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啤酒廠規模
燕京啤酒(玉林)有限公司是由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與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資興建的啤酒生產企業,公司成立于2004年12月,總體規劃生產規模40萬噸啤酒/年,占地面積415畝,現有員工1000余人,普通員工絕大部分是05~08年的應屆大中專畢業生,是一支敢于拼搏,富有創業激情和創新能力的團隊。經過幾年健康、高效、快速的發展,燕京玉林公司已從年產10萬噸啤酒生產規模的小型企業,一躍發展到年產40萬噸啤酒生產規模的大型企業,成為我國啤酒行業中為數不多的大型企業之一。
公司現有五條啤酒生產線,其中純生啤酒生產線整線按純生標準設計建設,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3.6萬瓶/小時德國克朗斯純生灌酒機,整體裝備達到同行業國際先進水平。公司配備了以計算機為基礎的自動化辦公系統、視頻監控系統、信息發布系統、設備管理系統和能源自動計量監控系統,實現了生產領域的管控一體化。公司2006年噸啤酒綜合能耗創國內同行業噸酒綜合能耗最低新紀錄,榮登2007年度第12批中國企業新紀錄榜;先后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OHSAS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和“C”標志體系認證。
在創造良好經濟效益的同時,公司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通過開展節能減排,抓循環經濟的方式,先后投資數千萬元進行設備改造和技術創新,使公司的消耗、質量指標不斷刷新,清潔生產要求的主要消耗指標均優于國際一級水平。開展了糖化二次蒸汽回收技術改造,中水回用技術改造,沼氣回收利用技術改造,CO2回收利用技術改造,廢堿回收系統改造等重大技改,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2. 啤酒廠規模級別
作為外邊人,我感覺那個企業至少是比較可靠的企業,盈利能力、持續發展,都是比較穩固的。
當然作為內部員工,一定會有很多的不平與厭惡,不過就象圍城所說,外面的人想進去,里面的人想出來,都是一山望著一山高。我的建議是,雖然別的山看起來更高,但是能把自己這座山先爬上去,不是也可以嗎?
累,賺錢哪里都累,不累就拿錢那是養小白臉,話說小白臉還得有色相呢,何況是工作?你累如果說每個月工資不到1000我無話可說,現在街上累死累活一個月賺幾百塊的人多得是,你想想看哪邊更好?創業是好主意,但是需要成本,更需要經驗和本行業的了解。一切準備好再說吧,準備好之前這些都是空談。
不知道你的崗位,給你提供幾個我所知的企業崗位薪資,你對比一下:
某大型電器連鎖遼寧大區:保安600-1200(按等級與年頭),物流工人600-1200,一級職員800起薪,一級專員1200起薪,一級主管1500起薪,一級部長2500起薪。
三好街普通電腦公司:普通員工400起薪有提成,大約能拿到1000.經理800起薪有提成。
某電工企業:普通員工600,熟練員工1000,,部門專員1600,部門經理2500,部門部長4000
某金店:營業員600起薪按效益有獎金,加工員800有獎金,部門主管1600,經理2600,店長2600
還有很多,我要說明的是,首先沈陽就那么回事,一般企業都是這個水準,4K-6K的不能說沒有,至少不是常態。再有任何公司都是底層員工賺的少,往上空間更大,所以無論去哪里,只要你在基層,賺的少是正常得,還得往上爬。
——————————————————————————
對啊,機器沒病不就行了嗎?耐心點吧,現在不好找工作的。你要是有野心就研究研究那個機器,要是你給鼓搗好了,你就時來運轉了。
3. 啤酒廠面積
青島啤酒廠占地面積九萬多平方米,員工人數2140名!
