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三级a三级三点在线观看-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免费无码肉片在线观看-男人扒开女人腿做爽爽视频

返回首頁

黃山風啤酒多少錢一瓶(小黃山酒多少錢一瓶)

來源:m.wzyzyouth.com???時間:2022-10-01 19:27???點擊:146??編輯:admin 手機版

1. 小黃山酒多少錢一瓶

贊美長江的導游詞

關于長江三峽的導游詞一: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很高興有機會為大家服務。

我是來自重慶中國青年旅行社的導游,我姓溫,大家可以叫我小溫。

在大家游覽重慶的期間,我會竭盡所能為大家服務,如果小溫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夠提出來,以便我的改進;做得好的地方,也希望大家能給予我肯定,以增強我的信心。

我預祝大家的這次旅途,玩得開心,吃得撐心,住得舒心。

謝謝大家!  游客朋友們,現在,我們從朝天門出發,就開始了我們的三峽之旅。

大家都說:“不走三峽,不算到過長江。

不游三峽,不算了解長江。

”在我們的三峽之旅開始之時,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長江三峽的整體情況。

  一開始講長江三峽,就不得不說說長江。

眾所周知,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中國第一長河,世界第三長河,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流經我國青海,西藏,云南等11個省市,最后匯入東海,全長6300多千米,流域面積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5。

  長江自西向東流淌,在重慶境內約長683千米。

長江流經重慶奉節時,沖破了那里的崇山峻嶺,奔騰而下,就形成了我們今天即將見到的,雄偉壯麗的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首。

它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及中間的峽谷地帶組成,西起重慶奉節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橫穿奉節、巫山、巴東、秭歸和宜昌5個縣,全長193公里,它以“瞿塘雄,巫峽秀,西陵險”而馳名。

  杜甫的詩句“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講的就是,長江三峽的第一峽——瞿塘峽。

瞿塘峽西起重慶奉節白帝城,東到巫山大溪鎮,全長8千米,是三個峽中最短的,卻是最雄偉壯觀的。

  第二個峽是巫峽。

巫峽西起巫山大寧河口,東到湖北巴東關渡口,全長45千米,以幽深秀麗著稱,固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千古絕唱來贊美巫峽。

  最后一個峽便是西陵峽。

西陵峽西起湖北秭歸香溪口,東到宜昌南津關,全長70千米。

曾經的西陵峽以灘多水急而著稱,但由于三峽工程蓄水的原因,這里的水勢已變得平緩,高峽出平湖,除部分景觀淹沒庫底之外,多數綺麗風光依然如舊。

  位于西陵峽內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即三峽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我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

三峽工程建筑由大壩、水電站廠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組成,壩高185米,總裝機容量1820千瓦時,年發電量847億千瓦時,蓄水位為175米。

三峽工程具有發電、防洪、通航三大作用。

  游客朋友們,在我們的這次三峽之旅的途中,我們會經過像白鶴梁,豐都名山,石寶寨等等,著名的名勝遺跡,接下來,我們就去云陽的張飛廟看一看。

  張飛廟又名張桓候廟,始建于三國蜀漢末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可謂歷經滄桑,經久不衰。

但是,由于三峽工程的蓄水,張飛廟會被淹沒水底,于是,國務院為張飛廟量身定做了搬遷的保護項目。

從1998年開始,經過了6年的艱辛工作,終于將張飛廟從云陽的飛鳳山搬遷至現在的盤石鎮。

張飛廟現在90%的構建都是從老廟拆遷來的材料,仍然保持著老廟的地理特征。

  張飛廟有“巴蜀一勝境,文藻一勝地”之譽。

這個稱譽到底是怎么來的呢?大家聽我細細道來。

張飛廟是一組完美的古建筑群,它依山取勢,坐巖臨江,層層疊起,錯落有致,廟內殿宇巍峨,古樸厚重,有“巴蜀一勝境”之譽,當之而不愧。

文人騷客,每每游覽了張飛廟之后,都會為張飛廟之美景所觸動,于是,揮毫賦詩,留下了很多名人字畫碑刻、楹聯等在張飛廟里,所以,人們就稱張飛廟為“文藻一勝地”。

  講了關于張飛廟的這么多,我想大家已經知道,張飛廟是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而建。

蜀將張飛,剛毅勇猛,一代英雄為古今很多人所敬仰。

很多游客朋友可能要問,為何張飛廟會建在云陽,這兒與張飛南征北戰的地方都沒有明顯的聯系?相傳,三國時期,吳蜀交戰,關羽戰敗而死,當時張飛正駐守閬中,聽聞自己的兄弟被殺害,心中怒火重重,立即召集兵馬,準備出征伐吳,為關羽報仇。

他的部下張達、范疆知道這次出征很難勝利,可他們又害怕張飛的威武,于是,趁張飛醉酒睡著之時,將其殺害,并取下頭顱,準備投奔吳國。

殊不知,吳蜀談和了,兩人聽說后,驚恐萬分,將張飛的頭棄之長江。

當天,一漁夫在打漁時打撈起了張飛的頭顱,便將他的頭葬在岸邊。

后來,當地的百姓還為其修建了寺廟,就是最早的張飛廟。

因此,就有了張飛“身葬閬中,頭葬云陽”的奇妙傳說。

  張飛廟內的主要建筑有結義樓、正殿、旁殿、助風閣、杜鵑廳等。

  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結義樓”,顧名思義,它是以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而命名的。

這是一個三層的木結構建筑,紅柱黃瓦帶藻井,典型的盔頂式建筑。

進了結義樓,大家請看我們的右邊,我們抬頭可見臺基上:劉、關、張三人高舉酒杯,仰天長望,結義為兄弟的那一派豪情。

這組雕像,形象生動的將當年三位英雄灑血祭天,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時的那份慷慨、悲壯再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不禁想感嘆三位英雄的豪爽。

現在,請大家在看看我們的左邊,映入眼簾的是宋代書法  關于長江三峽的導游詞二: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來到壯麗的長江三峽,首先,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長江。

  長江,我國最長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長河,發源于我國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流經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市自治區,最后匯入東海,全長6300公里。

長江至奉節奔騰而下,便形成了我們壯麗的大峽谷——長江三峽。

我們現在所說的三峽就是指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他西起奉節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的南津關,全長193公里。

三段峽谷各有其特色,瞿塘峽是雄偉險峻,西起奉節白帝城,東止巫山縣大溪鎮,全長8公里,是最短的;巫峽是幽深秀麗,從重慶巫山縣大寧河口至湖北巴東涫渡口,全長45公里;西陵峽是灘多險急,西起湖北巴東涫渡口,東至宜昌南津關,全長70公里。

  說到三峽,不得不提到讓世界矚目,讓我們中國人感到驕傲自豪的三峽工程了。

他于1994年破土動工,歷時17年,是座長達600多公里,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壩高185米,蓄水位175米的峽谷型水庫,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游客朋友們,先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大寧河小三峽即為著名的巫山小三峽。

大寧河發源于陜西省平利縣的中南山,流經重山峻嶺和大小峽谷,一路容納百川清流,穿過巫溪、巫山之間的云崖險峰,注入巫峽西口的 浩浩長江。

大寧河千姿百態,神秘莫測,過去長期隱匿無聲,近年由于我國旅游事業的發展,它初露真容,即一鳴驚人。

有人贊頌它“不是三峽,勝似 三峽”,“神矣絕矣,嘆為觀止矣”。

大寧河小三峽是龍門峽、鐵棺峽和滴翠峽的統稱,它是大寧河風景的精華所在。

小三峽南起巫山縣,北至大昌古城,全長約60公里。

  龍門峽,從巫山縣逆水而上,第一個峽谷就是龍門峽,峽長約3公里,峽口猶如瞿塘峽中的“夔門”,峽口兩岸峭壁高聳入云,峰峰相對,形若一扇扇鐵門,雄奇壯觀,故有“小夔門”之稱。

進峽后,兩岸峰巒聳立,絕壁摩天,懸崖上翠竹垂蘿,搖曳多姿。

河東巖壁上,有一清泉汩汩流入河中,人稱“龍門泉”;河西絕壁上可見一方方的石孔,有序地延伸300余公里直到黑水河,這些石孔即為古棧道的遺跡。

  鐵棺峽,出了龍門峽,就是著名險灘“銀窩灘”了。

這里山回水轉,灘險流急,實為航程上的險途。

過了險灘即進入鐵棺峽。

鐵棺峽長約10公里,這里兩岸怪石嶙峋,形成一組組天然雕塑,個個妙趣橫生。

東岸崖壁上有一金鱗閃閃的長巖,很像從天外遨游歸來的巨龍,且龍首已經進洞;對岸山腰有一溶洞,洞口有塊黃色圓石,猶如正欲出洞的猛虎;西岸懸崖下有串串倒懸的鐘乳石,其模樣像是兩匹駿馬,其頭已進山,但馬尾和后腿還在山外。

于是人們就給它們分別取名為龍進、虎出、馬歸山。

此外在河東岸離水面四五米高的絕壁石縫中還有一具黑色的懸棺,俗稱“鐵棺材”,鐵棺峽一名即由此而來。

據考這“鐵棺”乃是戰國時期巴人的懸棺,其并非鐵鑄,僅因其色相似而言。

目前懸棺群保存最完好的是巫溪縣東北25公里的荊州壩,那里有24具黑棺。

  滴翠峽,繼續前往就是小三峽中最長、最迷人的滴翠峽。

滴翠峽長約20公里,峽中鐘乳石遍布,石石滴水,處處蒼翠,故名滴翠峽。

峽中有座巨大的赤壁山陡立河岸,其通體赤黃生輝,小木船從其腳下經過,猶如巨人足旁的螞蟻,這就是寧河十二景之一的“赤壁摩天”;赤紅色崖壁上掛滿蓮花般鐘乳石的就是“紅屏翠蓮”;那直立江心的“關門巖”恰似巨扉鎖關,使船無路可行,緊逼巖前卻見大門開啟一縫,然剛擠過門縫,回頭一看大門又合了起來,真令人驚奇。

  好了,小三峽我們就游覽到此,接下來我們將前往我們的下一站——大昌古鎮,請大家做好下船的準備。

  關于長江三峽的導游詞三:  女士們,先生們:  長江三峽旅游,可以從重慶順流而下,快鏡頭地觀賞三峽奇特風光,也可以從上海、南京或武漢逆流而上,慢節奏地飽覽長江沿途美景。

然而,從長江三峽門戶宜昌出發,暢游神奇美麗的長江三峽,是長江三峽旅游最佳起始點。

  長江三峽東起湖北宜昌南津關,西至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由西陵峽、巫峽、瞿塘峽組成,全長193公里。

它是長江風光的精華,神州山水中的瑰寶,古往今來,閃耀著迷人的光彩,無數中外游客為之傾倒。

朋友,讓我們開始神奇壯麗的三峽之旅吧。

  西陵峽  風光綺麗的西陵峽,西起秭歸縣香溪河口,東至宜昌市南津關,全長76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峽谷。

因位于“楚之西塞”和夷陵(宜昌古稱)的西邊,故得名。

西陵峽以“險”出名,以“奇”著稱,奇、險化為西陵峽的壯美。

西陵峽中有三灘(泄灘、青灘、崆嶺灘)、四峽(燈影峽、黃牛峽、牛肝馬肺峽和兵書寶劍峽),峽中有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灘多水急,自古三峽船夫世世代代在此與險灘激流相搏。

“西陵峽中行節稠,灘灘都是鬼見愁”。

隨著葛洲壩工程的建成蓄水,回水白里,水位上升,險灘礁石永睡于江底,加上解放后的航道整治,西陵峽中灘多水急的奇觀、船夫搏流的壯景不復見了。

今天我們沿途可欣賞博大恢弘的三峽工程及西陵峽兩岸的美妙景色。

  南津關  這就是南津關,長江三峽的起始點,長江上游的分界線。

這里有著名的西陵峽口風景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旅游渡假區。

主要景點有嫘祖廟、桃花村、白馬洞、三游洞、下牢溪、龍泉洞、仙人溪和五洲休閑樂園等景點。

穿過南津關后,江面由2000多米驟然左右變窄到300米,展現在你眼前的便是色彩斑斕、氣象萬千的壯麗畫卷。

  燈影峽  過南津關西行約10公里,就到了燈影峽。

燈影峽又名明月峽,峽雖不長,但景致不凡,可謂“無峰非峭壁,有水盡飛泉”。

峽壁明凈可人,純無雜色,如天工細心打磨而出。

當這明凈的峽壁被明凈的天空映襯著時,酷似一幅水墨國畫,崖壁映入江水中,靜影澄碧;江水瑟瑟,更添明麗之趣。

若晚間過此,月懸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形成的那種“凈界”,難以言喻,所謂“明月峽”,由此得名。

燈影峽得以以形取景,船左方(南岸)的馬牙山上有四塊奇石,酷似《西游記》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高興歸來的生動形象:手搭涼蓬、前行探路的孫悟空;捧著肚皮、一步三晃的豬八戒;肩落重擔、緊步相隨的沙和尚;安然座騎,合掌緩行的唐僧。

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妙不可言。

每當夕霞晚照,從峽中遠望。

極似皮影戲(當地人叫燈影戲),故名燈影峽。

  仙人橋  船繼續西行不久,在江北可見一跨徑15米,寬僅1米有余的天然石橋,這就是仙人橋。

這里是欣賞西陵秀色的最佳點,站在仙人橋上俯視,上下百里的西陵峽里大半盡收眼底,但見,云卷細浪,霧散輕煙,千輪萬舟,形如柳葉,使人仿佛置身天上。

傳說有一樵夫為仙女所愛,但仙凡路隔,難結連理,仙女乃拋下裙帶化為仙人橋,引渡樵夫登臺而上。

宋代詩人田鈞有詩云:“仙人橋上白云封,仙人橋下水洶洶,行舟過此停橈問,不見仙人空碧峰!”  黃牛峽  乘船繼續西上約10公里,翹首南望,便可于彩云間見一排陡峭的石壁,絕壁下九條蜿蜒下垂的綠色山脊,宛如九龍奔江,氣勢十分雄偉壯觀。

