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啤酒文化
是
今日的德國為世界第二大啤酒生產國,境內共有一千三百家啤酒廠,生產的啤酒種類高達五千多種,而根據官方統計每個德國人平均每年喝掉138公升的啤酒,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德國人更熱愛啤酒的民族了。
每年十月的慕尼黑啤酒節是世界上最盛大的民間節日,屆時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五百多萬賓客來此歡度這一盛大的節日。慕尼黑的啤酒節源于1810年為慶賀巴伐利亞的儲君德親王與薩克森-希爾登豪森的黛麗絲公主共結百年之好而舉行的一系列慶祝活動。一百多年來每逢9、10月間,全城街頭一派“啤酒氣氛”,街上啤酒小吃攤林立,人們坐在長條木板椅上,手捧能裝一公升啤酒的陶瓷大杯,盡情暢飲,整個城市一片歡騰,幾百萬升啤酒,幾十萬支香蕉被一掃而光。慕尼黑人的“啤酒肚”也向人們展示他們的能喝善飲。
2. 德國啤酒文化活動
德國人都以自己的啤酒文化的精純而自豪,這是有史可考的。公元1516年,巴伐利亞公爵威廉四世為了保持啤酒的精純,編纂了一部嚴苛的法典“精純戒律”,明確規定只能用大麥(以及后來的大麥芽汁)、水及啤酒花生產啤酒,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食品法律文獻。
19世紀工業革命開始后,蒸汽機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啤酒的產量,冷卻器的發明使啤酒可以整年貯存,鐵路、海運、航空運輸的開拓和發展,使啤酒在更短時間內運往世界各地,復雜的電子設備完成配制、釀造過程,而不再靠人的“靈魂和感覺”了,這使啤酒的品質更加穩定,品種更加多樣。
啤酒中含有許多有價值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其低酒精度和高二氧化碳也有助于放松身體,同時能沖刷掉對身體有害的物質,洗凈腎臟等。德國人對啤酒的狂熱很大部分的原因應該是緣于此。啤酒,從歷史走向未來,將一直滲透德國文化中,成為它的一部分。
3. 德國啤酒文化ppt英語
Beer is made in Germany. 我覺得be from和come from是用在人身上的,來自 說啤酒應該是指產地吧
4. 德國啤酒文化介紹
巴黎盧浮宮博物館內的“藍色紀念碑”上,記錄了公元前3世紀巴比倫的蘇美爾人以啤酒祭祀女神的情形。事實上,啤酒的發明者正是蘇美爾人。
公元前6000年前,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蘇美爾人,他們用大麥芽釀制成了原始的啤酒,不過那時的啤酒并沒有豐富的泡沫。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前,波斯一帶的閃米人學會了制作啤酒,而且他們還把制作啤酒的方法刻在板上,獻給農耕女神。公元前2225年,啤酒在古巴比倫人中得到了普及,他們用啤酒來招待客人。那時候古埃及人和古巴比倫人注意到了啤酒的藥用價值,紛紛用啤酒制作藥物。希臘人也非常熱愛喝啤酒,他們從埃及人那里學會了釀制啤酒的方法。
公元4世紀時,啤酒傳遍了整個北歐。啤酒種類開始變得豐富,其中英國人用蜂蜜和水混合釀制而成的蜂蜜酒是比較有名的一種。英國出現的一種黑啤酒也非常有名,與現代的黑啤酒已經很相似。公元1世紀,愛爾蘭人自行釀制出了一種跟現代的淡色啤酒相仿的啤酒。
關于啤酒
1516年,巴伐利亞公國大公威廉四世發布《德國啤酒純酒法》規定啤酒只可以啤酒花,麥子,酵母和水做原料,同時是最早的食品法律。
19世紀,有了冷凍機,人們開始對啤酒進行低溫后熟的處理,就是這一發明使啤酒冒出了泡沫。1900年,俄羅斯技師首次在中國哈爾濱建立了啤酒作坊,中國人開始喝上了啤酒。1903年,英國人和德國人又在中國建了英德啤酒廠,就是青島啤酒廠的前身。
5. 德國啤酒文化講座
聽是一個外來詞。聽即一易拉罐。如常說一罐可樂,一罐雪碧等。聽這個詞來源于英語單詞tin。一罐啤酒一罐啤酒或一罐啤酒。
