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啤酒貿易好做嗎現在
可以進口。中國進口的俄羅斯啤酒增長了21%,達到3100萬升。中國在俄羅斯啤酒進口國中排名第三。據俄羅斯聯邦海關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1至10月兼,俄羅斯啤酒出口額同比增長19%,達1.44億美元。按實物計算,啤酒出口量增長了17%,至3.08億升。今年,俄羅斯啤酒出口到80多個國家,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成為最大進口國。
2. 啤酒生意怎么樣
利潤可以的 一瓶啤酒能掙1快多 再加上空瓶回收又3毛錢左右 但主要是桶啤酒 利潤更好還有烤串 田螺 。。。。。都有一定的利潤呀 主要是要找一個好地段
3. 啤酒好銷售嗎
1、營銷意識不強:
不少企業決策者首先在主觀意識上就認為夏天是白酒的淡季,銷量下滑或產品走不動都是很正常的現象!而正是這種“任期自然銷售”的粗略意識才導致了大多數白酒企業在淡季營銷上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在淡季來臨之前做好相關的市場防御工作,在淡季的時候也未把重點真正轉換到市場營銷和管理上來!從而由于準備不、戰術不恰當,而喪失了在淡季的整體競爭力。
2、產品市場定位不準導致淡季更淡:
炎熱的夏天是飲料和啤酒等產品的旺季,作為白酒產品而言,要想在這個季節實現較大的銷量,就必須在產品種類、結構與檔次上進行合理的調整。整體來看,在夏季,白酒市場酒和低檔酒(如光瓶酒)的銷售弧線變化不是很大,經常喝白酒或送禮的消費者在夏季基本上還是依然購買,而轉喝啤酒、紅酒等產品的消費者基本上以中青年人居多。所以,要鞏固白酒的主流消費群體,在夏季是不宜主推高度酒的!但反觀我們的不少廠家是冬季主推的什么產品、在夏季還是依然擺放在貨架上,即沒有根據季節變化的規律性來適時調整產品的合理結構,以至淡季更淡。
3、促銷戰術不當使淡季戰績不佳:
在炎熱的夏季,筆者看到包括很多名優產品在內的白酒企業都在搞“買一贈一”活動,可多數廠家送出去的并不是消費者想要的,因為他們送的都是同樣的白酒,畢竟白酒本身在淡季就是不太受歡迎的,即便你送的是一個產品或其它紅酒產品,但效果都不會太理想。象全興大曲就會促銷,賣出一瓶就送六瓶礦泉水,因為相對來說,水飲料在夏季比酒受歡迎些。所以,在淡季的促銷策略上,我們的白酒廠家不能一搞促銷就來倆,一定要想法如何抓住消費者的真正需求所在才是關鍵!
4、缺乏強有力的品牌作支撐: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不少白酒品牌、特別是白酒一旦離開了促銷攻勢產品在商場就基本叫停,在淡季更是慘淡經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因為這樣的白酒產品雖然賣了個好價錢,但由于自身在產品度與美譽度方面極度匱乏,從而不能依靠忠誠度較高的、極為穩固的消費群體來支撐市場的更大發展。所以,高價位的白酒品牌還必須具有高價值的品牌基礎,否則,將很難建立起穩固的消費根基。
5、自欺欺人的淡季營銷手法導致名存實亡:
現在不少的白酒廠家也實現了在淡季的穩定增長,可他們實質上只是把產品的庫房換了個地方,表面上看是“銷售”出去了,但實際上并沒有被消費者“消費”掉!造成這種結局的病根在于:我們的廠家在淡季來臨之前是想方設法讓經銷商進貨,一些片區的業務人員為了贏得淡季的業績,也是拼命把貨往經銷商那里壓,但這些實質上并沒有真正解決企業在淡季的銷售問題。