那橫空出世的石壁便是黃牛巖,巖下河谷便是黃牛峽。

  黃牛峽中亂市星羅棋布,犬牙交錯。

其間,河道似九曲回腸,泡漩如沸水翻滾,水急礁險,號稱黃牛灘。

古歌謠發出了:“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行太遲。

三朝有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這反映了以往木船上水的艱難,因為這段江流,不但水急,暗礁也多,木船上水,十分吃力,又要時刻小心,所以行駛緩慢。

  感慨黃牛一名由來,貫穿著夏禹開江治水的神話故事。

相傳玉帝降生夏禹到人世來治理洪水,同時又派遣天神下界來協助他。

當他率民開鑿到現在的黃牛峽,天神化為神牛前來協助。

一日,天剛麻亮,有一民婦送茶飯給治水的民夫。

她來到江邊,猛然看到一頭巨大、雄壯的黃牛,身繞霞光,揚蹄騰越,憤怒地以角觸山,頓時天崩地裂,響聲如雷鳴。

民女嚇的瞠目結舌,大聲呼喊起來。

喊聲驚動了神牛,便一下跳下山巖。

從此把影像留在石壁間。

傳說諸葛亮撰寫的《黃陵廟記》也有這樣的記述:熟視于大江重復石壁間,有影象現焉,鬢發須眉,冠堂宛然如彩畫者。

前豎旗旌,右駐以黃犢;前面還有塊巖石呈黑色,吉人牽牛壯。

“策牛者何人,爾行何日也?”這是人們對征服大自然的美麗想象,黃牛象征人民改造河山的偉大創造力。

黃牛助禹開江有功,古人便在山下修了黃牛廟來四時祭祀;今日,在這里投資3.9億元的國債支持項目黃牛巖生態旅游區正在抓緊建設。

  中堡島---三峽大壩壩址  船過西陵長江大橋,就到了三峽大壩壩址。

這里原來是個長方形的小島,成為中堡島,是周恩來總理親自選定的大壩壩址。

中堡島是個神奇的島,歷史上不論發生多大的洪水,都淹不了這個小島。

1870年的特大洪水淹了位置比中堡島高的多的黃陵廟,卻沒能淹沒中堡島,這中“水漲島高”的奧秘,至今還沒有令人信服的科學解釋。

  崆嶺峽  船駛過三峽大壩后,再西行約10公里,便駛入了一個險峻的峽谷之中,這就是三峽中著名的崆嶺峽。

崆嶺峽峭壁聳立,如斧削刀劈一般。

此峽又稱空冷峽,全長約2.5公里。

據《輿經紀勝》描述,它:絕崖壁立,湍流迅急,挽舟甚難,務空其(船),然后得過。

兩岸絕壁之間,夾一天下聞名的險灘---崆嶺灘。

這里水流湍急,大小礁石密布水中。

因而有所謂:青灘泄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的民謠流傳千年。

峽中原有一塊突出水面的礁石,上刻三個打字“對我來”。

航船經過這里,必須直沖著這塊礁石駛去,便可借著流水的回沖力,安全地擦石而過;如果想要躲開它,反而會被它撞沉。

1900年,有一艘外國輪船開進峽江,船長不知其中奧妙,又不聽峽江水手告誡,結果被礁石撞沉。

解放后,經過多次航道整治,炸掉了這塊礁石。

葛洲壩建成后,水位抬高,險灘也不復存在。

航船到這里安然無虞,只是少了一處夠刺激的景觀。

  牛肝馬肺峽  出崆嶺峽,行不多時,便進入了牛肝馬肺峽。

全長4.5公里。

在九畹溪入長江處,對岸(北岸)懸崖峭壁上,有幾片重疊下垂黃褐色的巖石,形如牛肝,在它旁邊還有一塊肺狀巖石,叫做馬肺,因而這段峽谷就叫牛肝馬肺峽。

其實都是地下水中的碳酸鈣沉淀而形成的鐘乳石。

  大家看,牛肝石還保持原樣,而馬肺下半部殘缺不全,這是清光緒26年侵入西陵峽的英帝國主義軍艦炮轟兩岸巖石,打掉了馬肺的下半部,同時也留下了帝國主義侵略我國大好河山的罪行。

郭沫若詩留下:兵書寶劍存形似,馬肺牛肝說寇狂的詩譴責這個罪行。

  兵書寶劍峽  船過新灘,便到了兵書寶劍峽。

在峽谷北岸陡崖石縫中,看去好似放著一個象書卷的東西,傳說是諸葛亮的“兵書”兵書石的下面突起一根上粗下尖,豎直查向江中,酷似下面浮雕的一柄寶劍的石頭。

  經過考古學家實地考證,所謂兵書乃是半山腰古代懸棺葬的遺物。

寶劍石是絕壁上突出的巖塊,是石灰巖沿著垂直發育的節理崩塌跨落而形成的。

  此段峽谷還有兩段傳說:其一說諸葛亮將他一生的用兵經驗寫了一本書,有一次他得了重病,環顧周圍的人都不配授予,又怕后人生吞活剝,照本指揮作戰,死守老本,便選了險要之地把這部書放在難于攀登的峭壁上,讓后世有才智的人去取。

另一說是秦末張良的兵書。

  香溪名人故里  船行出西陵峽不久就到了香溪寬谷。

在這綠水悠悠的香溪之濱,歷史上曾出現過兩位著名人物:一位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一位是漢代的王昭君。

傳說有一天,昭君在溪邊洗臉,無意中把頸上項鏈的珍珠散落溪中,從此溪水清澈,水中含香,故名香溪。

香溪河似一條流香溢美的彩帶,她架起了通向充滿神奇的神農架原始森林的橋梁。

三峽工程蓄水后,游船可從長江直到昭君村,中途也可達到屈原故里---樂平里。

關于三峽的導游詞

各位游客,歡迎你們來三峽觀光,七百里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四季美景風格迥異。

春東之時,潭水碧綠,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飛懸;夏季水漲,江流洶涌;秋景凄寒,猿鳥哀轉。

走進三峽人家,品嘗金黃蜜橘;登上三峽大壩,感受磅礴氣勢。

多情的三峽風光,熱情的三峽人民,歡迎各位常游此地

長江三峽的導游詞.......100左右啊

各位旅客朋友們,你們好!我是007號導游XXX,現在我們所在的地方是中國第一大水利樞紐--三峽水利樞紐.三峽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大峽谷的總稱,從自然上說三峽是美麗長江的標志性河段,從人文上說三峽是長江文明的華彩樂章。

因為有了三峽,長江變得更加雄偉,風光變得格外秀麗。

三峽因長江而存在,長江以三峽而驕傲.下面是自由活動時間,旅客朋友們可以隨意拍照留念,3個小時后在這里集合.(有些羅嗦,你可以自己刪減一部分哦.) 長江三峽旅游,可以從重慶順流而下,快鏡頭地觀賞三峽奇特風光,也可以從上海、南京或武漢逆流而上,慢節奏地飽覽長江沿途美景。

然而,從長江三峽門戶宜昌出發,暢游神奇美麗的長江三峽,是長江三峽旅游最佳起始點。

長江三峽東起湖北宜昌南津關,西至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由西陵峽、巫峽、瞿塘峽組成,全長193公里。

它是長江風光的精華,神州山水中的瑰寶,古往今來,閃耀著迷人的光彩,無數中外游客為之傾倒。

朋友,讓我們開始神奇壯麗的三峽之旅吧!...

跪求一篇長江三峽的導游詞,幾十字就可以了 只要幾十字

長江三峽風景名勝區導游詞女士們,先生們:   長江三峽旅游,可以從重慶順流而下,快鏡頭地觀賞三峽奇特風光,也可以從上海、南京或武漢逆流而上,慢節奏地飽覽長江沿途美景。

  長江三峽東起湖北宜昌南津關,西至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由西陵峽、巫峽、瞿塘峽組成,全長193公里,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峽谷,被譽為山水畫廊,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榮登“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榜首,199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

朋友,從長江三峽門戶宜昌出發,暢游神奇美麗的長江三峽,是長江三峽旅游最佳起始點。

三峽的起始點,長江上游的分界線。

這里有著名的西陵峽口風景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旅游渡假區。

主要景點有嫘祖廟、桃花村、白馬洞、三游洞、下牢溪、龍泉洞、仙人溪和五洲休閑樂園等景點。

穿過南津關后,江面由2000多米驟然左右變窄到300米,展現在你眼前的便是色彩斑斕、氣象萬千的壯麗畫卷。

過南津關西行約10公里,就到了燈影峽。

燈影峽又名明月峽,峽雖不長,但景致不凡,可謂“無峰非峭壁,有水盡飛泉”。

峽壁明凈可人,純無雜色,如天工細心打磨而出。

若晚間過此,月懸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形成的那種“凈界”,難以言喻,所謂“明月峽”,由此得名。

燈影峽得以以形取景,船左方(南岸)的馬牙山上有四塊奇石,酷似《西游記》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高興歸來的生動形象:手搭涼蓬、前行探路的孫悟空;捧著肚皮、一步三晃的豬八戒;肩落重擔、緊步相隨的沙和尚;安然座騎,合掌緩行的唐僧。

每當夕霞晚照,從峽中遠望。

極似皮影戲(當地人叫燈影戲),故名燈影峽。

船繼續西行不久,在江北可見一跨徑15米,寬僅1米有余的天然石橋,這就是仙人橋。

這里是欣賞西陵秀色的最佳點,站在仙人橋上俯視,上下百里的西陵峽里大半盡收眼底,但見,云卷細浪,霧散輕煙,千輪萬舟,形如柳葉,使人仿佛置身天上。

傳說有一樵夫為仙女所愛,但仙凡路隔,難結連理,仙女乃拋下裙帶化為仙人橋,引渡樵夫登臺而上。

宋代詩人田鈞有詩云:“仙人橋上白云封,仙人橋下水洶洶,行舟過此停橈問,不見仙人空碧峰

”  乘船繼續西上約10公里,翹首南望,便可于彩云間見一排陡峭的石壁,絕壁下九條蜿蜒下垂的綠色山脊,宛如九龍奔江,氣勢十分雄偉壯觀。

那橫空出世的石壁便是黃牛巖,巖下河谷便是黃牛峽。

黃牛峽中亂市星羅棋布,犬牙交錯。

其間,河道似九曲回腸,泡漩如沸水翻滾,水急礁險,號稱黃牛灘。

古歌謠發出了:“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行太遲。

三朝有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這反映了以往木船上水的艱難,因為這段江流,不但水急,暗礁也多,木船上水,十分吃力,又要時刻小心,所以行駛緩慢。

我們眼前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就是巫峽,其又稱大峽,西起巫山縣大寧河口,東至湖北巴東縣官渡河口,全長40公里,以幽深秀麗著稱.巫峽兩岸青山如帶,溝壑縱橫,群峰競秀。

“萬峰磅礴一江通,鎖鑰荊襄氣勢雄,田野縱橫千嶂里,人煙錯雜半山中”是其真實的寫照。

這是聞名的大寧河,古稱巫水,發源于川,鄂,陜交界的大巴山南麓,在巫峽的西口巫山縣城附近注入長江,全長近300公里,是三峽中的第一支流。

大寧河小三峽從巫山至大昌,長約60公里,由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組成。

這一段峽谷比長江三峽更為狹窄陡峭,石怪,水清,灘多,山清水秀加上纖夫號子成了大寧河的獨特風光。

位于巫峽大寧河口上的是巫山古城,古城歷史悠久,早在秦漢時,巫山稱巫縣,隋朝始用今名。

據說在遠古堯舜時,有一御醫巫死于此,因而得名巫.又有一說法:巫山對岸南陵山形如巫字而得名。

當汛期來臨時立于古城碼頭上觀看大寧河河水洶涌澎湃,場面十分壯觀.現在我們來到瞿塘峽,此又稱夔峽,西起奉節縣白帝山,東迄巫山縣大溪鎮,長八公里,是三峽中最短的一個,以“雄”著稱。

西端入口處,兩岸斷崖壁立,高數百丈,寬不及百米,形同門戶,名“夔門”,素有“夔門天下雄”之稱;左邊的名為赤甲山,右邊的名為白鹽山,不管天氣如何,總是迂出一層層或明或暗的銀輝。

奉節位于瞿塘峽西口的長江北岸,素有“全蜀咽喉”之稱,在近1000多年來的歷史中,一直是川東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是渝東、陜南、鄂西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

這里最早是巴、庸兩國的領地,并曾建立過夔子國,周朝時建立魚復縣,因“鰉魚至此而復洞庭”而得名,是我國最早建立縣邑的城鎮之一,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瞿塘峽口北岸在一片綠蔭中隱約閃現著飛檐樓閣,這就是三峽名勝白帝城。

據說白帝城系公孫述為拒東漢光武帝劉秀軍而筑。

白帝城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是觀賞瞿塘峽的最佳地方。

粉壁墻即夔門處長江南岸白鹽山陡岸上的題刻石壁,因石壁略呈斑白色和宋代摩巖時刷過灰粉而得名。

船過峽口,首先看到的是“夔門”、“瞿塘”兩組大字。

粉壁墻題刻滿壁,廣數百步,高數十米,自宋代起多有記錄。

書法兼有篆、隸、楷、行,刻藝亦精。

白帝城下游約2公里處,在江北岸黃褐色石壁上,有幾條斷巖裂縫,巖縫高處,有物酷似風箱,傳說那是魯班的風箱,所以人們便稱這段峽谷為風箱峽。

乘船旅行,轉眼而過,很難辨認“風箱”,但“風箱峽”三個大字倒是顯而易見的。

看“風箱”最佳處是在峽中棧道上。

  位于白帝城下北岸的絕壁上是夔巫古棧道,一直通向巫山清蓮溪,全長65公里,為清代光緒十四年(1888年)夔州知府汪鑒等人集資,在前人的基礎之上歷史3年開鑿完成的峽路。

