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花是科技嗎?
不是
啤酒花不是科技,它是一種植物,是啤酒釀造必備原料之一。
啤酒中加入大米、淀粉或者采用啤酒花浸膏都是屬于工藝上的正常操作,都符合國家標準。啤酒花的應用不愧為中世紀啤酒史上的一場革命,因此是“啤酒王國”的一大科技發(fā)明。
銀盤盛珍饈,金杯斟美酒:黑死病是否改變了中世紀英國的飲食?
說到 中世紀的英國 ,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十字軍東征、英法百年戰(zhàn)爭、玫瑰戰(zhàn)爭,還是騎士精神?這些都是中世紀英國的代表,但 “民以食為天”,飲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因此,了解中世紀英國各個階層的飲食情況,也能更加了解當時英國的 社會 文化。
13世紀末到15世紀初是英國政治、經濟等 社會 更方面都劇烈變動的時期,1348年黑死病的爆發(fā)更是給英國 社會 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同時, 百年戰(zhàn)爭也在不斷蠶食英國的實力,英國經濟明顯收縮、人口數量銳減。 那么處在這樣動蕩 社會 背景下的人們都是如何過活的呢?
莊園是西歐封建 社會 農業(yè)生產中的一種特殊組織形式, 英國的莊園制度十分典型。莊園里有封建主,也就是俗稱的 “貴族” ,他們是英國莊園里的統(tǒng)治階層, 擁有莊園里的一切。 一般莊園里面都會有可以種植谷物的 耕地 ,還有 草地、牧場、森林、池塘 等能夠提供自然食材的區(qū)域,此外,面包房和釀酒坊等食品加工處也是莊園里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 貴族階層的食物一般直接來自于自己的領地。
富裕的家庭對于 肉類的消耗十分龐大 ,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蔬菜是窮人才會吃的,因此在貴族階層的飲食中肉類要 占到80% 。當然蔬菜也會出現在貴族的餐桌上,但一般都是以沙拉形式出現,里面還拌有價格昂貴的香料的鮮花, 蔬菜也都被雕刻成各種各樣的精美的形狀,觀賞性要遠大于食用性 。
由于教會規(guī)定在大齋期以及一些特殊節(jié)日之前都不準食用肉類,因此魚類在中世紀的英國也是食物消耗的大頭。 在不能吃肉的齋戒日,貴族的餐桌上便會出現大量魚類。 在亨利五世和妻子凱瑟琳的餐桌上便經常能見到包括 海豹、狗魚、鼠海豚、七鰓鰻、鱒魚 這樣珍貴魚類的魚宴,很多現在的我們也許連聽都沒聽過,在當時卻能輕易出現在貴族的餐桌上。
雖然 食物以奢華為準則,但面包和粥依然是貴族們的基本食物。 只是與窮人的黑面包和淡粥不同,貴族們吃的面包是 柔軟香甜的白面包 ,喝的粥里也 加了杏仁和各種調味品 。此外, 貴族的餐桌上還有糖這種奢侈品。 現代 社會 司空見慣的糖,在當時因為技術條件不發(fā)達而十分昂貴, 一磅糖可以賣到十便士 ,差不多能抵平民兩三天的工資。
中世紀儲藏技術落后,食物很容易腐爛變質,而香料味道濃郁,可以掩蓋住肉類散發(fā)的異味, 因此中世紀廚師在為貴族們準備餐食時,會使用大量的香料。這些香料大多來自于東方,如胡椒、番紅花、生姜、丁香、肉豆蔻、干皮等, 價格非常昂貴 。貴族們吃飯必須 佐酒 ,當時常見的有 啤酒和葡萄酒 。啤酒可以自己生產,但 葡萄酒卻要從外國進口,因此價格不菲 。然而對于貴族來說,最吸引他們的不是葡萄酒醇厚的口感,偏偏就是能彰顯身份地位高貴的高昂價格,因此啜飲葡萄酒成了貴族們的習慣。
貴族們不僅喜歡奢華的食物,更喜歡把這些奢華攤開給別人看。因此在中世紀的英國, 舉辦宴會成了一種顯示財富和 社會 地位的有效手段。 宴會的奢華,不僅體現在琳瑯滿目的珍饈上,還體現在人們就餐中使用的 餐具 上。當時貴族們使用的餐具幾乎都是 金銀材質 的,上面還鑲嵌有珍貴的寶石。據記載,一個叫做約翰遜的貴族曾花費 11英鎊 一次性購買了六只銀制高腳杯,而一個騎士一月的工資也不過才兩三英鎊,可見中世紀貴族在飲食上面的投入之巨。
中世紀后期這段時間里, 由于黑死病和百年戰(zhàn)爭的對國家秩序的破壞,人口不斷減少, 農奴們紛紛逃亡,導致莊園的貴族們無法再得到農奴的無償服務, 英國莊園從興盛逐漸走向衰落。 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使在最困難的時期,英國貴族們依然能夠從自家莊園里獲得牛羊鹿肉,魚類和禽類也不會少,哪怕是釀酒用的啤酒花也可以自己出產。 因此在中世紀后期,莊園里貴族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并沒有太大改變, 甚至在黑死病結束之后,貴族對于肉類和酒類的需求在數量上反而有所增加。