6、廠商各自為陣:
每逢白酒淡季,廠家與各級渠道商及終端零售商由于沒有形成有效的合力,以至淡季門庭冷落。這方面,一是廠家對淡季營銷戰術沒有進行徹底的灌輸與執行,經銷商的行為往往也與廠家的意愿相違背;另一方面經銷商在淡季過于依賴廠家的促銷,缺乏主動意識,有的更是把主力投入到其它暢銷產品上去了,這樣一來,導致淡季更淡。
4. 啤酒行業的機會
放開路邊攤,就是放開城市的經濟活力,是疫情之后恢復經濟的好辦法,為商業機會創造場景。商業機會都是談出來的,晚上約個路邊攤,剝著小龍蝦,灌著啤酒,喝嗨了,啥事不好商量!或者,點各式各樣的烤串,再炒幾個菜,當羊肉伴著孜然的香氣飄起,“歪嘴”喝到半酣,望著炭火和裊裊青煙,還有啥矛盾不能化解?繼續合作,接著干!這種商業場景,比穿西裝、打領帶,坐在會議桌兩旁談判效果好;更比面都不能見,只在電話里干巴巴地說要點好。一、自己不生產精釀啤酒,可代賣
如果你自己不生產精釀啤酒的話,可以到啤酒屋或者生產精釀啤酒的店面進一些,然后買一輛啤酒車就可以了。
二、自己生產精釀啤酒,可吸引客戶
如果是自己生產精釀啤酒的話,可以買一輛啤酒車,在地攤多、人流量大的地方銷售,這樣既可以增加額外收入,也可以為自己的精釀啤酒店做宣傳,一舉兩得。
地攤經濟是煙火氣精釀啤酒也將會在地攤經濟中崛起!雖然貴為精釀,最終目標就是大眾都能喝得起,喝得到的好啤酒!
5. 現在做進口啤酒怎么樣
第一:5大巨頭開始提價。提價表現在大家對原有產品整體性的提價,主要發生在2018年的年初這個階段。
第二:調整產品結構。包括青島、雪花、百威、燕京,也包括嘉士伯等各個企業都在不斷的推出新的高端產品。
百威從全世界拿到中國來了20多個高端品牌。這些高端品牌包括墨西哥的科羅納、美國的一些經典啤酒品牌鵝島等,還代理了韓國的蘭賣、日本的三寶樂等。
雪花啤酒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新品,包過勇闖天涯的升級版,還有黑石系列、馬斯利等一系列高端產品。
同時雪花啤酒利用股份置換方式,把喜力中國的業務拿到了自己的報表之內,形成了雪花啤酒+喜力品牌結構。
青島啤酒也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品牌,包括奧古特、1903、白啤、黑啤等一系列的高端產品。
第三:巨頭品牌在國內開始進行產能優化。產能優化的集中表現是關閉一些小亂差的工廠。雪花啤酒關閉了20~30家工廠,青島啤酒也關閉10家左右,之前包括嘉士伯在整合重啤的過程中,已經關掉了十幾家的落后產能。這種關閉對行業來說不是利空,而是一種優化產能的利好。
巨頭企業在一邊關閉工廠的同時,也在新建一些大型的集中式的工廠。一般關停的工廠都在5萬噸之下或者10萬噸之下,新建的工廠大概都在百萬噸級。這種大規模的現代化工廠,更能夠體現成本和效率上的優勢。
(三)
啤酒行業還有一個重要板塊就是進口啤酒。
進口啤酒從2011年的6.7萬噸一路增長到2018年達到了80萬噸,用了8年的時間增長了15倍以上。
在2011年到2015年左右的時候,進口啤酒里邊的主力軍是德國啤酒,大概占據了50%。從2015年開始,進口啤酒發生了格局上的變化,德國啤酒統治地位開始下滑,取而代之的是巨頭品牌的進口啤酒,巨頭品牌的進口啤酒主要體現在像百威旗下的科羅娜,還有百威旗下的福佳、教士等品牌,還有嘉士伯旗下的1664,喜力旗下的喜力啤酒等。
