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傷仲永》預習筆記
作者: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大臣,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 隸 扳 謁 邑 稱 泯 矣 焉 耶 詞: 1、“養父母”養:贍養。 2、“傳一鄉秀才觀之”一鄉:全鄉。 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縣的人 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 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9、“且為眾人”且:尚且。 10、“固眾人”固:本來。 異義處: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此。今常用作判斷詞。) 稍稍賓客其父 (漸漸、慢慢地。今義:稍微。) 復到舅家 (再,又。今常用義為重復、往復) 泯然眾人矣 (普通人。今常指大家、許多人。) 主要內容: 人是否能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要學習,強調后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和對泯滅人才環境的批評。也對應了孔子的一句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問題: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那幾個階段? ——丿Home丶小瑩
二、哈克貝利.芬歷險記 讀書筆記
內容簡介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是一部詼諧風趣的幽默小說。哈克貝利和基姆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漂流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為讀者展示了一幅又一幅生動的社會畫面,也諷刺抨擊了落后的、不合理的生活現象。 哈克貝利是一個聰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他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基姆。基姆是一個勤勞樸實、熱情誠實、忠心耿耿的黑奴,他為了逃脫被主人再次賣掉的命運,從主人家中出逃。 他們一起漂流在密西西比河上,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兩人成了好朋友。哈克貝利為了基姆的自由,歷盡干辛萬苦,最后得知,基姆的主人已在遺囑里解放了他。
思想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是一部膾炙人口的世界文學名著。小說講述的是美國內戰以前南方生活的故事:黑奴吉姆聽說女主人要將他賣掉,便逃往北部,去尋求自由,中途遇到不堪父親毒打而流浪在外的哈克,兩人同乘木筏,沿密西西比河順流而下。他們沿途逃避追捕,經歷了種種奇遇,最后哈克終于幫吉姆獲得了自由。作品充分體現出文明與野蠻兩種狀態的對立,不僅批判了封建家庭結仇式斗的野蠻、私刑的毫無理性、宗教的虛偽愚昧、蓄奴制的罪惡,也褒揚了黑奴吉姆的優秀品質,提出了不分種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權利的進步主張。
感想
對生命的熱愛可以從他沒有種族歧視、真心真意的與吉姆交朋友并且后來想要救吉姆看出——熱愛生命不僅僅是珍惜自己的生命,更是對所有人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對自由的追求可以說全書都是:他討厭在寡婦家里那種受管束的生活,他不喜歡穿干凈的衣服、受不了不能罵街、不理解飯前的禱告等等。一個有趣的例子就是:寡婦的妹妹在給哈克講天堂與地獄的時候,哈克竟然說“想去地獄轉轉”、“覺得換個環境也不錯”、“在哪都比呆在這里強”等等的話,足以見其對自由的向往——后來他與吉姆隨河流逃亡也是追求自由的象征。
到處總結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三、《朝花夕拾》《文化苦旅》各5篇讀書筆記(每篇400字)跪求!!!!!急需!!!!!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應該快樂美麗的童年,因為被籠罩在那個封建社會,而且還會時不時的透出些迂腐的氣息,所以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
魯迅的保姆長媽媽,是個需要一分為二看待的人。因為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妄加評論。就這些事,足以在我的腦子里勾勒出一個迷信、饒舌、無知的婦女形象。然而,魯迅對她的印象遠不止這些。她也有好的一面。長媽媽知道魯迅喜歡《山海經》,跑了許多路,幫魯迅買來了《山海經》。由此,魯迅又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
還有幾個人物,一位是范愛農先生,魯迅一開始對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愛農的老師被殺害后,范愛農竟滿不在乎。但魯迅對他的看法是會漸漸改變的,到范愛農就義,魯迅才開始變得敬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在魯迅的父親臨終前,她讓魯迅叫父親,結果讓父親“已經平靜下去的臉,忽然緊張了,將眼微微一睜,仿佛有一些痛苦?!焙髞砀赣H死了,這讓魯迅覺得這是他對于父親最大的錯處。衍太太對別的孩子們“很好”:縱容他們吃冰,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還教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當她自己的孩子頑皮弄臟了自己的衣服是,她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贊揚她,實際心中卻是討厭衍太太的。因為,她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女人。
《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四、急求?。 洞笮l,科波菲爾》的讀書筆記,800字左右!
《大衛.科波菲爾》是狄更斯的半自傳性小說,也是其最滿意的作品,通宵讀完最后300頁,我得出的結論和他一樣。
或許是因為在夜里想象力更豐富的緣故吧,合上書,疲倦的肉體沉睡了,興奮的精神卻一遍又一遍地在倫敦徘徊:屈蘭斯特夫婦還在街頭散步,相互許諾下美好的夢想;胖胖的密考勃老頭就算和人隔著桌子說也仍要寫信;善良的女仆攀古堆一如既往地在火爐邊擺弄著她的針線盒;姑奶奶總是那么莊嚴地喝著她的特制葡萄酒,憨厚的迪克先生耐心地伺候在一旁;小科波菲爾終于憑借著親友們的關愛長大成人……
合上書,更像像是離開了一群可愛的朋友。
密考勃老頭一生被債務拖累,反復告誡小科波菲爾說:“如果一個人每年有二十磅的進款,而花去十九磅十九先令半,他會快樂的;可是如果花了二十磅一十先令,他就要苦惱了。”
市場經濟的今天,一切朝錢看,有錢才快樂,沒錢就痛苦,金錢在中國或許不是萬能,至少也還有9999種其他功效。
同齡人中結婚的越來越多,要結婚,必須要買房,一說買房,全家老小總是竭盡全力的,幾代人的積蓄,再加上以后幾十年的貸款,總算拼下一套住房,奈何房產證上還有個年限。
租給你一年是租,租給你七十五年就成了賣,所有家庭仍舊拼盡全力的去“買”(我認為是租)——沒有房,不結婚。
兩個人以后幾十年的青春從結婚那天起,全部被一套75年年限暫住的房子給鎖住了,但是所有人從此心滿意足。租1年是租,所有人都不滿意,租75年還是租,所有人卻滿意了。——我想起那個朝三暮四的故事,有個人養了一群猴,早上給3個桃,晚上給4個桃,所有猴都很生氣,早上給4個桃,晚上給3個桃,所有猴子都安心了。
再加上要還一輩子的債,提前透支了二十年的生命,我這不知道快樂到底從哪來。
或許中國人都是那朝三暮四的猴子吧。
市場經濟的今天,所謂唯物主義逐漸就演變成了實用拜金主義,馬克思老早就說了,金錢至上的體制下,婚姻和嫖娼只不過是零售和批發的區別,這句話放在當今社會來看,是如此貼切。
合上書,就更想念屈蘭斯特夫婦,逛街走過名牌商店,你許我一條金鏈,我許你一個手表,開開心心的說,有錢了再買,就仿佛兩人都擁有了這些東西一樣,然后努力工作。
合上書,就更想念忠誠憨厚的攀古堆,在她心目中,大作家科波菲爾永遠是從前那個讀“鱷魚故事”給她聽的小男孩。
閉上眼,很多類似的人曾走進我的生活,很多同樣的感觸曾在心里萌發。
或許物資給肉體帶來的安逸真是很歡愉,然而我卻更加堅信,只有心靈的真善美才能最終通往幸福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