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拼搏過努力過,就算最后失敗了也不后悔的名言。謝謝,越多越好
一、征服命運的常常是那些不甘等待機運恩賜的人。
出自:〔英國〕阿諾德:《逆來順受》
介紹:英國詩人、評論家。拉格比公學校長、托馬斯?阿諾德之子。曾任牛津大學詩學教授(1857~1867)。主張詩要反映時代的要求,需有追求道德和智力“解放”的精神。其詩歌和評論對時弊很敏感,并能做出理性的評判。
二、從哲學中,我至少學會了要做好準備去迎接各種命運。
出自:〔古希臘〕第歐根尼:《第歐根尼傳》
介紹:第歐根尼(希臘文Διογνη 英文Diogenēs,約公元前412―前324)“錫諾帕的第歐根尼”(Diogenēs o Sinopeus,亦譯狄奧根尼、戴奧真尼斯)古希臘哲學家。
三、不論什么時候與命運發生沖突,明智的人應當從不抱怨;正如不論什么時候聽見戰斗的喧鬧,勇敢的人都不會使人感到討厭;因為對于他們二者來說,他們的艱難是他們的機會,勇敢人的可以增添榮譽,明智的人都能夠確信和增強他的智慧。
出自:〔古羅馬〕波依修:《哲學的安慰》
四、征服命運的常常是那些不甘等待機運恩賜的人。
出自:〔英國〕阿諾德:《逆來順受》
五、“忍”字當頭,就可征服一切命運。
出自:〔英國〕培根:《學識的增長》
介紹: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一1626年),第一代圣阿爾本子爵(1st Viscount St Alban),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散文家、哲學家。
紐馬克的翻譯理論主要是什么
紐克馬反對過分強調語言社會層面的價值,而是把語言看做思考和自我表達的工具,重視語言的交際功能,從而形成了“交際翻譯”的觀點。并在喬姆斯基的影響下,紐馬克形成了“語義翻譯”這一概念。翻譯思想的核心觀念“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就是在這一時期就初步形成。
“總的來說,文學作品可歸為兩類:一類是對人類行為嚴肅的道德評價;第二類與第一類緊緊相連,即為娛人,是一種歡愉,一種感觀之樂。因為前者的原因,我總是很嚴肅地對待文學……這種情況和翻譯相同,因為對翻譯的態度亦是非常嚴肅。
擴展資料
上個世紀60年代末,翻譯這項語言活動開始引起廣泛的關注。特別是語言學的相關理論介入后,翻譯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1974年,紐馬克升任教授,開設翻譯理論課。從這時起,紐馬克開始寫一些專門論述翻譯問題的文章。
在大量的翻譯實踐和教學實踐的指引下,紐馬克的翻譯思想開始初具形態。正如紐馬克自己所言他的大多數想法都是來自課堂。1981年,紐馬克的第一部著作《翻譯問題探討》出版,立刻引起廣泛贊譽。正是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概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紐克馬
紐克馬反對過分強調語言社會層面的價值,而是把語言看做思考和自我表達的工具,重視語言的交際功能,從而形成了“交際翻譯”的觀點。并在喬姆斯基的影響下,紐馬克形成了“語義翻譯”這一概念。
翻譯思想的核心觀念“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就是在這一時期就初步形成。“總的來說,文學作品可歸為兩類:一類是對人類行為嚴肅的道德評價;第二類與第一類緊緊相連,即為娛人,是一種歡愉,一種感觀之樂。
因為前者的原因,我總是很嚴肅地對待文學……這種情況和翻譯相同,因為對翻譯的態度亦是非常嚴肅。
人物生平:
彼特?紐馬克出生于捷克的布爾諾市。五歲時,離開家鄉遷居英國,之后在英國接受傳統的學院教育。紐馬克曾就讀于著名的拉格比公學,后就讀于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學習語言,期間他學習并精通法了法語和德語,且英國文學成績優異。
與在拉格比公學壓抑的氛圍相比,劍橋的學習開放而自由。其中有三位老師對紐馬克影響較大:他的法語老師藝術史學家安東尼?布蘭特、英語老師文學學者法蘭克?雷蒙德?利維斯、愛爾蘭劇作家尚?奧凱西。
這些人看待藝術與文學的方法深深影響了紐馬克的翻譯技巧和方法,紐馬克尤其對于利維斯和奧凱西看重文學德育和美育的重要性甚是認同,這些觀點在他之后的文章中都有反映。紐馬克一直把翻譯當做一種嚴肅的活動,這也是受到了他們的影響。