4. 大型啤酒廠
不是國企。萊垍頭條
金星啤酒集團是1995年10月以河南金星啤酒廠為核心組建的集工、貿、科研一體化的全國大型啤酒集團,創建于1982年,年生產能力200萬噸,居河南第一,中國啤酒第四,是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萊垍頭條
企業在豫、黔、滇、川、陜、甘、魯、晉、粵等10省投建18個啤酒生產基地,旗下金星、藍馬兩大系列30多個產品。企業和產品先后榮獲全國食品行業重點企業、中國食品綜合實力百強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國名牌產品、綠色食品、中國馳名商標等140多項國家級殊榮。在中國啤酒行業,金星啤酒是唯一一家沒有任何外資背景的企業。萊垍頭條
5. 啤酒廠規模及產量
1958年,天津啤酒廠始建,但是受到計劃經濟和啤酒原料統購統銷的限制,啤酒產量在60、70年代一直在幾千噸徘徊,啤酒商標受制于印刷工藝和技術的影響,圖案性不強,只簡單印刷釀造廠名稱和牌名及啤酒度數,生產日期還是在八十年代初用人工印碼的方式打印上去的。
到了80年代,天津啤酒在不斷調整中,成為我國第一個生產果味啤酒的企業,當時的產品為“啤加樂”。而在天津,展現我國特色的品牌“長城啤酒”,也代表了80、90年代的啤酒文化。
6. 啤酒廠年產量
直接就按1千升=1噸來算,嚴格意義上說啤酒的比重不是1,約是1點零零幾,但現實情況是,凡是國內的啤酒廠,上至廠長總工,下至普通操作工,談到啤酒計量時,都是把噸和千升對等起來的,說年產量10萬噸或10萬千升在業內是沒有任何區別的。唯一的區別就是在書面語中用千升多一點,口頭語中用噸多一點。
7. 啤酒廠規模50萬箱
1、中國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啤酒生產商,共約13.5億消費者,年產量達465438萬千升。中國在啤酒生產領域的領先地位是因為它很早就開始了——早在公元前7000年就在中國生產了。
2、美國
2013年,美國生產了2243萬公斤啤酒,全美3000多家啤酒廠共同承擔著生產啤酒的任務,如今,啤酒約占美國酒類消費的85%。
3、巴西
2013年,美國生產了1346萬千升啤酒,巴西最早的啤酒廠出現在19世紀,19世紀80年代,巴西的第一種啤酒波希米亞開始釀造,至今仍是巴西最受歡迎的酒類品牌之一。
4、德國
目前,德國有1300多家啤酒廠,他們每年9月在慕尼黑舉辦啤酒節的同時,還生產了5000多個品牌的啤酒。正如我們所看到的,他們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把啤酒傳播到地球的各個角落。
5、俄羅斯
在2013年,俄羅斯生產了891.2萬千升啤酒,就消費量而言,每個俄羅斯人每年消費大約74升。該國有100多家啤酒廠,其中最大的是丹麥公司嘉士伯集團,該公司釀造該國最喜愛的啤酒——波羅的海啤酒。
6、墨西哥
2013年,墨西哥生產了825萬千升啤酒,墨西哥出口的啤酒占世界啤酒的16.5%,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
7、日本
2013年生產了55.321萬千升啤酒,最早在日本開業的釀酒廠是1869年開業的麒麟啤酒廠,如今日本有四家大型啤酒廠和200多家微型啤酒廠。
8、英國
2013年,英國生產了45.56萬千升啤酒,相當于110億瓶。盡管它以其酒吧文化而聞名,但在啤酒消費方面,它在世界上僅為第23位,這意味著它的許多國產啤酒被運往海外。
9、波蘭
波蘭的啤酒生產始于中世紀,但就像許多國家一樣,直到19世紀,啤酒需求才開始增長,產生了100多家啤酒廠。2013年啤酒產量為395.6萬千升,每年人均消費量為98.5升。
10、西班牙
2013年生產了327萬千升啤酒,相當于138個奧運規模的游泳池。大約在4400年前,西班牙是歐洲第一個生產啤酒的國家,不過啤酒直到19世紀才在西班牙很受歡迎。
8. 啤酒廠產能
第一:5大巨頭開始提價。提價表現在大家對原有產品整體性的提價,主要發生在2018年的年初這個階段。
第二:調整產品結構。包括青島、雪花、百威、燕京,也包括嘉士伯等各個企業都在不斷的推出新的高端產品。
百威從全世界拿到中國來了20多個高端品牌。這些高端品牌包括墨西哥的科羅納、美國的一些經典啤酒品牌鵝島等,還代理了韓國的蘭賣、日本的三寶樂等。
雪花啤酒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新品,包過勇闖天涯的升級版,還有黑石系列、馬斯利等一系列高端產品。