一罐啤酒沒有固定的容量,因為聽只是指包裝,而不代表容量。一般來說,啤酒有兩罐。一種是類似百事可樂330毫升或350毫升的小瓶。另一種類似于德國黑啤,它有一個更高的容器,容量超過500毫升,進口啤酒通常以這種方式包裝。
6. 德國啤酒文化論文
一把游戲,一把雨傘,一次機會,一地雞毛,一幅畫面,一堆雪人,一個問題,一只眼睛,一盒餅干,一斤瓜子,一款游戲,一顆星星,一門英語,一匹野馬,一篇文章,一篇作文,一瓶啤酒,一篇論文,一雙襪子,一雙鞋子,一條褲子,一條信息,一期報紙,一片樹葉,一碗面條,一種植物,一張照片,一項任務,一箱蘋果,一周時間。
7. 德國啤酒文化的起源
因為自中世紀開始,歐洲的啤酒消量迎來了爆發期,這一度造成啤酒釀造市場出現魚龍混雜的局面。一些釀造者出于豐富口味、延長保質期等目的,在啤酒釀造過程中加入各種水果、草藥,甚至木屑、焦油等有害物質。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巴伐利亞大公威廉四世于500年前頒布了《啤酒純釀法》。法律規定所有啤酒釀造商只許用大麥芽、啤酒花、水和酵母四種原料制作啤酒。這可謂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條關于食品安全的法律,它的誕生也為德國啤酒數百年來的口碑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8. 德國啤酒文化內涵
俄羅斯啤酒是烈性啤酒,啤酒花多,度數高,口感上比較苦。
啤酒的苦味的口感主要是因為它的制作原料和制作工藝,啤酒的重要原料之一就是啤酒花,因為啤酒花是苦的,所以說啤酒就是苦的,還有就是取決于啤酒的制作工藝和啤酒當中麥芽糖的濃度,麥芽糖的濃度也影響著啤酒的苦味,啤酒的苦味是否純正也是證明啤酒是否好喝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啤酒的苦味是屬于一種先苦后甜的口感,所以這也是啤酒的特色,塑造了啤酒的清爽的感覺,啤酒的氧化或者儲存的方式,儲存的時間不當,都會影響到啤酒的苦味和口感。
俄羅斯原裝進口啤酒,酒精度數是普通啤酒的2倍,然后啤酒中有濃郁的大麥的香味,喝起來比較過癮,所以稱為烈性啤酒。
9. 德國啤酒文化ppt
對于德國這個“啤酒民族”來說,除了每年秋季在南部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舉辦的盛大啤酒節,4月23日也是一個舉杯同慶的好日子。這一天,是傳統的“德國啤酒日”。1516年4月23日,著名的啤酒釀造《純凈法》頒布。
在“啤酒日”這一天,全德國的啤酒釀造廠和啤酒博物館等與這“國民飲料”有關的地方都會熱情地敞開大門,歡迎人們前來一觀啤酒釀造的歷史與工藝。
在德國說起啤酒,巴伐利亞州是不能錯過的。五百年前,《純凈法》在這里頒布。今天,巴伐利亞大大小小的啤酒廠有600多家,是啤酒廠最為密集的聯邦州。“啤酒日”當天,慕尼黑市免費贈飲1000升啤酒的活動堪稱全國節慶活動的高潮之一。
10. 德國啤酒文化的歷史
德國的美食——如果說要追根溯源到中世紀的時候,“美食”兩個字可就有些名不副實了,因為中世紀的德國,即使是最奢華講究的貴族,吃的東西都算不上太精致多樣,而我們印象中歐洲的餐桌上應有的內容,則是到了近代以后才出現的,早期的貴族食物相對來說較為簡單,然而與之相配的餐桌禮儀卻繁復得令人咂舌。
如今隨著全球化的程度不斷加深,世界各地的美食傳播速度比我們預想的還要快,說起德國今天享譽世界的好吃的,也是不勝枚舉啊!啤酒當然是第一位出名的。
然而殊不知在中世紀時期,啤酒只是屬于下層民眾的低等飲料,貴族不屑于像農民那樣用桶一般的容器大口大口吞下啤酒,他們更愿意選擇品味量少而精美的葡萄酒,到了后來,啤酒才逐漸變成了德國普遍的大眾飲品,并且搖身一變還擔當了重要的社交媒介,人們喜歡在啤酒館聚集談論從生活瑣事到政治民生的各種話題,啤酒館也成為了德國極其重要的交際場所。
除了啤酒,香腸也是德國人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圖林根紅腸、法蘭克福小香腸、士瓦本人喜愛的黑香腸,以及上次的文后筠蛋看見讀者盆友提到的慕尼黑白腸(?),這個孤陋寡聞的我沒有了解,如果讀者盆友愿意告訴筠蛋有多好吃那就么么扎了!!