彼得?紐馬克是英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和翻譯教育家。紐馬克在分析和總結各家各派的翻譯思想的基礎上,將文體論、話語分析、符號學、格語法的理論、功能語法和跨文化交際理論應用于翻譯理論和研究,對于翻譯理論、翻譯教學、翻譯語言學以及翻譯技巧都進行了精辟的論述。紐馬克翻譯理論的核心是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這也是其翻譯理論中最主要、最有特色的組成部分。他的代表作包括《翻譯問題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81) 、《翻譯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1988)、《翻譯論》(About Translation, 1991)和《翻譯短評》(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1993)。在《翻譯問題探索》一書中,紐馬克提出,針對不同的文本類型應當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語義翻譯(semantic translation) 或交際翻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根據不同的內容和文體,他將文本分為抒發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呼喚功能(vocative function)、審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n)、應酬功能(phatic function)和元語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20世紀90年代他又提出“關聯翻譯法”,這標志著他的翻譯理論漸趨系統。下面本文將就紐馬克的主要譯論觀點進行初步解讀,以求對紐馬克的翻譯理論做更深層次的理解,并將相關翻譯標準應用到英漢、漢英翻譯中去。
一.語言功能與文本類型
紐馬克認為,翻譯活動即是對文本的翻譯,研究翻譯不能離開文本。在修正布勒(Buhler)、雅各布森(Jakobson)功能模式的語言理論基礎上,根據不同的內容和文體,紐馬克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本功能及其分類。他將文本分為以下六種:
(一)表達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
表達功能的核心是講話人、作者。語言表達功能的核心在于講話人或作者運用這些話語表情達意,不去考慮讀者的反應。紐馬克認為,從翻譯的目的看,典型的表達型文本有:1、嚴肅的文學作品,包括抒情詩、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戲劇等;2、權威性言論,主要有政治人物的政治演說及文件等,法律法規文獻,公認的權威人物撰寫的科學、哲學和學術著作。這些文本的權威性來自其作者的地位或可靠性以及他們的語言能力。雖然這樣的文本大多不具有言外之意,但往往帶有其作者個人特征的印記;3、自傳、散文及個人信函。當這些文本是作者個人情感的一種宣泄,當讀者背景模糊時,便屬于表達型文本。
在翻譯表達型文本時,要遵循作者第一的原則。以原作者為核心,既要忠實原作者表達的思想內容,又要忠實原作者的語言風格。在這類文本的翻譯中,譯者不僅不容許對原文進行修飾和修正,而且必須盡可能以詞、短語和分句作為基本翻譯單位。
(二)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
語言信息功能的核心是外在的語境、話題的事實或語言之外的因素等。典型的信息型文本涉及百科知識,其形式往往非常標準化,如教材、技術報告、報紙或雜志文章、學術論文、備忘錄或會議記錄等。信息型文本由于強調真實性,通常用不帶個人特色的現代語言寫成。因此,在翻譯信息型文本時,應遵循真實性第一的原則。譯者在語言應用上,可以不以原作為標準,而以讀者的語言層次為標準,力求通順易懂,必要時還可以對原文進行修正。與表達型文本相比,譯者有更大的自由度,比如當原文表達含糊、混亂或不確切時,譯者有責任進行修改,以對目的語讀者負責。鑒于此,翻譯信息型文本為主的對外交流材料時,可以不受原文結構的束縛,打亂原文的敘述順序,采用自由的方式,以原文信息加以充實。這種場合,由于許多信息資料通過翻譯得以進一步整理,有時譯者翻譯的文本反而好于原文。