同時雪花啤酒利用股份置換方式,把喜力中國的業務拿到了自己的報表之內,形成了雪花啤酒+喜力品牌結構。
青島啤酒也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品牌,包括奧古特、1903、白啤、黑啤等一系列的高端產品。
第三:巨頭品牌在國內開始進行產能優化。產能優化的集中表現是關閉一些小亂差的工廠。雪花啤酒關閉了20~30家工廠,青島啤酒也關閉10家左右,之前包括嘉士伯在整合重啤的過程中,已經關掉了十幾家的落后產能。這種關閉對行業來說不是利空,而是一種優化產能的利好。
巨頭企業在一邊關閉工廠的同時,也在新建一些大型的集中式的工廠。一般關停的工廠都在5萬噸之下或者10萬噸之下,新建的工廠大概都在百萬噸級。這種大規模的現代化工廠,更能夠體現成本和效率上的優勢。
(三)
啤酒行業還有一個重要板塊就是進口啤酒。
進口啤酒從2011年的6.7萬噸一路增長到2018年達到了80萬噸,用了8年的時間增長了15倍以上。
在2011年到2015年左右的時候,進口啤酒里邊的主力軍是德國啤酒,大概占據了50%。從2015年開始,進口啤酒發生了格局上的變化,德國啤酒統治地位開始下滑,取而代之的是巨頭品牌的進口啤酒,巨頭品牌的進口啤酒主要體現在像百威旗下的科羅娜,還有百威旗下的福佳、教士等品牌,還有嘉士伯旗下的1664,喜力旗下的喜力啤酒等。
從2018年到2019年看,進口啤酒開始發生10% 左右的下滑。下滑的兩個主要原因是:第一巨頭品牌開始嘗試國產化,包括百威旗下的一些品牌,像嘉士伯旗下的1664都開始了國產化。第二個因素是進口啤酒不像進口紅酒,因為進口啤酒有著天然的短板,啤酒的工藝原料,包括設備,它的通用性比較強,進口紅酒它受制于原料和產地的因素,所以是進口紅酒在中國可以占到統治地位。但是進口啤酒他的原料、工藝、設備的通用性、替代性很強,所以有著天然的瓶頸和天花板。
目前來看進口啤酒的占據行業大概3%的份額,這一點位已經開始成為天花板。
但是進口啤酒有幾個特點:
第一全部是高端產品,因為它受制于運輸等成本環節的制約,所以他只能做中高端產品。
第二,它只能做一些特色產品。特色產品就是與國內的主流品牌有差異的產品。
正是這兩點幫助進口啤酒打開了中國消費市場,也讓消費者接觸到了不同類型、不同口味,甚至不同顏色、花色的啤酒。進口啤酒教育了消費者,讓消費者不再單一的去消費一個口味的產品。再是讓消費者認知到啤酒消費的多元化。這種多元化也就培育了兩塊市場,第1塊就是國內啤酒的跟隨,包括青島、雪花、燕京等國內企業開始在產品研發上去靠近進口啤酒。
舉個例子講,在2014年之前,國內品牌很少去做白啤這個品類,但是到今天我們發現所有的巨頭品牌都開始推白啤這個產品。
跟進和模仿,也幫助國內的品牌實現了產品的高端化和多元化,也讓消費者去感知到啤酒市場的多元化和個性化。
(四)
與此同時,也推升了精釀啤酒這個模塊。目前來看,精釀啤酒的總規模并不大,總產量的占比大概不超過1%。
但是品牌眾多,在精釀啤酒領域里邊玩家非常多。國內統計看,目前大概有3000家左右的精釀啤酒企業。
目前,精釀啤酒領域非常活躍。自2010年左右,一幫受國外留學經歷,在美國生活過一段時間的人群回到國內,從“因為喜歡所以熱愛”的角度開始,從發燒友的身份開始探索精釀啤酒,到2019年,國內的5大巨頭也全部進入了精釀這個行業領域。
精啤在產品研發上推出的IPA,包括皮爾森、果啤、白啤等一系列產品。在精釀品類里邊,包括燕京啤酒也已經在廣西和福建建立了專門的精釀啤酒生產線,百威啤酒在武漢專門建設了一條國內比較先進的精釀啤酒車間。
關于精釀啤酒定義和標準這兩年一直有著爭議,現在來看主流的聲音還是按照美國BA的標準去定義的,也就是包括從規模、原料,甚至主流啤酒的控股比例等角度做了嚴格的定義。美國精釀它強調的是獨立自主,同時他也強調了小而美的角度。認證機構就是美國的精釀協會--BA。只有加入了這個機構或者是受到機構認證的企業生產的啤酒在美國才叫精釀啤酒。但是在中國還沒有這么一個權威機構,或者是由這么大的一個團體去認證,或者去鑒定哪個品牌是精釀啤酒。出現了國內無論大小啤酒企業都在做精釀,也沒有人說哪一個產品是精釀哪一個產品不是精釀。
如果區別一下中國和美國的精釀市場的話,美國是協會的認證制,中國現在和未來的幾年,在沒有大的力量介入或者大的團體或者協會介入的背景之下,美國是認證制,中國是認可制。
當然,在這種中國式的認可制背景之下,也會有一些魚龍混雜。就是說所有的企業,所有的品牌都能夠用精釀啤酒通用品牌,因為沒有人來說不可以用,這會產生意外的影響。會出現各個企業都在努力去做產品的研發,從消費者的需求角度去應對市場的多元化。