在白鹽山的絕壁上是孟良梯,乃自下而上呈“之”字形排列的正方形石孔,孔寬八寸、深一尺,孔距三尺,一直到山腰。

傳說是宋朝的孟良思念老令公楊繼業,欲將葬于望鄉臺的老令公尸骨盜運回鄉,半夜駕小舟入峽,鑿孔攀援而上的遺跡。

我們的旅程馬上要結束了,我也要跟大家說再見了。

臨別之際沒什么送大家的,就送大家四個字吧。

首先第一個字是緣,緣分的緣,俗話說“百年休的同船度,千年修的共枕眠”那么和大家今天的共處,算算也有千年的緣分了

接下來這個字是原諒的原,在這天中,我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在這里說聲對不起了

再一個自就是圓滿的圓,此次行程圓滿的結束多虧了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我說聲謝謝了

最后一個字還是源字,財源的源,祝大家的財源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也祝大家工作好,身體好,今天好,明天好,現在好,將來好,不好也好,好上加好,給點掌聲好不好

在此,祝大家有一段美好回憶! 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長江三峽,地靈人杰。

這里是中國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奇光異彩;這里,孕育了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劉禹錫、范成大、歐陽修、蘇軾、陸游等詩圣文豪的足跡,留下了許多千古傳頌的詩章;大峽深谷,曾是三國古戰場,是無數英雄豪杰馳騁用武之地;這里還有許多著名的名勝古跡,白帝城、黃陵廟、南津關……它們同這里的山水風光交相輝映,名揚四海。

求一篇三峽的導游詞

介紹三峽的導游詞【篇一:長江三峽的導游詞整理】重慶長江三峽兩位老師上午好,我今天講解的景點是長江三峽,老師,我可以開始了嗎

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來自重慶中國青年旅行社的導游員,我姓羅,大家可以叫我小羅,非常榮幸今天可以陪伴各位游覽壯麗的長江三峽

1、長江情況介紹首先,我為大家先介紹一下長江三峽的基本概況。

說到長江三峽,我們就不得不提長江。

長江發源于我國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全長6300km,它不僅是我國最長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長河,僅次于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孫河,長江流經了我國的青海、西藏、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11個省、市、自治區,最后匯入東海。

長江流域面積為180萬平方公里,將近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5。

習慣上,人們依據長江干流的地理環境及水文特征劃分為三段。

其中上游是源頭到湖北省宜昌市,中游是從湖北省宜昌市到江西湖口,江西湖口到長江入海口就是下游。

2、長江三峽介紹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全長193km。

長江三峽自西向東分別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每一個峽谷都有自己的特色,瞿塘峽以“雄”著稱,巫峽以“秀”為特色,曾經的西陵峽則以3唐堯時有一御醫巫咸深得堯心,生前封于此山,死后葬于山中,故以巫為地名。

此峽因在重巒疊嶂的巫山懷抱之中,故稱巫峽。

巫峽谷深峽長,日照時短,峽中

三峽的導游詞

西陵峽 風光綺麗的西陵峽,西起秭歸縣香溪河口,東至宜昌市南津關,全長76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峽谷。

因位于“楚之西塞”和夷陵(宜昌古稱)的西邊,故得名。

西陵峽以“險”出名,以“奇”著稱,奇、險化為西陵峽的壯美。

西陵峽中有三灘(泄灘、青灘、崆嶺灘)、四峽(燈影峽、黃牛峽、牛肝馬肺峽和兵書寶劍峽),峽中有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灘多水急,自古三峽船夫世世代代在此與險灘激流相搏。

“西陵峽中行節稠,灘灘都是鬼見愁”。

隨著葛洲壩工程的建成蓄水,回水白里,水位上升,險灘礁石永睡于江底,加上解放后的航道整治,西陵峽中灘多水急的奇觀、船夫搏流的壯景不復見了。

今天我們沿途可欣賞博大恢弘的三峽工程及西陵峽兩岸的美妙景色。

南津關 這就是南津關,長江三峽的起始點,長江上游的分界線。

這里有著名的西陵峽口風景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旅游渡假區。

主要景點有嫘祖廟、桃花村、白馬洞、三游洞、下牢溪、龍泉洞、仙人溪和五洲休閑樂園等景點。

穿過南津關后,江面由2000多米驟然左右變窄到300米,展現在你眼前的便是色彩斑斕、氣象萬千的壯麗畫卷。

燈影峽 過南津關西行約10公里,就到了燈影峽。

燈影峽又名明月峽,峽雖不長,但景致不凡,可謂“無峰非峭壁,有水盡飛泉”。

峽壁明凈可人,純無雜色,如天工細心打磨而出。

當這明凈的峽壁被明凈的天空映襯著時,酷似一幅水墨國畫,崖壁映入江水中,靜影澄碧;江水瑟瑟,更添明麗之趣。

若晚間過此,月懸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形成的那種“凈界”,難以言喻,所謂“明月峽”,由此得名。

燈影峽得以以形取景,船左方(南岸)的馬牙山上有四塊奇石,酷似《西游記》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高興歸來的生動形象:手搭涼蓬、前行探路的孫悟空;捧著肚皮、一步三晃的豬八戒;肩落重擔、緊步相隨的沙和尚;安然座騎,合掌緩行的唐僧。

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妙不可言。

每當夕霞晚照,從峽中遠望。

極似皮影戲(當地人叫燈影戲),故名燈影峽。

你簡寫就可以啦~

長江三峽導游詞

千島湖大,不知道提問的這位仁兄要千島湖的概況呢各個景點的介紹。

下介紹是關于整個千島湖的,供參考。

  千島湖風景區地處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境內,是1959年為建設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自制設備的新安江水電站而形成的人工湖,現已發展成以觀光游覽、水上運動、休閑度假、會展產業為主要功能的國家級湖泊型風景區。

整個湖區面積573平方公里,蓄水量178.4億立方米;因湖內擁有姿態各異的大小島嶼1078個,故名千島湖。

千島湖距杭州150公里,距黃山150公里,是鑲嵌在杭州--千島湖--黃山名城、名水、名山這條黃金旅游線上的一顆燦爛明珠。

它與西湖、黃山、太湖、金華雙龍洞、武夷山等國家級風景區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旅游網絡,從上海、江蘇、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區進入千島湖都很方便。

  新安江水庫建成后,經過40多年來的封山育林和涵養水土,造就了今日千島湖境內森林繁茂、空氣清新、湖水透澈的秀美山水風光。

千島湖平均水深34米,平均每立方米含沙量僅0.007千克,能見度達9米以上,屬國家一級水體,不經任何處理即可直接飲用,因而被原新華社社長穆青贊譽為“天下第一秀水”,近年來享譽國內外的農夫山泉就產自這里;千島湖是一個綠色的湖,森林覆蓋率93%,綠視率幾乎100%。

綠色的島,綠色的樹,綠色的湖,騁目所及,都是晶瑩剔透的是綠;千島湖是一個豐饒的湖,湖中擁有87種淡水魚種,年鮮魚起捕量近4000余噸,是全國四大淡水魚基地之一,其中“淳牌”有機魚是國內第一個榮獲有機魚稱號的品牌魚而享譽中外。

  千島湖碧波萬頃,風光旖旎,似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

景區內島嶼星羅棋布,姿態各異,聚散有致,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湖面開闊處煙波浩渺,有如太湖之際浩瀚;湖灣幽深處宛若迷宮,曲折深遂,變幻莫測,景色絢麗多彩。

目前已開發有屏峰景區、龍山景區、梅峰景區、動物野趣景區、羨山景區和石林景區六大景區13處景點。

此外,千島湖的外圍還有著諸多的風景區塊,有華東第一石林--千島湖石林,森林氧吧、有被稱為浙西小黃山、江南北大荒的千畝田,有華東最大的瀑布群--上西村瀑布群,以及白馬盆地、磨心尖原始森林、全樸溪等。

  經過二十多年的打造,千島湖品牌內容日趨豐富,品牌輻射力不斷增強,已成為杭州旅游的主打品牌、浙江旅游的主導品牌、全國旅游的著名品牌。

1982年千島湖被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1992年被國家旅游局列入杭州--千島湖--黃山名山名水之旅國家黃金旅游線;1997年被評為浙江十佳美景榜首,同年又躋身全國森林公園十大標兵行列;2001年被評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游區、國家級生態示范區、2002年被評為全國保護旅游消費者權益示范景區和浙江青年文明號示范景區。

2003被評為浙江省最具吸引力的景區之一,浙江省游客最喜愛的休閑度假勝地。

  千島湖鎮還是國家級衛生縣城、全國環境綜合整治優秀縣城、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范點和浙江省文明縣城,2004年又榮獲國際花園城市桂冠,被游客譽為全國最美、最整潔、最安全的城鎮之一,千島湖秀水節、千島湖有機魚頭、旅游景觀房產更使千島湖聲名遠播。

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千島湖旅游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五星級酒店--開元度假村、四星級水上流動賓館--萬邦豪華游輪、直升飛機、水上休閑樂園、高爾夫球場、水下潛艇等旅游休閑接待設施紛紛落戶千島湖;小金山七彩迷宮、水下古城探秘、界首百灣迷宮等景點正在開發建設中。

這一切都為千島湖旅游注入了新的元素,千島湖旅游正朝著休閑度假勝地,養生居住天堂,中國水業基地,江南山水名城的方向發展。

2. 一品黃山酒多少錢一瓶

黃山大一品紅色10元一包

3. 金黃山酒多少錢一瓶

::蜂王特性耐熱:,耐寒:,繁殖能力強

4. 小黃山煙多少錢一包

1、一望無際 讀音: [ yī wàng wú jì ] 釋義:一眼望不到邊。

形容非常遼闊。出 處:宋·秦觀《蝶戀花》:“舟泊潯陽城下住;杳靄昏鴉;點點云邊樹。九派江分從此去;煙濃一望空無際。” 2、草木蔥蘢 讀音: [ cǎo mù cōng lóng ] 釋義:形容草木長得碧綠茂盛。3、一馬平川 讀音: [ yī mǎ píng chuān ] 釋義:地勢平坦的地方。能夠縱馬疾馳的一片廣闊平地。指廣闊的平原。出 處:宋·蘇軾《東坡詩·卷二十三·游徑山》:“勢若駿馬奔平川。” 4、五谷豐登 讀音:[ wǔ gǔ fēng dēng ] 釋義:成熟。指年成好,糧食豐收。出 處:《六韜·龍韜》:“戰勝于外;功立于內;百姓歡悅;將無咎殃。是故風雨時節;五谷豐熟;社稷安定。” 5、瓜熟蒂落 讀音:[ guā shú dì luò ] 釋義:花或瓜果跟枝莖相連的部分。瓜熟了,瓜蒂自然脫落。指時機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出 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元氣論》:“喻瓜熟蒂落;啐啄同時;即而產生為赤子焉。” 6、廣袤無垠 讀音:[ guǎng mào wú yín ] 釋義:形容廣闊得望不到邊際,遼闊無邊。比喻非常廣闊。造句:1、我站在山頭看著一望無際的大海,心胸無比開闊。2、坐在沙灘上,抬起頭便是一望無際的星空。3、碧綠的草原一望無際,遠處的牛羊隱約可見。4、一望無際的松遼平原生長著綠油油的莊稼。5、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蔥蘢,如云興霞蔚,若玄黃氣來貫之。6、景區內松柏常青,草木蔥蘢,蜂飛蝶舞,鳥語花香,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有河西“小黃山”的美稱。

5. 黃山酒價格

黃山松酒是安徽蚌埠酒廠出品的一款經典白酒,是沿襲黃山古老的釀酒工藝與現代科技,以黃山山泉水精心釀制而成,“黃山松”酒酒色晶瑩明凈,酒體柔和純正,窖香幽雅、陳香濃郁、甘冽醇厚、圓潤爽口,具有“綿、甜、爽、凈”的風格特點。

黃山松酒珍藏版,大氣的中國紅色的瓶身,加上金黃色的花飾,彰顯著尊貴不凡的氣質,賣到了1660元到2000元的高價。

黃山松酒45度,簡潔時尚的白色瓶身,加上絲綢色澤的外盒,如同山水畫一般完美的造型布局,沉穩有氣度,仿若翩翩君子。市場價格在400到600元之間。

四星黃山松酒,簡潔的透明瓶身,市場價格在300到580元之間。

黃山松酒年份酒,外觀采用玉文化獨有的紋飾與造型,典雅沉著,市場價格在450到580元之間。

黃山松酒柔和經典,陶瓷瓶身設計,彰顯著將相般的非凡氣度,市場價格在350到560元之間。

6. 安徽黃山有什么酒

1、黃山的特產白酒:太平湖系列酒,到黃山旅游,一定要喝當地的特產酒,太平湖牌白酒

2、傳統工藝:有文房四寶中的珍品徽墨和歙硯,歷史久遠聞名中外;民間藝術的瑰寶有磚、石、木、竹四雕,還有徽派盆景、版畫、漆刻,以及新興的徽州竹編、玉竹家具等,也都獨具特色。

3、土特產品:有香菇、靈芝、竹筍、枇杷、金桔、雪梨、石耳、獼猴桃、琥珀棗、蛇乾、野核桃等。

4、黃山名茶:黃山的茶葉很好,而且便宜,黃山毛峰是蜚聲中外的極品茶,其前身為黃山云霧茶,“祁紅”、“屯綠”也是其中的代表,還有近年來開發的珠蘭、茉莉等花茶品種。如果春游黃山,可以趕上新茶,不要錯過。

7. 黃山白酒多少錢一瓶

黃山酒有幾家,黃山最大的酒廠應該是迎客松酒廠。主產白酒和啤酒,所產的酒質一般,不是很好喝。產酒的廠址在徽州區永佳大道上,巖寺黃山迎客松酒廠。目前應該還開業的,也聽說搬去經濟開發區了。你說的黃山酒不知出產哪一家,宏村還有酒廠,主產旅游水果類酒。

8. 黃山啤酒多少錢一箱

屬于雪花啤酒,下面的分廠,分公司,入口醇香,甘甜

9. 安徽黃山酒價格表和圖片

安徽自古出名酒:

少女腿一抬,口子酒;

少男腿一抬,金種子酒;

老太腿一抬,古井貢酒;

老頭子腿一抬,圣泉干啤酒!

