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三级a三级三点在线观看-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免费无码肉片在线观看-男人扒开女人腿做爽爽视频

返回首頁

黃河的地理概況

來源:m.wzyzyouth.com???時間:2022-09-22 20:32???點擊:141??編輯:admin 手機版

黃河的地理概況與前景預測

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于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

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

海。干流全長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

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黃河流域西界巴顏喀拉山,北抵陰山,南至秦嶺,東注渤海。

流域內地勢西高東低,高差懸殊,形成自西而東、由高及低三

級階梯。最高一級階梯是黃河河源區所在的青海高原,位于著

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

上,聳立著一系列北西――南東向山脈,如北部的祁連山,南

部的阿尼瑪卿山和巴顏喀拉山。黃河迂回于山原之間,呈“S”

形大彎道。河谷兩岸的山脈海拔5500~6000米,相對高差達

1500~2000米。雄踞黃河左岸的阿尼瑪卿山主峰瑪卿崗日海拔

6282米,是黃河流域最高點,山頂終年積雪,冰峰起伏,景象

萬千。

黃河流域的日照條件在全國范圍內屬于充足的區域,全年日照

時數一般達2000~3300小時;全年日照百分率大多在50%~75%

之間;僅次于日照最充足的柴達木盆地,而較黃河以南的長江

流域廣大地區普遍偏多1倍左右。

黃河流域的太陽總輻射量在全國介于中間狀況,北緯37o以北地

區和東經103o以西的高原地帶,為130~160千卡/平方厘米?

