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歷史上八大恐怖蠱術
中國歷史上八大恐怖蠱術
中國蠻荒一帶,自古就籠罩一層神秘面紗,魑魅魍魎四處游走,瘴氣蘊繞山林。存在著各式奇風異俗,其中養蠱這種神秘巫術一直為人稱奇,談蠱色變。我們在這里介紹幾種較為特殊的蠱之制法,以及其施術方式、癥狀。
一、金蠶蠱
利用十二種蟲類埋在十字路口,經過幾日后,取出奉在香爐中,能使人中毒即為金蠶,造成胸腹紋痛、腫脹,最后七孔流血而死。
二、泥鰍蠱
將泥鰍浸在放有竹葉和蠱藥的水中,即成有毒的泥鰍。讓客人食煮過的毒泥鰍,食后,腹部內會覺得有三、五條泥鰍竄動,有時下達肛門、有時上沖喉頭。如果不醫治,只有死路一條。
三、蔑片蠱
將竹片施以蠱藥后即成。將長約十公分的竹蔑,趁人不注意時放在路上,行人走過,蔑就跳上其腳腿,使人疼痛異常,過些時日,蔑又跳進膝蓋,使其腳小如鶴膝,此人活不過四、五年。
四、石頭蠱
將一塊石頭放在路上,此塊石頭能夠行動、嗚啼,使人便秘消瘦,而且又能飛入人的雙手雙腳,此人不出三、五年,便會一命嗚呼。
五、疳蠱
兩粵的人,在端午日取小蛇、蜈蚣、蟬、螞蟻、蚯蚓、蚰蟲、頭發等研磨成粉末,置于箱內或房內所刻的五瘟神,長期供奉后就成為毒藥,將疳蠱放在酒、肉、飯、菜內給人食用,或者是放在路上,路過者踏著即入身,藥粉會粘在腸臟上,使人腹部脹痛難捱,極欲上吐下瀉。癲蠱:大部份是僮人所為,把蛇埋人土中,取其菌以毒人。取蛇菌毒人后,會使人暈眩、笑無常,一飲酒,藥毒即發,兇狠怒,如同癲子。
六、腫蠱
僮人俗稱放「腫」,中毒后會使人腹部脹、肚鳴、大便秘結,甚至一耳常塞。
七、中害蠱
中毒后會使人神昏、性躁、頍焦、口腥,而產生視、聽幻覺,看見鬼影,聽見鬼聲,如臨大敵,不時想要自盡。
八、生蛇蠱
中毒情形和陰蛇蠱類似,進入體內能成形為蛇,四處亂咬,造成頭痛,夜間更為刻烈。
?
二、《面紗》這個名字是什么含義啊?
我覺得因為是改變自同名小說<面紗>,所以電影才叫這個名字吧.如果你問小說為什么叫這個名字,我覺得可能是女主角一直和她的丈夫中間有隔閡,就像面紗一樣,總是模糊不清的,雖然在最后他們的感情終于向對方袒露出來,但是仍然無法阻擋天人相隔的悲慘結局.就像面紗一樣,揭開就能坦然相對,如果一輩子不揭開,一輩子就無法相互了解.而且就像海報上的那句話真愛,一生中只揭開一次,我是這樣理解的,而且在最后她再遇到以前的情人時,非常坦然,這就是那一生中只揭開一次的面紗,在愛人死后永遠不會再被揭開了吧.
我覺得很多人都是通過一層華麗的面紗來看生活的,這是人們探尋知識,探尋真理的方式,或者至少可以通過揭開上面的面紗來對抗恐懼。我想同時也揭開了人生中的很多痛苦,但這就是你的生活
三、這世界上真的有蠱毒嗎?