你腿一抬,劍南春酒!

1、茅臺國酒——茅臺酒,中國貴州茅臺酒廠有限責任公司



2、五糧華冠——五糧液酒,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

3、李渡古灶——李渡酒,江西李渡酒業有限公司

4、杏花汾香——杏花村汾酒,山西汾酒股份有限公司

5、瀘州老窖——瀘州老窖,瀘州老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6、西鳳朝陽——西鳳酒,陜西省鳳翔縣西鳳酒廠

7、劍南春濃——劍南春酒,四川劍南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8、董酒典藏——董酒,貴州遵義振業董酒(集團)有限公司



9、古井歲貢——古井貢酒,安徽古井貢酒股份有限公司

10、古越龍山——古越龍山牌紹興酒,浙江古越龍山紹興酒股份有限公司

11、張裕望重——雷司令干白,煙臺張裕集團有限公司

12、龍巖沉缸——龍巖沉缸酒,福建省龍巖沉缸釀酒有限公司

13、青島名啤——青島啤酒,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14、生力譽港——生力啤酒,香港生力啤酒有限公司

15、金星海量——河南金星啤酒集團有限公司

16、新天秀莊——新天葡萄酒,新天國際葡萄酒業有限公司

17、香格里拉——香格里拉藏秘青稞干酒,云南香格里拉酒業股份有限公司

18、沱牌綿長——沱牌曲酒,中國四川沱牌集團有限公司

19、洋河品位——洋河大曲,江蘇洋河酒業股份有限公司沭陽分公司

20、雙溝醉猿——雙溝大曲,中國江蘇雙溝酒業集團有限公司

21、事事全興——全興大曲,四川成都全興集團有限公司

22、埔里熟黃——埔里紹興酒,臺灣埔里酒廠

23、二鍋老燒——二鍋頭酒,北京紅星股份有限公司

24、衡水白干——衡水老白干,中國河北衡水老白干釀酒集團

25、文君當爐——文君酒,四川文君酒有限公司

26、武陵老醬——武陵酒,湖南省常德市武陵酒業有限公司

27、湘泉如珠——湘泉酒,湖南湘泉集團公司

28、酒鬼奇款——酒鬼酒,湖南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

29、伊犁開懷——伊犁酒,新疆伊犁酒廠

30、伊川杜康——杜康酒,河南伊川縣杜康酒廠



31、貴州清醇——貴州醇,貴州醇酒廠

32、臺灣家釀——臺灣家釀果酒,中國臺灣民間傳統工藝

33、燕京一品——燕京啤酒,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34、哈啤流觴——哈爾濱啤酒,哈爾濱啤酒集團公司

35、二郎古藺——郎酒,四川郎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36、三花清爽——三花酒,桂林釀酒總廠

37、黃金六福——金六福酒,金六福酒業有限公司

38、雙蒸九江——九江雙蒸米酒,廣東省九江酒廠有限公司



39、習酒蘊奇——習酒,茅臺集團習酒公司



40、青酒芬芳——青酒,貴州青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41、紅白長城——長城干紅、干白酒,中國長城葡萄酒有限公司

42、皖酒稱王——皖酒王酒,安徽皖酒集團

43、華燈京醇——華燈牌北京醇,北京市牛欄山酒廠

44、火紅云南——云南紅葡萄酒,云南紅酒業公司

45、河套王風——河套王酒,內蒙古河套酒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46、四特瓊漿——四特酒,江西樟樹四特集團

47、竹葉青青——竹葉青,山西汾酒股份有限公司

48、稻花飛揚——稻花香酒,湖北三峽稻花酒廠

49、惠水黑糯——惠水黑糯米酒,貴州惠水酒廠



50、寶豐祖傳——寶豐酒,河南寶豐酒業有限公司

51、桂林桂花——桂林牌桂花酒,廣西桂林釀酒總廠

52、黃鶴樓上——黃鶴樓酒,湖北省武漢市武漢酒廠



53、鴨溪美人——鴨溪窖酒,貴州鴨溪酒業有限公司



54、賴茅燒坊——賴永初酒,貴州賴永初酒業有限公司



55、口子開壇——口子酒,安徽口子酒業股份有限公司

56、天一有方——天一酒,四川省崇州市天一酒業有限責任公司

57、景芝思味——景芝酒,安丘市景芝酒業股份有限公

58、醉在景陽——景陽崗酒,山東聊城景陽崗酒業有限公司

59、勁牌有勁——勁酒,湖北勁牌集團有限公司



60、安酒無量——安酒,貴州安順安酒廠



61、糊涂小仙——小糊涂仙,仁懷市茅臺鎮云峰酒業有限責任公司



62、回沙成雙——金沙回沙酒,貴州金沙窖酒廠



63、珍酒珍奇——珍酒,貴州遵義珍酒廠



64、平壩味昶——平壩窖酒,貴州平安酒業集團貴州省平壩酒廠



65、青稞互助——互助青稞酒,青海青稞酒業(集團)

66、德山熱腸——德山大曲酒,湘泉集團德山大曲酒業公司



67、長壽長樂——長壽長樂酒,貴州長壽長樂集團

68、土家土方——土家酒,湘西土家人集團公司

69、廿五格格——道光廿五格格酒,遼寧道光廿五集團滿族釀酒有限責任公司

70、津酒上檔——津牌津酒,天津津酒集團有限公司

71、宋河皇封——宋河糧液,河南宋河酒廠

72、乾隆當歡——乾隆酒,山東昌邑乾隆杯酒業有限責任公司

73、張弓射雕——張弓酒,河南省張弓酒廠

74、蘭陵醉鄉——蘭陵酒,山東蘭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

75、賒店經典——賒店老酒,河南賒店集團有限公司

76、孔府家傳——孔府家酒,孔府家集團有限公司

77、隆中對話——隆中對酒,成都隆中對酒業有限公司

78、水井凈甘——水井坊酒,成都水井坊有限公司

79、寧城窖久——寧城老窖,內蒙古寧城老窖股份有限公司

80、北大倉滿——北大倉酒,北大倉酒是黑龍江北大倉集團有限公司

81、黃金種子——金種子酒,安徽金種子集團有限公司

82、雙輪快暢——雙輪酒,安徽雙輪集團

83、天造湯溝——湯溝特曲,江蘇湯溝酒業有限公司

84、地設坊子——坊子白酒,山東坊子酒廠

85、白云浩瀚——白云邊就,湖北白云邊酒廠

86、玉冰豉燒——豉味玉冰燒米酒,佛山石灣酒廠

87、劉伶朦朧——劉伶醉酒,徐水酒廠

88、八仙倜儻——八仙酒,醉八仙酒,安徽黃山酒業有限責任公司

89、扳倒老井——扳倒井酒,山東扳倒井股份有限公司



90、黔春高盞——黔春酒,貴陽酒廠

91、枝江潤舌——枝江酒業,湖北枝江酒業股份有限公司

92、石花滋嗓——石花酒,湖北石花酒廠

93、王朝葡萄——王朝葡萄酒,天津市中法合資王朝葡萄釀酒有限公司

94、通化紅妝——通化葡萄酒,通化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

95、西夏霸業——西夏王葡萄酒,寧夏西夏王葡萄酒業有限公司

96、金貴至尚——金貴特曲,山東省金貴集團

97、美味龍濱——龍濱酒,哈爾濱龍濱酒廠

98、鮮純錢江——錢江啤酒,浙江錢江啤酒(集團)公司

97、雪芹風韻——曹雪芹酒,河北唐山市曹雪芹酒(集團)公司

98、白沙細玩——白沙液酒,長沙白沙液酒廠

99、仰韶神醴——仰韶九酒,河南仰韶集團

100、太白仙邦——太白酒,陜西省太白酒廠

10. 小黃山酒多少錢一瓶裝

11月,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省級權威主流媒體和大型網絡媒體聚焦浦江,報道我縣在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組織建設等多方面內容,大篇幅、多角度、全方面呈現了浦江的發展成果。

11月1日,浙江衛視播出《家國情懷——吳山明紅色專題文獻畫展在浦江開展》。

11月3日,學習強國平臺刊發《金華浦江:“來料加工+居家養老”活了康養之路》一文,介紹了我縣鄭宅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老人提供的手工活加工工作,讓他們足不出戶就賺到了零花錢。

走進金華市浦江縣鄭宅鎮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就能聽見陣陣爽朗笑聲,幾位老人圍坐在一起,正熟練翻轉著手中的香水瓶子,一擰一貼,只需幾秒的時間,就能夠完成一道加工工序。這是鄭宅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老人提供的手工活加工工作,簡單且輕松的手工活已然成為一些老人賺錢的主要途徑。王思秋奶奶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就餐已有兩年,她說:“這些手工活做起來也不怎么費力氣,完成一個有一分二厘的收入,速度快的時候一天能賺個五六十元,在養老中心有人談心聊天、有飯吃,還能賺錢。”

鄭宅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由浦江恩潔居家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負責配送餐食,配送餐服務覆蓋17個村,就餐老人達220余人。該公司負責人吳建勛發現,鎮區老年人就業機會不足。于是,吳建勛向浦江縣民政局養老服務中心提議在中心內開設手工活加工點,為老人提供勞動機會,這個提議與浦江縣民政局近年來拓展提升的養老服務工作十分契合,于是吳建勛一邊負責與手工活供應商對接,一邊幫助老人把做好的手工活運送給供應商,不到一個月時間,來做手工活的老人就有15人。

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來做手工活的老人越來越多,大家邊聊天邊干活,不僅把每個月的就餐費用賺到了,還有錢結余,足不出戶就賺到了零花錢,老人們別提有多開心了。據了解,目前除了鄭宅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以外,浦江縣浦南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鄭家塢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也都增設了此類手工活加工點,來滿足老年人勞動需求。

11月16日,央視新聞播出《浙江企業應用綠電成“時尚” 賦能制造業發展》,講述我縣供電部門主動上門為企業對接綠電交易需求,幫助企業減排降碳。

11月19日,《浙江日報》整版報道《翰墨揚正氣 清風入人心》。金華素有“江南小鄒魯”之稱,是“金星與婺女星爭華”之地。

八婺大地孕育出呂祖謙、陳亮、宋濂等文化名人,出現了浦江鄭義門等以孝義清廉聞名的世家望族……

深厚的歷史文化賦予了金華清廉文化頗具辨識度的特色標識,也成為當地新時代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源泉。

10月末,“禮贊百年 翰墨清風”清廉書畫藝術活動暨全國清廉書法作品大展系列活動在金華市浦江縣舉行。省內外著名書畫大師齊聚一堂,以書畫藝術為載體,謳歌黨的光輝業績,傳播清廉理念,營造風清氣正、健康清朗的濃厚氛圍,縱深推進清廉浙江建設。

蜿蜒浦陽江,秀麗仙華山。自宋代以來,浦江書畫名家輩出,被譽為“中國書畫之鄉”。如今,浦江書畫正以愈加繁榮的面貌走進新時代。此次活動正是把“清廉文化”和“書畫文化”進行深度融合,為黨風廉政建設注入新內涵。

“心正則廉潔,身正則剛直,行正則威嚴”“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水不流則腐,官不廉則敗”,一句句直抵心靈的廉政格言、一幅幅內涵深刻的精美書畫,讓參觀者既領略了藝術作品的獨特魅力,又接受了廉潔文化的浸潤洗禮。

本次系列活動除了清廉書法作品大展,還有清廉書畫藝術活動以及清廉文化陣地建設研討會等精彩內容,分設浦江文景書畫會展中心、江南第一家鄭義門等活動區。

“萬年上山,稻作之源。千年鄭氏,名聲鶴起。‘江南第一家’鄭義門,孝義傳家九百年……”在“江南第一家”牌樓前廣場,“禮贊百年 翰墨清風”清廉書畫藝術活動啟動儀式在優美動聽的《萬年稻米香 千年家風傳》詩歌朗誦聲中拉開帷幕。

現場,來自浙江婺劇研究院的演員為大家帶來清廉婺劇《鄭義門》選段,精彩的表演博得臺下陣陣掌聲。10位清廉書畫獲獎作者、嘉賓代表上臺用不同的字體書寫“廉”字,共同組成一幅長卷作品。活動還以清廉建設、家風家訓為主題,在江南第一家廉政館設計“百年‘紀’憶 浙里‘清’風”清廉建設成果展,回顧傳承紀檢監察百年奮斗歷程和寶貴經驗,總結展現浙江推進清廉機關、清廉村居、清廉學校、清廉醫院、清廉企業、清廉交通等清廉單元建設,深化建設清廉文化高地的工作實踐。