年;其余大部分地區為110~130千卡/平方厘米?年,雖然不及

國內西南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區強,但普遍多于東北地區和

黃河以南地區,為我國東部地區的輻射強區。

黃河下游的洪水,主要來自中游三個河段,即河口鎮至龍門間

(簡稱河龍間);龍門至三門峽間(簡稱龍三間);三門峽至

花園口間(簡稱三花間)。這三個區間產生的洪水是構成下游洪

水的主體。上述三個不同來源區的洪水,組成花園口站三種不

同類型的洪水:一是以三門峽以上的河龍間和龍三間來水為主

形成的大洪水(稱為上大洪水)。如1933年洪水,陜縣站實測洪

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1843年大洪水,據調查估算陜縣站洪

峰流量為36000立方米每秒。這類洪水具有峰高、量大、含沙量

大的特點,對下游防洪威脅嚴重。二是三門峽以下三花間來水

為主(稱為下大洪水)。如1958年花園口站實測洪峰流量22300立

方米每秒和調查的1761年花園口站3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這類

洪水的特點是漲勢猛、洪峰高、含沙量小、預見期短,對黃河

下游防洪威脅最大。三是以三門峽以上的龍三間和三門峽以下

的三花間共同來水組成(稱為上下較大洪水)。如1957年及1964

年洪水,花園口站流量分別為13000立方米每秒和9430立方米每

秒。其特點是洪峰較低,但歷時較長,對下游堤防威脅也相當

嚴重。

長期以來,黃河下游決溢災害之所以特別嚴重,不僅因洪水

大,更重要的是泥沙淤積河道,河床不斷升高,排洪能力降

低。黃河下游多年平均輸沙量為16億噸,每年約有4億噸泥沙淤

積在下游河道內,以致河床日益升高,使其一般高出兩岸地面

3~5米,最高達10米,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懸河”,洪水時

常有漫堤或沖決的危險。1933年陜縣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

秒洪水,水大沙多,邊漲邊淤,水位特高,洪水一出峽谷,從

溫縣、武陟到蘭考、長垣,兩岸堤防共決口61處,不少是洪水

漫過堤頂決口成災。由于泥沙淤積,還導致河床寬淺,溜勢多

變,一旦大溜頂沖大堤,也常發生沖決。黃河決口后,如長期

不能堵合,即形成河道遷徙改道。

河道整治是人們為了防治水害、興修水利而采取的控導水流、

穩定流勢的措施。黃河的河道整治源遠流長。由于河道兩岸歷

來是人類繁衍生息的地方,因此從古代開始就采用了一些整治

河道的措施。相傳在公元前2300多年前,大禹利用順水之性、

因勢利導、疏川導滯的辦法,將漫流洪水排泄入海。西漢時期

在竣縣一帶的黃河上,于水流嚴重淘刷的彎曲段,修筑石堤御

流,以防破堤決口。東漢時在原陽一帶修建了“八激堤”,即

用石料在受溜淘刷嚴重的堤段修建石垛,以托溜外移,類似現

代險工的壩、垛。明代潘季馴在多年治河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

“水分則勢緩,勢緩則沙停,沙停則河飽”,“水合則勢猛,

勢猛則沙刷,沙刷河深”關于水沙相互關系的科學論斷,并提

出了穩定河道,堅筑堤防,束水攻沙,借清水刷黃的治河方

策。他主張修筑由縷堤、遙堤、月堤、格堤組成的堤防系統。

在當時的條件下,這些都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指導實踐意義。

歷代采取的整治河道措施,在防御洪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對黃河管理的傳統模式可以概括為:

黃河管理主要著眼于人類安全與經濟;在管理措施中主要著眼

于水利工程;在水利工程中主要著眼于壩、庫建設。這一模式

固然有著其歷史合理性。但根據黃河及流域的現時水資源、生

態、經濟、社會狀況,根據對黃河的現代需求,根據上述倫理

框架,這一傳統模式的不足之處在于:第一,忽視了黃河生

態,黃河文化;第二,由于偏重工程,輕視制度,偏重壩庫,

輕視其它工程措施(如配水、環保等),因而未能更為有效地

提高水資源質量和利用效率,擴展水資源的服務功能,改善水

經濟收益分配的公正性。

要實現黃河健康生命的終極目標,黃河水利委員會將從以

下方面著手落實:推進減少入黃泥沙的措施建設;有效管理流

域及相關地區水資源利用;增加黃河水資源量的外流域調水方

案研究;建設黃河水沙調控體系;制定黃河下游河道科學合理

的治理方略;確保使下游河道主河槽不致萎縮的水量及其過程

塑造;滿足降低污徑比;治理黃河河口。

隨著黃河流域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人口的膨脹,廢污水

排放量與日俱增。據統計,70年代后期年排放廢污水18.5億

噸,80年代初為21.7億噸,90年代初已達32.6億噸,10年間

增加50%以上。其中工業廢水23.3億噸,占流域廢污水總量的

71.5%,生活污水9.3億噸,占28.5%。從1993年黃河水資

源保護局組織流域各省區水利部門進行的入河排污口調查結果

看,黃河干流龍羊峽水庫以下,以及部分流經城市、工礦區的

主要支流,日排廢污水5000噸以上的入河排污口就達1500多

個,其中直接排入黃河干流的近150個,約占10%。僅調查范圍

內,廢污水年入河量已近32億噸。由此可見,目前全流域廢污

水實際年排放量遠高于統計值32.6億噸。

溫差懸殊是黃河流域氣候的一大特征。總的來看,隨地形三級

階梯,自西向東由冷變暖,氣溫的東西向梯度明顯大于南北向

梯度。年平均氣溫為-4℃左右的最低中心處于河源的巴顏喀拉

山北麓,流域極端最低氣溫出現于河源區的黃河沿站,曾有過-

53.0℃的記錄(1978年1月2日)。年平均氣溫為12~14℃的高值

區則位于黃河下游山東省境內,流域極端最高氣溫的記錄出現

在河南省洛陽地區的伊川站,其值達44.2℃(1996年6月20

日)。

發源于甘肅的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上游就被重度污染。

出甘肅后,流經陜西 18 個縣市,在為西安、寶雞、咸陽、渭

南等省內中心城市補給水源的同時,接納了至少 3 億噸工業廢

水,其中,鉻 21.2 萬噸,從而使渭河成為黃河污染最嚴重的

支流之一。造成污染的“名副其實”的主力是造紙業。均沒有

任何環保設施,制漿時產生的黑液,漂白時產生的白液,都全

部直接排入渭河。在工業污染居高不下的同時,沿黃生活污染

以更快的速度發展。流域內的大城小鎮,竟然絕大多數都沒有

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目前,排放的約 20 億噸污水,僅有

8.8% 經過處理,達標則只有可憐的 5.5%。80 年代初期,黃

河水污染主要發生在枯水季節,而進入 90 年代以后,豐水與

枯水季節污染程度不相上下,豐水季節污染顯著加重,干流的

污染范圍從蘭州、包頭等老工業基地往中下游擴展,在老污染

源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時,原來水質較好的潼關、石嘴山、

花園口等河段,水質明顯惡化。

也許到未來,再看不到忙碌的采沙船,代替他們的是先進的過

濾器,他們可以不分晝夜的工作大量采集泥沙,讓黃河更清澈

更美麗,如果人類還不警覺,還是無止境的開采,造成了惡性

循環,后果不堪設想。

希望大家一起保護黃河,讓她更美麗、更輝煌!

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于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長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據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后,隨著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由于黃河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后迅速沉積,主流在漫流區游蕩,人們開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決溢泛濫,改走新道。黃河下游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根據有文字記載,黃河曾經多次改道。河道變遷的范圍,西起鄭州附近,北抵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間,黃河的遷徙大都在現行河道以北地區,侵襲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間,黃河改道擺動都在現行河道以南地區,侵襲淮河水系,流入黃海。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東壩頭決口后,才改走現行河道,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黃河下游河道不斷變遷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變動影響,黃河下游地區的河道長度及流域面積也在不斷變化,這是黃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點之一。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于原始人類生存。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平原,土質疏松,易于墾殖,適于原始農牧業的發展。黃土的特性,利于先民們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早在11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內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遺址遍布大河上下。這些古文化遺跡不僅數量多、類型全,而且是由遠至近延續發展的,系統地展現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后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華夏族”。后人把黃帝奉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黃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鄭市有黃帝宮,在陜西省黃陵縣有黃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迄今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 ,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后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后,東漢、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位于黃河南岸的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代魏惠王遷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歷時約200多年。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志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藥,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產生在這里。北宋以后,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 ,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于重要地位。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遺產,留下了無數名勝古跡,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一、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世界第五長河,一條5464公里長的大河,在中國北方 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就是我 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

二、黃河的表征

它不僅僅是一條大河。黃河,黃土地,皇帝,黃皮膚,這一切黃色表征,把這條流經中華心臟地區的濁流升華為圣河。《漢書.溝洫 志》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于四瀆,而河 為宗。

三、黃土風成說

在久遠的地質年代,在亞洲內陸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驟冷驟 熱的嚴酷環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內陸盛行的西北氣流, 經年累月地把它們吹向東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細膩的粉末隨風 飄落到今天甘肅、陜西、山西、青海、寧夏、河南6省。千百萬年的 搬運堆積,終于形成了一個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達 太行山的黃土高原。

四、深厚廣闊的黃土層

這是一片無與倫比的黃土,它的面積廣達41萬平方公里,黃土 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隴東、陜西、晉西等地,黃土深達 100到200米,蘭州地區更厚達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園

植物學家們研究發現,雖然黃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豐沛,但養 分的淋溶損失也較少,非常適合楊樹、樺樹、櫟樹、油松、云杉和酸 棗、黃荊條等生長。那時繁茂的植被,涵養著一個溫暖多雨的伊甸園。 今天山西、陜西、甘肅、寧夏等省份,分布著大片原始森林。地處中 原的河南省簡稱為豫,顯示在倉頡造字的時代,它仍是大象出沒 之地。