(三)呼喚功能(vocative function)
呼喚型文本的對象是讀者或被打招呼的人,意在號召讀者們按照作者的意圖去行動、思考、感受或作出反應。需要注意的是,號召的受眾不是個人,而是讀者群。呼喚類文本包括說明書、宣傳資料、申請書、案情資料、通俗讀物(寓教于樂的文本)等。在動筆翻譯前,譯者要考慮原語的語言文化背景,以及目的語的語用效果。例如,中國的菜名翻譯是門深奧的學問,有一道菜叫 驢打滾(蒸熟的江米裹上甜豆面粉),翻譯成英文是glutinous rice rolls with sweet been flour,翻譯中假如出現驢(donkey)就要讓英美人士費解了。
(四)審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n)
審美功能即令人得到美感的語言。這樣的文本所用的手段第一是聲音,第二是比喻。此外,句子、小句、詞語的節奏、平衡和對比也有作用。審美功能存在于大部分文類,更是詩詞、廢話詩、童謠以及某些廣告宣傳不可缺少的。
(五)應酬功能(phatic function)
應酬語言用來與受話者保持友好接觸而不是用來傳遞信息。有些應酬話因文化而異,應該用標準的對等詞來翻譯。
(六)元語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
元語言功能是用一種語言來解釋、標示、批評它自己的特征。
在這六種文類中,前三個是主要的。這些文本類型,并不能完全截然分開。很少有文本是純粹的表達型、信息型或呼喚型文本,通常都是三種功能兼而有之,只是有所側重而已。大多數信息型文本或者從頭至尾帶有呼喚色彩,或者在一個單獨的段落里用提出建議、觀點或評判來表現呼喚功能。表達型文本里也會帶有信息。至于抒發文本,則通常含有信息,而其呼喚成分就可多可少,批評家和翻譯者對此往往見仁見智。紐馬克還指出,在翻譯抒發類文本尤其是詩詞時,抒發功能和審美功能常常有沖突。
二.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
紐馬克認為針對不同的文本應當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和標準,因此在《翻譯問題探索》一書中他提出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兩個重要的概念。從文本的角度講,表達型文本通常以語義翻譯為主,而信息和號召類文本則主要采用交際翻譯方法。
(一)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提出的背景
紐馬克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是在翻譯界長期圍繞直譯和意譯爭論不休的背景下提出來的。他認為,自公元1世紀以來到現在,沉醉于直譯和意譯爭論的雙方都忽略了翻譯還應當考慮翻譯的目的、讀者的特點和文本的類型,爭論雙方都太過理想化。紐馬克承認忠實于原文還是忠實于譯文的矛盾是翻譯理論和實踐中永恒的主題,但他認為這種矛盾是可以調和的。為此,他采用了一個平底的V字形圖形來表示各種翻譯方法的差異:
SL emphasis TL emphasis
Word for word translation adapt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Faithful translation Idiomatic translation
Semantic translation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從上圖可以看出,“字對字翻譯”(word-forword translation)和“歸化”(adaptation)譯文之間的差距最大,其次是“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和“意譯”(free translation),再其次是“忠實翻譯”(faithful translation)和“地道翻譯”(idiomatic translation),差距最小的是“語義翻譯”(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際翻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1,6]。這八種方法是一個連續體,各種方法相輔相成,并不能完全割裂開來。不過,語義翻譯擁有逐字翻譯、直譯和忠實翻譯的優勢,交際翻譯擁有歸化、意譯和地道翻譯的優勢,應該說是最理想的翻譯方法。
