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賣慘帶貨、悲情營銷
“我們家的石榴又大又甜...無人收購,很多石榴裂開爛在地里,只能做肥料。”隨著涼山州會理石榴的成熟,網絡平臺上出現了少部分“網紅”以“作假”“賣慘”直播的方式帶貨。
當記者找到了上述視頻中的當事人時,面對相關工作人員的詢問,老人坦承是有陌生人叫著幫忙出鏡拍視頻,但文字內容是捏造的。除了這類賣慘視頻,有些主播在直播時還會選用品相更好的石榴造假,或故意壓低石榴價格,稱石榴幾毛錢一斤都沒人要,以引起果農恐慌,低價拋售石榴,從中漁翁得利。
賣慘營銷在互聯網世界是一個經典套路。從剛開始被各路“大V”們反復用在各類社交平臺上,用來獲取捐贈、打賞,引流變現。到如今賣慘的套路又被移植到了短視頻場域和直播帶貨等場景中。短視頻帶貨已成為一種較常見的營銷方式,不過,也有一些直播通過“賣慘帶貨”,以一些嚴肅的社會話題為噱頭,博取觀眾的同情和注意,借機兜售商品。
二、 “賣慘帶貨”賣的是產品,消費的是人性
制假賣假這種一條龍的服務,可謂是賺盡了網友們的血汗錢,卻仍有人對其深信不疑。“悲情營銷”利用的是人們的同情心以及這種同情心背后的物質資源,但這些從來都不是無限的,愛心終會耗盡,等到真正需要援助的個例發生時,人們的同情心已經磨出一層繭子了,不再敏感了。
靠賣慘帶貨,以博取同情心的方式售出產品,雖然能夠在短期內帶來效益,但絕不是長久發展之際,這些商家在逐利沖動下的另辟“捷徑”,同情之心早晚用完,這些做法不僅涉嫌欺詐消費者,更多果農和地方產業造成不良影響。“狼來的故事”小孩都懂的道理,過度消費顧客的同情心與信任,只會傷害顧客的情感,甚至產生抵抗心理~對未來農業產業的名聲也產生了較為負面的影響,反而影響了未來地方相關產品的銷售和發展。
三、 加強平臺監管,營造優質網絡營商環境
目前直播電商風口正盛,而各大平臺紛紛入場,但由于平臺監管力度不足、缺乏引導之類的原因,導致演戲炒作賣貨、賣慘營銷等內容低質畫風的現象再次出現。農民們也成為了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獲得利益的工具,這些背后的導演在獲得利益后可以立即脫身,轉戰他地。而最終損害的還是但當地的商家形象和水果品牌。
也在提醒相關部門需要加強網絡平臺監管,積極引導主播以及消費者的正確價值觀,促進消費雙方之間建立長久有效的信任買賣機制。從平臺管理、用戶管理等各方面出發,充分利用好網絡平臺,營造優質網絡營商環境。
四、 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提升農業抗風險能力
農產品悲情營銷禁而難止,也側面體現出農村農產品銷售渠道匱乏,銷售方式單一,讓農民對于自身產品銷售缺乏一定的安全感,無法將好的產品以更加清晰高效的方式展現給消費者,突顯出拓寬農特產品銷售渠道、建立長久有效供需渠道、提升現代農業抗風險能力的必要性。作為基層工作者,是與群眾連接的第一線,在清晰掌握農產品銷售狀況以及產品特性時,應積極協助開展農產品相關的銷售事宜,幫助農民開拓銷售渠道,為農民爭取長久合作資源,幫助農戶建立更加安全的網絡銷售渠道,以更加安全有保障的形式將農產品銷售出去。
發布于 1 年前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贊同 3
“賣慘營銷”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之前是弄個牌子,寫上自己的不容易,以博得大家的同情來銷售,這種情況還算不錯,最起碼能看到本人,可是現在網絡時代,這種“賣慘營銷”換了馬甲呈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讓消費者們無法辨認。消費同情心是對自己產品的不自信行為,更是對消費者的欺騙行為,這種行為不是長久之事,必定會被取締“下架”。
現如今很多掛有“清倉大甩賣”的門店不多了,這樣的店面基本“最后一天”永遠都沒有那一天的到來,不過,人們對這樣的情況已經見怪不怪,也明白其中的銷售方式,但是,其實,這種行為就是“賣慘”,讓大家都以為要倒閉了,最后的貨,都便宜出售,誤導消費者博得大家的同情心和好奇心。實體銷售,有店面,有人吆喝,對于消費者的“欺騙”算是實體的,能看到,能聽到,大家也理智了很多,不再過分的相信。
到了網絡時代,“賣慘營銷”的花樣層出不窮。某些銷售平臺,弄幾張照片,寫上“水果滯銷,果農痛哭”、“大蒜滯銷,幫幫我們”、“求求支持”等等宣傳語,然后再配上老農一籌莫展“悲情”的表情,網友看到這種情一般都會動惻隱之心。剛開始,產品滯銷情況基本屬實,不少人出于同情之心會盡自己的微薄之力買一些,幫幫他們度過難關。可是,這種情況被不法商人看到好處后,開始打著“感情牌”來消費老農,同一個人,同樣的表情,換換產品,換換宣傳語,難道這位老農家有良田萬頃,種這么多不同種類的水果還是每個季度換個作物?這難道不是在侮辱消費者的智商?這種行為,最終導致的后果就是真正有需要的老農們失去了幫助,斷了客源,傷了人心。
沒想到的是,短視頻的興起,也出現了“賣慘營銷”的套路。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竟然還有劇本,有演員,有曲折的故事,完全已經把這種方式做成了產業鏈,真是夸張呀!甚至很多坐擁幾百萬粉絲的主播,已經靠出軌、破產、家庭矛盾等故事來帶貨,甚至出現號稱弄錯價格大打出手的行為,誤導消費者趕緊下單。“賣慘營銷”不能沒有底線,必須要合法合規,要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如果最終真的成為了常態,成為了“欺騙”,那必然會沒人關注,完全透支消費者的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