六、歷史興盛的基礎

地質學家們發現,黃土具備優良的解理性,適合開掘窯洞居住; 農學家們發現,黃土中各種礦物營養物質豐富,具有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們漸漸在這片黃土地上開鑿窯洞居住,種植五谷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興盛起來,華夏先祖的足跡踏遍了黃土地。 隨后的日子里,中國第一個王朝夏興盛于此,立國800年的周朝源 起于此,而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秦帝國也勃興于此。

七、遠古時代文明的啟蒙

在160多萬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類活動遺址中,人們找到 了被火燒過的動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萬年前的山西藍田人類遺址中,人們找到了多處碳末堆積。

從那以后,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的臂灣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黃土地上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們的祖先,就在這樣一片綠野間狩獵采集,度過了華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歷史記述改造自然的功績

這里確實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這里也難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傳說,神農氏曾教民稼穡。耐人尋味的是,神農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傳授的實際上是焚林墾殖。

《孟子》中記載了三皇五帝燒山林的功績: 當堯之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在詩經中,我們聽到了先民們砍伐時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伐木叮叮, 鳥鳴嚶嚶。

九、黃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損

始皇帝統一六國,大量人口隨之進入關中,墾殖面積大增。與此同 時,他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寢,大肆砍伐關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擊潰匈奴,取得河套地區大片土地,隨后 實行屯墾戍邊,多次向鄂爾多斯高原地區移民,每次人數多達數十萬, 原本一望無際的草原變成了農耕區。

十、黃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損

西漢時期,天下大治,中國人口激增至6000萬。向西北開拓移 民成為解決人口膨脹壓力的主要手段,僅漢武帝時期,就向西北邊塞遷 徙了70余萬人口。西漢將匈奴趕到遙遠的漠北,將大片林牧區變成了 農耕區。西漢在河套開發的引黃灌溉工程,是以寧夏內蒙的賀蘭山森林 和陜北森林的大破壞為代價的。

十一、黃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損

唐朝立國之初,勵精圖治,經濟迅速恢復。由于其經濟貿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區的屯田墾殖搞得有聲有色。黃土高 原的林牧區開辟了大片農田,墾田數十萬畝。每丁耕田有二三百畝, 廣種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積破壞。

唐代定都黃土地的中心城市-長安。盛唐氣象,國力達到頂峰, 都城的規模當然前無古人,耗用木材無數。僅就長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寶雞、眉縣、周至、戶縣等鄰近山中采伐外,還遠到岐山、隴山和當時嵐州(今嵐縣)、盛州(今內蒙額爾多斯高原一帶)采辦。

十二、黃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損

宋代建都開封,因為洛陽附近黃河南北的山嶺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遠去呂梁山采伐,當時渭河上游林區也橫遭暴劫。史載北宋剛 剛立國,就在秦隴之間大肆采伐。陜西秦嶺、子午嶺、羅山,寧夏賀 蘭山、大盤山,甘肅沼河、隴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破壞。宋朝官商 每年僅從陜甘間的隴山就采得大木萬株以上,竟使當時開封城內良木堆積如山,私商采賣木材更是不計其數。

十三、黃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損

明朝重得西北,重視屯田,以便以屯養軍,以軍隸民。當時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為最。明初駐屯雁門、偏關長城附近時,那 里因山勢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鮮徑行,騎不能入。到了明中葉, 北京的高官顯貴,邊關將士,當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 夫為鄰,逐之不可,禁之不從。單是每年販運到北京的林木,就不 下百萬根。

十四、黃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損

滿清入關,短短幾十年休養生息,人口由8000萬增至兩億。 華北、江南人滿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發涌向西北。黃土高原又一次成為破壞的重災區,祈連山、六盤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參天,此時完 全成了光山禿嶺。

十五、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實的一片黃土。 黃土本身土質疏松,沒有任何抗沖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護。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為最,草原次之,農作物則幾乎為零。 幾千年來,我們一直在掃平具備保護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沒有保護 能力的農作物。

十六、嗚呼!黃河!