活動結束后,參會嘉賓沿著鄭義門九座牌坊群、特色老街、鄭義門宗祠一路參觀。清廉書畫作品、清廉家風故事……大家時不時停下腳步駐足觀看,現場洋溢著濃厚的藝術氣息和清廉氛圍。杭坪鎮中心小學的孩子們把清廉文化通過傳統剪紙藝術展現了出來。一張張紅色的彩紙被裁剪成一幅幅栩栩如生、妙趣天成、寓意豐富的“清廉”作品,營造出了崇廉尚潔的校園氛圍,也激發了師生們清廉正氣的自覺性。同學們高超的剪紙技藝,引得參觀嘉賓連連點贊。

在推進新時代清廉文化陣地建設理論研討會上,來自浙江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的專家學者,以及省內外各地紀委、宣傳部、文旅系統相關負責人齊聚鄭義門宗祠,就深化清廉文化陣地的宣傳教育、文化傳承作用進行深入探討,總結交流清廉文化陣地建設成果,為深化清廉文化建設,標本兼治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提供有益的實踐探索。

本次活動由中國紀檢監察雜志社、浙江省紀委省監委主辦,浙江省書法家協會、金華市紀委市監委、浦江縣委縣政府承辦,四川省成都市紀委市監委、江蘇省揚州市紀委市監委、湖南省益陽市紀委市監委協辦。

11月30日,學習強國平臺刊發《金華浦江“紅色臺門里”探索基層治理新路》一文,介紹了我縣浦陽街道在太白社區試點開設了臺門超市,實現了自下而上的基層治理模式,推動居民從“要我管”向“我要管”的轉變。

“我用積分換了兩斤雞蛋和一瓶醬油,你換了什么?”“我換了食用油和紙巾,想再看看別的。”“那你的積分挺多啊!”……

每逢周五,位于金華市浦江縣浦陽街道太白社區的臺門超市,總會擠滿前來用積分兌換商品的大爺大媽。他們相互交流積分數量,比一比誰為社區作出的貢獻更多。

前期,浦江縣委組織部聯合浦陽街道在太白社區試點開設臺門超市,鼓勵當地60周歲以上的老年群體,通過參加社區志愿活動、調解鄰里糾紛等方式獲取相應積分,再用積分到臺門超市兌換等值商品。臺門超市提供的商品,均由浦陽街道黨建聯盟成員中聯超市捐贈。

“臺門超市的開設,是對‘紅色臺門里’工作機制的豐富和完善。”浦陽街道黨工委書記柳鋼明說,臺門超市通過激勵機制,鼓勵居民積極參與社區事務。這既是“紅色臺門里”服務內涵的延伸,也是實現居民共樂、共惠、共安、共德、共富的基層自治實踐。接下去,他們將在其他社區“復制”這一成功經驗。

去年以來,浦江以城市居民聚居的“臺門里”(浦江方言,指同村共用一個明堂、毗鄰而居的家庭)為切入點,以黨建為引領,推行“紅色臺門里”工作機制,就地、就近解決群眾的“關鍵小事”,走出一條“黨群互動、臺門相親、精治共建”的基層治理新路徑,使“臺門里”成為鄰里守望相助、矛盾糾紛自解、文明素養齊升、美好生活共享相結合的自治體。塔山社區“紅色臺門里”鄰里座談會

如今,浦江縣機關在職黨員已亮出“機關黨員戶”標識牌5000多塊、“機關干部戶”標識牌6000多塊,通過“亮身份”帶頭參與志愿服務;組織13個機關單位組成縣級機關黨建服務聯盟,列出98項服務社區清單,加強機關黨組織和社區黨組織的互促融合;由社區“紅色里長”收集居民煩心事,召集居民代表共商民生實事、共解鄰里矛盾;全縣推行“5+1”好家風評價體系,以“臺門里”為單位開展“家風指數評比”,并聯合浦江農商銀行推出“好家風貸”等產品,讓“好家風”家庭獲得更優惠的金融服務……

“紅色臺門里”實現了自下而上的基層治理模式,健全了居民廣泛參與、民主協商的自治機制,重構了和諧鄰里關系,推動居民從“要我管”向“我要管”轉變,更好地滿足基層群眾對社區治理和公共服務的需求。

11月,“稻·源·啟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和“萬年浙江與中華文明”座談會引發國家省市權威媒體及海外媒體的廣泛報道。截至12月3日,國家級媒體刊發報道73篇;省、市媒體刊發報道77篇;海外媒體刊發報道310條。

以下為部分新聞報道。

11月22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播出《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國博啟幕 展出最早的炭化稻米等兩百件珍貴文物》。

11月23日,中央電視臺農業農村頻道[中國三農報道]《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國博開展 展出最早的炭化稻米等珍貴文物》。

11月23日,光明日報報道了《一粒米·一群人·一萬年——“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印象》。

底部有釀酒殘留物的陶壺展廳用稻谷營造氛圍。

【新展大觀】

一萬年前,先民們開始陸續走出洞穴,走向曠野。上山人從洞穴中走出,到曠野中定居,意味著古代先民生存空間的擴大和生存能力的提升,是人類走向文明的一大步。那么走出洞穴的上山人如何生活?他們吃什么?用什么?住在哪兒?

走進國家博物館南1展廳,“稻·源·啟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給出了答案。

“吃”——世界最早的稻作農業

一萬年前的上山人,種水稻、吃大米。

之前的考古發掘告訴我們,一萬兩千年前,江西仙人洞和湖南玉蟾巖的先民也吃大米,但那都是采集的野生稻。而上山人吃的大米,是自己種植的。

展廳中央,精心布置過的展柜中隆重陳列著一個極小的物件:一粒已炭化的米粒。這粒米發現于浙江浦江縣上山遺址的地層中,屬于上山文化早期,距今上萬年。通過科技考古,專家們認定這粒米是人工栽培的,是迄今考古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米,也就是說上山文化的先民們,是已知世界上最早開始人工栽培水稻的一群人。經過21年的考古發掘,目前已在浙江發現上山文化遺址20處,在其中又出土了大量的炭化稻米,證明在當時稻米的食用已較為普遍。

上山人不僅僅食用稻米,稻子的其他部位也物盡其用。在展覽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上山文化的陶片中有稻殼、稻葉、稻穗等物。專家解釋,因為當時制作陶器的土質比較粗松,上山先民們在陶土中加入稻的殘余物,不僅可以減輕陶器的重量,而且可以增加陶土的黏性,防止在燒制過程中開裂。如此變廢為寶、一箭雙雕,不得不讓人嘆服上山先民們的智慧。

當然,上山人也不是只有主食。考古人員在遺址中沒有發現動物骸骨,因為這里的酸性土壤將它們腐蝕殆盡,但發掘出的部分石器展現了上山人飯、肉搭配的一面。如展柜里那些形狀像甜甜圈的穿孔石器,就是投擲工具,孔里系上繩子,扔出去后容易回收。還有石球,也是用來狩獵的。

展臺上還有一件陶壺——研究人員在壺底發現了釀酒的殘余物,可見上山人已經掌握釀酒技術。

有飯,有肉,還有酒,萬年前的上山人充分享受著走出洞穴的“精彩生活”。

“用”——世界最早的彩陶

精彩的生活遠不止于舌尖上。

展柜里有一些打制的石片。在高倍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它們的刃部有水稻的成分,這說明這些石器在當時是水稻的收割工具。此外還有石頭制作而成的磨盤、磨石、磨棒,它們則是當時的去稻殼工具。研究者們曾用它們做過實驗:將適量的稻谷放在磨盤之上,用磨棒擠壓磋磨。結果發現,脫粒效果很好,不僅脫殼率高而且米粒完整。

而更讓人驚嘆的是,萬年前的上山人對美有著如此的追求。記者注意到,那些用于盛放食物的陶器,無論是如臉盆大小的陶盆,還是可握在手心里的陶杯,大都是外紅里白的彩陶。而且,不知是不是為了延續上山人的審美,部分上山陶器修復時用的石膏不是慣常的白色,而是染成了磚紅色。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上山文化發現者蔣樂平告訴記者,上山文化的彩陶,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彩陶。

除了色彩,上山彩陶的精彩還在于那些陶器上的神秘符號。中心展柜里的那件紅色雙耳陶壺,在肩頸結合部位,繪制了四組兩兩對應的白色點彩,看起來像是八卦。附近展柜里還有一塊陶器殘片,用白色顏料畫了一個完整的太陽圖案,旁邊是兩個相對的三角形,讓人浮想翩翩:這是太陽崇拜嗎?

“住”——遠古中國第一村

智慧的上山先民們,對住的地方當然也不含糊。

一萬年前,當其他地區的先人還在過穴居生活時,上山先民們已經率先走出洞穴,在曠野之上搭建了自己的房子,過上了農耕定居生活。因此,上山遺址被考古學泰斗嚴文明先生贊譽為:“遠古中國第一村”。

上山人開始定居的最直接證據就是各類房址,主要包括了干欄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式房屋。為了讓觀眾有更為直觀的認識,展覽做了一個模型沙盤,復原了上山人的村落。一塊塊水稻田間,茅草房星羅棋布,人們在其間勞作、收獲、繁衍、生息。

展覽中還特別介紹了聚落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環壕。顧名思義,環壕就是環繞于某個中心的壕溝,功能類似于后來的護城河,最初是用來抵御洪水、猛獸的侵襲,后來用于防御敵人攻擊。在目前發現的上山文化遺址中,多處有環壕遺跡。其中橋頭遺址的“環壕——中心臺地”遺址讓人印象深刻。環壕將中心臺地和聚落區隔離起來,深度超過2米、寬度近10米。這條環壕圍繞的是一個邊長40米的近方形中心臺地,上面集中了紅燒土、房址、墓葬和器物坑等各種遺跡。專家推測這個中心臺地是一個特殊的區域,可能是祭祀場所。

走出展廳,腦海中幻化出一幅萬年前上山人的生活圖景:稻谷熟了,遍地金黃。先民們用石片、石刀收割,用石磨將稻谷脫殼;大米做成白花花、香噴噴的米飯;有些還磨成粉,制成米漿,封存在罐子里發酵,釀成酒;脫粒后的稻殼也不浪費,拌入陶土制作成器。遇到重要日子,人們從各自居住的房子中走出來,聚集到村子中心的臺地上,進行莊重的祭祀。要說最開心的,可能是狩獵滿載而歸,眾人共享,開懷暢飲……

(本報記者 李韻 本報通訊員 吳宜潔)(本文圖片均為本報記者李韻攝)

11月23日,中國青年報刊發了《一萬年前誰種稻》。這件彩陶壺中發現了釀酒的證據,因此,9000年前的上山人可能已經掌握釀酒技術,這只陶壺就可能是中國最早的酒器。 余冠辰/攝觀眾在觀看炭化稻米。 余冠辰/攝展覽一角。 余冠辰/攝

一萬年前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大量彩陶遺存……2000年11月,浙江省浦江縣,上山遺址被發現。經過20年發掘與研究,上山文化已明確了兩個世界第一:稻作農業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同時,它還是中國農耕村落文化的源頭。

“稻·源·啟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近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展出上山文化早、中、晚三期文物近200件,包括最早的炭化稻米、最早的彩陶、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等上山文化重要標志性遺存。

展覽展出一粒炭化稻米,距今約11000-8500年,2006年浙江省上山遺址出土。這是目前通過系統浮選法在層位清晰的考古遺址中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稻米。上山遺址發現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鏈,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這些發現讓稻作栽培歷史上溯至1萬年前,刷新了人們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認識。

農業起源和人類起源、國家起源一道,構成考古學在全世界范圍內的三大課題。水稻至今養活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稻作農業的發展,徹底改變了人類文明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大量考古發現充分證明,上山,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為基礎的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

近九旬高齡的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有一個有趣的說法:浙江的遺址名連起來看很有畫面感,從美麗的小洲(良渚)出發,過一個渡口(河姆渡),跨一座橋(跨湖橋),最后上了山(上山)。這是一條文明從遠古走來的詩意之路,也是中國文明的溯源之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11月23日,《中國新聞報》報道《見證萬年稻源 浙江上山文化將申遺》11月3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萬年稻米、最早彩陶齊聚國博 上山文化展揭秘世界稻作文明起源》,向世界推介上山文化。萬年稻米、最早彩陶齊聚國博

上山文化展揭秘世界稻作文明起源上山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米。

葉賓得攝上山文化陶器。

葉賓得攝義烏橋頭遺址出土的彩陶片。

葉賓得攝

你知道1萬年前的稻米是什么人種的嗎?你知道最早的彩陶有哪些花紋?

在近日開幕的“稻·源·啟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上,豐富的考古成果向你講述世界稻作文明起源的故事。

水稻養活了當今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稻作農業的發展對人類文明影響深遠。2000年11月,考古學家在浙江省浦江縣發現上山遺址。此后多年的考古發掘,在浙江共發現上山文化遺址20處,陸續發現了1萬年前屬性明確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和大量彩陶遺存。上山文化考古成果舉世矚目,充分證明這里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為基礎的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

此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中國考古學會、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共同主辦,共展出上山文化早、中、晚期文物近200件,結合場景復原、多媒體展示手段,生動展現人類稻作農業起源之初的社會經濟文化面貌,反映中國早期的定居村落及其社會生產與生活情況,闡釋上山文化考古發現的重要意義。

展廳中央,一個圓形容器中陳列著一粒已炭化的稻米。透過放大鏡,可以看清它的樣子。這粒米2006年發現于浙江浦江縣上山遺址的地層中,屬于上山文化早期,距今有上萬年歷史。經分析研究,專家們認定這粒稻米屬于馴化初級階段的原始栽培稻。“它是目前通過系統浮選法在層位清晰的考古遺址中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稻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上山文化發現者蔣樂平說,上山遺址發現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鏈,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這些發現讓稻作栽培歷史上溯至1萬年前,刷新了人們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認識。此外,在義烏橋頭遺址、仙居下湯遺址、永康湖西遺址均發現了數量豐富的炭化稻米,表明上山文化中晚期水稻的食用更加普遍。

從樸拙的大口陶盆到精巧的彩陶壺,上山文化不同時期陶器風格的演變在展覽中清晰可見。據蔣樂平介紹,大敞口、小平底的陶盆是上山文化最具標識性的器物,陶土中通常羼合稻谷殼等有機質。

“這件義烏橋頭遺址出土的彩陶壺中發現了釀酒的證據,可能是中國最早的酒器。”蔣樂平說,在壺內殘余物中發現了一種加熱產生的糊化淀粉,經檢測研究,發現殘留物與低溫發酵的損傷特征相符,而低溫發酵是釀酒的基本原理。由此推斷,9000年前生活于橋頭遺址的上山文化先民可能已經掌握釀酒技術。

上山文化彩陶是迄今所見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不少陶器及殘片上帶有神秘的紋飾圖案。展柜里一件紅色雙耳陶壺,肩頸部有四組兩兩對應的白色點彩,看起來像是八卦紋。橋頭遺址出土的一塊夾砂陶片,在鮮紅陶衣上,用白色顏料涂畫了帶有一周輻射短線的圓形,好似太陽紋,旁邊還畫著兩個頂角相對的三角形。獨特的紋飾勾起人們的遐想:這和遠古的太陽崇拜有沒有關系?