最后呢還有蛋糕,德國最出名的蛋糕莫過于黑森林蛋糕,筠蛋第一次知道這種蛋糕的時候,還以為是巧克力做的狀似黑森林得名,而實際上呢正宗的黑森林蛋糕一點也不黑,它起源于南部黑森林地區,最美味的核心在于香甜的奶油和可口的櫻桃~看來筠蛋吃過的黑森林蛋糕都是顧名思義的糕點師再創作的結果啦~~可是呢,雖然我們說了這么多德國本土的美食,據筠蛋的盆友說,柏林街頭最受歡迎的餐館還是中餐館。Emmm……
這不禁讓筠蛋想起了去年冬天,冷成凍蛋的我最想對鼓吹日耳曼民族高貴論的希特勒總裁說的一句話——沒有火鍋的民族沒有靈魂……(楊清筠/時拾史事)
開個玩笑~德國今天的美食就交給大家親自去一探究竟,讀者盆友可以抓住機會去德國嘗嘗,要和筠蛋分享心得就更好啦~筠蛋要給大家講的是千年以前的德國,那些歐洲最講究的貴族餐桌上都有什么。
德國成為一個真正的統一國家,可以說是在1871年以后了,在此之前盡管曾經有“神圣羅馬帝國”這么牛比閃閃的稱號,但也僅僅是個稱號而已。中世紀的德國分裂散落、支離破碎,從南德到北德很難從文化上看出來是屬于一個國家的,因此,德國的貴族也就無法呈現同法國那樣價值取向、審美需求趨于統一的樣子,而是像他們的國家文化一般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習慣。
不過,最大的一點相同之處在于,這些從“蠻族”順延下來的“貴族”,依然保持了古老日耳曼部落熱愛戰斗、追求樸素簡單的奢華的品質。他們認為“大”就代表了地位和慷慨,所以桌子上的食物不求賣相,只求量足夠大,德國貴族的餐桌上主要以肉食為主,因此整只的禽類、整條的魚,甚至是整頭的小牛都會直接搬到桌子上以顯示主人的地位。這些肉品種類包羅萬象,除了自己養殖的禽畜,更多的是貴族外出狩獵獲得的戰利品,山羊、野豬、鹿是最常見的,偶爾還能吃到天鵝一類比較少見的飛禽,這些野味是提升主人家地位最好的“門臉兒”,因而大量出現在貴族的宴會上。
16世紀最有名的巴伐利亞公爵的婚禮,奢華到了極點,光是鹿就吃掉了200頭。貴族成員們為了顯示自己家大業大的不凡地位,常常拿請客的規模作為攀比的依據,就連普通的貴族舉辦的宴會上,消費幾百只羊也并非罕見的。。不過呢,這樣的行為細細品味一下就會覺得實在有礙觀瞻,大頭的牲畜不僅顯得笨拙而且客人的吃相也會因此變得粗魯,真正有涵養的人是不會選擇這樣的吃法的。所以,后來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能一頓飯吃整頭牛也不算多奢侈的時候,德國貴族便放棄了這種“以大為貴”的思路,改為小規模地就餐了。