從2018年到2019年看,進口啤酒開始發生10% 左右的下滑。下滑的兩個主要原因是:第一巨頭品牌開始嘗試國產化,包括百威旗下的一些品牌,像嘉士伯旗下的1664都開始了國產化。第二個因素是進口啤酒不像進口紅酒,因為進口啤酒有著天然的短板,啤酒的工藝原料,包括設備,它的通用性比較強,進口紅酒它受制于原料和產地的因素,所以是進口紅酒在中國可以占到統治地位。但是進口啤酒他的原料、工藝、設備的通用性、替代性很強,所以有著天然的瓶頸和天花板。
目前來看進口啤酒的占據行業大概3%的份額,這一點位已經開始成為天花板。
但是進口啤酒有幾個特點:
第一全部是高端產品,因為它受制于運輸等成本環節的制約,所以他只能做中高端產品。
第二,它只能做一些特色產品。特色產品就是與國內的主流品牌有差異的產品。
正是這兩點幫助進口啤酒打開了中國消費市場,也讓消費者接觸到了不同類型、不同口味,甚至不同顏色、花色的啤酒。進口啤酒教育了消費者,讓消費者不再單一的去消費一個口味的產品。再是讓消費者認知到啤酒消費的多元化。這種多元化也就培育了兩塊市場,第1塊就是國內啤酒的跟隨,包括青島、雪花、燕京等國內企業開始在產品研發上去靠近進口啤酒。
舉個例子講,在2014年之前,國內品牌很少去做白啤這個品類,但是到今天我們發現所有的巨頭品牌都開始推白啤這個產品。
跟進和模仿,也幫助國內的品牌實現了產品的高端化和多元化,也讓消費者去感知到啤酒市場的多元化和個性化。
(四)
與此同時,也推升了精釀啤酒這個模塊。目前來看,精釀啤酒的總規模并不大,總產量的占比大概不超過1%。
但是品牌眾多,在精釀啤酒領域里邊玩家非常多。國內統計看,目前大概有3000家左右的精釀啤酒企業。
目前,精釀啤酒領域非常活躍。自2010年左右,一幫受國外留學經歷,在美國生活過一段時間的人群回到國內,從“因為喜歡所以熱愛”的角度開始,從發燒友的身份開始探索精釀啤酒,到2019年,國內的5大巨頭也全部進入了精釀這個行業領域。
精啤在產品研發上推出的IPA,包括皮爾森、果啤、白啤等一系列產品。在精釀品類里邊,包括燕京啤酒也已經在廣西和福建建立了專門的精釀啤酒生產線,百威啤酒在武漢專門建設了一條國內比較先進的精釀啤酒車間。
關于精釀啤酒定義和標準這兩年一直有著爭議,現在來看主流的聲音還是按照美國BA的標準去定義的,也就是包括從規模、原料,甚至主流啤酒的控股比例等角度做了嚴格的定義。美國精釀它強調的是獨立自主,同時他也強調了小而美的角度。認證機構就是美國的精釀協會--BA。只有加入了這個機構或者是受到機構認證的企業生產的啤酒在美國才叫精釀啤酒。但是在中國還沒有這么一個權威機構,或者是由這么大的一個團體去認證,或者去鑒定哪個品牌是精釀啤酒。出現了國內無論大小啤酒企業都在做精釀,也沒有人說哪一個產品是精釀哪一個產品不是精釀。
如果區別一下中國和美國的精釀市場的話,美國是協會的認證制,中國現在和未來的幾年,在沒有大的力量介入或者大的團體或者協會介入的背景之下,美國是認證制,中國是認可制。
當然,在這種中國式的認可制背景之下,也會有一些魚龍混雜。就是說所有的企業,所有的品牌都能夠用精釀啤酒通用品牌,因為沒有人來說不可以用,這會產生意外的影響。會出現各個企業都在努力去做產品的研發,從消費者的需求角度去應對市場的多元化。
(五)
從現在的信息和數據來看,我感覺未來一兩年之內的中國啤酒行業會發生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
第一從價格戰向價值戰去轉移:過去中國啤酒市場的爭奪充滿著資本的味道。也就說大家為了爭奪份額,一方面進行快速收購,同時也進行著激烈的價格戰。行業內,甚至民間也經常說,啤酒賤如水,我覺得這句話是對應過去特定時期的標簽,但是未來會發生變化。