展覽開幕當天,“萬年浙江與中華文明”學術座談會在國家博物館舉行。會議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深入研討上山文化作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意義及其申遺的價值

11月30日《中國文化報》“文脈”版報道《上山文化:三個“中國最早” 兩個“世界第一”》。

一個展里竟然有三個“中國最早”、兩個世界“第一”,這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來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踏上萬年時空穿梭之旅,叩響通往“遠古中華第一村”的大門。

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

一萬年前,“巨人”的腳印,落在了浙江浦江,這就是上山人。一萬年前,一個大多數洞穴人還要在嶺南山地延續生活幾千年的時間點,上山人卻告別了山林洞穴的生存模式,走向曠野,勾畫出東亞地區歷史長卷中令人驚嘆的一筆。

2000年秋冬之際,浦江縣黃宅鎮上山村,沉睡了萬年的浙江浦江上山遺址從萬年前的時空,“跳躍”到考古學家眼前,突破了此前我們關于中國南方地區新石器早期考古學文化年代和面貌的認識,使我們對河姆渡文化之前的史前史有了探索的方向。在此之后,基于一系列相關遺址的發掘和認識,2006年考古學界將這一類遺存命名為上山文化,從此開啟了對上山文化的全方位研究。

今年是上山遺址發現第21個年頭,同時又是上山文化命名15周年。近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中國考古學會、浙江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游廳共同主辦的“稻·源·啟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亮相國博。展覽共展出上山文化早、中、晚三期文物近200件,包括最早的炭化稻米、最早的彩陶、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等上山文化重要標志性遺存。同時輔助豐富的考古學知識介紹、場景復原、多媒體等展示手段,展示人類稻作農業起源之初的社會、經濟與文化面貌,反映中國早期的定居村落及其社會生產與生活情況,呈現上山文化考古發現的重要意義。

我國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表示,上山文化已明確了兩個世界第一——稻作農業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題詞和嚴文明“遠古中華第一村”的題詞,更是對上山文化價值內涵的高度概括。

最早的水稻

如今,考古研究證明,上山稻是世界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農業的起源地。

走進展廳,只見展柜中陳列著一個靠放大鏡才能看到的小小的黑點——一粒已炭化的米粒。而正是在這粒炭化稻米中,考古學家看到了綿延萬年的人類文化基因。

這粒完整的炭化稻米發現于浙江浦江縣上山遺址的地層中,屬于上山文化早期遺存,距今上萬年。相關專家表示,經過栽培并馴化的稻粒更飽滿,其長寬比相對于野生稻要小,這粒炭化稻米屬人工栽培,是馴化初級階段的原始栽培稻。通過科技考古,專家們還認定,它是迄今考古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米。換言之,上山文化的先民們,是已知世界上最早開始人工栽培水稻的一群人。同時,在義烏橋頭遺址、仙居下湯遺址、永康湖西遺址均發現了數量豐富的上山文化的炭化稻米,表明在上山文化中晚期水稻的食用更加普遍。

據介紹, 上山遺址發現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鏈,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這些發現讓稻作栽培歷史上溯至一萬年前,刷新了人們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認識。上山文化不僅在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世界文明也有著獨特而重要的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從進化論的視角闡釋了他對于上山文化乃至上山遺址在稻作農業起源中重要地位的思考。他認為,人類無意識改變植物生物性的耕種行為開啟了植物的馴化過程。“簡單地說,就是人類的耕種行為在前,然后才出現馴化作物,并且主導了植物的馴化方向和速率。最早的稻作農耕行為上山文化最早出現,稻作農業的源頭和農耕村落的源頭都是上山文化。”

上山遺址的陶器多為夾炭陶。在陶片的斷面上可以清晰地觀察到陶器胎土中摻和稻殼、稻葉、稻穗和植物莖稈留下的痕跡。上山早期90%以上的夾炭陶,都摻拌了密密麻麻的碎稻殼——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礱糠,即脫粒取米后的碎殼。人們有意識地在食用稻米之后,將這些稻的殘余物摻和在陶土中制作陶器。分析表明,這些稻遺存所反映的生物特征有明顯的馴化跡象,稻殼中保留的小穗軸特征,證明了上山文化已出現栽培稻,稻米已經成為上山人重要的糧食之一。同時,研究者在石片、石磨盤等器物上,發現了收割禾本科植物的“鐮刀光澤”和加工稻谷的多重證據,表明水稻的收割工具已經出現。磨盤、磨棒的配套使用,可能經常用于稻谷脫粒。

多學科研究成果均指向一個結論: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農業的起源地。目前,考古學家正在大力尋找上山文化的水稻田,希望為上山文化稻作農業提供更完整的證據鏈。

最早的彩陶

彩陶是黃河流域史前文化的重要符號,廟底溝、半坡、仰韶耳熟能詳,但中國最早的彩陶出現在錢塘江流域,距今8000年的跨湖橋文化就出土豐富的彩陶。跨湖橋彩陶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山文化,陶器是上山文化的濃縮,中晚期彩陶的出現,正是上山文化農業文明的體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上山文化發現者蔣樂平坦言,上山文化的彩陶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彩陶。

據了解,上山文化的彩陶可分為紅彩和乳白彩兩種。紅彩主要為條帶彩,裝飾于盆罐類器的唇口或肩頸位置。最典型的器物是大口盆。這類器物外壁施紅衣、內壁施乳白衣,口沿部位施一周顏色深紅的紅彩帶,器形規整精致。這類彩陶出現在湖西、橋頭、下湯、小黃山等上山文化中晚期遺址。乳白彩的紋飾更為豐富,主要見于壺、壺形罐、圈足盤和碗形器上,多見于前兩類器物的肩頸部和后兩類器物的腹部,施于陶衣之上,觸摸有隆突感。紋飾見有太陽紋、短線組合紋、折齒紋和點彩等。

太陽紋是指代最為明確的具象符號,體現了意識、信仰等精神文化內涵。其中幾組短線組合紋被指認為最早的卦符,最為神秘,值得深入探索。這類彩陶主要出現在橋頭和湖西遺址。上山文化的神秘圖符在跨湖橋文化中得到傳承,除卦符外,還有田字符號,這體現了浙江地區遠古文化的獨特體系。

“上山文化的彩陶就是當時的‘高端’手工業。”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看來,上山文化的陶器器形盡管簡單,但具備了成熟的制作工藝,最鮮明的就是化妝土技術,還有彩繪、渲染、用彩搭配等,紋飾簡單但很有用意,要進一步仔細觀察和研究。“就彩陶而言,它是全世界最早的,實至名歸。”王仁湘說。

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

“一粒稻米的背后升起了一縷炊煙。”一萬年前,當其他地區的先人還在過穴居生活時,上山先民們已經率先走出洞穴,在曠野之上搭建了自己的房子,過上了農耕定居生活。房屋建筑是上山文化定居的最直接證據。目前在上山文化遺址中普遍發現了建造房屋的證據,類型主要包括干欄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式房屋。

上山文化率先出現了初具規模的定居聚落,即早期村落,是中國農業社會的發端。上山遺址早期出現了較多帶柱洞結構的遺跡和帶溝槽基礎的房址,晚期出現了有規律的房址。荷花山遺址也發現有規律的柱洞分布。柱洞所指示的建筑往往是地面式的或干欄式的,在江南地區中、晚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十分普遍。這種居住模式在上山文化時期已經基本確立。

“這不僅反映出上山文化早在一萬年前就已進入定居社會,而且已呈現較為復雜的村落形態。”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表示,上山文化反映了比較全面、典型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群落和文化面貌,“它讓我們認識到那個時代的復雜化程度并非我們想象的那般簡單。”

“上山文化代表的稻作農業起源對人類文明意義重大,是繼良渚古城之后可以直接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遺產。”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研究員陳同濱認為,它揭示了錢塘江流域文明的發展對東亞地區文明進程的貢獻,同時也填補了世界文化遺產中稻作起源的類型空白,也是展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一個標志性成果。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資深教授、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趙輝表示:“良渚文化距今5000年,上山文化在它之前找到一個5000年的基礎。浙江的史前文化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序列,要繼續在這個序列里做研究,現在我們還沒有說得很清楚、認識得很透徹。”

的確,從一萬年前開始,上山文化遺址群在錢塘江流域的聚落性分布并向周邊地區擴散發展的態勢,呈現出的便是農耕定居文明的最初景觀,更展現了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稻作農業社會初創和形成期的文明模式以及此后延續數千年發展的文明基因。

走出展廳,一位觀眾描繪了他“腦補”的萬年前上山人生活畫面:當末次冰期的寒意逐漸退去,稻花香飄散在錢塘江兩岸的河谷盆地里,搖曳的稻穗在風中等待著成熟,等待著走出洞穴的第一批人群,他們在采集狩獵的同時,還將捧著稻米,收獲、繁衍、生息。他們的足跡停留在上山、橋頭和湖西,他們的家園遺留在荷花山、小黃山和下湯的夢里。那里有他們修筑過的環壕、居住過的房屋;那里有他們種植過的田地、圈養過的動物;那里還有他們使用過的器具和思念之人的墓地……▲ 上山人定居村落遺跡 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展覽現場 本報記者 盧 旭 攝▲展覽現場 本報記者 盧 旭 攝▲ 炭化稻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同時,上山文化還得到了國際上的關注。《環球時報》海外社媒Facebook、Twitter官方賬號發布我縣“上山文化”特展及其成果消息。

原標題:《11月,眾多國家省市權威媒體報道我縣!》

11. 小黃山酒多少錢一瓶白酒

11月,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省級權威主流媒體和大型網絡媒體聚焦浦江,報道我縣在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組織建設等多方面內容,大篇幅、多角度、全方面呈現了浦江的發展成果。

11月1日,浙江衛視播出《家國情懷——吳山明紅色專題文獻畫展在浦江開展》。

11月3日,學習強國平臺刊發《金華浦江:“來料加工+居家養老”活了康養之路》一文,介紹了我縣鄭宅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老人提供的手工活加工工作,讓他們足不出戶就賺到了零花錢。

走進金華市浦江縣鄭宅鎮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就能聽見陣陣爽朗笑聲,幾位老人圍坐在一起,正熟練翻轉著手中的香水瓶子,一擰一貼,只需幾秒的時間,就能夠完成一道加工工序。這是鄭宅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老人提供的手工活加工工作,簡單且輕松的手工活已然成為一些老人賺錢的主要途徑。王思秋奶奶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就餐已有兩年,她說:“這些手工活做起來也不怎么費力氣,完成一個有一分二厘的收入,速度快的時候一天能賺個五六十元,在養老中心有人談心聊天、有飯吃,還能賺錢。”

鄭宅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由浦江恩潔居家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負責配送餐食,配送餐服務覆蓋17個村,就餐老人達220余人。該公司負責人吳建勛發現,鎮區老年人就業機會不足。于是,吳建勛向浦江縣民政局養老服務中心提議在中心內開設手工活加工點,為老人提供勞動機會,這個提議與浦江縣民政局近年來拓展提升的養老服務工作十分契合,于是吳建勛一邊負責與手工活供應商對接,一邊幫助老人把做好的手工活運送給供應商,不到一個月時間,來做手工活的老人就有15人。

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來做手工活的老人越來越多,大家邊聊天邊干活,不僅把每個月的就餐費用賺到了,還有錢結余,足不出戶就賺到了零花錢,老人們別提有多開心了。據了解,目前除了鄭宅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以外,浦江縣浦南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鄭家塢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也都增設了此類手工活加工點,來滿足老年人勞動需求。

11月16日,央視新聞播出《浙江企業應用綠電成“時尚” 賦能制造業發展》,講述我縣供電部門主動上門為企業對接綠電交易需求,幫助企業減排降碳。

11月19日,《浙江日報》整版報道《翰墨揚正氣 清風入人心》。金華素有“江南小鄒魯”之稱,是“金星與婺女星爭華”之地。

八婺大地孕育出呂祖謙、陳亮、宋濂等文化名人,出現了浦江鄭義門等以孝義清廉聞名的世家望族……

深厚的歷史文化賦予了金華清廉文化頗具辨識度的特色標識,也成為當地新時代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源泉。

10月末,“禮贊百年 翰墨清風”清廉書畫藝術活動暨全國清廉書法作品大展系列活動在金華市浦江縣舉行。省內外著名書畫大師齊聚一堂,以書畫藝術為載體,謳歌黨的光輝業績,傳播清廉理念,營造風清氣正、健康清朗的濃厚氛圍,縱深推進清廉浙江建設。