那么這么多的肉類,德國人一般是怎么吃呢?盡管他們介紹烹飪的書籍不少,14、15世紀德國的烹飪類專著已經大量出現,研究德國史的學者也對貴族的飲食狀況評價很高,可筠蛋怎么看怎么覺得德國人吃的東西太簡單,他們對新鮮肉類最常見的處理方法就是烤制,燒烤雖然好吃但是吃幾頓就膩味了。而新鮮的肉吃不完就要用大量的鹽、香料腌制起來,有錢的貴族不僅能用蔥、薄荷、香菜這些本地產的香料調味,還能用到胡椒、肉桂、豆蔻這樣進口的昂貴香料(我們知道后來歐洲人開辟了新航路,一個極大的誘惑就是去尋找和黃金一樣珍貴的香料),為了配合放了大量鹽和香料的肉類,德國人不得不在烹飪的時候佐以辛辣的調料中和這非同一般的重口味兒……嗯,我覺得那會兒的貴族很有可能嘴巴常年起火泡。可能是因為腌肉太咸,德國人很喜歡糖類,然而蔗糖的加工技術他們卻一竅不通,所以糖一直依賴進口,直到十字軍東征之后才學到了東方的制糖技術,吃不起昂貴的蔗糖,德國人一般就用蜂蜜來獲取甜味(……這才是奢侈啊~~~),因為11磅糖就能買一匹馬了!筠蛋好想穿越回德國賣糖哇。說了這么多,經過這種黑暗料理端上德國貴族餐桌上的菜又會是什么樣呢?
我們舉個栗子,這是1485年科恩騰城堡主教在齋戒期間的食譜:
白面包蘸杏仁醬;(因為齋戒期間奶制品是不允許吃的,所以都用杏仁代替)
水煮魚;(真·水,煮,魚。不是你愛吃的那種)
烤鱒魚和卷心菜;(好像變好吃了一點哈~)
葡萄酒燒蝦肉加香料;葡萄酒煮魚(有點黑暗了啊!)
杏仁乳煮米飯;(這什么味道)
面裹葡萄油炸;(還記得武林外傳李大嘴發明的酥炸小黃瓜嗎)
綜上所述,德國貴族的飲食只是相對于他們國家的平民比較考究而已,在我等吃貨看來實在是不行,再觀同一時期的中國,飲食結構簡直了——參見我號的古代食堂系列之金瓶梅中的美食,我的師叔小昭教你實力甩神羅皇帝三條街。
吃的東西挺簡單,餐桌禮儀可一點也不饒人。要說德國的餐具在中世紀真是少得可憐的,吃飯的時候會有一個身材必須要很養眼的侍者在一旁用刀子為大家切肉,刀子是公用,而叉子則是近代才有的,所以當時貴族們一般都用手抓東西吃,為了體現身份,必須有禮貌地用三個手指接過分給你的食物,湯碗、飲料杯等等因為數量有限是需要幾人共用的,所以喝湯的時候切忌用嘴巴吹,更不能嘴巴里的東西沒嚼完就去喝飲料,這會讓和你共用餐具的客人感到非常不爽。每個人面前會有一個木板或者一片面包當盤子放食物,面包用完了則拿去喂狗抑或送給吃不起飯的窮人。
11. 德國啤酒文化英文
啤酒保質期沒有統一的標準,有6個月、18個月、24個月的。因為啤酒種類不同,保質期也不相同,鮮啤酒低溫下冷藏,最多可保存1個月時間。啤酒罐裝的保質期多為1至2年,熟啤酒保質期為50天。不同品牌的啤酒保質時間也不同,不過大都在2年內。
啤酒是人類最古老的酒精飲料,是水和茶之后世界上消耗量排名第三的飲料。啤酒于二十世紀初傳入中國,屬外來酒種。啤酒是根據英語Beer譯成中文“啤”,稱其為“啤酒”,沿用至今。啤酒以大麥芽﹑酒花﹑水為主要原料﹐經酵母發酵作用釀制而成的飽含二氧化碳的低酒精度酒。
現在國際上的啤酒大部分均添加輔助原料。有的國家規定輔助原料的用量總計不超過麥芽用量的50%。在德國,除出口啤酒外,德國國內銷售啤酒一概不使用輔助原料。在2009年,亞洲的啤酒產量約5867萬千升,首次超越歐洲,成為全球最大的啤酒生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