目前資本收購的窗口期已經關閉了,沒有可以收購的標的了,五大巨頭已經占據了83%的份額。大魚吃小魚時代已經過去了,既然份額的穩定性已經到了,大家再血琳琳搶份額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不約而同的開始調整產品結構,優化產能,提高盈利能力。
第二中國啤酒短期之內行業格局的變化不會太大:因為5大巨頭里邊雪花、青啤和燕京是國資,百威和嘉士伯是外資。目前為止這兩支隊伍之間的格局變化都不會太大,行業格局趨于穩定。
第三未來在向中高端轉移的同時,市場一定是高度的碎片化:頭部市場的高度碎片化表現在用單一品牌或者單一的品種、品類去統治高端或超高端的時候,已經不太可能了,因為頭部市場需求的多元化和多變化已經開始,企業很難用一個單一品牌或單一品類去應付。
第四強者更強,尾部更大:所謂的強者更強,巨頭品牌的體量、巨頭品牌的行業集中度會越來越大,但是會很溫和的前進。也會形成大量的小眾品牌群,包括像精釀啤酒或者是以進口啤酒形成的大量高端小眾品牌群。未來不排除中國市場會有上萬家小而美的酒吧似的精釀啤酒企業。
從國家政策的層面,啤酒行業已經解除了行業限制,也已經把行業準入的門檻拉低了。未來不排除從尾部角度誕生更多的小眾品牌,這些小眾品牌會依托某一個城市甚至某一個或幾個社區。
6. 啤酒貿易好做嗎現在市場
,1.渠道進貨獎勵
主要目的是快速回籠資金、擠占渠道的資金和倉庫(讓他沒有現金再進其他酒品,即使有錢進貨,也沒地方放),從而達到打壓競爭對手、提升市場占有率、有效借用資金、完成在市場造勢的目的。
常見形式如:一次采購幾件送一件或送其他相應價值的東西,或累計銷售多少件貨給一定價值的返利等。壞處是:在把握不好的情況下,容易造成品牌價值受損,一旦活動結束,會對銷量有很大影響。
2.整合營銷、捆綁促銷
一般經銷商都代理好幾種產品,各品牌之間的資源是可以互補的,作為經銷商一定要學會利用好自己的品牌資源,把握好產品的淡旺季營銷,用旺季的產品來帶動淡季的產品,實現渠道資源和市場資源的互補與整合。
啤酒在餐飲渠道的掌控能力較強,而啤酒和白酒的淡旺季剛好可以互補,當啤酒進入淡季后,又可以用白酒在自己強勢的終端網絡大展身手了。
7. 啤酒貿易好做嗎現在好做嗎
賣精釀啤酒可以注冊商貿公司。
賣精釀啤酒,本身就是屬于商務貿易的一種形式。賣精釀啤酒,可以向注冊登記機關申請注冊商貿公司。
賣精釀啤酒,在進行商貿公司注冊時,只是商貿公司的經營范圍的一種,商貿公司還可以從事別的經營活動,還有其他經營范圍。
賣精釀啤酒,符合商貿公司注冊條件,可以注冊。
8. 進口啤酒生意好做嗎
你是批發還是零售,利潤不一樣。批發的話,塑包的每件在1-2元左右,紙箱包裝的在4-5元左右,零售的話利潤大一些,在各個不同的場所的利潤也不一樣。
9. 新品牌啤酒打開市場難嗎
做啤酒代理能掙錢。能否掙錢主要由兩個方面決定,一是代理啤酒品牌,二是自己能力。啤酒代理品牌可分為一線知名品牌和新興啤酒品牌,個人能力方面需要自己多加積累。
啤酒代理按代理區域不同可分為全國代理、省級代理、市級代理和縣級地區代理。很多一線啤酒品牌代理競爭激烈,先入為主的客觀原因導致新手進入一線品牌機會變少。
10. 啤酒市場好做嗎
百威啤酒的業務還是比較好做的,在南方夏季較長,夜生活比較豐富,啤酒很暢銷。 關于銷售建議,市場到達率:如果想在一個地區開發市場,必須在開始投放產品時采用業務員人海戰術,不惜大量招聘業務員,到達市場的第一批投放率和投放量。
了解自己產品的優勢:在推銷過程中,向終端及時傳達自己產品對于競品的優勢,自己產品對于市場的控制。
其次,做到對競品的控制,了解競品的一切促銷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