蜿蜒浦陽江,秀麗仙華山。自宋代以來,浦江書畫名家輩出,被譽為“中國書畫之鄉”。如今,浦江書畫正以愈加繁榮的面貌走進新時代。此次活動正是把“清廉文化”和“書畫文化”進行深度融合,為黨風廉政建設注入新內涵。

“心正則廉潔,身正則剛直,行正則威嚴”“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水不流則腐,官不廉則敗”,一句句直抵心靈的廉政格言、一幅幅內涵深刻的精美書畫,讓參觀者既領略了藝術作品的獨特魅力,又接受了廉潔文化的浸潤洗禮。

本次系列活動除了清廉書法作品大展,還有清廉書畫藝術活動以及清廉文化陣地建設研討會等精彩內容,分設浦江文景書畫會展中心、江南第一家鄭義門等活動區。

“萬年上山,稻作之源。千年鄭氏,名聲鶴起。‘江南第一家’鄭義門,孝義傳家九百年……”在“江南第一家”牌樓前廣場,“禮贊百年 翰墨清風”清廉書畫藝術活動啟動儀式在優美動聽的《萬年稻米香 千年家風傳》詩歌朗誦聲中拉開帷幕。

現場,來自浙江婺劇研究院的演員為大家帶來清廉婺劇《鄭義門》選段,精彩的表演博得臺下陣陣掌聲。10位清廉書畫獲獎作者、嘉賓代表上臺用不同的字體書寫“廉”字,共同組成一幅長卷作品。活動還以清廉建設、家風家訓為主題,在江南第一家廉政館設計“百年‘紀’憶 浙里‘清’風”清廉建設成果展,回顧傳承紀檢監察百年奮斗歷程和寶貴經驗,總結展現浙江推進清廉機關、清廉村居、清廉學校、清廉醫院、清廉企業、清廉交通等清廉單元建設,深化建設清廉文化高地的工作實踐。

活動結束后,參會嘉賓沿著鄭義門九座牌坊群、特色老街、鄭義門宗祠一路參觀。清廉書畫作品、清廉家風故事……大家時不時停下腳步駐足觀看,現場洋溢著濃厚的藝術氣息和清廉氛圍。杭坪鎮中心小學的孩子們把清廉文化通過傳統剪紙藝術展現了出來。一張張紅色的彩紙被裁剪成一幅幅栩栩如生、妙趣天成、寓意豐富的“清廉”作品,營造出了崇廉尚潔的校園氛圍,也激發了師生們清廉正氣的自覺性。同學們高超的剪紙技藝,引得參觀嘉賓連連點贊。

在推進新時代清廉文化陣地建設理論研討會上,來自浙江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的專家學者,以及省內外各地紀委、宣傳部、文旅系統相關負責人齊聚鄭義門宗祠,就深化清廉文化陣地的宣傳教育、文化傳承作用進行深入探討,總結交流清廉文化陣地建設成果,為深化清廉文化建設,標本兼治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提供有益的實踐探索。

本次活動由中國紀檢監察雜志社、浙江省紀委省監委主辦,浙江省書法家協會、金華市紀委市監委、浦江縣委縣政府承辦,四川省成都市紀委市監委、江蘇省揚州市紀委市監委、湖南省益陽市紀委市監委協辦。

11月30日,學習強國平臺刊發《金華浦江“紅色臺門里”探索基層治理新路》一文,介紹了我縣浦陽街道在太白社區試點開設了臺門超市,實現了自下而上的基層治理模式,推動居民從“要我管”向“我要管”的轉變。

“我用積分換了兩斤雞蛋和一瓶醬油,你換了什么?”“我換了食用油和紙巾,想再看看別的。”“那你的積分挺多啊!”……

每逢周五,位于金華市浦江縣浦陽街道太白社區的臺門超市,總會擠滿前來用積分兌換商品的大爺大媽。他們相互交流積分數量,比一比誰為社區作出的貢獻更多。

前期,浦江縣委組織部聯合浦陽街道在太白社區試點開設臺門超市,鼓勵當地60周歲以上的老年群體,通過參加社區志愿活動、調解鄰里糾紛等方式獲取相應積分,再用積分到臺門超市兌換等值商品。臺門超市提供的商品,均由浦陽街道黨建聯盟成員中聯超市捐贈。

“臺門超市的開設,是對‘紅色臺門里’工作機制的豐富和完善。”浦陽街道黨工委書記柳鋼明說,臺門超市通過激勵機制,鼓勵居民積極參與社區事務。這既是“紅色臺門里”服務內涵的延伸,也是實現居民共樂、共惠、共安、共德、共富的基層自治實踐。接下去,他們將在其他社區“復制”這一成功經驗。

去年以來,浦江以城市居民聚居的“臺門里”(浦江方言,指同村共用一個明堂、毗鄰而居的家庭)為切入點,以黨建為引領,推行“紅色臺門里”工作機制,就地、就近解決群眾的“關鍵小事”,走出一條“黨群互動、臺門相親、精治共建”的基層治理新路徑,使“臺門里”成為鄰里守望相助、矛盾糾紛自解、文明素養齊升、美好生活共享相結合的自治體。塔山社區“紅色臺門里”鄰里座談會

如今,浦江縣機關在職黨員已亮出“機關黨員戶”標識牌5000多塊、“機關干部戶”標識牌6000多塊,通過“亮身份”帶頭參與志愿服務;組織13個機關單位組成縣級機關黨建服務聯盟,列出98項服務社區清單,加強機關黨組織和社區黨組織的互促融合;由社區“紅色里長”收集居民煩心事,召集居民代表共商民生實事、共解鄰里矛盾;全縣推行“5+1”好家風評價體系,以“臺門里”為單位開展“家風指數評比”,并聯合浦江農商銀行推出“好家風貸”等產品,讓“好家風”家庭獲得更優惠的金融服務……

“紅色臺門里”實現了自下而上的基層治理模式,健全了居民廣泛參與、民主協商的自治機制,重構了和諧鄰里關系,推動居民從“要我管”向“我要管”轉變,更好地滿足基層群眾對社區治理和公共服務的需求。

11月,“稻·源·啟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和“萬年浙江與中華文明”座談會引發國家省市權威媒體及海外媒體的廣泛報道。截至12月3日,國家級媒體刊發報道73篇;省、市媒體刊發報道77篇;海外媒體刊發報道310條。

以下為部分新聞報道。

11月22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播出《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國博啟幕 展出最早的炭化稻米等兩百件珍貴文物》。

11月23日,中央電視臺農業農村頻道[中國三農報道]《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國博開展 展出最早的炭化稻米等珍貴文物》。

11月23日,光明日報報道了《一粒米·一群人·一萬年——“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印象》。

底部有釀酒殘留物的陶壺展廳用稻谷營造氛圍。

【新展大觀】

一萬年前,先民們開始陸續走出洞穴,走向曠野。上山人從洞穴中走出,到曠野中定居,意味著古代先民生存空間的擴大和生存能力的提升,是人類走向文明的一大步。那么走出洞穴的上山人如何生活?他們吃什么?用什么?住在哪兒?

走進國家博物館南1展廳,“稻·源·啟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給出了答案。

“吃”——世界最早的稻作農業

一萬年前的上山人,種水稻、吃大米。

之前的考古發掘告訴我們,一萬兩千年前,江西仙人洞和湖南玉蟾巖的先民也吃大米,但那都是采集的野生稻。而上山人吃的大米,是自己種植的。

展廳中央,精心布置過的展柜中隆重陳列著一個極小的物件:一粒已炭化的米粒。這粒米發現于浙江浦江縣上山遺址的地層中,屬于上山文化早期,距今上萬年。通過科技考古,專家們認定這粒米是人工栽培的,是迄今考古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米,也就是說上山文化的先民們,是已知世界上最早開始人工栽培水稻的一群人。經過21年的考古發掘,目前已在浙江發現上山文化遺址20處,在其中又出土了大量的炭化稻米,證明在當時稻米的食用已較為普遍。

上山人不僅僅食用稻米,稻子的其他部位也物盡其用。在展覽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上山文化的陶片中有稻殼、稻葉、稻穗等物。專家解釋,因為當時制作陶器的土質比較粗松,上山先民們在陶土中加入稻的殘余物,不僅可以減輕陶器的重量,而且可以增加陶土的黏性,防止在燒制過程中開裂。如此變廢為寶、一箭雙雕,不得不讓人嘆服上山先民們的智慧。

當然,上山人也不是只有主食。考古人員在遺址中沒有發現動物骸骨,因為這里的酸性土壤將它們腐蝕殆盡,但發掘出的部分石器展現了上山人飯、肉搭配的一面。如展柜里那些形狀像甜甜圈的穿孔石器,就是投擲工具,孔里系上繩子,扔出去后容易回收。還有石球,也是用來狩獵的。

展臺上還有一件陶壺——研究人員在壺底發現了釀酒的殘余物,可見上山人已經掌握釀酒技術。

有飯,有肉,還有酒,萬年前的上山人充分享受著走出洞穴的“精彩生活”。

“用”——世界最早的彩陶

精彩的生活遠不止于舌尖上。

展柜里有一些打制的石片。在高倍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它們的刃部有水稻的成分,這說明這些石器在當時是水稻的收割工具。此外還有石頭制作而成的磨盤、磨石、磨棒,它們則是當時的去稻殼工具。研究者們曾用它們做過實驗:將適量的稻谷放在磨盤之上,用磨棒擠壓磋磨。結果發現,脫粒效果很好,不僅脫殼率高而且米粒完整。

而更讓人驚嘆的是,萬年前的上山人對美有著如此的追求。記者注意到,那些用于盛放食物的陶器,無論是如臉盆大小的陶盆,還是可握在手心里的陶杯,大都是外紅里白的彩陶。而且,不知是不是為了延續上山人的審美,部分上山陶器修復時用的石膏不是慣常的白色,而是染成了磚紅色。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上山文化發現者蔣樂平告訴記者,上山文化的彩陶,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彩陶。

除了色彩,上山彩陶的精彩還在于那些陶器上的神秘符號。中心展柜里的那件紅色雙耳陶壺,在肩頸結合部位,繪制了四組兩兩對應的白色點彩,看起來像是八卦。附近展柜里還有一塊陶器殘片,用白色顏料畫了一個完整的太陽圖案,旁邊是兩個相對的三角形,讓人浮想翩翩:這是太陽崇拜嗎?

“住”——遠古中國第一村

智慧的上山先民們,對住的地方當然也不含糊。

一萬年前,當其他地區的先人還在過穴居生活時,上山先民們已經率先走出洞穴,在曠野之上搭建了自己的房子,過上了農耕定居生活。因此,上山遺址被考古學泰斗嚴文明先生贊譽為:“遠古中國第一村”。

上山人開始定居的最直接證據就是各類房址,主要包括了干欄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式房屋。為了讓觀眾有更為直觀的認識,展覽做了一個模型沙盤,復原了上山人的村落。一塊塊水稻田間,茅草房星羅棋布,人們在其間勞作、收獲、繁衍、生息。

展覽中還特別介紹了聚落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環壕。顧名思義,環壕就是環繞于某個中心的壕溝,功能類似于后來的護城河,最初是用來抵御洪水、猛獸的侵襲,后來用于防御敵人攻擊。在目前發現的上山文化遺址中,多處有環壕遺跡。其中橋頭遺址的“環壕——中心臺地”遺址讓人印象深刻。環壕將中心臺地和聚落區隔離起來,深度超過2米、寬度近10米。這條環壕圍繞的是一個邊長40米的近方形中心臺地,上面集中了紅燒土、房址、墓葬和器物坑等各種遺跡。專家推測這個中心臺地是一個特殊的區域,可能是祭祀場所。

走出展廳,腦海中幻化出一幅萬年前上山人的生活圖景:稻谷熟了,遍地金黃。先民們用石片、石刀收割,用石磨將稻谷脫殼;大米做成白花花、香噴噴的米飯;有些還磨成粉,制成米漿,封存在罐子里發酵,釀成酒;脫粒后的稻殼也不浪費,拌入陶土制作成器。遇到重要日子,人們從各自居住的房子中走出來,聚集到村子中心的臺地上,進行莊重的祭祀。要說最開心的,可能是狩獵滿載而歸,眾人共享,開懷暢飲……

(本報記者 李韻 本報通訊員 吳宜潔)(本文圖片均為本報記者李韻攝)

11月23日,中國青年報刊發了《一萬年前誰種稻》。這件彩陶壺中發現了釀酒的證據,因此,9000年前的上山人可能已經掌握釀酒技術,這只陶壺就可能是中國最早的酒器。 余冠辰/攝觀眾在觀看炭化稻米。 余冠辰/攝展覽一角。 余冠辰/攝

一萬年前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大量彩陶遺存……2000年11月,浙江省浦江縣,上山遺址被發現。經過20年發掘與研究,上山文化已明確了兩個世界第一:稻作農業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同時,它還是中國農耕村落文化的源頭。

“稻·源·啟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近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展出上山文化早、中、晚三期文物近200件,包括最早的炭化稻米、最早的彩陶、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等上山文化重要標志性遺存。

展覽展出一粒炭化稻米,距今約11000-8500年,2006年浙江省上山遺址出土。這是目前通過系統浮選法在層位清晰的考古遺址中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稻米。上山遺址發現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鏈,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這些發現讓稻作栽培歷史上溯至1萬年前,刷新了人們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認識。

農業起源和人類起源、國家起源一道,構成考古學在全世界范圍內的三大課題。水稻至今養活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稻作農業的發展,徹底改變了人類文明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大量考古發現充分證明,上山,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為基礎的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

近九旬高齡的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有一個有趣的說法:浙江的遺址名連起來看很有畫面感,從美麗的小洲(良渚)出發,過一個渡口(河姆渡),跨一座橋(跨湖橋),最后上了山(上山)。這是一條文明從遠古走來的詩意之路,也是中國文明的溯源之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11月23日,《中國新聞報》報道《見證萬年稻源 浙江上山文化將申遺》11月3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萬年稻米、最早彩陶齊聚國博 上山文化展揭秘世界稻作文明起源》,向世界推介上山文化。萬年稻米、最早彩陶齊聚國博

上山文化展揭秘世界稻作文明起源上山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米。

葉賓得攝上山文化陶器。

葉賓得攝義烏橋頭遺址出土的彩陶片。

葉賓得攝

你知道1萬年前的稻米是什么人種的嗎?你知道最早的彩陶有哪些花紋?