嗚呼!千百年來,我們就這樣在刀斧和戰火中毀滅了黃河中下游的 天然植被。可嘆伐盡林木營造的無數恢宏殿宇,而今安在哉?

黃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為它土質疏松,顆粒細膩,植被 一經破壞,水土流失就極其嚴重。很快我們就聽到了哀婉的嘆息: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十七、黃土高原植被破壞溝壑縱深

目前高原上長度在1公里以上的溝壑有30多萬條,1公里以下的 支溝、毛溝更是不計其數。一道道溝壑最終的歸宿都是黃河,它們不停 地切割著黃土高原,成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十八、黃土高原植被破壞,生態環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們今天稱之為黃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滿眼是嶙峋干裂、支離 破碎的黃土,沒有樹,甚至沒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嘆:人類的先民們, 怎能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發出如此燦爛的文明?

它們沒有意識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綠色還是這里的主色調, 那時這里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9%。

十九、一場暴雨地形巨變

隨著植被覆蓋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溝壑強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 時,兩側也在拓寬,并且發展出支溝,支溝又發展成毛溝。這樣的變化, 往往只需要數年、數月、數天甚至一場暴雨過后就能完成,因此黃土高原 也被稱作世界上地形改變最為迅速的地區。

二十、年傾瀉16億噸泥沙90%來自黃土高原

每年傾瀉16億噸泥沙,90%來自黃土高原這些溝壑。每年流失的 16億噸泥土,絕不僅僅是把一條河染成觸目驚心的黃色。它隨水而下, 淤塞了湖泊,沖決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滌蕩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兩決口,百年大改道

黃河一天天暴虐起來,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親河 終于成了中華之憂患。與黃河水患的搏斗,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 亡的頭等大事。

二十二、守著黃河缺水,鄭州可為中游一例

鄭州本來因水而興,它依傍黃河,還有賈魯河、熊耳河、金水河從 城中流過。但隨著工農業的巨大發展,污染日趨加重,引水渠道縱橫交錯,三條曾經流淌不盡的河流先后枯竭。至70年代,鄭州已完全依賴 黃河供水。

二十三、山東缺水,越近黃河越缺水

山東的水資源情況更加緊張,人口和耕地分別占到全國的7.2% 和7.3%,而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1.2%。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有30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頃耕地占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國的17.3%。是越接近黃河水資源越短缺, 到黃河一帶徑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魯西北的臨清、冠縣一帶竟只 有25毫米。

黃河的自然地理

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高程4500m的約古宗列盆地。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等九省區,于山東墾利縣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長5464km,落差2280km。黃河流域位于東經96°~119°,北緯32°~42°之間,東西長約1900km,南北寬約1100km,流域面積79.5萬km(包括內流區4.2萬km2),加上下游受洪水影響的范圍共約91.5萬km2。

地形地貌 黃河流域西起巴顏喀拉山,東臨渤海,北抵陰山,南達秦嶺。橫跨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等四個地貌單元。流域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分為三個階梯。第一級階梯是流域西部的青藏高原,位于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海拔高程3000~5000m,有一系列的西北―東南向山脈,山頂常年積雪,冰川地貌發育。青海高原南沿的巴顏喀拉山綿延起伏,是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祁連山脈橫亙高原北緣,構成青海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分界。黃河河源區及其支流黑河、白河流域,地勢平坦,多為草原、湖泊及沼澤。

第二級階梯大致以太行山為東界,海拔高程1000~2000m。本區內白于山以北屬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包括黃河河套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白于山以南為黃土高原、秦嶺山地及太行山地。

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托克托,長達900km,寬30~50km,海拔高程1200~900m。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灌溉發達,是寧夏和內蒙古自治區的主要農業生產基地。河套平原北部的陰山山脈和西部的賀蘭、狼山猶如一道屏障,阻擋著阿拉善高原的騰格里、烏蘭布和巴丹吉林等沙漠向黃河流域腹地的侵襲。