(五)
從現在的信息和數據來看,我感覺未來一兩年之內的中國啤酒行業會發生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
第一從價格戰向價值戰去轉移:過去中國啤酒市場的爭奪充滿著資本的味道。也就說大家為了爭奪份額,一方面進行快速收購,同時也進行著激烈的價格戰。行業內,甚至民間也經常說,啤酒賤如水,我覺得這句話是對應過去特定時期的標簽,但是未來會發生變化。
目前資本收購的窗口期已經關閉了,沒有可以收購的標的了,五大巨頭已經占據了83%的份額。大魚吃小魚時代已經過去了,既然份額的穩定性已經到了,大家再血琳琳搶份額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不約而同的開始調整產品結構,優化產能,提高盈利能力。
第二中國啤酒短期之內行業格局的變化不會太大:因為5大巨頭里邊雪花、青啤和燕京是國資,百威和嘉士伯是外資。目前為止這兩支隊伍之間的格局變化都不會太大,行業格局趨于穩定。
第三未來在向中高端轉移的同時,市場一定是高度的碎片化:頭部市場的高度碎片化表現在用單一品牌或者單一的品種、品類去統治高端或超高端的時候,已經不太可能了,因為頭部市場需求的多元化和多變化已經開始,企業很難用一個單一品牌或單一品類去應付。
第四強者更強,尾部更大:所謂的強者更強,巨頭品牌的體量、巨頭品牌的行業集中度會越來越大,但是會很溫和的前進。也會形成大量的小眾品牌群,包括像精釀啤酒或者是以進口啤酒形成的大量高端小眾品牌群。未來不排除中國市場會有上萬家小而美的酒吧似的精釀啤酒企業。
從國家政策的層面,啤酒行業已經解除了行業限制,也已經把行業準入的門檻拉低了。未來不排除從尾部角度誕生更多的小眾品牌,這些小眾品牌會依托某一個城市甚至某一個或幾個社區。
9. 啤酒行業規模
國內啤酒行業龍頭是華潤啤酒。現在國內的主要市場被五大集團占據。華潤啤酒是啤酒行業市占最高的龍頭企業,華潤啤酒在規模上較為領先,啤酒銷量全國最高。2020年,華潤啤酒市場份額高達31.9%,位居全國首位。緊隨其后的啤酒品牌是百威亞太、青島啤酒、燕京啤酒、重慶啤酒。
10. 國內啤酒企業生產規模
是,俄羅斯晟熊原漿啤酒是不添加任何防腐劑添加劑,不經過濾,不經滅活工序,保留鮮活酵母的生啤酒原液。熊牌啤酒是俄羅斯很出名的啤酒廠家,規模大,有著極其完備的啤酒生產體系和質量把關,產品質量有保障。熊牌啤酒進入中國市場之后深受喜愛,味道甘甜清爽,泡沫豐富,色澤金黃明亮,口感上佳。
11. 啤酒產業規模
1、中國啤酒行業競爭梯隊
根據中國酒業協會發布的啤酒產業經濟指標數據,2020年我國規模以上啤酒企業346家,完成釀酒總產量3411.11萬千升,同比下降7.04%;完成銷售收入1468.94億元,同比下降6.12%;實現利潤總額133.91億元,同比增長0.47%。我國啤酒市場高度集中,九成市場被五大品牌占據。
2、中國啤酒行業市場份額
根據中國酒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啤酒市場被五大集團瓜分,華潤啤酒、青島啤酒、燕京啤酒、百威英博以及嘉士伯五大集團中國啤酒市場占有率高達92%。其中,華潤啤酒在中國市場占據31.9%的市場份額,青島啤酒市場份額達到22.9%,百威英博占據19.5%的市場,燕京啤酒和嘉士伯市場份額分別為10.3%和7.4%。
3、中國啤酒行業市場集中度
總體來看,我國啤酒行業整體格局穩定,市場集中度較高,前五名市場份額不斷增長,龍頭效應顯著。2017年,前五名市占率(CR5)約為75.6%,到2020年,CR5達到92%。整個中國啤酒市場被五大集團牢牢占據。
4、中國啤酒行業企業布局及競爭力評價
國內啤酒行業公司中,華潤啤酒的啤酒業務做的最大,2020年銷量突破1000萬千升,少數幾家企業啤酒能達到百萬千升的銷量級別,其余企業啤酒銷量均在百萬千升以下。大多數企業呈現地域性發展。
5、中國啤酒行業競爭狀態總結
從五力競爭模型角度分析,目前,我國啤酒行業在酒業中相對其余白酒、紅酒等酒類產品性價比,受眾面廣,替代品威脅一般;現有競爭者數量較多,市場競爭較為激烈;上游供應商一般為麥芽等原材料以及設備包裝等,議價能力適中,而下游消費市場由于產品同質化嚴重,議價能力較強;同時,因行業存在品牌效應,大品牌市場占有率高,并且渠道建設難度大,潛在進入者威脅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