(二)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的區別
1、從理論上講,兩者有很大的差異
紐馬克的語義翻譯的意思是:譯者只在目的語句法和語義的限制內,試圖再現原作者的準確語境意義。因此,語義翻譯往往會盡可能地在目的語規定的范圍內復制原文形式。語義翻譯把原文的詞句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哪怕是原文出現歧義和錯誤。紐馬克說:交際翻譯的目的就是,盡可能地在目的語中再現原文讀者感受到的同樣效果”。
二者的區別顯而易見,語義翻譯較客觀,力求保留原文的文化、詞匯和句法特色,忠實于原文作者;而交際翻譯較主觀,以譯文的可讀性為主,注重譯文讀者的反應,向讀者群準確地傳遞原文的交際信息。為此,譯者可對原作進行修正,但這并不等于說譯者可以不尊重原語文本,畢竟原文本是翻譯的唯一源泉。
2、在表達形式上亦有區別
語義翻譯要求譯文最大可能地和原文形式貼近,并盡量保留原文的諧音效果。如果原文語言偏離了原語文體規范,譯文也應體現出來。當信息的內容與效果發生矛盾時,語義翻譯重內容而不重效果,交際翻譯則重效果而輕內容。以Beware the dog!為例,為了準確傳達其訊息,應采用交際翻譯將其譯成提防惡犬,能夠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同時,語義翻譯以較小的單詞、短語或者從句為翻譯單位,交際翻譯以段落為翻譯單位。
(三)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的共同點
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運用不是絕對的,二者可以交換使用。如果原文信息帶有普遍性,不帶文化特性,信息內容的重要性與表達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同等重要,而譯文讀者的知識水平和興趣又與原文讀者相當,就可以同時采用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應該說這是最理想的翻譯,因為可以同時照顧到原文作者和譯文作者。比如翻譯重要的宗教、哲學、藝術、科學文獻,語義翻譯或交際翻譯都會產生彼此相似的效果。
在翻譯中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在同一篇作品中,有的部分須采取語義翻譯,有的部分須采用交際翻譯,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因此,沒有絕對的語義翻譯,或絕對的交際翻譯。
三.關聯翻譯方法
關聯翻譯法是指原作或譯語文本的語言越重要,就越要緊貼原文翻譯。他對“重要”的界定是語言表示出特別有價值,特別有意義,特別必須或永恒的事物。無論是對意義的取舍還是采用適當的翻譯方法,都要以“重要“為標準。緊貼翻譯就是最貼近字字對譯的翻譯。它要保持詞的外延和內涵,不但要保留原詞、詞語的意義,還要保留其用法。貼切是和準確、對等聯系在一起的,緊貼的程度因上下問而異。無論是對意義的取舍還是采用適當翻譯方法都存在著以什么為標準的問題,這一標準就是“重要”與否。一篇譯作的緊貼程度可以從文本、詞匯和語法三個角度加以概括。
(一)從詞匯上說
最常見的緊貼翻譯是字對字翻譯,可采用轉化、歸化、直譯和釋義的方法達到對等。翻譯有時需要進行轉化(借詞),即把一個原文里的詞轉化到譯文里去。
(二)從語法上說
翻譯中的貼切程度依換置(transposition)的類型而定。在許多情況下,相同的結構是可以復制的。當一種語言在另一種語言里找不到對等的語法結構時,則需要調整語句結構。
(三)從文本貼切的程度看
詞匯和語法貼切之和, 加上文本的銜接(cohesion)和連貫(coherence),就構成文本貼切的程度。
為做到緊貼翻譯,紐馬克提出了七種方法:成分分析法、調整譯法、描寫對等、功能對等、文化對等,同義(近義)和釋義。緊貼程度最高的是成分分析法,緊貼程度最低的是釋義法。“緊貼”是相對的,“緊貼”與“不緊貼”之間并沒有明確的分界線。
紐馬克的“關聯翻譯法“縮小了意譯派同直譯派的分歧,同時消除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之間界限分明的區分,使自己的譯文更接近對方,這樣形成的譯文就是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所產生的譯文。