鄂爾多斯高原位于黃河河套以南,北、東、西三面為黃河環繞,南界長城,面積約為13萬km2,海拔高程1000~1400m,是一塊近似方形的臺狀干燥剝蝕高原。高原內風沙地貌發育,北緣為庫布齊沙漠,南部為毛烏素沙漠,河流稀少,鹽堿湖眾多。高原邊緣地帶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區之一。

黃土高原西起日月山,東至太行山,南靠秦嶺,北抵鄂爾多斯高原,海拔高程1000~2000m,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分布地區。地貌類形有黃土塬、梁、峁、溝等。地表起伏變化劇烈,相對高差大,黃土層深厚,組織疏松,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中游洪水和泥沙的主要來源地區。黃土高原中的汾渭盆地,系地塹式構造盆地,經黃土堆積與河流沖積而成。汾渭盆地地面平坦,土地肥沃,灌溉歷史悠久,是晉陜兩省的富庶地區。

橫亙黃土高原南部的秦嶺山脈,是我國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南北分界線,也是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對于夏季來自南方的暖濕氣流,冬季來自偏北方向的寒冷氣流,均有巨大的障礙作用。聳立在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太行山,是黃河流域與海河流域的分水嶺,也是華北地區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本區流域周界的伏牛山、外方山及太行山等高大山脈,是來自東南海洋暖濕氣流深入黃河中上游地區的屏障,對黃河流域及我國西部的氣候都有影響。由于這一地區的地表對水汽抬升有利,暴雨強度大,產流匯流條件好,是黃河中游洪水主要來源之一。

第三級階梯自太行山以東至濱海,由黃河下游沖積平原和魯中丘陵組成。黃河下游沖積平原是華北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面積達25萬km2,海拔高程多在100m以下。本區以黃河河道為分水嶺,黃河以北屬海河流域,以南屬淮河流域。區內地面坡度平緩,排水不暢,洪、澇、旱、堿災害嚴重。魯中丘陵由泰山、魯山和沂蒙山組成。一般海拔高程在200~500m之間,少數山地在1000m以上。

氣候 黃河流域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東臨海洋,西居內陸高原,東西高差顯著,流域內氣候變化極為明顯。從季風角度看,黃河上游蘭州以上地區屬西藏高原季風區,其余地區為溫帶和副熱帶季風區。從氣候對農業生產影響角度看,流域東南部基本屬濕潤氣候,中部屬半干旱氣候,西北部屬干旱氣候。本流域冬季受蒙古高壓控制,盛行偏北風,氣候干燥嚴寒,降水稀少。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增強,曖濕的海洋氣團進入流域境內,蒙古高壓漸往北移,冷曖氣團相遇,多集中降水。

黃河流域的降水主要以降雨形式出現,降雪所占的比重不大。全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總量為3701億m3,只占全國年平均降水總量的6%,折合降水深為465mm(包括內流區)。年降水量地區分布總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遞減。降水最多的地區為秦嶺北坡,多年平均降水量為800mm左右,局部地區可達900mm以上。降水量最少的地區為寧蒙河套地區,年降水量只有200~300mm,特別是內蒙古杭錦后旗至臨河一帶,年降水量不足150mm。流域的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400~600mm。降水年內分配得不均勻,以夏季(6~8月)降水最多,占全年的54.1%,最大月份為7月,占全年的22.1%;冬季(12~2月)降水量最少,占全年3.1%,最小月份為12月,占全年的0.6%。年降水量的變差系數(Cμ值),全流域在0.15~0.40之間。

黃河流域氣溫,東南部高于西北部,高山低于平原。多年平均溫,上游為1~8℃,中游為8~14℃,下游為12~14℃,月平均氣溫,以7月為最高,大部分地區在20~29℃之間,洛陽市極端最高氣溫達44.3℃。1月份為最低,絕大部分地區都在0℃以下,青海瑪多極端最低氣溫達D48.1℃。氣溫日較差大部分地區為10~15℃。