貴族食物的獲得很大程度上要依仗農民的勞動,那么在中世紀后期的英國,農民吃的食物是怎樣的光景呢? 農民在當時的英國史占人口最多的階級和主要的勞動者,他們處于 社會 的最底層,生活艱辛,就連貴族棄如敝履的蔬菜也經常吃不上。 在農民的飲食中占 最大頭的是谷物 ,而且主要是 大麥、黑麥和燕麥 。用這些谷物制作而成的 黑面包構成了農民食物中最重要的基本品種 。
糊糊湯和麥片粥 在農民的餐桌上也較為普遍,用 大麥發(fā)酵而成的淡啤酒是農民的主要飲品 。許多農民或多或少都會生產一些小麥,但這些小麥在交租、繳納什一稅以及其他稅務之后基本所剩無幾,因此用小麥粉制作的白面包在農民的生活中幾乎見不到。
谷物制品在農民飲食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農民并不僅僅只能靠這些過活。 豆類食物被稱為“窮人的肉食” ,營養(yǎng)價值高,也比較容易種植,因此也被端上了農民的餐桌。此外,一些農民為莊園主服務,能夠得到一定的津貼,這些 津貼里常包含有少量的乳制品和肉類 。例如諾福克郡塞吉福德的賬目中,農民的食物大部分是面包,但也有肉、魚、乳制品、麥芽等可供食用,只是數量很少。
總體來說,英國農民日常飲食結構十分簡單,以谷物為主。但1348年黑死病爆發(fā)之后,農民的生活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因為這一時期 人口減少 , 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積就增加了 。有了更多土地,農民就能種植更多種類的谷物。此外,擁有較多土地的佃戶對于勞動力的需求也有所擴大, 工資獲得者的待遇也就相應得到了提高 ,生活水平有了改善的可能。
因此 在中世紀后期,英國農民的飲食結構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 , 從以谷物為主的食物向以肉類、魚類和乳制品為主轉變 。在上面的塞吉福德地區(qū),1348年以前農民們飲食中肉類和魚類等的比重連10%都不到,到了1407年,肉類、魚類和乳制品的消耗量已經占到總數的50%以上。其次, 農民們所獲谷物的使用狀況也有所改變 。1348年以前的農民收獲的谷物絕大部分都拿去制作面包,以保證每日的營養(yǎng)攝入,但1348年以后,以蘇塞克郡為例,谷物制作面包的比重從一半降到了五分之一,而谷物釀造啤酒的比重卻從八分之一上升到四分之一。
此外, 農民的飲食質量也有所改善 。早期用來制作面包的谷物主要是大麥和黑麥,制作出來的面包粗糙難吃,一般只有貴族才能吃上小麥面包。而現在以小麥為原材料的 白面包 卻逐漸取代了黑面包在農民餐桌上的地位。13世紀時,農民能吃到少量肉類基本都是熏肉,而到了14世紀, 新鮮的牛羊肉 比重增加。此外,魚類的供應也從烘干的鱈魚和腌制的鯡魚,變成了 新鮮的魚肉 。
飲食結構的變化對英國農業(yè)經濟產生了 重要影響 ,在十四世紀后面的幾十年里,為適應市場對肉類需求的增加,牲畜的數量逐漸增多, 牧場的面積隨之擴大,耕地面積也就相應減小 。更引人注意的是, 用于釀酒的谷物種植面積明顯擴大 。其次,飲食結構的變化還 影響到了英國經濟地理以及城市自身經濟和 社會 結構的復雜改變 。黑死病以后,谷物的區(qū)域性要求的變化使得內陸地區(qū)谷物產生的重新布局發(fā)生了變化,用于釀造啤酒的谷物種植面積的擴大不僅發(fā)生在倫敦周邊地區(qū),也發(fā)生在遠離倫敦的地區(qū)。
飲食結構的變化也 促進了飲食貿易的發(fā)展 。屠夫數量增加,啤酒釀造房也如雨后春筍冒頭。 啤酒 經常同準備好的食物一同銷售,這反映了中世紀英國人對于啤酒較為持續(xù)的需求,不論是購買啤酒的富裕家庭,還是以前難以負擔得起啤酒的貧窮家庭。
費爾南·布羅代爾說: “知道你吃什么,就能說出你的身份是什么,食物是每個人 社會 地位的標志” ,在西歐封建 社會 ,飲食中體現出的階級差別十分明顯。
貴族階層重視飲食質量 ,并且他們有能力去不斷改善自己的飲食,因此在貴族的餐桌上都是一些價值昂貴的精致 美食 ;而處于 社會 下層的農民則不同,他們每天疲于奔命,卻只能獲得很少的報酬,這導致他們無法將心思放在食物的口味、色澤上,只能關心吃什么才能 填飽自己的肚子 。
參考文獻:
《牛津英國通史》
《英國 社會 史》
《劍橋歐洲經濟史》
《英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