圈”,亡圖吞并中國,對中國稱“支那”而不稱國號,則是別有用心、侮辱中國國格的卑劣行徑。郁達夫當年就在《沉淪》中說:“日本人都叫中國人作支那人。支那人三個字在日本比我們罵人的賤賊還難聽”。好在屈辱已翻過,抹去支那一詞曾被蒙上的灰塵,繼續探討其來源,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