《蠱毒的奧意》
中國蠻荒一帶,自古就籠罩一層神秘面紗,魑魅魍魎四處游走,瘴氣紜繞山林。存在著各式奇風異俗,其中養蠱這種神秘巫術一直為人稱奇,談蠱色變。
蠱術
什么是蠱:
蠱是一種以毒蟲作祟害人的巫術,是一種較古老的神秘、KB之巫術,主要流行于我國南方各地和一些少數民族中。谷子儲藏在倉庫里太久,表皮谷殼會變成一種飛蟲,這種古人也叫它為蠱。左傳昭公元年說:“谷之飛,亦為蠱”、“谷久積,則變為飛蠱,名曰蠱”。從谷殼變成的飛蟲與米糠不同:飛蟲會飛,米糠不能飛。孔穎達《十三經注疏》曰:“以毒藥藥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謂之蠱毒”。《本草綱目》里說:造蠱的人捉一百只蟲,放入一個器皿中。這一百只蟲大的吃小的,最后活在器皿中的一只大蟲就叫做蠱。可知蠱本來是一種專門治毒瘡的藥,后來才被人利用來害人——“取百蟲入甕中,經年開之,必有一蟲盡食諸蟲,此即名曰蠱。”
蠱的種類:
蠱的種類很多,通常有:金蠶蠱、疳蠱、癲蠱、腫蠱、泥鰍蠱、石頭蠱、篾片蠱、蛇蠱等等。其中金蠶蠱最兇惡。據說金蠶是一種無形的蟲靈,它能替人做事,最勤于衛生,因此大多室內很干凈的人家便被認為是養金蠶的人家。金蠶的制作方法是:選用蛇、蜈蚣等12種毒蟲,埋于十字路口,經49日(或另一個神秘日數)后取出,存放于香爐中便成為金蠶。在信仰金蠶的人心目中,金蠶是有靈性的,雖然能使飼養者發財致富,但富起來的主人必須經常對金蠶訴說自己虧欠了多少錢,否則金蠶會要求主人花錢買人給它吃,不然就作祟。養金蠶的人家若不想再養它,可以將其轉嫁出去,叫“嫁金蠶”,方法是用一包銀兩、花粉和香灰(代表金蠶),放在路上,等貪財者來拾取,這樣金蠶便會跟隨拾獲者而去了。金蠶可以致人死亡,通常是腹腫、七竅流血而死。疳蠱,又稱做“放蛋”、“放疳”、“放蜂”,在廣東、廣西民間流行。制法是在端午時捉蜈蚣、小蛇、蚰蜒、螞蟻、毒蜂、蟬、蚯蚓等加頭發,曬干后研為粉末,供奉在瘟神像前,久而成蠱,之后放于飲食中就可毒害人。泥鰍蠱,是用蠱粉與竹葉浸泥鰍與人吃,使之中毒。至于石頭蠱、篾片蠱均都是以蠱藥泡制而成,放于路中害人,據說可進入人身體作祟成惡疾。
施蠱的方法:
施蠱的方法多是放入食物中。蠱女施蠱則是下在飯菜中,《赤雅》:“蠱成先置食中,味增百倍”,而且多放在第一塊食物上。下蠱時有的是下蟲本身,有的是下蟲糞便,也有的是下其涎沫,但有時不經過食物也能施蠱。劉南《苗荒小記》:“苗之蠱毒,至為可畏,其放蠱也,不必專用食物,凡噓之以氣,視之以目,皆能傳其毒于人;用食物者,蠱之下乘者也。”
患蠱者的癥狀和預防:
劉錫蕃:“中蠱者,或咽喉腫脹,不能吞飲;或面目青黃,日就羸瘠;或胸有積物,咳嗽時作;或胸腹脹鼓,肢體麻木;或數日死,或數月死”。蠱毒之害,雖有方法醫治,也不應輕易嘗試。據說預防之法有:(1)凡房屋整潔,無灰塵珠網的,是藏蠱之家,切勿與之往來。(2)凡食茶、水、菜、飯等物之先,須用筷子向杯碗上敲動的,是在施毒,急須向主人問道:“食內,莫非有毒嗎?”一經問破,可免受毒。(3)攜同大蒜頭出行,每飯,先食大蒜頭,有蠱必吐,不吐則死,主人怕受連累,當然不敢下蠱。(4)大荸薺,不拘多少,切片曬干為末,每早空心白滾湯送下(以二錢為度),縱入蠱家,也可免害。(5)蠱之由飯酒中毒的,分外難治,故出外宜以不飲酒為原則。
民間始終流傳著一種說法:如果對苗女用情不專、始亂終棄,最終會被蠱惑而死。但這種說法往往只在私下里流傳,很少會有人正面去談論,似乎談論這種事情也有著某種忌諱,從而更使這種類似的事情愈發地神秘而KB起來。自古苗女多情。山里的女兒天真、單純、敢愛敢恨,哪里知道人心的險惡,有時虛情假意的海誓山盟也會當成情郎剜心掏肺的真情告白。所以,為了保護美麗的苗女,苗人自古就有一門傳女不傳子的獨門技藝: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