四、 紐馬克翻譯理論的實踐意義
傳統的翻譯理論一向以忠實為己任,對原作亦步亦趨,很少注意到文本類型間的差異。忠實與通順之爭由來已久。我們應該看到, 以上對翻譯標準的探討都是針對文學翻譯而言的。實際上,在翻譯實踐中,要翻譯的文本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文本在翻譯轉換過程中有不同的特點和要求。例如,為出版社翻譯作家狄更斯的作品和給朋友翻譯一份照相機的產品說明書,一般不會使用同一翻譯標準。為商業機構翻譯貿易合同和給廣告商翻譯宣傳廣告也不會使用相同翻譯標準。
因此,正如紐馬克在《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The Theory and Craft of Translation)中說的:如果原作是一首詩,那就以表情為主。如果原作是一個科學報告,那就以達意為主。如果是一幅廣告,那它的主要目的就顯然不是抒發什么情感,也不是擺什么事實,而是引誘讀者,要他掏出錢來買東西。在翻譯時,譯者依著原文的詞句,力求準確無誤地理解。至于譯文, 自然要看原著以什么為主,是文學作品還是別的,分別采用適當的譯法。因此,表達型文本的翻譯既要忠實于原文的思想內容,又要忠實于原文的語言形式;信息型文本要忠實于原文的真實性(authenticity);號召型文本則要忠實于讀者的反應。信息型和號召文本的翻譯有更大程度上的自由,無須拘泥于原作的語言形式,可以譯得更通順流暢。更為重要的是,紐馬克著作中的大量例子為接受翻譯培訓的人員提供了充足的指導和建議,他所處理的許多問題與翻譯實踐有著密切關聯。
五、結語
語言是一種獨特的符號系統,紐馬克的文本類型翻譯理論使我們對語言翻譯標準等問題有了新的認識。紐馬克對文本功能的劃分,具有非常直接的實踐指導意義。但應當注意的是,即使相同的文本類型,在不同的語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翻譯標準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紐馬克的文本類型翻譯理論以及語義翻譯和語際翻譯理論為我們在看待翻譯標準問題時增加了一個嶄新的視點,這對我國的翻譯實踐很有啟發,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當然,紐馬克的這一理論也并不是完美無缺的,例如一些文本類型的劃分問題,他的理論解釋在有些地方顯得較為晦澀。另外,由于大部分文章都以一種文體為主兼有其他文體特點,所以在實際的翻譯中要有針對性地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和標準。當然,如何翻譯除了與文體功能有關外,還與譯者的目的有密切聯系。
但總的來說,紐馬克的翻譯理論對于翻譯實踐還是很有啟發,很具指導意義的。
紐克馬反對過分強調語言社會層面的價值,而是把語言看做思考和自我表達的工具,重視語言的交際功能,從而形成了“交際翻譯”的觀點。并在喬姆斯基的影響下,紐馬克形成了“語義翻譯”這一概念。翻譯思想的核心觀念“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就是在這一時期就初步形成。
“總的來說,文學作品可歸為兩類:一類是對人類行為嚴肅的道德評價;第二類與第一類緊緊相連,即為娛人,是一種歡愉,一種感觀之樂。因為前者的原因,我總是很嚴肅地對待文學……這種情況和翻譯相同,因為對翻譯的態度亦是非常嚴肅。
擴展資料
上個世紀60年代末,翻譯這項語言活動開始引起廣泛的關注。特別是語言學的相關理論介入后,翻譯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1974年,紐馬克升任教授,開設翻譯理論課。從這時起,紐馬克開始寫一些專門論述翻譯問題的文章。
在大量的翻譯實踐和教學實踐的指引下,紐馬克的翻譯思想開始初具形態。正如紐馬克自己所言他的大多數想法都是來自課堂。1981年,紐馬克的第一部著作《翻譯問題探討》出版,立刻引起廣泛贊譽。正是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概念。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紐克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