在近日開幕的“稻·源·啟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上,豐富的考古成果向你講述世界稻作文明起源的故事。

水稻養活了當今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稻作農業的發展對人類文明影響深遠。2000年11月,考古學家在浙江省浦江縣發現上山遺址。此后多年的考古發掘,在浙江共發現上山文化遺址20處,陸續發現了1萬年前屬性明確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和大量彩陶遺存。上山文化考古成果舉世矚目,充分證明這里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為基礎的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

此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中國考古學會、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共同主辦,共展出上山文化早、中、晚期文物近200件,結合場景復原、多媒體展示手段,生動展現人類稻作農業起源之初的社會經濟文化面貌,反映中國早期的定居村落及其社會生產與生活情況,闡釋上山文化考古發現的重要意義。

展廳中央,一個圓形容器中陳列著一粒已炭化的稻米。透過放大鏡,可以看清它的樣子。這粒米2006年發現于浙江浦江縣上山遺址的地層中,屬于上山文化早期,距今有上萬年歷史。經分析研究,專家們認定這粒稻米屬于馴化初級階段的原始栽培稻。“它是目前通過系統浮選法在層位清晰的考古遺址中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稻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上山文化發現者蔣樂平說,上山遺址發現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鏈,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這些發現讓稻作栽培歷史上溯至1萬年前,刷新了人們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認識。此外,在義烏橋頭遺址、仙居下湯遺址、永康湖西遺址均發現了數量豐富的炭化稻米,表明上山文化中晚期水稻的食用更加普遍。

從樸拙的大口陶盆到精巧的彩陶壺,上山文化不同時期陶器風格的演變在展覽中清晰可見。據蔣樂平介紹,大敞口、小平底的陶盆是上山文化最具標識性的器物,陶土中通常羼合稻谷殼等有機質。

“這件義烏橋頭遺址出土的彩陶壺中發現了釀酒的證據,可能是中國最早的酒器。”蔣樂平說,在壺內殘余物中發現了一種加熱產生的糊化淀粉,經檢測研究,發現殘留物與低溫發酵的損傷特征相符,而低溫發酵是釀酒的基本原理。由此推斷,9000年前生活于橋頭遺址的上山文化先民可能已經掌握釀酒技術。

上山文化彩陶是迄今所見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不少陶器及殘片上帶有神秘的紋飾圖案。展柜里一件紅色雙耳陶壺,肩頸部有四組兩兩對應的白色點彩,看起來像是八卦紋。橋頭遺址出土的一塊夾砂陶片,在鮮紅陶衣上,用白色顏料涂畫了帶有一周輻射短線的圓形,好似太陽紋,旁邊還畫著兩個頂角相對的三角形。獨特的紋飾勾起人們的遐想:這和遠古的太陽崇拜有沒有關系?

展覽開幕當天,“萬年浙江與中華文明”學術座談會在國家博物館舉行。會議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深入研討上山文化作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意義及其申遺的價值

11月30日《中國文化報》“文脈”版報道《上山文化:三個“中國最早” 兩個“世界第一”》。

一個展里竟然有三個“中國最早”、兩個世界“第一”,這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來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踏上萬年時空穿梭之旅,叩響通往“遠古中華第一村”的大門。

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

一萬年前,“巨人”的腳印,落在了浙江浦江,這就是上山人。一萬年前,一個大多數洞穴人還要在嶺南山地延續生活幾千年的時間點,上山人卻告別了山林洞穴的生存模式,走向曠野,勾畫出東亞地區歷史長卷中令人驚嘆的一筆。

2000年秋冬之際,浦江縣黃宅鎮上山村,沉睡了萬年的浙江浦江上山遺址從萬年前的時空,“跳躍”到考古學家眼前,突破了此前我們關于中國南方地區新石器早期考古學文化年代和面貌的認識,使我們對河姆渡文化之前的史前史有了探索的方向。在此之后,基于一系列相關遺址的發掘和認識,2006年考古學界將這一類遺存命名為上山文化,從此開啟了對上山文化的全方位研究。

今年是上山遺址發現第21個年頭,同時又是上山文化命名15周年。近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中國考古學會、浙江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游廳共同主辦的“稻·源·啟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亮相國博。展覽共展出上山文化早、中、晚三期文物近200件,包括最早的炭化稻米、最早的彩陶、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等上山文化重要標志性遺存。同時輔助豐富的考古學知識介紹、場景復原、多媒體等展示手段,展示人類稻作農業起源之初的社會、經濟與文化面貌,反映中國早期的定居村落及其社會生產與生活情況,呈現上山文化考古發現的重要意義。

我國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表示,上山文化已明確了兩個世界第一——稻作農業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題詞和嚴文明“遠古中華第一村”的題詞,更是對上山文化價值內涵的高度概括。

最早的水稻

如今,考古研究證明,上山稻是世界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農業的起源地。

走進展廳,只見展柜中陳列著一個靠放大鏡才能看到的小小的黑點——一粒已炭化的米粒。而正是在這粒炭化稻米中,考古學家看到了綿延萬年的人類文化基因。

這粒完整的炭化稻米發現于浙江浦江縣上山遺址的地層中,屬于上山文化早期遺存,距今上萬年。相關專家表示,經過栽培并馴化的稻粒更飽滿,其長寬比相對于野生稻要小,這粒炭化稻米屬人工栽培,是馴化初級階段的原始栽培稻。通過科技考古,專家們還認定,它是迄今考古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米。換言之,上山文化的先民們,是已知世界上最早開始人工栽培水稻的一群人。同時,在義烏橋頭遺址、仙居下湯遺址、永康湖西遺址均發現了數量豐富的上山文化的炭化稻米,表明在上山文化中晚期水稻的食用更加普遍。

據介紹, 上山遺址發現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鏈,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這些發現讓稻作栽培歷史上溯至一萬年前,刷新了人們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認識。上山文化不僅在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世界文明也有著獨特而重要的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從進化論的視角闡釋了他對于上山文化乃至上山遺址在稻作農業起源中重要地位的思考。他認為,人類無意識改變植物生物性的耕種行為開啟了植物的馴化過程。“簡單地說,就是人類的耕種行為在前,然后才出現馴化作物,并且主導了植物的馴化方向和速率。最早的稻作農耕行為上山文化最早出現,稻作農業的源頭和農耕村落的源頭都是上山文化。”

上山遺址的陶器多為夾炭陶。在陶片的斷面上可以清晰地觀察到陶器胎土中摻和稻殼、稻葉、稻穗和植物莖稈留下的痕跡。上山早期90%以上的夾炭陶,都摻拌了密密麻麻的碎稻殼——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礱糠,即脫粒取米后的碎殼。人們有意識地在食用稻米之后,將這些稻的殘余物摻和在陶土中制作陶器。分析表明,這些稻遺存所反映的生物特征有明顯的馴化跡象,稻殼中保留的小穗軸特征,證明了上山文化已出現栽培稻,稻米已經成為上山人重要的糧食之一。同時,研究者在石片、石磨盤等器物上,發現了收割禾本科植物的“鐮刀光澤”和加工稻谷的多重證據,表明水稻的收割工具已經出現。磨盤、磨棒的配套使用,可能經常用于稻谷脫粒。

多學科研究成果均指向一個結論: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農業的起源地。目前,考古學家正在大力尋找上山文化的水稻田,希望為上山文化稻作農業提供更完整的證據鏈。

最早的彩陶

彩陶是黃河流域史前文化的重要符號,廟底溝、半坡、仰韶耳熟能詳,但中國最早的彩陶出現在錢塘江流域,距今8000年的跨湖橋文化就出土豐富的彩陶。跨湖橋彩陶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山文化,陶器是上山文化的濃縮,中晚期彩陶的出現,正是上山文化農業文明的體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上山文化發現者蔣樂平坦言,上山文化的彩陶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彩陶。

據了解,上山文化的彩陶可分為紅彩和乳白彩兩種。紅彩主要為條帶彩,裝飾于盆罐類器的唇口或肩頸位置。最典型的器物是大口盆。這類器物外壁施紅衣、內壁施乳白衣,口沿部位施一周顏色深紅的紅彩帶,器形規整精致。這類彩陶出現在湖西、橋頭、下湯、小黃山等上山文化中晚期遺址。乳白彩的紋飾更為豐富,主要見于壺、壺形罐、圈足盤和碗形器上,多見于前兩類器物的肩頸部和后兩類器物的腹部,施于陶衣之上,觸摸有隆突感。紋飾見有太陽紋、短線組合紋、折齒紋和點彩等。

太陽紋是指代最為明確的具象符號,體現了意識、信仰等精神文化內涵。其中幾組短線組合紋被指認為最早的卦符,最為神秘,值得深入探索。這類彩陶主要出現在橋頭和湖西遺址。上山文化的神秘圖符在跨湖橋文化中得到傳承,除卦符外,還有田字符號,這體現了浙江地區遠古文化的獨特體系。

“上山文化的彩陶就是當時的‘高端’手工業。”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看來,上山文化的陶器器形盡管簡單,但具備了成熟的制作工藝,最鮮明的就是化妝土技術,還有彩繪、渲染、用彩搭配等,紋飾簡單但很有用意,要進一步仔細觀察和研究。“就彩陶而言,它是全世界最早的,實至名歸。”王仁湘說。

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

“一粒稻米的背后升起了一縷炊煙。”一萬年前,當其他地區的先人還在過穴居生活時,上山先民們已經率先走出洞穴,在曠野之上搭建了自己的房子,過上了農耕定居生活。房屋建筑是上山文化定居的最直接證據。目前在上山文化遺址中普遍發現了建造房屋的證據,類型主要包括干欄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式房屋。

上山文化率先出現了初具規模的定居聚落,即早期村落,是中國農業社會的發端。上山遺址早期出現了較多帶柱洞結構的遺跡和帶溝槽基礎的房址,晚期出現了有規律的房址。荷花山遺址也發現有規律的柱洞分布。柱洞所指示的建筑往往是地面式的或干欄式的,在江南地區中、晚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十分普遍。這種居住模式在上山文化時期已經基本確立。

“這不僅反映出上山文化早在一萬年前就已進入定居社會,而且已呈現較為復雜的村落形態。”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表示,上山文化反映了比較全面、典型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群落和文化面貌,“它讓我們認識到那個時代的復雜化程度并非我們想象的那般簡單。”

“上山文化代表的稻作農業起源對人類文明意義重大,是繼良渚古城之后可以直接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遺產。”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研究員陳同濱認為,它揭示了錢塘江流域文明的發展對東亞地區文明進程的貢獻,同時也填補了世界文化遺產中稻作起源的類型空白,也是展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一個標志性成果。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資深教授、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趙輝表示:“良渚文化距今5000年,上山文化在它之前找到一個5000年的基礎。浙江的史前文化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序列,要繼續在這個序列里做研究,現在我們還沒有說得很清楚、認識得很透徹。”

的確,從一萬年前開始,上山文化遺址群在錢塘江流域的聚落性分布并向周邊地區擴散發展的態勢,呈現出的便是農耕定居文明的最初景觀,更展現了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稻作農業社會初創和形成期的文明模式以及此后延續數千年發展的文明基因。

走出展廳,一位觀眾描繪了他“腦補”的萬年前上山人生活畫面:當末次冰期的寒意逐漸退去,稻花香飄散在錢塘江兩岸的河谷盆地里,搖曳的稻穗在風中等待著成熟,等待著走出洞穴的第一批人群,他們在采集狩獵的同時,還將捧著稻米,收獲、繁衍、生息。他們的足跡停留在上山、橋頭和湖西,他們的家園遺留在荷花山、小黃山和下湯的夢里。那里有他們修筑過的環壕、居住過的房屋;那里有他們種植過的田地、圈養過的動物;那里還有他們使用過的器具和思念之人的墓地……▲ 上山人定居村落遺跡 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展覽現場 本報記者 盧 旭 攝▲展覽現場 本報記者 盧 旭 攝▲ 炭化稻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同時,上山文化還得到了國際上的關注。《環球時報》海外社媒Facebook、Twitter官方賬號發布我縣“上山文化”特展及其成果消息。

原標題:《11月,眾多國家省市權威媒體報道我縣!》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妺妺窝人体色www| 白嫩少妇bbw撒尿视频|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喷水|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蜜桃视频插满18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国产经典国产av| 激情内射亚州一区二区三区爱妻|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浪潮|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成全动漫视频观看免费动漫|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喷| 美女裸体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大又大又粗又硬又爽少妇毛片|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 a级毛片免费完整视频| 水蜜桃成视频人在线看| 51精品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 自拍 另类 综合 欧美小说|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花野真一|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av| 欧美性xxxx狂欢老少配| 亚洲码欧美码一区二区三区| 黑人刚破完处就三p| 好好日网站| 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 国产 麻豆 日韩 欧美 久久| 宅男666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亚洲av福利院在线观看|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欧美老妇小说| 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国产a国产片国产| 亚洲日本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第一次处破女18分钟高清| 男女猛烈无遮挡免费视频| 男人添女人下部高潮全视频 | 精品国产一二三产品区别在哪|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骚片av蜜桃精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