水資源 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為580億m3, 僅占全國河川徑流總量的2.1%,居全國七大江河的第四位。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mm,只相當于全國平均徑流深276mm的28%,在全國七大江河在僅略高于遼河。流域人均水量593m3,約為全國人均水量23%。耕地畝均水量324m3,相當于全國畝均水量18%。

黃河天然徑流量的地區分布很不均勻。蘭州以上地區域面積占全國的29.6%,年徑流量達323億m3,占全河的55.6%,是黃河來水最為豐富的地區。蘭州至河口鎮區間流域面積雖然增加16.3萬km2,占全河的12.5%,但由于這一地區氣候干燥,河道蒸發滲漏損失較大,河川徑流量不但沒有增大,反而減少了10億m3。河口鎮至龍門區間流域面積占全河的14.8%,來水72.5億m3,占全河的12.5%。龍門至三門峽區間流域面積占全河的25.4%,來水113.3億m3,占全河的19.5%。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面積僅占全河面積的5.5%,但來水60.8% 億m3,占全國河水量的10.5%,是又一產流較多的地區。花園路至河口區間面積占全河面積的3%,來水量為21億m3,占全河水量的3.6%。黃河干流各站汛期(7~10月)天然徑流量約占全年的60%,非汛期約占40%。汛期洪水暴漲暴落,冬季流量很小,上游蘭州站,1946年汛期實測最大洪峰流量達5900m3/s,非汛期最小流量僅335m3/s,相差近17倍。中游陜縣站1933年實測最大洪峰流量22000m3/s,最小流量240m3/s,相差近91倍。

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及黃河流域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的修建,80年代黃河河川徑流年耗用量已達280~290億m3,其中城市工業及農村人畜耗水約為11億m3,其余都為農業灌溉耗水。黃河徑流的作用率約為50%,與國內外大江大河比較,黃河水資源利用率已達到較高水平。同時由于黃河上游龍羊峽水庫的調節作用,黃河徑流的年內、年際分配也有較大變化。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它發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9省(區),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全長 5464公里,流域面積79.50萬平方公里。

黃河是一條非常特殊而又復雜難治的河流,其癥結是水少沙多,水沙異源。黃河年均天然徑流量為580億立方米,多年平均輸沙量高達16億噸,在進入下游的泥沙中,約有1/4淤積在下游河道內,使下游河道每年抬高約5至10厘米,成為著名的“地上懸河”。從先秦時期到民國年間的2540年中,黃河共決溢1590次,較大規模的改道26次,水災范圍北抵津沽,南達江淮,波及25萬平方公里。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人民治黃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取得直接經濟效益約13200億元。目前,黃河下游初步形成了“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工程體系,加強了防洪非工程措施,提高了抗御洪水災害的能力,扭轉了歷史上“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險惡局面,保障了黃淮海大平原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同時,水資源開發利用也為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 视频在线 | 国产av天堂亚洲国产av刚刚碰一| 中文字幕av高清片|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一区| 少妇太爽了在线观看| 国产农村一国产农村无码毛片| 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 久久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色视频免费| 艳妇交换俱乐部|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 精品伊人久久大线蕉色首页| 久久www免费人成精品| 国产自愉自愉免费精品七区| 高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大片欧美激情性色a∨在线 | 国产成人a人亚洲精品无码| 又黄又爽又色视频| 亚洲va韩国va欧美va| 色88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亚洲av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中文幕无线码中文字蜜桃| 艳妇臀荡乳欲伦交换在线播放| 啦啦啦中文在线观看日本| 男ji大巴进入女人的直播|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不卡| 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麻豆发布|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 色狠狠色噜噜av天堂一区| 欧美人与动xxxxz0oz小说|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精品图片| 97久人人做人人妻人人玩精品| 性aa无码天堂| 妺妺窝人体色www聚色窝仙踪|